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品设计特点
浅色系_精品文档

浅色系引言在设计领域中,颜色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形式,能够传递出各种情感和意义。
而浅色系,作为一种颜色搭配方案,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吸引力。
浅色系通常以明快、柔和的色调为主,能够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本文将介绍浅色系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一些实际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浅色系的设计原则。
一、浅色系的特点1.明亮、轻盈的色调浅色系的色调通常比较明亮、轻盈,给人一种清新、活泼的感觉。
这些色调在视觉上会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适合在设计中传达积极、开朗的情绪。
2.柔和、温暖的氛围与深色系相比,浅色系更加柔和和温暖。
浅色调使得整体氛围更为轻松、亲切,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这种温暖的氛围适合在一些需要传达安宁、温馨感觉的场景中使用。
3.易于搭配和组合浅色系的色调相对较为柔和,因此更容易与其他颜色搭配和组合。
无论是与其他浅色调搭配还是与深色调进行对比,浅色系都能够产生出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浅色系的应用场景1.品牌设计浅色系常常被用于品牌设计中,因为它能够传递出一种柔软和友好的感觉,与品牌的形象相符。
同时,浅色系也能够给人一种专业、可靠的印象,适合用于一些专业服务类品牌的设计。
2.网页设计浅色系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浅色调不仅能够使网页看起来清晰、明亮,而且能够降低视觉疲劳,提高页面的可读性。
同时,浅色系还能够给用户一种舒适、轻松的感觉,提升用户体验。
3.室内设计浅色系在室内设计中也常常被使用。
浅色调的墙面能够让空间感觉更开阔、明亮,同时也能够传递出一种安静、放松的感觉。
此外,浅色系可以与各种家具和装饰物进行搭配,创造出多样且和谐的室内环境。
4.平面设计浅色系在平面设计中常常被用于传达简洁、现代的感觉。
浅色调的背景可以突出设计元素的重点,并使设计更加清晰易读。
此外,浅色系还能够给设计添加一种优雅、精致的风格,提升设计的质感。
三、浅色系的设计原则1.适当的对比尽管浅色系主要以柔和、明亮的色调为主,但适当的对比仍然很重要。
简约思维企业成功案例

简约思维企业成功案例
以下是一些简约思维企业成功案例:
1.苹果公司: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以其简约而优雅的产品设计而闻名。
从iPhone到MacBook,苹果始终坚持着“简约即是美”的设计理念,通过简化用户界面和功能,提供简单而直观的用户体验,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喜爱和忠诚度。
2.谷歌:谷歌的搜索引擎是其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界面和准确高效的搜索结果闻名全球。
谷歌还致力于将信息呈现得简约明了,用最少的点击次数和时间提供用户所需的答案和服务。
3.小米:小米是一家中国科技巨头,以其简约而高性价比的产品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小米的手机、电视和智能家居产品都以简洁的设计和易于使用的界面而广受欢迎。
4.维珍航空:维珍航空是一家以简约思维为核心的航空公司。
他们一直致力于提供简单、便捷和愉快的旅行体验。
维珍航空在设计飞机座椅、食品和航班服务时都以简约和效率为主导,赢得了旅客的高度评价。
5.无印良品:无印良品是一家以简约和实用主义为特点的日本零售品牌。
他们的产品设计简洁、功能实用,注重品质和可持续性。
无印良品的简约哲学使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忠实的客户群。
这些企业成功的案例表明,简约思维可以帮助企业在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服务方面取得成功。
简约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和提高品牌价值。
有哪些种设计理念

有哪些种设计理念设计理念是设计师在进行创作过程中所秉持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设计理念,每个设计理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 简约:简约的设计理念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通过剥离繁杂的元素和冗余的装饰,简约设计能够集中注意力,提供直接、清晰的用户体验。
