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关于高中历史教材中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分析

关于高中历史教材中唯物史观与文明史观分析
贾润晓
【期刊名称】《俪人:教师》
【年(卷),期】2014(000)013
【摘要】近些年,改革的浪潮不断地出现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一些学者开始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历史教材的编制,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但是有关唯物史观和文明史官的研究上还有待于提升,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这部内容进行了阐述,为历史教学的有效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贾润晓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运康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麦金德政治地理学中的两种世界文明史观
2.浅谈文明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3.汤因比文明史观中的宗教根源分析
4.浅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凸显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分析作用——以《资政新篇》为例
5.唯物史观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应用——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各朝代的民族史观(最新修正版)

中国各朝代的民族史观(最新修正版)中国各朝民族史观(最新)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政治上由分裂⾛向空前统⼀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关系⼗分活跃和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
随着⽣产⼒的发展,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多,民族关系的变动成为影响这个时期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不论是魏晋时期的政权更迭,五胡⼗六国的骤兴骤亡,还是隋唐时期的“天下⼀家”、空前统⼀的政治格局,都与民族关系的现实状况密切相关。
可以说,从魏晋时期起,少数民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起着愈来愈重⼤的历史作⽤。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们的民族史观必然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魏晋时期华夷之辨的声浪⽇⾼,唐代“中华与夷狄同”的开阔认识,在中国民族史观发展史上都具有极特殊的意义。
这些变化近年来引起史学界的重视,民族史、断代史研究领域都有各种成果问世。
在史学史领域,由于民族史学研究起步较晚,这⽅⾯探讨尚有待进⼀步展开。
⽽从史学史⾓度着眼,剖析魏晋到隋唐时期民族史观的演变历程,揭⽰其内容与特征,分析其历史地位,⽆疑属于民族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试从以下⼏个⽅⾯对此作⼀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前辈。
⼀魏晋——隋唐民族史观的历史形式所谓民族史观,这⾥指⼈们对历史上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属于民族观的组成部分之⼀。
它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略地分为历史的与史学的两种。
前者指客观历史中民族关系在⼈们认识上的反映,后者则指上述反映在史书编撰中的具体表述,就民族史观的历史形式来讲,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演进,表现为相应的历史形式,并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内涵。
中国⾃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存的国家。
存在决定意识,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民族史观⾃然也就发⽣、发展起来。
对于民族问题,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有论述。
作为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对“夷狄”这⼀概念的运⽤,包含两个⽅⾯的内容:“⾔忠信,⾏笃敬,虽蛮貊之邦⾏矣。
⾔不忠信,⾏不笃敬,虽州⾥⾏乎哉!”⑴这⾥的“蛮貊”,“州⾥”并举,显系⼀种地理名词;⽽“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论断,则是谈不同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了。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一、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
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二、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

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摘要: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历史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以及解题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整合,采用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融入到历史事件、知识点中,将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本文将在阐述多元历史观的概念基础上,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元历史观的教学融入,更好的促进历史教学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多元历史观;教学融入【中图分类号】g633.51随着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在重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知识体系的融入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命题中也更高突出历史知识的整合运用,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历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深入研究,都将能收到更好的运用效果。
一、简述多元历史观的相关概念1、整体概念分析多元历史观作为一种全新的方法,主要从不同的历史角度来诠释历史事件、历史背景下的人物等不同综合,并通过唯物历史、辩证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将历史教学中的特定环境与整个教学相融合,尤其是将不同角度的历史事件形成整体的融入、贯穿,构建知识体系的全盘运用,让学生在历史角度下审视知识的全面效果,进而促进整个教学的整体发展。
譬如,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中,可以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与情节,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等进行深入阐述,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2、不同分类的分析高中历史新课标体现了“一元多样”的史学观念,即在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鉴和吸纳了近年来兴起的一系列新的史学观念和理论。
通观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的新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些重要的史观: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综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及其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多元史观教学探究

目前,受新课改和多元史观的影响,新版教科书的编写也一改过去那种单一史观的内容,课程的编写也采取了与多元史观匹配的相关内容,在教科书编排体例结构、历史内容以及历史辅助知识的选择上均反映了多元史观的知识。
把多元史观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具备把握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能力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对我们的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能力。
要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应及时更新丰富史学知识。
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史学研究动态和史学研究成果,平时注意积累丰富史学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史学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有货文自成”,只要教师自己腹中有“货”,才能有好“货”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受益。
二是具有把握教材的能力。
历史教师必须对教材要有透彻的理解能力,教材是客观的,理解是主观的,而这里所说的理解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发现”能力,还包括教师的“加工”能力。
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双慧眼,要能够发现教材中蕴藏的适合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的内容,而且还要有具有一双巧手,能够把教材中蕴含的适合运用多元史观教学的内容和教师自身具备的史学修养巧妙结合起来,把“死”的教材通过自己的再加工、再创造,使得多元史观的教学变得“活”起来,生动起来。
三是调整教学设计。
按照唯物史观进行教学,和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这两者在教学设计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按照唯物史观进行教学,教学设计非常简单,老师设计起来也轻车熟路,老师教起来很轻松,因为有大量的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料和优秀教案可以参考。
而运用多元史观进行教学,现有的教学参考和教学设计已经不再适合多元史观的教学,需要历史教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而这些设计往往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必须要历史教师自主设计,创造性地发挥。
二、对教材要合理运用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纽带,是两者之间教与学的最佳载体,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的内容。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思考

