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老人与海》导读
(完整word版)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3课《老人与海》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3课《老人与海》教学资料姓名海明威成就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国别美生平简介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主要作品《老人与海》及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作品风格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其作品语言朴实、直观,情感含蓄蕴藉。
二、文本知识1.小说的分类与短篇小说的“短”相对的,是长篇小说,它篇幅长,容量大,人物多,它能够表现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也能够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叙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
例如《水浒传》,反映了北宋末期官逼民反、农民揭竿起义的社会面貌,描绘了众多主要人物的不同形象。
《男生贾里》贾里是个所谓“当代徐文长式的人物,专爱恶作剧”,他发誓要出名,成为校园的“知名人士”,他的正当的,健康的欲求,往往以匪夷所思的奇特举动表现出来。
为了出名他闹了不少笑话,但到了他并不想出名只是充溢着正义冲动时,倒真出名了,一夜间成了与歹徒搏斗的英雄,倍受女同学的青睐。
中篇小说介于长篇和短篇之间。
2.《老人与海》故事梗概古巴的一位老渔夫桑地亚哥已经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
头40天还有个叫曼诺林的孩子和他一起,后来孩子的父母嫌老头“背运”,就叫孩子搭了别的船。
老人睡觉不像年轻时总梦见海浪、沙滩,而常常梦见狮子。
第85天一大早,孩子为老人准备了沙丁鱼和鱼食,送老人出海这天天气很好,老人决定到更远的大海深处捕鱼。
黎明时,他已在钓丝上装上沙丁鱼,放到适当深处,让小船随海水漂流。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3课 《老人与海》课件(共51张ppt)

3.本文为什么以“老人与海”为题?“海”在文中有什么 作 用?
明确 (1)题目:本文写的是老人捕获大马林鱼后在海上独 自捕鱼、与鲨鱼搏斗的全过程,让我们经受了一场大海的风浪 的洗礼,也充分领略到大海的壮阔、美丽、富饶、仁慈、凶险、 残忍的种种场景。因此以“老人与海”为题。
(2)作用:以“海”作为背景,更能烘托出老人在厄运险境 中的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硬汉精神。
文本探究·思维培养
[ 整体要勇敢地面对失 败的主题。桑地亚哥在同象征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 败了,但他并没有在厄运面前屈服,认为人虽可以暂时战 败,但人的精神和意志是永远也打不垮的。“一个人并不是 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 品味探究 ]
功失之交臂?抓住梦与理想,这一生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永 不放弃!蒲松龄自勉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 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个有志 者,永不放弃呢?
新知导学·常识积累
[ 资料助读 ]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899年生于 芝加哥,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从小酷 爱体育、捕鱼和狩猎。1917年中学毕业时, 正值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因眼睛
②是的,为人类的艺术,别的力量是______不住的。 (鲁迅《写于深夜里》)
答案 1.①阻止 ②阻挡
2.年轻 年青
辨析 年轻:表示相对年龄。就是说,“年轻”总是用 在比较之中。年纪不大的人可以比较,年纪大的人也可以 比较。年青:指绝对年龄,指处在青少年时期,强调年龄 正是青年时代。
年轻
年青
例句 ①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______化 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老人与海》教学课件(33张,导记、导读、导写)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第 3课
梃门梃 (4) 铤铤而走险
第 3课
导记·晨读晨记
3.词义理解 (1)蹂躏: 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2)踪迹: 行动所留的痕迹。 (3)攮进: (用刀、叉)使劲儿刺进,插入。 (4)向晚: 接近傍晚。 (5)皮开肉绽:指人因被毒打,皮肉开裂。 (6)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第 3课
导记·晨读晨记
4.近义词辨析 (1)究竟· 毕竟 辨析: “究竟”和“毕竟”都含有“到底”的意思。 “究竟” 表示追根究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肯定;还可兼作名词 ,表示 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有加强语气 的作用。在表示肯定语气时,“毕竟”和“究竟”可以通用。 例句:①反房地产暴利, 究竟 是什么促成了房地产暴利? ② 尽管银行之间也存在个人经营性贷款的竞争 , 但议价主动 权还是掌握在银行手中的,即使将利率上浮 30%~40%,很多 需求急迫的中小企业主都还是乐于接受的 , 毕竟 企业通过 民间融资渠道,付出的代价要更大。
(5)只要不计较得失,人生便没有什么不能克服的。 (6)自己就是主宰一切的上帝 ,倘若想征服全世界 ,就得先征服自 己。 (7)发现你能否信任一个人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信任他。 (8)书籍比朋友对你更忠诚。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第 3课
导记·晨读晨记
2.七支铅笔 海明威每天早晨 6 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 12 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 6 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 他喜欢 用铅笔写作,以便于修改。 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用了 20 支铅笔, 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 7 支铅笔。海明威在 埋头创作的同时 ,每年都要读点莎士比亚的剧作 ,以及其他著 名作家的巨著;此外他还精心研究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 班牙油画家戈雅、法国现代派画家谢赞勒的作品 。他说,他向 画家学到的东西跟向文学家学到的东西一样多 。 他特别注意 学习音乐作品基调的和谐和旋律的配合 。难怪他的小说情景 交融,浓淡适宜,语言简洁清新、独创一格。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二必修《老人与海》教育教学课件

你认为桑地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桑地亚哥的失败?