例如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通常以简约、现代化的风格为特点。
2. 功能性:功能性设计强调产品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设计师会将用户的需求放在首位,注重产品的功能、效用和易用性。
比如在手机设计中,以人机工效学为基础,确保按键位置合理、交互界面直观。
3. 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设计关注环境和社会责任。
通过选用可再生材料、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等方式,设计师努力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这种理念常见于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
4. 用户体验:用户体验设计将用户视为设计的核心,追求使用户感到舒适和满足的设计方案。
通过研究用户需求、行为和期望,设计师可以提供更符合用户期望的产品和服务。
例如,网页设计中注重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导航的清晰性,从而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5. 社会情感:设计可以承载社会和个人的情感体验。
社会情感设计关注人们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来表达、传递和引发情感共鸣。
这种设计理念常见于艺术作品、游乐设施等领域,旨在创造让人们愉悦、感动的设计作品。
6. 文化尊重:尊重和融入当地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理念。
将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可以增加设计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并展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例如,建筑设计中使用当地传统建筑风格,产品设计中运用当地传统手工艺等。
7. 创新:创新设计注重突破传统、寻找新颖的解决方案。
通过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师可以提供具有独特性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苹果公司推出的创新产品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
8. 平衡:平衡是一种注重整体性和和谐感的设计理念。
通过在设计中协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设计师可以创造出稳定、统一的整体效果。
人性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呈现——以苹果公司产品设计为例

它摒弃 了矫揉造作的造型 , 混乱而繁杂的功能, 是
简洁设计 的典 型代表 , 在线 条 和形 状 的处理 上 , 可 以说是 现代 主义 风格 , 用 正 四边 形 或 比例控 制 如
脱俗 的产 品设计 铸造 了苹果 品牌 的传 奇 。他 们设 计 出来 的产品 总 会准 确地 告 诉人 们 诸 如 “ 是用 它
通过 对设 计 对 象 的造 型 、 料 、 彩 、 饰 等形 式 材 色 装 要素 的分 析 、 究 与再 现 , 使 产 品具 有 个性 、 研 促 情 感、 情趣甚 至生命 等特 征 的“ 性 化 ” 人 品格 。 在 造型设 计 方 面 , 果 公 司 有 极 强 的造 诣 。 苹
一
注的是和产品有关的舒适性、 安全性和简易程度 ,
具 有 明确 的市 场性 和 大众性 。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与 科 技 的进步 , 人们 对 生 活 中所 使 用 产 品 的审 美 要 求 在不 断提 高 , 懈 可 击 的产 品实 用 功 能 已经 不 无 能完全 满足 消 费者 的要 求 , 费者 在 选 择产 品时 消 会更 多考虑 自身生 理 、 理 以及精 神 文 化 方 面 的 心 追求 , 更多 关 注产 品造 型 的美 感及 其 与 使用 者 的 契合 程度 。产 品设计 师 在设计 创作过 程 中竭尽全 力 营造产 品 的“ 观 ” “ 美 、 舒适 ” “ 、 可靠 ” “ 全 ” 、安 、 “ 经济 ” 方面 的 问题 , 等 就是 解决 产 品 的人 性 化 问
[ 收稿 日期 ]2 1 o 0 2一 4—1 O
[ 作者简 介]刘咏松( 97一) 男 , 17 , 安徽安庆人 , 安徽 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动漫学院讲 师 , 美术学硕 士。
