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论文关于产业结构的论文

合集下载

基于产业结构外贸出口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外贸出口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论文

基于产业结构的外贸出口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摘要:产业结构同外贸出口和能源消费均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文分别分析产业结构和外贸出口、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其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外贸出口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关键词:产业结构外贸出口能源消费0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30.66亿吨标准煤,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

在国际能源日趋短缺及全球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的背景下,如何协调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既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步发展,又关系到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本文从产业结构角度对出口贸易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节能降耗背景下的出口贸易结构调整提供理论支撑。

1 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产业结构通常是作为国内问题来研究的,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一方面,世界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动促使国内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对外贸易还可以解决因结构调整而带来的供求结构失衡。

当前,一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必然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国内产业与国际经济需求结构进行交流的直接表现就是一国商品的出口。

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指路标,一个国家产业的调整必须要考虑通过对外贸易反馈回来的信息,使得国家产业结构与世界经济发展相符合。

同样,产业结构对一国的商品出口结构也有直接的影响。

商品出口结构是建立在本国产业结构基础之上的,不同产业的多层次化决定了产业间贸易出口产品的多层次,同一产业内部的多层次性促进产业内贸易出口的多层次。

产业结构是影响出口贸易结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其合理程度决定着商品出口结构层次的高低。

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突破的能力决定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能力。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

论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及演进方向当前通过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来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能否提升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首先指出目前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新型化程度进行剖析,并分析其特点,最后对如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提出相应的演进方向。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1 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1.1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中国的产业发展总的态势为: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缓慢上升。

产业结构演进趋于良性循环,主要反映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水平趋于优化。

工业结构正逐渐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

我国的重化工业正逐步成长为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证券、技术、信息产业等己具备相当规模,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农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牧渔业产值上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门类越来越全,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在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各产业的产值结构的波动较大,而其从业人员的结构的波动较小。

1.2 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1)总体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滞后,第二产业超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第一产业薄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合理,地区同构化问题较严重。

突出体现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供给能力相当有限,多数行业产品的差别化率低,集中在单一品种和档次上,技术水平落后使得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升级化的趋势,并致使不少行业出现了过度竞争的格局。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产业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动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在主导产业由农业逐步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对应的从空间结构上看,就是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和其它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和服务业不断聚集,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由1978 年的17.9%提高到2012 年的52.6%,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城市化无疑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大背景下,如何抓住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化水平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城市化水平有效提升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外较早就对于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互动关系进行较系统地考察,从库兹涅茨和钱纳里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变动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相互关联开始,国外众多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1]。

国内自2000 年以后,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对这一问题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干春晖和余典范(2003)认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2];李铁立和姜怀宇(2003)从资源要素的产业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两个方面研究了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3];战明华和许月丽(2006)研究分析得出,第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4];曾国平和刘佳(2008)研究发现,长期内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互为因果关系,服务业发展是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长期原因,而城市化不是服务业发展的长期原因,西部地区服务业与城市化相关性较弱[5];沈蒙娅和周露(2012)进而运用1990-2010 年间省级面板数据,探讨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城市化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6]。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论文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论文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分析【摘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产业结构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同的影响,而经济增长又要求相应的产业结构来适应。

文章首先从产出和就业两个层面对2000—2009年以来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在此基础上从结构效应角度就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

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同时,由于该城市圈经济发展的特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结构效应;规范分析;武汉城市圈一、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黄石、咸宁、黄冈、孝感、鄂州、仙桃、天门、潜江等8个地级市或省辖市组成的城市圈,这9个城市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经济发展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一体化格局,成为中部地区人口、产业、城市高度密集的地区。

而产业结构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不仅决定了该地区在全区经贸联系和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从而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由2000年的16.12:42.39:41.73到2009年的10.36:46.39:43.5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略微上升。

鉴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从产出面和就业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测算,并运用一般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产业的结构效应,实证分析该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产业结构变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同样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带动河南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带动河南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论文

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带动河南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摘要:河南省重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还是在资源初加工阶段,主要是资源开发型产业,煤炭、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基础产业和初级加工业所占比例较大。

主导产业中还没有加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保的产业,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才刚刚起步,不能形成主流力量。

近年来,产业集群现象的出现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产业集群竞争力逐渐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动因。

本文主要分析产业集群竞争力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

abstract: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heavy industry in henan province is still in the early stages of processing pretreating, and it is mainly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industry, coal, electricity and other energy sources, basic industries of raw materials and primary processing industries account for larger proportion. there are no high value-added,high-tech, hi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es with in leading industry, especially high-tech industry with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as just started,which can not form the mainstream forces. in recent years,the emerg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has been gotten the concern.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s becoming another motivation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ffect of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on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关键词: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重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key words: enhancement;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clusters;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of heavy industry;optimization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173-021 河南重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重工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走向技术集约化。

加快洛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论文

加快洛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论文

加快洛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摘要: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适时优化升级,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及高级化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

洛阳要在当前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博得头筹,就必须适时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本文通过对洛阳产业结构的的分析研究,提出优化升级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the regional economic health and fast development essence is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a timely,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high grade level degree rationalization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intense luoyang to regional economic competition from the top, it must be timely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uoyang study, it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suggestions.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ungrading, policy suggestions洛阳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洛阳市努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全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

