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爱这土地》《乡愁》诗两首导学案和答案

合集下载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近日,我教授了一节关于《诗两首》的课程。

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材,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们能够对这两篇诗有深入的理解。

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教学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的见解。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了解这两首诗的背景。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作者郭沫若和余光中都是著名的中国诗人。

郭沫若的《我爱这土地》描绘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赞美,而余光中的《乡愁》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回忆。

接下来,我们要让学生们对这两首诗的语言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使用了一些教学工具,例如词语表,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

我们还对这些诗句进行了解析,解释了其中的一些文化、语言和历史上的背景。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中,“孕育着革命的理想”这句话,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内革命思想的孕育和发展;而《乡愁》中的“家在海角天涯处”则是指中国南方离海较远地区的居民。

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们通过诗歌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我们对这些诗句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解释,并展示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这些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我们让学生们双人或小组合作来创作有关于自己情感世界的诗歌。

学生们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写自己的诗句,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语言和意义。

在本节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们:(1) 了解这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 理解这两首诗歌的意思和写作风格; (3) 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4) 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创作自己的诗句。

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们对这两篇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相信他们在下一次学习诗歌时会更加有信心和兴趣通过本次诗歌教学,我们让学生们领略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理解和欣赏诗歌,同时也了解到这两首诗歌背后的深刻历史和文化背景。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导言中华大地上有着广阔的土地,盛产着美丽的民俗和淳朴的风情。

这些风情,就像根一样扎向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了精神支柱和价值观的原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中学语文的教学已经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和领悟中国的大地和国情。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对《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理解和认识,让他们在阅读课文和探究中学会热爱祖国,弘扬民族精神。

二、学习分析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领会情感表达和主题深情渗透的艺术效果;3、通过讲述人物形象和其言语行动,塑造形象和构建故事情节的表达手法;4、尝试运用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考方式,把个体差异和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创作中。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解、讨论、诵读和写作。

三、课程内容1. 文本的阅读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的文本,理解每篇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所处社会的文化环境。

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解释生僻的术语,介绍词汇多义性和词汇衍生形式等方式解决学生的困惑。

2. 情感表达在阅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学生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反应。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分享体验和情感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模拟对话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对文本的记忆。

3. 语言表达除了情感表达之外,学生还应该通过语言表达手段表现文本中的深刻意义和情感。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诵读、演讲和写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用精炼、简洁而又能表达深厚情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价在评价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于阅读理解方面的评价,教师可以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理解深度和主题把控能力。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导学案

嘶哑()汹涌() 腐烂() 黎明() 窄窄( ) 教学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4. 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本班增减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 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 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 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 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 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 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 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 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 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三、听课文录音,并轻声跟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注意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并请轻声跟读课文 五、翻译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共 48 个注释)翻译课文女生译 1、2 段,男生负责 译 3、4 段,先自行试译,也可相互讨论,等会儿,各请一名代表当众翻译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2.解释下列词语。 嘶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汹涌: 3.填空: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着名诗人,原名。这首诗的感情 基调是。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 乡之思上升为。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2)为什幺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 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幺联系?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 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 更多精彩推荐:初中>初三>语文>初三语文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答案-.doc

《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答案-.doc

《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诗两首》研讨与练习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一、背诵这两首诗。

思考“土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整体把握这两首诗的思想内涵。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

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

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

2.2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我爱这土地》、《乡愁》诗歌文本。

3.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4.2 诗歌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4.3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主题、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4 背诵与创作: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互动等。

5.2 诗歌理解与背诵:检查学生对《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5.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的贴切性、创意的新颖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六、教学延伸6.1 主题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6.2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如诗人故居、纪念馆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七、作业布置7.1 背诵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加强记忆和理解。

7.2 写作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我爱这土地乡愁诗两首导学案和答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诗两首导学案和答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诗两首导学案和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诗两首》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预习导学】《我爱这土地》一、反复阅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诵读提示: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为什么..泪水.../我的眼里/常含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二、走进作者《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着名诗人,原名。

作品有、、等。

【合作探究】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习导学】《乡愁》一、反复诵读,感知诗意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乡愁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二、走进作者《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优秀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背景介绍1.2.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1.2.3 诗歌的文学鉴赏技巧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我爱这土地》和《乡愁》的文学价值2.1.2 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1.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2.2 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1.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1.3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文本和相关图片,丰富教学内容。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诗歌的背景信息和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导入:通过介绍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1.2 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通过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4.1.3 鉴赏与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1.4 写作与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并通过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朗读与理解:15分钟4.2.3 鉴赏与分析:20分钟4.2.4 写作与展示: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

《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乡愁》两首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不同诗人对故乡、土地的不同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爱这土地》诗歌解析a. 诗歌背景介绍b. 诗歌意境分析c. 诗歌情感解读2. 《乡愁》诗歌解析a. 诗歌背景介绍b. 诗歌意境分析c. 诗歌情感解读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境和情感。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对诗歌的深入解析。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分析诗歌背景、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对比分析:让学生对比两首诗歌,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读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我爱这土地》、《乡愁》的诗歌原文。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艾青和余光中的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

3.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音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避免误解或片面解读。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讲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旋律与节奏美。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预习导学】
《我爱这土地》
一、反复阅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提示: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
..: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
..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
..里面。

../也腐烂在土地
为什么
.../我的眼里/常含
..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二、走进作者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作品有、、等。

【合作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
4.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乡愁》
一、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二、走进作者
《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

【合作探究】
1.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仿照题为《乡愁》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和“而现在”为开头,进行仿写(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2.表达思乡情结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请试着写出来。

3.下面这首诗也是书写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爱
∣∣
──→土地(祖国)←────—
乡愁
余光中
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啊——坟墓——母子死别
而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教(学)反思】
答案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合作研讨:
1.“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一楼:一楼做为一个主要的就餐区,有西点区、热饮区、砂锅区等,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口味。

大厅设计简洁明快,色调以暖色为主。

为此我们在顶部的选材也很考究,采用了铝方通这种材质。

这样我们站在适当的角度一眼看去,吊顶如大海波涛,让人心旷神怡,没有一点的压迫感和局促感。


且其通风良好,透气性强,防火性能很好,十分安全。

二楼:二楼是一个基础就餐区,在这里有丰富的菜品可供广大师生选择。

为了营造良好的就餐环境,我们将加工区及出菜口布置在北面临窗位置,这样使加工区更加整洁,宽敞,明亮,而且也使就餐区的空间更加开放,流通,疏散非常方便。

顶部的设计我们依然延续了一楼的风格,顶部使用米色的铝方通,桌椅采用淡蓝色,冷暖色差加强色彩的对比,拉开距离感,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对比与平衡感。

三楼:三楼在功能上与二楼相同。

在设计上以绿色为主题,浅绿色墙板与浅绿色铝方通吊顶共同塑造健康绿色就餐空间,木纹色餐桌餐椅体现出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使学生在就餐的同时感受绿意盎然,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