苹果公司的设计思维分析与启示——以苹果标志设计为例

一
“ 一 个 好 的商 标 ,总 能 展 示 出某 种 明 确 而 又 清 晰 的 “ 视觉
力 ” 的结 构 ,并 通 过 这 种 活 生 生 的 结构 ,去 解 释 产 品 的 独特 性
苹 果公 司设 计思维 层 面 质” 。苹 果 l o g o 就 是 典 型 的 范例 ,我 们在 这 样 的标 志 中总 是 能 1 | 哲 学 思维 的体现 看 到乔 布 斯对 极 简主 义 的狂 热与 痴迷 。著名 建筑 师密 斯 ・ 凡・ 德 罗 笛 卡尔 提 出 了一个 著 名 的命 题 “ 我 思 ,故 我在 ”其基 础 是怀 就 说过 : “ 少就 是多 ”,简 洁 的形式 中往 往 能包 含 了更 多深 刻 的 疑 一切 。我 对 这 句 话 的理 解 是 , 我 思考 了 ,所 以我 存 在 , 正如 意 义 。在 极简 主 义审 美意 识 的影 响 下 ,无 印 良品对其 应 用是 成 功 苹 果公 司 的设 计理 念 一样 。在传 统 的设 计 思维 中通 常 是 以客 户为 的。 “ 无 印 良品 在简 化造 型 的 同时 ,也 在进 一 步简化 生 产过 程 ,
结语苹果设计是当代产品设计中一个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从苹果的电子产品延伸影响到产品设计的方方面面从苹果标志的设计中我们了解了格式塔心理学在视觉语言表达的重要性苹果公司遵循的极简主义风格也是我们当代设计师设计思维所要学习和借鉴的在我们以后的设计道路上不仅要学会极简主义的运用更要把这种思维方式融入到社会大众做我们自己的设计
、
中心 ,设计 之前 ,先 看客 户 的需 求或 者 是更 切 实 际的 问卷 调 查 ,
制造 出一批 造型 简洁 、 朴素 且价格 适 中 的商 品群 一 。无 印 良品给
移动设备比较:iPhone与iPad

移动设备比较:iPhone与iPad 移动设备比较:iPhone与iPad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众多的移动设备中,iPhone与iPad是最为出色的二者之一。
iPhone为智能手机,而iPad则是平板电脑。
那么,iPhone和iPad有何不同,各自的优缺点如何,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外观设计首先,从外观设计上来看,两者明显有区别。
iPhone设计为轻便、方便携带,可放入口袋或手提包中,重量约为100克至200克不等,显示屏大小为4.7英寸至6.5英寸。
其外观精致、简洁,采用金属或玻璃材质,给人高质感的体验。
而iPad则以其大屏幕、高清分辨率和更高的视觉观感为卖点。
平板电脑的尺寸比iPhone大得多,尺寸在9.7英寸至12.9英寸之间,重量约为400克至700克。
虽然iPad较为笨重,但它的大尺寸带来更清晰的图像质量和更佳的用户体验。
二、性能及应用在性能方面,iPhone与iPad都拥有强大的处理器和内存。
两者的处理器均基于苹果公司自主开发的A系列芯片,可以支持高质量的应用程序和游戏。
在应用方面,iPhone拥有数十万的应用程序,而iPad 则拥有更多的应用程序,尤其是更丰富的游戏应用。
对于一些专业应用,诸如图形设计或者视频编辑软件,大屏幕的iPad可能更为适用。
iPad可以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操作,使用户能够更加轻松地完成各种任务。
而iPhone上操作大屏幕设计软件,则需要借助触摸笔或其他配件,这样操作体验会大打折扣。
三、电池寿命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iPhone和iPad的电池寿命,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情况。
虽然两者都具备优秀的电池寿命,但iPad因其较大的电池容量,使用时间更加持久。
iPad和iPhone的电池容量和续航时间之间还存在巨大差异,一般来说,iPad的电池会比iPhone大得多,因此可以更长时间地使用。
四、功能选择最后,还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功能选择。
创意设计案例分析

创意设计案例分析设计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当今的社会中,创意设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产品和品牌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创意设计案例,探讨创意设计在产品和品牌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一: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苹果公司以其独特的产品设计而闻名于世。
从iPod到iPhone再到iPad,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一直被认为是创意设计的典范。
