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奥赛讲义热学doc热学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热学高级班(179张ppt)

高中物理奥林匹克竞赛    热学高级班(179张ppt)

H2: v21.84103m/s
O2:v2 4.61102m/s
声 速 =331.6m /s
2020/5/28
22
能量均分定理
以上理想气体模型只适用于单原子分子气体。 对于双原子分子气体,多原子分子气体,气体分 子除平动外,还有转动和分子内原子之间的振动。
2020/5/28
23
气体分子的自由度
气体分子自由度 自由度:决定物体空间位置的独立坐标数, 用 i 表示。 1.单原子分子
p1=p0,水银柱的高度差为0
从T1=450K升高到T2=540K等容过程, P1 = P0, T1=450K P2 = ?, T2=540K P2 = P1 T2 / T1 =1.2大气压=91.2 cm汞柱
T2=540K时,水银高度差为91.2 - 76=15.2cm
等温的玻意耳*马略特定律
所谓状态方程就是温度与状态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状态方程在热力学中是通过大量实践总结来的。 然而应用统计物理学, 原则上可根据物质的微观 结构推导出来。
2020/5/28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实验证明:
P1V1 P2V2
T1
T2
气体三定律 等温的玻意耳*马略特定律 等容的查理定律 等压的吕萨克定律
即:一定质量的同种理想气体,任一状态下 的 PV/T 的值都相等。
热学
2020/5/28
1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内容提要
热学
1. 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大小的数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和碰撞 布朗运动 ※压强的统计解释 ☆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的定量计算; ※分子热运动自由度 ※能均分定理; 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 ※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分子力 分子间的势能 物体的内能

高中物理竞赛十年预赛真题热学纯手打word版含答案

高中物理竞赛十年预赛真题热学纯手打word版含答案

十年真题-热学(预赛)1.(34届预赛2)系统1和系统2质量相等,比热容分别为C 1和C 2,两系统接触后达到够达到共同的温度T ,整个过程中与外界(两系统之外)无热交换.两系统初始温度T 1和T 2的关系为A .T 1=C 2C 1(T -T 2)-TB .T 1=C 1C 2(T -T 2)-T C .T 1=C 1C 2(T -T 2)+T D .T 1=C 2C 1(T -T 2)+T 2.(31届预赛1)一线膨胀系数为α的正立方体物块,当膨胀量较小时,其体膨胀系数等于A .αB .α1/3C .α3D .3α3.(29届预赛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在0℃时密度最大B .一个绝热容器中盛有气体,假设把气体中分子速率很大的如大于v A 的分子全部取走,则气体的温度会下降,此后气体中不再存在速率大于v A 的分子C .杜瓦瓶的器壁是由两层玻璃制成的,两层玻璃之间抽成真空,抽成真空的主要作用是既可降低热传导,又可降低热辐射D .图示为一绝热容器,中间有一隔板,隔板左边盛有温度为T 的理想气体,右边为真空.现抽掉隔板,则气体的最终温度仍为T4.(28届预赛2)下面列出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温度为20ºC 和压强为1个大气压时,一定量的水蒸发为同温度的水蒸气,在此过程中,它所吸收的热量等于其内能的增量.B .