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土地》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导学案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学习目标】1.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疆域的四端点,记住我国的陆地面积及在世界的地位。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临海、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

4.会计算我国经度差、时区差、纬度差,并分析由此造成的景观差异。

重点1.分析归纳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2.填注中国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说明中国与邻国的位置特点。

难点1.本节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掌握其在地图上的空间位置是难点。

2.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自主学习】一、伟大的祖国1.半球位置: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二、辽阔的疆域1.领土四端点(1)最东端: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2)最西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帕米尔高原。

(3)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4)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2.陆地面积:约 960 万千米2 ,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3位。

3.海洋大国(1)大陆海岸线:长达 1.8 万多千米。

(2)临海: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3)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屿为海南岛。

(4)领海:中国的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

三、众多的邻国1.陆地国界线:长达2.2 万多千米.2.陆上邻国:共14个,其中与朝鲜、越南两个国家海岸相邻。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交流探究】探究一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对比俄罗斯、巴西与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说明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答案: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纬度较低,气候湿热;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热条件好,气候适宜。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答案教案答案练习题答案《诗两首》学案答案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1. 蒋海澄《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 诗评家。

台湾。

要紧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明白得探讨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酷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爱恋。

2.什么缘故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能够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想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犹如小孩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膜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1. 明确:诗人选用“沙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给予了悲忿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繁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期同步的忧患之情,因此用“沙哑”一词十分传神。

若是换用“珠圆玉润”“悦耳”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令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硕内涵:暴风雨冲击着的土地,悲忿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蒙受的苦难,人民的悲忿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能够看做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忿的河流”、“激怒的风”能够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招架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爱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勇于捐躯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确实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一辈子的每一个时期里,“乡愁”别离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能够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别离是人一辈子四个时期“乡愁”的对应物。

《土地资源》 导学案

《土地资源》 导学案

《土地资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土地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及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难点(1)理解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及问题。

三、知识梳理(一)土地资源的类型1、农业用地(1)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和旱地。

(2)草地: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3)林地: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的土地。

2、建设用地(1)城乡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乡村居民点用地等。

(2)交通用地: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用地。

(3)工矿用地:工业生产和采矿用地。

3、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沙漠、石山等。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陆地面积约960 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 1/3。

2、土地类型齐全,但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

(1)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

(2)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

3、地区分布不均(1)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3)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内陆地区。

(三)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减少(1)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占用了大量耕地。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开垦、乱占耕地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2、土地荒漠化(1)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原因,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不仅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还影响生态环境。

3、水土流失(1)在山区,由于植被破坏、陡坡开垦等原因,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2)水土流失带走了大量的土壤养分,使土地肥力下降,同时还可能引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一.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和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2.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以土地为中介而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化,从而从土地制度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基本的生活状况。

二.自学预案:一、土地所有制的演变1.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2.井田制⑴性质:⑵出现时间:⑶内容:①井田中有“”和“”。

②“”:贵族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耕种。

③“”: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⑷瓦解:时期原因:①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如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均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表现:一方面表现为,另一方面则是。

⑸废除:时期,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

3.土地私有制:⑴时间:⑵形式:私有土地、私有土地、私有土地。

⑶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①根源:的存在。

②表现:A:战国时,,、等。

B:汉代:、。

C:宋初:,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D: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③影响: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

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④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A:公元485年,北魏颁布,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并服徭役和兵役。

B:隋代至唐初,继续推行。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收取作为收益,称为。

地主与佃农之间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即租佃关系。

2.发展历程:⑴产生:早在时代,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

⑵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导学问题】1.井田制的性质?特点(内容)?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和表现?2.春秋时期税制改革的实质?3.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有几种主要形式?4.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影响?土地兼并能否根本解决?为什么?⑶普及:自宋代开始,租佃关系日益普遍,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中 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导学案

《中 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导学案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概况,包括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

2、分析影响中国耕地资源的因素,如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变化等。

3、探讨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紧密关系,明确保护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4、思考并提出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特点。

(2)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

2、难点(1)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

(2)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三、知识梳理(一)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数量中国耕地总面积约为_____亿亩,但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