其中一个成功的案例是苹果公司在2007年发布的第一代iPhone。
首先,苹果公司在设计iPhone时注重用户体验。
他们采用了触摸屏技术,使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来操作手机。
这种设计让用户操作更加直观、简单,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
其次,苹果公司在外观设计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采用了简洁、流线型的设计风格,使iPhone看起来简洁而具有科技感。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使得iPhone在市场上与众不同,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最后,苹果公司在包装设计上也非常用心。
他们采用了简洁而精美的包装设计,使得消费者在购买iPhone时能够感受到高品质的产品。
这种包装设计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还提升了品牌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苹果公司的创意设计在iPhone的成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们注重用户体验、外观设计和包装设计,使得iPhone成为了一款备受追捧的产品。
案例二:可口可乐的品牌设计可口可乐是全球知名的饮料品牌,其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创意设计的支持。
其中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可口可乐的品牌设计。
首先,可口可乐的标志性红色和白色配色方案是其品牌设计的核心。
红色象征着激情和活力,与可口可乐所传递的快乐和享受的品牌形象相契合。
白色则代表纯洁和清新,与可口可乐作为饮料品牌的形象相符合。
这种配色方案让可口可乐在市场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品牌。
其次,可口可乐在包装设计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他们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创意的包装设计,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可口可乐时能够感受到品牌的独特魅力。
论苹果产品族群形象“基因”的延续设计

缺乏 创 新
阈限之上 — — — - I 同品牌产品适合的差异区域I 不 同品牌产 品适合的差异区域
原点 ( 无差异 )
差 别 阈限 点
差 异 量
图 1 产 品设 计 中的 差 别 阈 限
F i g . 1 J ND i n p r o d u c t d e s i g n
苹果产 品的形 象特点 ,提取和归纳 了其 ”基 因” 特征 :轻薄 的机 身、黑白的色彩 、银灰 的金属质 感、舒适
的手 感、智 能而人性化 的界 面。认为品牌产 品在更新换代 中应把 设计要素的差异控制在差别 阈限范围之 内. 以保证 消费者 对其 产品的持 续认 知 ,进 而更好地 塑造易于辨 识的品牌形象 ,以提升品牌价值 。 [ 关 键词] 品牌 ;苹果产品 ;族群基 因;延 续设计 ;差别 阈限 [ 中图分 类号]T B 4 7 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 号]1 6 7 3— 4 4 3 2( 2 0 1 3 )0 2— 0 1 0 5—0 4
[ 收稿 日期 ]2 0 1 3— 0 2— 2 8 [ 修 回 日期 ]2 0 1 3—0 6— 0 9 [ 资金项 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 2 0 1 2 B 1 2 2 ) [ 作者简介 ]吴绍兰 ( 1 9 6 4一) ,女 ,副教授 ,硕士 ,研究方 向为工业 设计 。E — m i M: 1 3 7 8 5 4 7 7 1 @q q . c o n r
Ab s t r a c t : A n a n a l y s i s t 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 s u r v e y , s t a t i s t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v i d e o s h a s s h o w e d t h a t f a c t o r s c o n s i t t u t i n g a n d i n l f u e n c i n g mo d e m me n ’ s t e n n i s s i n g l e s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i