有人用水银和酒精制成两种温度计,他都把水的冰点定为0度,水的沸点定为100度,并都把0刻度与100刻度之间均匀等分成同数量的刻度,若用这两种温度计去测量同一环境的温度(大于0度小于100度)时,两者测得的温度数值必定相同.C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分别经过不同的过程后,压强都减小了,体积都增大了,则从每个过程中气体与外界交换的总热量看,在有的过程中气体可能是吸收了热量,在有的过程中气体可能是放出了热量,在有的过程中气体与外界交换的热量为零.D .地球表面一平方米所受的大气的压力,其大小等于这一平方米表面单位时间内受上方作热运动的空气分子对它碰撞的冲量,加上这一平方米以上的大气的重量.5.(27届预赛2)烧杯内盛有0℃的水,一块0℃的冰浮在水面上,水面正好在杯口处.最后冰全部融化成0℃的水.在这过程中A .无水溢出杯口,但最后水面下降了B .有水溢出杯口,但最后水面仍在杯口处C .无水溢出杯口,水面始终在杯口处D .有水溢出杯口,但最后水面低于杯口6.(27届预赛3)如图所示,a和b是绝热气缸中的两个活塞,它们把气缸分成甲和乙两部分,两部分中都封有等量的理想气体.a是导热的,其热容量可不计,与气缸壁固连.b 是绝热的,可在气缸内无摩擦滑动,但不漏气,其右方为大气.图中k为加热用的电炉丝.开始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两部分中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皆相同.现接通电源,缓慢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系统又达到新的平衡,则A.甲、乙中气体的温度有可能不变B.甲、乙中气体的压强都增加了C.甲、乙中气体的内能的增加量相等D.电炉丝放出的总热量等于甲、乙中气体增加内能的总和7.(27届预赛4)一杯水放在炉上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夏天一块冰放在桌面上,冰的上方也有“白色气”.A.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变来的“水的气态物质”B.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变来的“水的液态物质”C.后者主要是由冰变来的“水的气态物质”D.后者主要是由冰变来的“水的液态物质”8.(26届预赛3)一根内径均匀、两端开中的细长玻璃管,竖直插在水中,管的一部分在水面上.现用手指封住管的上端,把一定量的空气密封在玻璃管中,以V0表示其体积;然后把玻璃管沿竖直方向提出水面,设此时封在玻璃管中的气体体积为V1;最后把玻璃管在竖直平面内转过900,让玻璃管处于水平位置,设此时封在玻璃管中的气体体积为V2.则有A.V1>V0≥V2B.V1>V0>V2C.V1=V2>V0D.V1>V0,V2>V09.(25届预赛4)如图所示,放置在升降机地板上的盛有水的容器中,插有两根相对容器的位置是固定的玻璃管a和b,管的上端都是封闭的,下端都是开口的.管内被水各封有一定质量的气体.平衡时,a管内的水面比管外低,b管内的水面比管外高.现令升降机从静止开始加速下降,已知在此过程中管内气体仍被封闭在管内,且经历的过程可视为绝热过程,则在此过程中A.a中气体内能将增加,b中气体内能将减少B.a中气体内能将减少,b中气体内能将增加C.a、b中气体内能都将增加D.a、b中气体内能都将减少10.(25届预赛5)图示为由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弯曲成的“双U形管”,a、b、c、d 为其四段竖直的部分,其中a、d上端是开口的,处在大气中.管中的水银把一段气体柱密封在b、c内,达到平衡时,管内水银面的位置如图所示.现缓慢地降低气柱中气体的温度,若c中的水银面上升了一小段高度Δh,则A.b中的水银面也上升ΔhB.b中的水银面也上升,但上升的高度小于ΔhC .气柱中气体压强的减少量等于高为Δh 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D .气柱中气体压强的减少量等于高为2Δh 的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11.(31届预赛9)图中所示的气缸壁是绝热的.缸内隔板A 是导热的,它固定在缸壁上.