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一、试论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目录一、引言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四、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途径五、案例分析1.投资决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2.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作用3.企业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4.国外市场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冲击5.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六、结论七、参考文献一、引言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和结构关系。

在中国的发展中,产业结构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领域。

由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所形成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如何调整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论文旨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问题与优化的途径,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金融业、社会服务业等。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3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4,9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8,464亿元。

其中,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54.5%,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次,第一、二产业的增长点过于单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过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最后,产业结构分布不均,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产业普遍发达,而西部地区产业相对落后。

四、优化中国产业结构的途径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优化中国产业结构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环境保护,在产业结构中加强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引导,推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二是鼓励创新,在企业投资和政府拨款上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加强企业之间联合研究和在研发方面的互相合作,推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发展。

经济学论文-浅谈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经济学论文-浅谈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浅谈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内容摘要: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消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要实现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入手,阐述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一般关系,然后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论述了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最后简要的提出了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政策建议消费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集团)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形式。

而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只有二者的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一般关系是由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决定的: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同一性,二者互为前提;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没有产业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消费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产业结构,因为生产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是消费,没有消费的生产是不存在的,而且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终极拉动力量,产业结构必须与消费结构相适应。

从静态观点看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在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从静态的某一时点来看,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具有决定作用。

产业结构(具体是产品结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直接决定了消费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在一个具体时点上,消费结构不可能脱离产业结构,其发展情况与产业结构的状况密切相关。

比较典型的是我国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实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类型为投资导向型,即在市场长期处于供给短缺的状态下。

同时投资方向也并不以市场需求为主,而是以扩大积累,增加投资为目的,生产经营的重点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进一步组织生产。

这一时期我国片面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几乎面临零发展,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中央在用计划手段严格控制主要产品生产的同时,对居民消费品实行计划定量配给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论文关于产业结构的论文

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研究

摘 要 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信用经济过度发
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刺激计划虽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是近一年以来,我国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通货膨胀趋势日趋明
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过度经济刺激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面对此
势,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应该把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
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产业结构升级 策略
一、引言
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已
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分析本轮经济危机深层次原因是:信用
经济过度发展以及实体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危机发生后,我国出台了
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经过近2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我
国经济各项指标已经恢复甚至超过了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但是,由
于投资过度放大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近一年以来,我国面临着通货
膨胀的压力,相关物价指数不断上扬。本文认为,在经济危机背景下,
我国应该把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点,改变过去粗

放型发展方式,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制造业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

式。

二、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经济结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取向偏重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由此引发了一些经济结构问题:

1.生产结构不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
为低水平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企业低水平
下的生产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2.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分析目前中国各类产业组织结构
发现,首先,一个普遍现象是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此外,企
业普遍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
的分工协作,对接市场的企业有机链条没有形成。

3.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国长期重复了一条主要依
靠政府投资开展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道路,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没
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投资活动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的缺失,因此
客观上形成了科研与产业相分离、技术转化能力不高的状况。

三、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策略
1.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策略

企业是产业的基本组成单元,企业的结构影响着产业的结

构。要想优化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必须优化我国企业结构,必须加
强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以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以持续的高
端产品组合去参与全球竞争,占领全球市场。

(1)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要向高技术含量、高质量以及高附
加值方向发展

“创新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于新兴
产业的异军突起和技术进步,使我国企业不能再靠单纯的粗放型发展
模式,而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做好成果转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
术含量。要积极开发和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实现产品创新和质
量创新,以引领或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

(2)产品生产模式向高速化、自动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
要突出重点,围绕主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我国的产品
生产模式向自动化、高速化和连续化方向发展,这也是世界强国发展
的经验。我国应该主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放弃那些附加值低、资源
消耗高、盈利能力差的产品,集中力量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
以期在新的国际分工中使我国占据有利地位。

2.构建以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世界发展历史表明,任何一

个强国的诞生都是以发达的制造业作为基础的。我国应该也必须构建
以提高制造业水平为先导的强国发展模式。

(1)调整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
我国应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构建
以“三高两低”为特点的企业组织结构。“一高”是专业化水平高,
即只专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二高”是技术水平高,可以实现高速
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的生产;“三高”是效率高,要通过技术创新和
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一低”是投资成本低,要通过高技术密
集和优化工艺流程,降低投资成本;“二低”是生产成体低,要通过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实施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
力。

(2)加强区域规模发展和企业集群策略
要认真分析资源、生产要素和企业经济活动在各地的分布状
况和发展趋势,将资源要素、产业发展、企业结构布局配置到合理的
地理空间,形成有利、有力的区域规模和企业集群,使他们在技术、
资源、设施等方面互补共享,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消耗,产生更大效益。
在实施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认真关注产业性质职能,生产特点,
要关注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要更加关注专业化的产业空间

和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建设,真正促进各企业间人才和技术的交流,真

正实现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唐琼.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R&D战略联盟研究(硕士学位
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6.

[2]伦蕊.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竞争力提升问题研究(博
士学位论文).广州:暨南大学.2006.

[3]H.Chenery等著,吴奇等译.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
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柯飞帆,宁宣熙.装备制造业在利用外资过程中的技术创
新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43-47.

[5]陈明森,陈爱贞.全球竞争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提升竞
争力路径.综合竞争力.2009.1:65-68.

[6]朱英明,陈振光.中国城市群.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
版社.2001:2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