他是 一个胜利的失败者 一个失败了的英雄
桑地亚哥坚强、刚毅、勇敢,能无畏地 面对痛苦和死亡。无论情况多么严重, 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都不 失掉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体现了人的自 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可你人 就尽不 是可是 打把生 不他来 败消要 他灭给 。掉打
• 1954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是: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老人与海》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 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天两 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
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 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 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骨架。 本文节选的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老人和鲨鱼的对比是怎样的?
老人 年老体衰 精疲力竭 头昏眼花 右手受伤 左手抽筋 没有食物 缺乏武器 孤立无援
鲨鱼 接二连三 成群结队 凶残强悍
在这一过程中,老人又有没有后悔动摇过?
明确
他动摇过后悔过,但那只是一眨眼的念想。他马 上又投入战斗,想到:“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 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 打不败他”。
,败 的 。
讨论与探究
老人桑地亚哥尽管是条硬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海 明威为什么不让老人最终胜利呢?你不觉得这样很残 忍么?你如何看待老人的失败?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 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 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课
海明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课《老人与海》课件

讲。
接
“足”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足”的字大都与脚 或脚的动作有关,如“跟”“踵”“跳”“蹈”等。“足” 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促”“捉”“龊”等字。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PPT学习交流
12
预习 检测
3.解释词义
(1)吞噬:
_吞__食__;__吞__咽__。__整__个__地__吞__下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 (2)皮开肉绽:
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
栏 目
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
链 接
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PPT学习交流
5
课文 导读
2.作品背景《ຫໍສະໝຸດ 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1928年,海
目
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链
接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
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
其中,《老人与海》于1953年获得普利策奖;
课文导读 预习检测 探究与点拨
PPT学习交流
4
课文 导读
1954年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还有《太阳
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
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
栏 目
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
链 接
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老人与海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

4.老人与海·课文精讲1.作者简介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
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关于《老人与海》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
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
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3《老人与海》教学课件

请思考,小说中有没有 “硬汉”不“硬”的地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2 把一条鱼弄死也许是一桩罪过。我猜想一定是罪过,虽
然我把鱼弄死是为了养活自己也为了养活许多人。不过,那 样一来什么都是罪过了。不想罪过了吧…..
