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
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
![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https://img.taocdn.com/s3/m/8ffab161998fcc22bdd10d66.png)
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环境保护部文件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夯实政府和部门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根据《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文件,我部组织编制了《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现印发给你们。
请按照《办法》要求加强管理,指导和督促企业事业单位履行责任义务,制定和备案环境应急预案。
《办法》实施前已经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本《办法》。
附件: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2015年1月8日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月9日印发附件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管理,夯实政府和部门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根据《环境保护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以下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指导和管理,适用本办法:(一)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包括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二)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三)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四)尾矿库企业,包括湿式堆存工业废渣库、电厂灰渣库企业;(五)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完整版本)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湖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精神,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的有关内容和要求,有效防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扩大和蔓延,保护员工的生命,减少公司财产的损失,降低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下编制的。
是在充分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就预案编制的有关情况做一下说明。
1、预案编制的依据和意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编制的,同时参照《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襄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完成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2、预案的编制原则编制本预案我们坚持了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把保障全体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响应。
接受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使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系统成为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公司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针对不同污染源造成的环境污染,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与社会影响相适应。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事业单位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试行)(企业事业单位版)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企业(或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企业(或事业)单位能够根据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在切实加强环境风险源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规定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控制事件危害的蔓延,减小伴随的环境影响。
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包括: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对环境(或健康)影响的单位。
本导则不适用于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的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危险物质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GB 5085.1)《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 5085.2)《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易燃性鉴别》(GB 5085.4)《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GB 5085.5)《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 5085.6)《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5085.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 298)《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可编辑修改word版)

版本号SS X N Y-f x-2019-01有限责任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说明编制单位:有限责任公司2019 年 7 月目录1.编制背景 (2)2.编制依据 (4)3.编制过程概述 (6)4.主要编制内容 (9)4.1总则 (9)4.2企业基本情况 (9)4.3环境风险源与环境风险评价(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9)4.4企业组织机构及职责 (9)4.5预防与预警机制 (9)4.6应急响应 (9)4.7后期处置 (10)4.8应急保障 (10)4.9监督管理 (10)4.10 附件 (10)5.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 (11)6.评审情况说明 (12)1.编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事故越来越多,尤其是有毒有害、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尤其突出。
环境污染事故不仅在发生次数上,而且在污染的危害程度上均有增加的趋势,同时我国还面临乡镇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化学恐怖以及安全管理薄弱等事故风险。
虽然人们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且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但是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得的局限性,重大环境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重大环境事件瞬时性的一次大量排污,其破坏性极大,影响一定区域内人群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不仅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成为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并影响我国环境安全和环境形象的重大隐患。
由于环境污染事故涉及的污染因素多,一次排污量大,发生突然,危害强度大,而处理处置这类事故又必须快速及时,措施得当有效。
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监测、处置比一般环境污染的处理处置,要更为艰巨和复杂,难度更大。
环境污染事故会带来次生、衍生的影响以及污染物中长期的迁移扩散与转化对环境产生影响。
重大污染事故不仅对当地的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和破坏,如污染物处置的不当不仅可能造成污染物泄漏的进一步扩大,家加重危险、危害后果,且可能因处置不当造成新的二次污染,且会遗留下一些需要大量投资,需要长期整治和恢复,甚至加剧人类目前面临的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机。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点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点一、前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企事业单位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事先制定的应对措施和程序。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要点。
二、编制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企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环境事件的发生,同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在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
2. 科学合理,实事求是。
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 协同配合,共同应对。
企事业单位应与当地政府、环保部门、社区等相关单位建立协同配合机制,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4. 动态管理,持续改进。
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环境风险的变化和应急经验的积累,及时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
三、编制内容1. 应急预案的目标和任务。
明确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2. 应急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预案的组织机构,包括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小组和应急队伍等。
3. 风险评估。
对企事业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包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和程度等。
4. 监测预警。
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环境事件的发生。
5. 应急处置。
制定应急处置措施,包括事故发生后的报警、疏散、救援、应急响应等。
6. 应急资源保障。
明确应急资源保障措施,包括应急队伍、应急设备、应急物资等。
7.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8. 培训和宣传。
对企事业单位员工进行应急培训,提高员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9. 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
根据环境风险的变化和应急经验的积累,及时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
四、编制流程1.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应急预案备案制度概述•预案编制与评审要求•备案材料准备与提交目录•备案审查与监督管理•企业事业单位责任与义务•总结与展望01应急预案备案制度概述制度背景与意义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政府监管推动社会共治适用范围及对象适用范围适用对象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编制提交备案审核与公示修订与更新企业事业单位应将编制好的应急预案提交至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应急预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在政府网站进行公示。
企业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演练结果,及时修订和更新应急预案,并重新提交备案。
