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相关推荐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投影: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我爱这土地》《乡愁》练习题答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练习题答案

1 《我爱这土地》《乡愁》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D2、①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或类似的答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余光中 台湾 家国之思3、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5、形象有“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 船票” 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 坟墓” 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生死之情。

“ 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他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阅读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 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 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等。

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

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
《我爱这土地》、《乡愁》重点字词句
一、重点字词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 嘶哑(hóu lóng) 喉咙(xiōng
yóng) 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我爱这土地》第一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2.默写《乡愁》第四节。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是诗人(称谓)。

2.《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

《沁园春 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沁园春雪》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沁qìn园春分fèn外妖娆ráo成吉思汗hán 数shǔ风流人物点拨:“分”“汗”“数”是多音字,要注意课文中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惟余莽莽惟:只。

(2) 须晴日须:等到。

(3) 略输文采输:差、失。

(4) 俱往矣俱:都。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用原文填空。

(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 点明这首词的中心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望”字统领的句子是: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 全词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5) 写出采用比喻、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把静物写动的句子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解释下列句子。

(1) 惟余莽莽。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2)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3)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统统都过去了,要说真正的英雄人物,还得看今天。

三、段落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沁园春雪》下阕词的内容。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四、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知识点诗中提到“雪花像白头发”,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深切感慨,雪花的纯洁与白头发的苍老相映照,呈现出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主题。

同时,雪花也代表了个体的力量,文章最后提到,雪化成春水,滋润大地,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我爱这土地》:这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无私热爱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扬之情。

通过描写祖国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诗中写道,“参天两岸青峰直,而在其中”。

这句诗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河流奔腾、山峦屹立,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他们是祖国的一部分,与祖国融为一体。

诗中还融入了对民族历史的追思和对先辈的崇敬,表达了对历史传统的珍视和对民族大业的激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描绘了中国壮美的自然景色和独特的民族精神,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诗中写到:“故乡的原野飘着油菜花的香气”,这句诗以嗅觉形象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乡的气味,引发读者对故乡的思绪和情感。

诗中还涉及到乡土情怀,描述了故乡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琐事,让人回忆起儿时的欢乐和美好。

通过对家乡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并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向往。

《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是北岛的一首诗歌,通过对爱情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柔情之情。

诗中情感真挚,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很高的感染力。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爱情与四月天、春天等进行对比,通过四月天温暖明媚的形象,表达出爱情美好而纯洁的品质。

同时,也比喻出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人一生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诗中抒发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传递了对爱情的真挚情感与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通过描写爱情的纯洁和美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和感动,使人产生一种赞美和祝福的情感。

以上四首诗歌都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美丽的艺术形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爱情等主题的描绘,传达了对祖国、故乡和爱情的无尽热爱和向往之情,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启示。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土地、风、黎明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乡愁》诗歌解析:诗歌背景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诗歌内容分析:乡愁、邮票、船票、坟墓等意象的寓意。

诗歌主题思想: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内容分析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分享学习心得。

3. 鉴赏法: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 分别朗读《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3. 讲解诗歌内容,分析意象和寓意。

4.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5.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感受诗歌的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读后感。

3. 深入研究艾青和余光中的其他作品,了解他们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讨论、朗读和鉴赏等活动。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艾青或余光中的其他诗歌进行朗诵。

2. 邀请文学爱好者或专家来校讲座,介绍艾青和余光中的文学作品及文学地位。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自己的诗歌。

八、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

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乡愁》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乡愁》整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意象,一艘承载爱与愁的船——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乡愁》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编版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教材简析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由《沁园春·雪》《周总理,你在哪里》《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看》6首现代诗歌组成。

这几首诗歌,语言风格各有特色,字里行间却都洋溢着强烈的情感:澎湃的豪情、深深的敬爱、汹涌的赤子之情、浓烈的乡愁……喷薄而发的情感,与恰当选用意象、营造意境的写作技巧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互相成就。

我的思考单元任务一"学习鉴赏"中提到:"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六首诗作,涵泳品味,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其中还提到了具体的阅读策略:"反复朗诵,看看能否回答下列问题:‘……这几首诗有哪些意象?它们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在提示教师,在教学本单元现代诗歌时,既要给予学生独立解读的空间,又要为他们搭好思考的架子;既要对诗歌本身的情感有深刻的认识,也要理解和学习运用现代诗写作的相关技巧,比如意象的恰当运用。

我在研究之后发现,《我爱这土地》和《乡愁》这两首诗有不少共同之处:一是这两首诗的核心情感都体现在了标题中;二是这两首诗都运用了鲜明而极具特色的意象来营造意境、寄托情感。

因此我认为可以将这两首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为学生在写作诗歌时具有"选取意象的意识"打好底子。

学情基础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之前,已开展过群诗诵读活动,学生已对这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旨有了一定理解。

教学目标1.通过探讨分析《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2.加深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讨分析《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中的意象,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我爱这土地》《乡愁》笔记