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 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 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 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6个专题 政治体制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货币与税收
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课程(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6个专题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
历史学科的特色
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 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 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 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对历史进行认识需要有科 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唯物史观
建
对
构
历 史
5.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 感和使命感。 意义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 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程目标: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 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 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 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最新-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精品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摘要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速度较快,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高考成绩,高中教学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提升教学效率,还要重视学生的理解程度。
历史科目是相关学者根据对古书记载以及现代考古的研究,编写的与历史事实较为贴近的书籍,是学生学习古代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
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而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运用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全球史观已经开始被广泛关注,不仅可以体现全人类的演变过程,还可以使各个国家能够更加友好的交往,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所以,高中学校与教师应该重视全球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使高中生的视野更加宽阔,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更高的眼光对历史进行分析,对高中生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
一、全球史观概念全球史观就是高中学生所学的历史发生过程,在学生学习全球史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宏观角度教授历史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学习世界历史。
此时全球史观所强调的是全面考虑问题,教师应该教授学生站在西方人的角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去了解人类文明进化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高中学生对全球经济化进行研究,使其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全球史观所强调的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进步,高中学生要拥有广阔胸怀,才能保证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1]。
二、全球史观的重要性与出现高中历史教师将全球史观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就是其重要性与发生特性。
首先,全球史观对于我国高中生的发展而言是较为重要的,有利于高中学生提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效率,增强学生历史素质,为其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
同时,高中学生在学习全球史的过程中,可以对世界有着整体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较好的视觉看待历史问题,不再以孤立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历史。
其次,全球史观的出现是在每个时代的开始,各个国家的相关负责人对历史进行实时的编写,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政治统治情况以及时代的象征进行描写。
分析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分析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徐弦钰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
中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指导是必然要求。
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加强对史学的研究、了解史学的最新动态,其中包括全球史观、文明史观,是其社会对现代历史教师的要求。
本文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了解其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优点及不足。
【总页数】1页(P8-8)
【作者】徐弦钰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 俞秀萍
2.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J], 王艳
3.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J], 张文教;
4.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J], 朱小军
5.多媒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J], 周文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新史观分析
(一)整体(全球)史观整体史观与全球史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史观。
从学术的角度看,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从使用角度看,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我们经常将二者混用,一般把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
所谓整体史观:指世界历史(含中国史)纵横发展的历史观。
该史观由吴于廑先生提出,认为: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推动横向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
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进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
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律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
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
总之,整体历史观强调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
所谓全球史观: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
全球史观是20世纪下半期,伴随着对“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建立全球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其显著特点,“它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
在关于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关于世界近代早期的历史定位等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
值。
(二)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该史观认为: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一元性”。
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多线性”。
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准,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
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时期,文明的演进大约经历过四个阶段: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
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一元”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的,是一种合力。
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
适应,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模式并存的局面。
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解析,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现代”。
现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可以指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后所处的状态(完成现代化进程后的状态),也可以指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世界先进水平所处的状态。
现代化史观各方面:领域
主要特点政治现代化
民主化、法治化经济现代化
工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全球化社会现代化
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个人现代化
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平等性<td width="115"
style="width:86.25pt;border-top:black;border-left:#010000;
border-bottom:black;border-right:#010000;border-style:solid;bo rder-width:
1.0pt;mso-border-top-alt:black .75pt;mso-border-left-alt:#01000 0 .25pt;
mso-border-bottom-alt:black .75pt;mso-border-right-alt:#01000 0 .75pt;
mso-border-style-alt:solid;padding:0cm 0cm 0cm
0cm;height:64.5pt">
文化现代化
<td width="411" valign="top"
style="width:308.25pt;border-top:black;border-left:
#010000;border-bottom:black;border-right:#010000;border-style :solid;
border-width:1.0pt;mso-border-top-alt:black .75pt;mso-border-l eft-alt:#010000 .75pt;
mso-border-bottom-alt:black .75pt;mso-border-right-alt:#01000 0 .25pt;
mso-border-style-alt:solid;padding:0cm 0cm 0cm
0cm;height:64.5pt">
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