23 他总喜欢去想一切跟他有关联的事情,同时因为没有书
报看,也没有收音机,他就想得很多,尤其是不住地在想到
12“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 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5 丢掉了40磅鱼肉,船走起来更轻快些 乐观
51 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我已经上了年纪,不能
拿 ,棍我子 一把 定鲨 要鱼想给法打去死揍。死有但 它是 们决, 。心只、要我有有信桨,念有、短顽棍,强有坚舵韧把
总结同学们对“硬汉”形 象的概括:
勇敢无畏、顽强不屈、乐观、旺盛 的斗志、坚不可摧的意志力
请同学们从小说中找到文本对应的信息
6 ……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 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 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有坚决的意志和
狠毒无比的心肠。 勇敢、凶狠、果作家,一 向以“文坛硬汉”著称。18岁进入报 业,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诞生入 死以至遍体鳞伤。1961年他开枪自杀, 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他的代表作有
《乞力马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
》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
“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可以像海明威
在毫无胜算的一场战斗中,老人表现出来的顽强不 屈、勇敢乐观才显得尤为动人
侧面描写——老人对敌人的态度不同
对鲭鲨 :
3 它周身的一切都美,只除了上下颚。它的脊背像剑 鱼一样,肚子是银白色,皮是光滑的,漂亮的。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课《老人与海》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c617a51e45c3b3567ec8b2f.png)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老人与海》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桑地亚哥形象的成功塑造,歌颂了人类在神秘莫测的自然前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老人与海》重在阐发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
像桑地亚哥,表面上看只是一个运气不佳的渔夫,但在作品的象征层面则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
本文虽是节选,但篇幅依然很长,尽可能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如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而把握小说主题。
本文充满哲理和象征意味,学生生活阅历比较简单,理解的深度不够。
可以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进行分析和揣摩,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和把握。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海明威的了解可能还是不够,教学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寻找一些课外资料,对他的作品和风格有一定的了解;本文虽然是节选,但是文章依然很长,所以,教学中尽可能的理清小说的行文脉络;本文充满了哲理和象征的韵味,但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所以应该联系生活实际。
我将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设计,借助多媒体,积极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畅所欲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放手学生入情读,出色评,充分想,自由议,尽情扮好学习主人这一角色。
三、教学目标1. 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
2. 通过分析人物内心独白,概括人物形象,并归纳小说主题。
3. 解释硬汉精神,表述小说哲理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内心独白,概括人物形象,并归纳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表述小说哲理和象征意义。
五、教学方法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欣赏故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朗读:孤独年迈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不舍不弃,只身驾船赶赴人迹罕至的墨西哥海湾,终于在第5天钓上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人与海》导读——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一、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美国小说家。
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
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
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
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
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
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
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
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灵因此涂炭的罪恶。
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
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30、40年代,海明威的《第五纵队》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
这一时期,他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
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50年代,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
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成为了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二、内容提要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了。
他捕了大半辈子鱼,依然一贫如洗,老迈,孤单。
但是贫穷、孤独和衰老并没有夺取他的意志、自信和对人、对生活的热爱。
第85天,他出远海终于捕到了一条比他的小船还长的马林鱼,足有1500磅。
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鱼、船和人都跟着缓缓地漂流。
四个钟头以后,那条大鱼照旧拖着小船向无边浩渺的海面款款游去。
老头儿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
他想:“我拿它没办法,它拿我也没办法。
”“然而他可怜这条鱼:它真了不起,真稀奇。
”“我和它谁也没有个帮手。