2、质量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比较大。

耕地质量受到土壤肥力、酸碱度、土层厚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分布耕地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二)影响中国耕地资源的因素1、自然因素(1)气候:干旱、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对耕地的影响较大。

(2)地形:山地、丘陵地区耕地开发难度大。

(3)土壤:土壤的质地、肥力等直接影响耕地的质量。

2、人为因素(1)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占用大量耕地。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导致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

(3)农业污染: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造成土壤污染,影响耕地质量。

(三)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耕地,就无法保障粮食的产量和供应。

2、耕地质量影响粮食产量和质量优质的耕地能够产出更多、质量更好的粮食。

3、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确保粮食安全,能够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四)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的策略1、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守耕地红线。

2、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措施,提升耕地质量。

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

中国的土地资源导学案

第二节土地资源学案【学习目标】1、熟记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主要种类及分布状况、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与读图、析图,掌握我国土地资源概况;3、结合我国土地资源现状,树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份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观【学习重点】土地资源分布及基本特点,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学习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与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关系【自学导航】一、土地资源概况1、分析图3.2和图3.3,可以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

2、按利用和开发方式的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分为:、、、等等。

据图3.4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具有类型的特点,面积较广,比重大,、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资源不足。

【探究园地】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读图3.5 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回答问题1、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来看,耕地主要分布在。

从地形类型来看,主要分布在和地区。

以水田为主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以南,以旱地为主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以北2、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的地区。

具体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部、青藏高原的和。

3、林地主要分布在、、的山地。

(三大林区:、、)4、难利用的土地:、(省区)的干旱荒漠,高原上的高寒荒漠。

【合作探究】二、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阅读案例及资料,回答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2、分组讨论: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课堂反馈】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A、大兴安岭B、四川盆地C、内蒙古高原D、准噶尔盆地2、造成我国南北方地区耕地类型不同的是()A、地形B、热量C、水份D、光照3、温带半干旱的农业景观应该是:()A、牧场B、林场C、水田D、鱼塘4、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A 旱地B 草地C 林地D 水田5、在我国土地利用中,不是主要问题的是()A、铁路用地B、滥伐森林C、乱占耕地D、草场退化6、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资源类型齐全B.人均耕地少C.土地资源分布不均D.林地所占比重最大7、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林地比重适中,难利用的土地少B、耕地在我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最广,荒地和后备土地资源较多C、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多D、类型多样,分布不均、地区差异明显8、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A、人口稠密区B、经济发达区C、东北、西南边远山区D、交通便利区9.下列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荒凉的陡坡上开垦耕地B.在宜林荒坡上植树造林C.农村新建的居民的住宅区,尽可能移到地形平坦的平原地D.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量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10、读我国人均耕地变化图,回答问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属章节为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这一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还是在内容上都起着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喜欢活动,个性张扬,喜欢得到表扬与鼓励,对知识的需求已经由表象向本质过渡,不再满足简单的信息堆积,更乐于运用知识。

因此我设计了一些小组活动的环节,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地理的热情。

三、教学三维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2、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认识土地的利用类型。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并进行读图分析,使学生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从生活、生产实际出发,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材重难点: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2、我国耕地、林地、草地、难利用土地的主要分布区难点:1、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2、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小组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六、教具准备:绘制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八、板书设计: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人多地少二、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2、比例结构不尽合理三、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分布不均四、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导学案

教学课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主备人尹继兰审核人东玉娜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4周第课时课型:授新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创作背景。

b)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c)品味本诗沉郁凝重而内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b)体会诗人抒发情感的手段、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运用反复来渐次增强感情的手法。

体会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方法1、自读品味法、导读提升法、讨论交流法、分析归纳法。

2、从写作背景入手,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狱。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别具一种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诗意含蓄,绝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诗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2、背景知识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

诗人他深切地感悟到我们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极其深重的灾难,而神州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经历极为艰辛的日子。

