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华东师大语言学培养方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硕士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能掌握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身心健康、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系统的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精深研究的专门人才,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掌握第二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部分优秀生可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硕士研究生培养能掌握并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身心健康、具有本学科比较全面的知识、又对其中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专门人才,掌握一门外国语,初步运用第二门外国语,毕业后能独立从事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⒈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博士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的能力。
课程由导师指定范围,学生自学为主,也可采取讲授、讲座、课堂讲座等方式。
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在培养的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
要注意因材施教,鼓励和发挥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结合专业需要,有计划地邀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或跨校选课,也可与兄弟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协作培养研究生。
要严格进行考核,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⒉学习期限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期限不超过6年。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期限不超过5年。
优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必读书目

(一)普通语言学1.《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德·索绪尔,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2.《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3.《现代语言学教程》(上、下册),[美]霍凯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句法结构》,[美]诺姆·乔姆斯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二)应用语言学1.《应用语言学导论》,[英]S·皮特·科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2。
2.《语言教学原理》,盛炎,重庆出版社,1990。
3.《语言教学分析》,[加]W·F·麦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4.《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章兼中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83。
(三)语言学史及流派1.《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四)其他语言学分支学科1.《社会语言学导论》,特雷杰尔,商务印书馆(北京),1992。
2.《语义学》,[英]杰弗里·N·利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心理语言学》,桂诗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二、汉语语言学(一)汉语语音1.《普通语音学纲要》,罗常培王均,商务印书馆(北京),1981。
2.《普通话语音知识》,徐世荣,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
(二)汉语词汇1.《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汉语描写词汇学》,刘叔新,商务印书馆(北京),1990。
(三)汉语语法1.《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北京),1983。
2.《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北京),1979。
4.《中国现代语法》,王力,商务印书馆(北京),1985。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
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国文法之研究》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
心里语言学

首先,在语言发展研究方法的探索方面,利奥颇尔德(Leopold,1948)提出的“日记和家长报告”为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重要的途径。利奥颇尔德通过对其女儿希尔得嘉德(Hildegarde)在英语和德语学习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观察认为,观察和 研究儿童日记的语言发展有助于对儿童语言发展的有效研究。但后来贝茨(Bares,1991)却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家长对其子女语 言表现的观察。因此,儿童日记和家长报告就成了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一大途径。除此之外,观察数据、采访和实验也是研究 语言发展的重要方法。第二,言语感知发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1)家长的语言输出和儿童语言学习的关系;(2)儿童早 期言语感知;(3)语言特化。第三,儿童语言词汇研究包括:咿呀学语、单词学习、双词学习、语法联接、词语和词义联接。在 这方面,其研究的重心集中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得”、“使用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词语与语义的连接”3个方面。第四 ,句子学习和理解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研究:(1)单词和短语向简单句的过渡过程;(2)语法在造句方面所起的作用;(3)句子的形 成 和 理 解 策 略 ; (4) 简 单 句 向 复 杂 句 的 过 渡 以 及 对 较 为 复 杂 语 句 的 理 解 和 使 用 。 第 五 , 在 语 言 交 际 用 途 的 研 究 方 面 , 贝 茨 (Bates,1976)和韩礼德(Halliday,1975)提出的“语用学功能”、奈尔森(Nelson,1973)提出的“指涉和表达功能”成为研究语言功 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特别是韩礼德提出的7种语言功能,不但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为心理语言学在语言习得理 论的研究方面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思考线索。第六,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式为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考途径。 但就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而论,以斯金纳和布龙费尔德“刺激—反应”或“强化”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乔姆斯基 “天生论”为代表的“遗传”或“传递”理论构成了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的两大分支。此外,以皮亚杰(Piaget)和布鲁纳 (Bruner)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由贝茨(Bates)和麦克威尼(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模型”和由波特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 ”代表了儿童语言习得模型研究的主体内容。由此可见,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理论,交互作 用理论的“认知”、“信息处理”和“社会交互作用”理论构成了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的 重要基础。
论文:语言与思维关系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摘要: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经常被人们涉及,然而二者的关系,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各主要流派争论的形成及其观点入手,通过思辨从而培养一种科学的学术观。
关键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辨;学术观1.前言人类对语言和思维关系关注历时久远。
古希腊的先哲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曾做过有关论述。
到了20世纪,人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为著名的是语言相对论。
而60年代,由于受到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人们对语言相对论失去了信心(蔡永良,2004:73)。
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人类对语言与思维关系认识进一步加深。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语言与思维等同论和语言与思维在相互联系中保持相对独立。
以下是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评析。
2.1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代表。
这一假说包含两大原则。
第一是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思维。
第二是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自从提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质疑主要包括以下:首先,人们认为沃尔夫没有发表过对印第安语的系统调查研究,只是做过一些对个体语言实践的观察,对于语法结构缺乏深入分析故无法确定其研究方法是否可靠(肖少北,张文香,2000:3)。
其次,从宏观上看,人们的语言并不决定人们的文化观念及意识形态,比如宗教信仰。
最后,强式“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而事实上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思维的复杂程度,但它并不决定思维乃至人们的世界观。
2.2思维决定语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假说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并不是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动作。
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