”“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
”他竭力把钓丝拉紧,但钓丝已经绷得很紧,快要折断了,要是猛拉一下,就会把鱼钩在鱼嘴里挂的口子加宽,鱼若再一跳,就会把钩子弄掉。
这时,大鱼突然晃荡一下,把老头儿拖到了船头那边去,他好容易撑住一股劲儿,放出一段钓丝,才没给拖到海里去。
他知道鱼一定受伤了,他拉住钓丝不动,把身子往后仰去抵挡钓丝的张力。
他说:“鱼,你现在也觉得痛了吧,可是,老实说,我也觉得痛啊。
”钓丝慢慢地上升,鱼露出来了,水从它的身边往四下直涌。
他浑身明亮耀眼,头,背都是深紫色的,镰刀片似的大尾巴出没在水里。
老头儿说:“他比小船还长两英尺呢。
”现在他已经漂到看不见陆地的海面上,跟大鱼搏斗。
老人在黑夜里好不松劲地拉住肩头的钓丝,她总是想起孩子,不断地感叹着:“要是他还在这儿多好呵。
”他觉得非常累乏,希望大鱼会睡去,他自己也能睡去,去梦见狮子。
他高声地说:“鱼啊,要是你没累乏,那你可真奇怪透顶了。
”第二天清晨,一只小鸟停在钓丝上,孤独的老人兴奋地和小鸟讲着话。
大鱼还是拖着船游动,他一次又一次跳起,虽然钓丝不断送下去,但船走得非常快。
老头儿把钓丝绷紧,身子一动也不动。
第三天,鱼开始打转儿了,老头儿拼命拉紧钓丝,看见它尾巴从水面里露出来,游到前面来,举止从容不迫,非常优美,老头儿用力去拽,想把它拽近些。
他忍住一切疼痛,拿出当年的威风,拼出力气来,对付大鱼最后的挣扎。
鱼游过来了,它高高地举起鱼叉,使出全身力气,把鱼叉扎进鱼腰里,鱼往上一跳,仰身朝天,银花花的肚皮翻到水面上来。
他动手去拖鱼,绑紧它,用一个套锁栓住尾巴,另一个套锁栓住它的腰,把它捆在船旁边。
老人驶向了归途。
死鱼的血水招来鲨鱼。
它们嗅出踪迹,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大口大口的咬掉大鱼的肉。
他不忍心朝鱼多看一眼,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
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它用鱼叉扎死了第一条鲨鱼,但鱼叉也随着鲨鱼沉入了海底,于是老人又把刀子绑在浆板上去打鲨鱼,但鲨鱼一批又一批,来不及打退。
他不忍心去想被撕得残缺不全的鱼肚子。
他想:这一回它们可把我打败了,可是我只要有浆,有短棍,有舵把,就一定要揍死它们。
鲨鱼一次又一次冲来,老头儿用棍子揍。
晚上,鲨鱼成群窜来,老头儿只见它们身上的磷光,他不顾一切用短棒劈去,但它们还是把鱼肉一块一块的撕咬了去。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
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他终于失败了,一点办法也没有。
他只知道船走得很顺溜。
他驶进小港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了。
他上了岸,回到茅棚,躺下睡觉。
第二天,好多打鱼的站在船周围,望着死鱼的骨骼,人们赞叹不已,一个人用绳子量了以后说:“从鼻子到尾巴足有十八尺长呢。
”这时的桑提亚哥因过度的疲劳已进入梦乡——他正在梦见狮子。
三、人物形象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海明威其他硬汉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
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
老渔夫桑提亚哥84天一无所获,就连跟他一起出海的孩子也去了别的船。
他真的是“倒了血霉”,失落和孤独此时是他唯一的朋友,也是敌人。
但他不畏惧强敌,不抱怨命运,始终为制服对手而顽强坚持着。
第85天老渔夫似乎行了好运,终于钓到了一条1500磅的大鱼。
当一个人苦苦等待,终于有机会的时候,他总是很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它。
因为这是他精神支柱,只有实现了,他才能继续那孤独难熬的日子。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
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已经费下了自己近乎所有的力气。
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
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
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
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曾经看过海明威笔下这位老人的原形——他在古巴的好朋友佛恩特斯的照片。
他活到104岁,叼着雪茄的手宽大而沧桑,脸上皱缩而斑驳,但深邃的眸子却依然透露着硬朗与坚忍。
书中的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这正是海明威借老人的口告诉读者的本书的主题吧,我想,从此看来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令人折服的现实主义佳作。
《老人与海》,一个“硬汉”以坚强的意志与凶恶的敌手进行一场孤独的抗争。
从与大鱼周旋,到驱赶凶恶的鲨鱼,他的整个奋斗过程都处于个人单独承受外界冲击的状态。
在最艰苦时方能见人的最大承受能力。
那怕是在他累得精疲力尽的时候,依然把那已经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骼架子的“大鱼”拉回岸边。
“他看清它赤露的脊骨象一条白线,看清那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糊糊的脑袋,而在这头尾之间却一无所有。
”也许老渔夫一无所获,但他却获得战胜强敌的胜利。
正是在这个艰苦而孤独的奋斗过程中,才使得老渔夫的形象更加高大,更加感人。
在与强大对手斗争的整个过程中,老渔夫的“硬汉”形象鲜明而突出。
这个“硬汉”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体现,又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的这种“硬汉”的意志力反衬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
孤独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刚毅的性格、精湛的钓鱼术等勾勒出他已不仅仅是条硬汉,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更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的体现,作者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种灵魂,这灵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
从他身上看到了各种不同的、让人深思的境界:自信、勇敢、乐观、单纯、孤寂及睿智。
而且从他身上可以品味到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在当今的人群中也是罕有的。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的极限可以到达如此的程度,但海明威至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从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读懂他。
或许每个人对这篇文字见解不同,就好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当我们翻开书的扉页,就好像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里面尽藏着珍贵的古器,诉说着曾经的伟岸勇毅,使灵魂洗礼在充满力与美的殿堂中。
当我们遇到前所未有的苦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那在大海上孤独地与强敌战斗的“硬汉”。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战胜。
四、思想内容这是一部带有寓言色彩的中篇小说。
它精彩地描绘了桑提亚哥同鲨鱼的英勇斗争的激烈场面,歌颂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表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要顽强拼博、永不屈服,并尽量保持自己的尊严,他在肉体上可以被打垮,在精神上却必须战胜“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