n c l u d e s e ve r s c o i r n g e ic f i e n c y , r e c e i v e — s e ve r s c o in r g e ic f i e n c y nd a s e r v e e ic f i e n c y r a t e . A mo d e l f o r o v e r a l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mo d e m me n ’ s t e n n i s s i n g l e s s t r e n g t h i s e s t a b h s h e d a n d i t s e f e c t i v e n e s s v e i r i f e d hr t o u g h c a l c u l a i t o n o f f a c t o r s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v a r i a b l e f u n c t i o n s a n d c o m mo n f a c t o r v a r i a n c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r a t e . I t i S p r o p o s e d ha t t t h e e l e v a t i o n o f t e n n i s q u a l i t y s h o u l d r e l a y o n a n o v e r a l l t e c h n o l o g i c l a a d v a n c e me n t r a he t r ha t n f o c u s o n a n y s i n g l e s k i l l t r a i n i n g , a n d t h a t he t mo d e l c a n b e u s e d t o d e t e c t t h e w e a k n e s s a n d d e i f c i e n c i e s i n t h e t e n n i s p l a y e r s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i mp r o v e me n t r t a i n i n g t a i l o r e d . Ke y wo r d s : me n ' s t e n n i s s i n g l e s ; t e c h n i c l a s r t e n g t h ;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 e v lu a a t i o n mo d e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T业的传奇——Apple苹果公司产品设计大盘点1976年,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设计出了一种新型微机(苹果一号),受到社会欢迎。
后来,风险投资家马克首先入股9.1万美元,创办了苹果公司。
从1977年到1980年3年时间,苹果公司的营业额就突破了1亿美元。
1980年,公司公开上市,市值达到12亿美元,1982年便迈入《幸福》杂志的500家大企业行列。
一家新公司在5年之内就进入500家大公司排行榜,苹果公司就是首例。
1983年初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宣称,苹果公司创造了300位百万富翁。
苹果电脑的传奇发展史苹果公司发展可谓是一波三折。
这里简略介绍一下他的发展轨迹。
•Steven Wozniak和Steven Jobs这两个天才少年在高中的时候已经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Wozniak有机会涉足计算机设计领域,并在1976年设计出后来被成为Apple I 的电脑,附有远见的Jobs坚持要试着去卖这台机器。
于是1976年4月1日,苹果破土而出了。
Apple I市场反应冷淡。
直到1977年Apple II诞生并作了第一次商业展示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苹果的销量大幅增加,公司的规模也自然而然的扩大,•1979年Jobs和其他几个工程师慕名访问了施乐公司的PARC试验室,并从那里“偷学”到了图形用户界面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苹果电脑。
•1980年苹果已经有几千名雇员,并且产品开始销往世界各地,苹果成了电脑的代名词。
•1983年,Jobs开始聘请前百事可乐公司的主管John Sculley任苹果的CEO,相信他会让这棵未老先衰的苹果“枯木逢春”。
•1985年Jobs和Sculley的分歧越来越大,苹果的Jobs不得不离开了苹果。
Sculley获得了苹果绝对的领导权。