语言与思维关系试辩作者:孙丹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5期摘要: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本文试以现有研究为基础,从人们的认知起源、思维方式、语言规律等角度阐述一些探讨。
关键词:语言;思维;认知;语法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对于二者的关系,学界一直看法不一。
本文试图表达笔者在既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学习所形成的一些看法。
一、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思维先于语言出现人类的祖先类人猿起初是在丛林中生活的,由于环境改变,后来就挪到平地上居住下来。
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就开始了创造生活的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知识,群体的生活提出了产生语言的需要,也提供了产生语言的条件。
恩格斯曾经说过:“首先是劳动,然后是同劳动一起产生的语言。
”劳动时人们是具有了相当高的意识能力,亦即有了思维的。
由上述可知,语言产生前确实已开始了劳动。
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认识某一事物并非轻而易举的,需要深入观察,进行归纳、综合,从而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然后才能给其类别起个名称。
二、语言是思维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之一思维乃是概念运动,是概念思维,而不是语言运动,语言思维。
人的大脑在思维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都是符号信息,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负载信息的工具,利用语言的思维过程就是一种语言符号的操作过程,就是对语言符号再编排的过程。
语言弄不懂,就不可能知道思想的内容,不同的语系代表不同的符号系统,翻译的基础是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是相通的。
同一思想可以用不同种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汉语说“我喜欢读书”,英语用“I like reading books.”翻译的必要条件就是两种语言所表达的是同样的思维,这一思维中介起着联系两种语言的作用。
英汉句型中蕴涵的中英思维模式对比

Mways
reminds
me of my childhood.
(2)由于英汉两种民族心理不同,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还另有差别, 汉语主动句多,英语被动句多。英国人说“1
promotion that was
told
that chances
for his me
would for
be very
slim.”时,中国学生往往会说“Some
at.
式。请看下句:
Elizabeth made
and having nothing
to
经过认真的讨论才得出结论。 汉语虽然也有被动语态,汉语的被动概念常常是语义上的,而不是语 法上的,在语法上没有英语那么严格。英语用被动句的频率是相当高的。 相对来说,英语中被动句的大量使用充分说明了英语思维中注意客体意 识之倾向,而汉语用主动句代替被动句,则表现了汉语强调主体意识态 势。英语在语言表达上须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运用大量的被动句是由 于其受语法限制的必然采取的表达方式。而在汉语中,由于汉语言单位 的形式和功能千百万化,非常灵活,可以不拘泥于语法形式的制约,充分 运用汉语方块字组词的随意性而进行搭配组合。因此在汉语中我们可以 使用“被”“遭”“受”等词来表达被动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汉语这种语言 的所蕴涵的强烈的文字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相比之下,由于英语语法 形式多样,句子的表达须建立在一定的语法结构上,在遣词造句时就须冷 静对待,而不能像汉语那样随 意,这其中蕴涵的客观意识与汉语形成强烈的对比。 由此可以看出英民族重客观思维,汉民族重主观思维。汉民族注重 客观统一,强调主观参与到客观中去,因此必然强调主体意识,认为“万物 皆备于我”。以“人”为出发点;西方哲学基于主客观分离,所以只有拉开 物我距离,保持物我距离,才能对对象进行冷静的解剖分析。与只强调主 体意识的汉语相比,英语经常强调客体意识的特点非常突出。 3.4抽象(分析)思维和形象(综合)思维 英民族擅长于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能力 的运用,而汉民族却恰恰相反,他们更习惯于运用现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 概念,不太重视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上表 现为:英语常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 理性慨念。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被描述为“具体的”、“分析的”、“抽象 的”、“客观的”和“精确的”.以逻辑、分析、线性为特点,他们在遣词造句 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到具体,从慨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这种 表达给人一种“虚”、“泛”、“暗“、“曲”、“隐”的感觉。而东方民族的思维 方式被描述为“整体的”、“辨证的”、“具象的”、“主观的”和“模糊的”,东 方民族的思维以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著称于世。汉语惯于使刚 具体、形象的词语来表达虚的慨念,这种表达给人一种“实”、“明”、“直”、 “显”、“形”、“象”的阿感觉。如:我看见一架飞机。而英语却说:A plane
运用中介语理论对中式英语成因