活塞B 是绝热的,它与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但不漏气.B 的上方为大气.A 与B 之间以及A 与缸底之间都盛有n mol 的同种理想气体.系统在开始时处于平衡状态,现通过电炉丝E 对气体缓慢加热.在加热过程中,A 、B 之间的气体经历_________过程,A 以下气体经历________过程;气体温度每上升1K ,A 、B 之间的气体吸收的热量与A 以下气体净吸收的热量之差等于_____________.已知普适气体常量为R .答案:等压、等容、nR解析:在加热过程中,AB 之间的气体的压强始终等于大气压强与B 活塞的重力产生的压强之和,故进行的是等压变化,由于隔板A 是固定在气缸内的,所以,A 以下的气体进行的是等容变化,当气体温度升高1K 时,AB 之间的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 1=P ΔV +ΔU ,A以下的气体吸收的热量为Q 2=ΔU ,又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 ΔV =nR ΔT ,所以Q 1-Q 2=p ΔV=nR .12.(28届预赛6)在大气中,将一容积为0.50m 3的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圆筒筒底朝上筒口朝下竖直插人水池中,然后放手,平衡时,筒内空气的体积为0.40m 3.设大气的压强与10.0m 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相同,则筒内外水面的高度差为 .答案:2.5m13.(34届预赛13)横截面积为S 和2S 的两圆柱形容器按图示方式连接成一气缸,每隔圆筒中各置有一活塞,两活塞间的距离为l ,用硬杆相连,形成“工”字形活塞,它把整个气缸分隔成三个气室,其中Ⅰ、Ⅲ室密闭摩尔数分别为ν和2ν的同种理想气体,两个气室内都有电加热器;Ⅱ室的缸壁上开有一个小孔,与大气相通;1mol 该种气体内能为CT(C 是气体摩尔热容量,T 是气体的绝对温度).当三个气室中气体的温度均为T 1时,“工”字形活塞在气缸中恰好在图所示的位置处于平衡状态,这时Ⅰ室内空气柱长亦为l ,Ⅱ室内空气的摩尔数为32ν.已知大气压不变,气缸壁和活塞都是绝热的,不计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摩擦.现通过电热器对Ⅰ、Ⅲ两室中的气体缓慢加热,直至Ⅰ室内气体的温度升为其初始状态温度的2倍,活塞左移距离d .已知理想气体常量为R ,求:(1)Ⅲ室内气体初态气柱的长度;(2)Ⅲ室内气体末态的温度;(3)此过程中ⅠⅢ室密闭气体吸收的总热量.解析:(1)设大气压强为p 0.初态:Ⅰ室内气体压强为p 1;Ⅲ室内气体压强为p 1′,气柱的长度为l ′.末态:Ⅰ室内气体压强为p 2;Ⅲ室内气体压强为p 2′.由初态到末态:活塞左移距离为d .对初态应用气体状态方程,对Ⅰ室气体有:p 1lS =νRT 1 ①对Ⅱ室内气体有:p 0(l 2×S +l 2×2S )=32ν0RT 1②对Ⅲ室内气体有:p1′l′(2S)=(2ν)RT1③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1′(2S)=p1S+p0(2S-S) ④由题给条件和①②③④式得:l′=ν2ν1+ν0l=2νν+ν0l⑤(2)对末态应用气体状态方程,对Ⅰ室内气体有:p2(l-d)S=νRT2=νR·2T1⑥对Ⅲ室内气体有:p2′(l′+d)(2S)=(2ν)RT2′⑦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2′(2S)=p2S+p0(2S-S) ⑧联立②⑤⑥⑦⑧和题给条件得:T2′=2νl+(ν+ν0)d(l-d)(ν+ν0)⎝⎛⎭⎫1+ν02νl-dl T1⑨(3)大气对密闭气体系统做的功为W=p0(2S-S)(-d)=-p0Sd=-dlν0RT1⑩已利用②式.系统密闭气体内能增加量为:ΔU=νC(T2-T1)+(2ν)C(T2′-T1)=νC(2T2′-T1) ⑪由⑨⑩式得:ΔU=2νl+(ν+ν0)d(l-d)(ν+ν0)⎝⎛⎭⎫2ν+l-dlν0CT1-νCT1⑫系统吸收的热量为:Q=ΔU-W=2νl+(ν+ν0)d(l-d)(ν+ν0)⎝⎛⎭⎫2ν+l-dlν0CT1-νCT1+dlν0RT1⑬参考评分:第(1)问9分,①②③④式各2分,⑤式1分.