•1987年,苹果发布其Mac II,功能强大的家用计算机,月销售达到5万台。
苹果又过了几年好日子。
1991年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是:Mac OS,但其与流行的兼容机软硬件不兼容。
这大大束缚了它的发展。
这曾经非常成功的市场策略,现在却让它吃尽了苦头,微软的操作系统很快占领了广大的市场。
•1993年6月他们免除了Scully的职务。
•1994年苹果发布其家用机PowerMac。
第一台基于IBM和Motorola合作开发的高速处理器PowerPC 芯片的机型。
但因为其封闭的市场策略,只有少数厂家得到有限的技术许可,仍然不能很好的打开市场。
面对开放的兼容机市场,苹果的大门却越关越紧,路也越走越窄。
•1995年微软WINDOWS95发布,这更令其雪上加霜。
苹果的冬季来临了。
紧接着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苹果急需一名能引领其走出低谷的带路人,但迟迟没有挑选出来,面对奄奄一息的苹果,众多的商界骄子们望而却步。
•1996年在众多昔日同事的支持下,jobs开始在公司中起作用,成为事实上的领导人,被称为“过渡总裁”。
但此时苹果的股票降到5年来的最低点,Jobs面临有生以来最大的挑战,挽救心爱的苹果。
•1997年11月10日,苹果宣布将通过电话和网络开展直销Power Computing,结果销路很好,紧接着又推出了一款新机型:PowerMacG3复苏的迹象慢慢的显露出来,苹果终于制止了下滑,开始连续几个季度微利。
Jobs继续着他的复苏计划,又推出了真正的划时代苹果传奇产品:iMac(1998年)、iPod(2002)苹果的传奇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苹果之所有能有传奇般的发展,开发出传奇般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公司传奇般的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的传奇人生得从他的出生前讲起。
1955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生于硅谷的,生母是一名年轻的未婚在校研究生,生母将他送给别人收养。
养父母是典型的蓝领工人,并没有优越的环境。
1972年乔布斯17岁,他来到位于波特兰大的里德学院上大学,在那里开始探索印度佛教,从学生宗教领袖那里学会了如何做推销。
在那里读了六个月后,乔布斯决定退学,并且坚信日后会证明这样做是对的。
1974他到印度朝圣,漫游后反而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爱迪生对世界的贡献比佛教大师要大得多。
于是他回到硅谷参加了沃兹尼阿克创立的自制电脑俱乐部,才有了个人机的面世。
1976年在20 岁时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沃兹(苹果公司创始人之一Wozon)在乔布斯父母的车库里办起了苹果公司。
十年后,苹果公司就从车库里我们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拥有20 亿元资产、4,000 名员工的大企业。
1986年30岁时,乔布斯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了。
怎么会被自己办的公司解雇呢?原来随著苹果公司越做越大,苹果公司聘了百事可乐公司的主管John Sculley与乔布斯一道管理公司。
随后我俩对公司前景的看法开始出现分歧,最后我俩反目了。
这时,董事会站在了John Sculley那一边,所以在30岁那年,乔布斯离开了公司。
从苹果公司被挤出后乔布斯感到失落,但不久就振作起来。
他虽然不是技术人员,但却是独具慧眼善于开拓新产品的奇才。
1985年9月他卖掉所有苹果股票重新创业,但仍保留有一股以便获得年度财务报告,并用以寄托他对苹果的深情。
乔布斯新建了Next公司,准备开发新一代电脑,同时买下影视动画公司Pixar(后来成为世界最有名的三维动画公司)。
苹果为了要使用Next的新技术,于1996年底用4亿美元收购了Next。
但经营不得法,并没有获得应有市场。
反而因成本太高造成亏损。
1997年7月因连续5个季度亏损,最高执行官阿默利欧只好辞职,当时苹果已接近破产边缘,人们又想起了乔布斯,于是在紧急关头他又被聘任为临时总裁兼最高执行长官。
(1985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解职,美国电脑产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康柏和戴尔都在此期间脱颖而出。
而作为个人电脑的始祖,苹果却步履蹒跚,十年内它换过3任CEO,年销售额却从110亿美元缩水至70亿美元。
)乔布斯回到苹果后,做的第一件事是缩短战线,把正在开发的15种产品缩减到4种,而且裁掉一部分人员,节省了营运费用。
其次,发扬苹果的特色。
苹果素以消费市场作为目标,所以他要使苹果成为电脑界的索尼。
上任伊始便着手开发iMac,使得电脑非常适合家庭的使用。
第三,便是开拓销售渠道,让CompUSA成为苹果在美国全国的专卖商,使Mac机销量大增。