备案流程简介02预案编制与评审要求预案编制原则及方法合法性原则实用性原则A B C D科学性原则简明性原则评审机构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设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审委员会,负责辖区内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评审工作。
评审专家评审委员会应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负责对应急预案进行专业评审。
职责分工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确保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评审机构设置与职责0102提交申请材料审核专家评审备案登记时限要求030405评审流程及时限03备案材料准备与提交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其他相关材料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专家评审意见010203040506备案材料清单01所有材料均应提供纸质版和电子版,纸质版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
02应急预案应采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一式两份。
03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等材料应采用PDF 或Word 格式,确保清晰可读。
04所有材料应按照规定的顺序装订,并附材料目录清单。
材料格式规范及要求提交方式及时限12304备案审查与监督管理审查机构设置及职责010203审查流程及时限01企业事业单位在应急预案制定完成后,应向备案审查机构提交备案申请。
02审查机构在收到申请后,应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初步审查,并给出审查意见。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https://img.taocdn.com/s3/m/541f945c01f69e3143329443.png)
第十条 企业按照以下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 (一)成立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组,明确编制组组长和成员组成、 工作任务、编制计划和经费预算。 (二)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环境风险评估包括但 不限于:分析各类事故衍化规律、自然灾害影响程度,识别环境危害 因素,分析与周边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区域环境的关系,构建 突发环境事件及其后果情景,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应急资源调查包括
第十五条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首次备案,现场办理时应当提交下 列文件:
(一)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二)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环境应 急预案包括:环境应急预案的签署发布文件、环境应急预案文本;编 制说明包括:编制过程概述、重点内容说明、征求意见及采纳情况说 明、评审情况说明; (三)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四)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五)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提交备案文件也可以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进行。通过 电子数据交换方式提交的,可以只提交电子文件。 第十六条 受理部门收到企业提交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文件后, 应当在 5 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 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提交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文件不齐全的,受理部门应当责令企业 补齐相关文件,并按期再次备案。再次备案的期限,由受理部门根据 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 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其他 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 的工作方案。
第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以下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指 导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企业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本导则中所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参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技术规范》。
4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应急预案编制程序应包括以下步骤:4.1确定编制应急预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2确定应急预案编制的组织机构和责任人;4.3制定应急预案编制计划;4.4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工作;4.5组织应急预案的评审、审批和发布;4.6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修订。
5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5.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5.2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5.3应急资源保障措施;5.4应急信息报告和发布机制;5.5应急演练和培训计划;5.6应急预案修订和完善措施。
6格式和要求应急预案应当符合以下要求:6.1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6.2应急预案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6.3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6.4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6.5应急预案应当具有可评估性和可追溯性;6.6应急预案应当与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其他管理制度相衔接。
以上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基本内容,企业(或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导则的要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做出应对和处置。
术语和定义本文介绍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
其中包括《危险物质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等危险物质名录,以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等危险废物管理相关文件。
此外,还包括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文件,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环境质量相关文件。
术语和定义方面,本文给出了危险物质、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源、环境敏感区和环境保护目标等概念的定义。
危险物质指的是危险化学品名录和剧毒化学品名录中的物质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废物则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编制
1
2
附件1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要点
综合环境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1.2 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1.3 事件分级
结合<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中规定的事件分级、本单位实际、预警分级和响应分级,确定本单位事件分级,并明确分级指标。
1.4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范围,以及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
1.5 工作原则
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原则。
- 0 -
2020年5月29日
1.6 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简要介绍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应急预案体系,可辅以关系图表示。
企业内部应急预案是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应急预案。
应明确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之间(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理预案)以及与其它类型应急预案(如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消防应急预案等)之间的关系。
企业外部应急预案是与企业内部应急预案相关,但不以企业为实施主体的应急预案。
应明确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与所在地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工业园区、集团公司等的环境应急预案之间的关系。
企业应急预案应统筹考虑与内部、外部各应急预案的衔接性,并经过演练巩固、完善应急联动机制。
2 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 内部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企业可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建立应急组织机构,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和处理等进行统一指挥协调。
明确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应职责。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现场应急指挥部可由企业应急指挥中心兼任,也可由应急指挥中心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其现场指挥部的组成。
- 1 -
2020年5月29日
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应急组织机构设置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组,并明确各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对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工段或部门,需明确该工段或部门的负责人为现场应急负责人,负责事发时的先期处理。
各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在启动应急预案时,随时待命。
企业具有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时,明确其在应急组织机构中的职能。
企业具有相应环境监测能力时,应建立应急监测组;涉及化学品危害较大、处理复杂、专业性强的,可建立专家组。
说明各级应急指挥之间的关系,明确协调机制、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等响应程序。
应急组织机构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成员名单及联系方式应作为预案附件,如有变动及时更新。
2.2 外部指挥与协调
企业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及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统筹配置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队伍、装备和物资,共享区域应急资源,提高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参考<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企业设置专人负责联络汇报,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处理工作。
- 2 -
2020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