《我爱这土地》《乡愁》笔记

诗两首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乡愁”。

(重点)3.学习体会诗歌的“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

(难点)4.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要点:识记《我爱这土地》的字词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一、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我爱这土地》二、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1、《乡愁》一诗中吟唱着一曲情深意长的思乡恋歌;《我爱这土地》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在朗读时要认真体会,正确把握语气,语调和重音停顿,饱含深情地练读几遍。

2、会背诵,会默写这两首诗。

3、结合作品背景,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一步开拓诗歌的主题内涵,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故土的浓烈的情思,并能用简洁且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4、能够对重点名句赏析评注。

5、积累有关爱国、乡愁情感的诗词、句、段。

学习重点:1、2、3
学习难点:1、3、4
学习时间:两课时
二、自主学习:
1、阅读相关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写作背景。

两种学习方案:第一种,自由读《我爱这土地》标画难于理解的句子,并在学案空白处写出初读感悟(可就理解的句子,词语或整体感知全诗后的感情来写),大约4分钟后小组交流疑难和初读感悟,交流完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内质疑。

(可能出现难于理解的句子: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和哪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先引导学生理解“土地”是什么的写照(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然后理解“河流”“风”“黎明”各指代什么,可结合几个词语来推想:“悲愤的”“温柔的”“激怒的”,然后理解为什么是“汹涌着……”“无止息地吹刮……”……(可结合课后习题二的1小题进行)
2、发挥联想、想像,结合诗句,写出诗的主旨及其中蕴含的强烈情感。

3、练习朗读,试着标来顿、重音,结合对诗的理解力争饱含深情的练读,时间约8-10分钟。

4、班内展示读,师生点评。

5、赏析评注、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感情寄托等方面进行)时间5-7分钟,
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指导方法并对疑难、重点句子进行点拔、指导,讲解式的赏析点评。

作业:练习背诵默写《我爱这土地》
连词成段:嘶哑汹涌悲愤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乡愁》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及自己的理解标画重音,确定语气语调,并小声练读几遍。

2、圈点批注(诗歌主旨、作者情感,读后感悟诗歌的词语选用、词的重复和叠词使用的妙处、修辞、诗歌形式突出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整齐中又有参差错落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也可对其中一节进行扩写,充分发挥有关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组内交流,班内交流,师指导点评、总结。

3、班内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4、当堂练习背诵。

5、总结两首诗写法(组内交流总结由一人代言,班内交流,师总结提炼)。

二、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嘶哑
..()fǔ烂()hóu咙()lí明()..()汹涌
2、查资料记住作者及作品的相关信息,记住以下内容。

①《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他的成名作
②《乡愁》的作者是他是我国(省名)诗人
3、语言实践
①结合诗句的内容,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这永远汹涌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的黎明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②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及重音停顿,怎样朗读下面诗句?(用“/”表示停顿,用“·”表示重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③《乡愁》四个小节实际上就是四幅图画,请你用简要的语言为这四幅图命名。

第一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四节
④根据你对“故乡情”的体验,仿下面句式,写出你的理解。

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⑤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历史,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试,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例如: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青天揽明月的神舟飞船。

4、日积月累,请选其中一首默写。

5、诗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思想与感情,说说“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我爱这土地》第二节若去掉,依然可以独立成篇,但诗歌主题的表达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课后二题2)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方案二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必学1、2、3、4、5、8选学6、7题)
1、练习有感情朗读,结合相关资料及对诗的理解,来判断语气语调标画重音。

2、练习背诵默写。

3、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我爱这土地》中“土地”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把这些句子勾画出来。

4、在《乡愁》中作者把“乡愁”寄托在哪四种具体的事物上?不同事物中代表了人生的不同阶段。

谈谈你对四个“阶段”“乡愁”的理解,用简明的语言评注在课本上。

5、自主学习,完成课后习题。

(一题至四题)
6、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点评诗句。

7、个人创作(仿写、读后感)
8、课外爱国思乡的诗词句段积累。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用8—10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查缺补漏或交流、补记、完善。

二、反馈展示,师生自主确定展示内容(朗读、赏析、背诵、默写必展示反馈)
三、课下作业:
(一)阅读实践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题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
席暮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读余光中的《乡愁》填空。

①诗人巧借邮票、船票、坟墓、海水,表达了强烈的之情。

②这首诗虽然分为了相当独立的个镜头,但都以贯穿其间。

③这几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层次,即节为第一层,节为第二层,两层的转换是一次质的升华。

④作者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水,那么“乡愁”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是。

2、读席暮容的《乡愁》填空。

①诗人巧借、、,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②“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加点的词应当理解为。

3、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但各具特色。

说说这两首诗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4、余光中的《乡愁》后来经作曲家谱曲,被广泛传唱。

就你的体味,作为歌词,它的音乐美表现在哪里?
(二)写一段话,把你已积累的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句串编起来,表达你对乡愁的理解,试一试很有趣的(150字左右)
四、相关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青年时就积极投身革命,抗战炮火打响后,他又义无反顾地违背父亲叫他留在家里的意愿,离开家庭,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

曾去法国留学。

著名诗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等。

著有《艾青专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人创作与鉴赏》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融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不用说,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

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以及漂流到孤岛上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