第四,调整结盟力量。
同宿敌微软和解,取得微软对它的1.5亿美元投资,并继续为苹果机器开发软件。
同时收回了对兼容厂家的技术使用许可,使它们不能再靠苹果的技术赚钱。
1998年上半年iMac面世取得成功,苹果扭亏为盈。
现在人们谈论的是恢复青春活力后的苹果将会怎样推动电脑事业的发展,而不是苹果行将破产。
使苹果起死回生的正是刚43岁的乔布斯。
就在苹果前景一片大好的2004年,乔布斯被诊断患了癌症。
一次扫描检查,结果清楚地表明乔布斯的胰腺上长了一个瘤子,确诊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肿瘤,最多还能活 3 到 6 个月。
乔布斯做了手术,现在好了。
这是乔布斯和死神离得最近的一次,这次经历之后,乔布斯对人生的感悟体会的更加深刻,他说:人的时间都有限,所以不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这是浪费时间。
不要囿于成见,那是在按照别人设想的结果而活。
不要让别人观点的聒噪声淹没自己的心声。
最主要的是,要有跟著自己感觉和直觉走的勇气。
无论如何,感觉和直觉早就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都是次要的。
求知若渴,大智若愚。
这也是乔布斯一直想做到的。
人们认为乔布斯具有技术、管理和文化的三张面孔。
在技术方面,他是使电脑成为消费产品的倡导者;在管理方面,他是善于随机应变的企业家;在文化方面,他是电脑文化的革命家。
1985年他被里根总统授予国家科技勋章,1987年获杰弗逊杰出公共服务奖。
盖茨对乔布斯的评论是:“我不过是乔布斯第二,在我之前,苹果电脑的飞速发展给人以太深的印象。
”苹果的传奇设计1998年后苹果公司复兴,虽然苹果公司的每个产品几乎都是艺术品级的设计精品,但苹果公司真正的能称得上传奇产品只有两个:这就是iMac 和iPod,这两个产品真正实现了苹果巨人的复活,使得苹果时代又一次到来了。
iMac电脑(上图为苹果电脑iMac G3 1998年)(上图为苹果电脑iMac G3 2001年)1998年6月上市的iMac,这款拥有半透明的、果冻般圆润的蓝色机身的电脑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的外貌,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象征。
推出前,仅靠平面与电视宣传,就有15万人预定了iMac,而在之后3年内,它一共售出了500万台。
其中一个秘密是:这款利润率达到23%的产品,在其诱人的外壳之内,所有配置都与此前一代苹果电脑几乎一样!这是一次工业设计的胜利,但同时也体现了乔布斯的无奈:由于长期流失了大批优秀员工,苹果的技术能力已经难以迅速推出他一向强调的“insanely great”(酷毙了)的产品,同时失去了公司成员赖以凝聚的文化。
所以苹果一方面大规模吸纳技术天才,另一方面,创意了“Think Different”(另类思考)的广告语,他希望这个斥资上亿美元宣传的广告不仅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苹果,更重要的是,唤醒公司内员工的工作激情。
每当苹果的重要产品即将宣告完成时,苹果都会退回最本源的思考,并要求将产品推倒重来。
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品质,完美主义控制狂的标志。
当第二代iMac的模型被送到CEO乔布斯的手中,它看起来很像缩水后的第一代,“没有什么不好,其实也挺好”,但乔布斯讨厌这种感觉。
当天乔布斯找来了苹果的ID实验室负责人乔纳森•艾韦(Jonathan Ive)——第一代iMac、iPod、钛合金外壳的PowerBook和冰块状的Cube的主要设计者。
两个人在乔布斯太太的植物园里走来走去,乔布斯逐渐将自己的理想清晰化:“每件东西都必须有它存在的理由。
如果你可能需要从它后面看,为什么必须要一个纯平显示器?为什么必须在显示器放一个主机?”置身花园内,乔布斯建议,“它应该像朵向日葵。
”他用一天时间勾勒出了新产品的概念,但工程师们种出这朵“向日葵”用了2年的时间。
(上图为苹果的iMacG4向日葵电脑2002年)(上图为苹果的iMacG4向日葵电脑的键盘2002年)(上图为苹果的无线鼠标2004年)(上图为苹果电脑Power Mac G5 及配件2004年)从设计形态学看iMac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它那一体化的整机好似半透明的玻璃鱼,透过绿白色调的机身,可隐约看到内部的电路结构,奇特的半透明圆形鼠标令人爱不释手。
色彩用了亮丽的海蓝色,大面积使用弧面造型,有一种无拘无束的令人震撼的美感,给电脑业和设计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1901年第一台电子打字机面世,到一个世纪以后已经不可思议地变成了这个小绿蛋。
一时间,敢于表达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产品设计相继出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