运用中介语理论对中式英语成因的探究摘要: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大家广为探讨的问题。
长期以来,它不仅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中的障碍,而且也给与英语本族语者的交流带来了许多困难。
如不认识它的形成原因,就很难加以注意并纠正。
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运用心理语言学理论中的中介语理论来分析中式英语的成因,旨在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并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习得地道的英语。
关键词:中式英语中介语理论一、中式英语的定义中式英语是指在中文影响下产生的英语口语或书面语。
“中式英语”这一术语通常适用于在中文环境下语法不通或者无意义的英文语句,这些英文语句有可能包含贬义的或者自嘲的内涵。
用于描述相同情况的其它术语还包括“中国的英语”,“中国英语”和“中国化的英语”。
对于英语受中文影响达到何种程度是可接受的目前还存在争议。
二、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这一概念出现于corder发表于1967年的《学习者错误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corder将尚未达到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定义为“over-capacity”。
1971年,nemser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相似系统”这一概念。
但是中介语这一概念的真正使用是在selinker的论文《语言迁移》中。
1972年,selinker正式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他认为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一种介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系统。
在学习外语过程的中的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在学习者头脑中都有一副关于语言结构的不完全正确的图画。
selinker认为中介语的行成要经历五个主要阶段。
第一,语言迁移阶段。
学习者的目标语言词汇和语义结构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语言迁移指的是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运用母语的语言原则,对学习目标语言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进而造成正迁移或负迁移。
第二,将目标语言规则过于概念化的阶段。
学习者常常创造一些目标语言中所不包含的规则变体,这些规则变体往往包含目标语言的一些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0年6月第1版。
1 绪论
1·1 心理语言学的对象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心理的。
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语言学的几个特点:
1.它是研究语言的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的。
2.这个过程是以认真为基础的。
3.它主要采用实验方法(包括心理测量的方法和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一
些领域(如语言习得)还需要采用自然观察方法和语料库方法。
1·4 心理语言学的诞生和发展
1·5 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
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一种研究方法是自然观察。有些自然产生的行为(如语
言习得和失言)是很难任意操纵的,只好在它出现时便进行观察;还有些行为一经操
纵,就会收到影响,乃至失真,在实验室里的电话通话和日常的电话通话显然不同。
自然观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不干预性。即不掺杂观察者的任何主观因素,如实地记录客观
现象,但这有时不容易做到。因为语言活动既是心理活动,又是社会活动,所以有的
观察又强调观察者参与语言活动。既要参与但又不干预,就要求观察者灵活掌握。
第二个特点是:强调事物的型式性。这是观察的根本目的,即从个别的、随机
的行为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进行分析。
第三个特点是:直观性。这是自然观察的有点,直观的东西比臆断的东西要可
靠,但是问题在于心理活动不能直观,必须根据表面观察到的行为去推断其心理过程,
要推断就难以避免主观性。
第四个特点是:长时性。自然观察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才能找到事物的型式。
(2)实验法
心理语言学所采用的第二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实验法是自然科学所采用的
方法,这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很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为了
弄清楚这些因素的不同的作用,我们往往需要把其他各个因素控制起来,而专
门操纵某因素,使它作系统的改变,从而观察其作用。
实验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理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某一种理论、学说或观点。这是实验的出发
点。
2.预测:根据理论作出预测:如果X出现,Y应出现。
3.操纵:在试验中确立Y出现所需要的条件。
4.观察:观察Y是否出现。
5.结论:a) 如果Y出现,预测得到证实,理论可以成立。
b) 如果Y不出现,预测得不到证实,理论是部分的或全部地错误。
c) 如果观察的结果模棱两可,不作任何结论。
最后,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自然观察和实验法是两种相辅相
成的关系,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自然观察里,我们也需要进行某些控制,例如要观
察儿童的言语行为,我们要讲究时间和场合。最理想的自然观察应该是在自然环境
里。同样,在科学实验里,虽然各种因素是受控制的,我们也力图使试验环境符合自
然。例如儿童在陌生人面前说话比较局促,这种环境就不利于观察儿童言语行为。
3 语言的心理机制
4 第一语言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