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

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下面对《中国的土地》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一句表明了作者由三峡的神女峰联想到帮助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这既写出了祖国山川之美,又自然地暗示出中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古老。
B.作者恰当地用“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这两个比喻,概括了中国人民敦厚、顽强、勇敢的性格。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组内小结准确表述待师验证
(4)第三节诗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10分)
参考答案:(1)诗人排列了下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这些事物前面的修饰语,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同时又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这些意象,形象地展示了祖国饱经沧桑的苦难历史。
(3)如: 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3)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的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10分)
⑴ 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中国的土地》这是一首抒情诗。主题是歌颂祖国,礼赞人民。诗人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全诗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材料一]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材料二](重耳)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史记·晋世家》)
C.诗人以“挂霜的葡萄跃动着欢乐”象征着中国人民饱经历史沧桑,走进幸福生活。
D.这首诗作者主要赞颂中国的土地的神奇,地大物博,风景如画。
参考答案:(1)D(2)D
2.认真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0分)
(1)在第一节诗中,诗人排列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10分)
(2)第一节诗通过一系列意象,写出了祖国怎样的历史面貌?(10分)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意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通过这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参考答案:(1)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丰富等方面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歌颂,对祖国人民思想解放的歌颂。
故事大意:晋公子重耳在逃亡途中,疲饿交加,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大怒。随从赵衰说:“送给您土,是说您拥有土地的意思,您跪拜接受吧。”
[材料三]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毛泽东)
[材料一]
(2)“黄金”色彩鲜艳,永不褪色,分量沉重,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形象地表现了华夏人民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恋之情
2.新语文实践运用。在小组中评选出最有影响力的作品进行班级展示,其他小组自由评价,评选出最具创新能力的小组或个人。
在“脚踏一方土”语文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下面是我国有关“土地”的诗歌和故事,阅读后从文化层面说说土地的象征意义。
二、目标链接
意象就是融入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物象可以是自然景物、社会景象、人物行为等。
诗歌意象的组合是诗歌话语的组织,可以从语言学角度对意象跳跃的成因、定义、存在基础及功能进行分析。其中,话语的语用含义是其存在的基础,能够起到丰富话语意义的作用。意象跳跃的大量出现以及用来构成跳跃的意象,使诗歌具有了意蕴丰富的特点。
丰都县2012年春中学语文
八年级(下)发展性阅读导学案
(第三单元第13课)
备课时间
____周星期_____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___周星期___需课时
课题
《中国的土地》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组员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1
2
3
4
5
6
7
8
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展示质量
一、阅读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意象的深刻含义。
2.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感。
三、阅读过程
作家及作品常识梳理(导入语):
1.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一直被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诗歌”、“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如明镜如水。淡化貌似严肃、正经的说教所带来的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菱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
(4)第三节诗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意对亦可)




小组评价
设计:向欣终审:山川
3.朗读品鉴
分小组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然后小组自由展示,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
(1)评选的结果是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二)小组合作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疑义相析解疑互进献疑待诂
小组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如下问题,形成组内解读成果,再抽组进行班级展示和抽组开展评价,教师必须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有权质疑教师。
1.分小组按“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探究下列问题后,自由展示结果,其他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随机的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阅读潜能的学习小组(员)。
细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狼抚爱着沙粒
[材料二]
[材料三]
参考答案:祖国;王权(权力);人民
(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
1、疑惑问题备忘(或板书设计):
2.阅读收获展示(或教学后记):
(四)紧扣目标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方法迁移扩读增量发展能力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1.基础知识堂堂清:(10分,每小题5分)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重音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写作背景
《中国的土地》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恶梦中醒来,改革开放后,中国面临着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人民的思想由保守落后逐渐开放成熟,它们原有的顽强勇敢的性格由于改革的春风吹拂而重新复苏了。诗人刘湛秋以特有的灵感把准了时代的脉搏,赞美神奇的土地,歌颂美丽的人民,写下了这首《中国的土地》。
(一)结合“十注”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用心十注整体感悟卒章反刍
教学过程设计
1.结合“十注”和注释初读课文后,在小组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五步法”(分工、自学、传递、整合、表述)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
(1)在课文中勾画出你没有掌握的或重要的字词(含注音)。
①我勾画出的字词是:
②小组解读后补充的字词是:
③小组内矫正性领读、自由读、齐读所勾画的字词。
2.课文整体感知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