第(2)问4分,⑥⑦⑧⑨式各1分.第(3)问7分,⑩⑪式各2分,⑫式1分,⑬式2分.14.(33届预赛16)充有水的连通软管常常用来检验建筑物的水平度.但软管中气泡会使得该软管两边管口水面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为了说明这一现象的物理原理,考虑如图所示的连通水管(由三段内径相同的U形管密接而成),其中封有一段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与空气接触的四段水管均在竖直方向;且两个有水的U形管两边水面分别等高.此时被封闭的空气柱的长度为L a .已知大气压强P 0、水的密度ρ、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L 0≡P 0/(ρg).现由左管口添加体积为ΔV =xS 的水,S 为水管的横截面积,在稳定后:(1)求两个有水的U 形管两边水面的高度的变化和左管添水后封闭的空气柱的长度;(2)当x <<L 0、L a<<L 0时,求两个有水的U 形管两边水面的高度的变化(用x 表出)以及空气柱的长度.已知1+z ≈1+12z ,当z <<1. 解析:解法(一)(1)设在左管添加水之前左右两个U 形管两边水面的高度分贝为h 1和h 2,添加水之后左右两个U 形管两边水面的高度分别为h 1L 和h 1R 、h 2L 和h 2R .如图所示,设被封闭的空气的压强为p ,空气柱的长度为L b .水在常温常压下可视为不可被压缩的流体,故:2h 1+x =h 1L +h 1R ①2h 2=h 2L +h 2R ②由力学平衡条件有:p 0+ρgh 1L =p +ρgh 1R ③p 0+ρgh 2R =p +ρgh 2L④由于连通管中间高度不变,有:h 1+h 2+L a =h 1R +h 2L +L b ⑤由玻意耳定律得:p 0L a =pL b ⑥联立①②③④⑤⑥式得p 满足的方程:L 0p 0p 2+⎝⎛⎭⎫L a -L 0-x 2p -p 0L a =0 解得:p =p 02L 0⎣⎡⎦⎤L 0-L a +x 2+⎝⎛⎭⎫L a -L 0-x 22+4L a L 0 ⑦ 将⑦式带入⑥式得:L b =12⎣⎡⎦⎤L a -L 0-x 2+⎝⎛⎭⎫L a -L 0-x 22+4L a L 0 ⑧ 由①②③④⑦式得:Δh 1L ≡h 1L -h 1=x -Δh 1R=x -L 02+14[L 0-L a +x 2+⎝⎛⎭⎫L a -L 0-x 22+4L a L 0] ⑨ =5x -2L a -2L 08+14⎝⎛⎭⎫L a -L 0-x 22+4L a L 0 Δh 1R ≡h 1R -h 1=L 0+x 2-p 2ρg=L 0+x 2-14⎣⎡⎦⎤L 0-L a +x 2+⎝⎛⎭⎫L a -L 0-x 22+4L a L 0 ⑩=3x +2L a +2L 08-14⎝⎛⎭⎫L a -L 0-x 22+4L a L 0 Δh 2L ≡h 2L -h 2=L 02-p 2ρg =L 02-14⎣⎡⎦⎤L 0-L a +x 2+⎝⎛⎭⎫L a -L 0-x 22+4L a L 0 ⑪ =2L a +2L 0-x 8-14⎝⎛⎭⎫L a -L 0-x 22+4L a L 0 Δh 2R ≡h 2R -h 2=-Δh 2L=x -2L a -2L 08+14⎝⎛⎭⎫L a -L 0-x 22+4L a L 0 ⑫ (2)在x <<L 0和L a <<L 0的情形下,由⑧式得:L b ≈L a ⑬⑦式成为:p ≈p 0(1+x 2L 0) ⑭ 由⑨⑩⑪⑫⑬⑭式得:Δh 1L ≈34x ⑮ Δh 1R ≈-Δh 2L =Δh 2R ≈14x ⑯ 参考评分:第(1)问14分,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式各1分,⑨⑩式各2分,⑪⑫式各1分;第(2)问6分,⑬⑭式各1分,⑮⑯式各2分.解法(二)(1)设U 形管1左侧末态水面比初态上升x 2+y ,右侧末态水面比初态上升x 2-y ,U 形管2左侧末态水面比初态下降y ,右侧末态水面比初态上升y .由玻意耳定律得: L a L 0=L b (L 0+2y ) ①由几何关系有:L a -x 2+2y =L b ②将②式带入①式得:L a L 0=(L a -x 2+2y ) (L 0+2y ) ③解得: y =x 8-L 04-L a 4+14⎝⎛⎭⎫L 0+L a -x 22+2xL 0 ④ 此即U 形管2左侧末态比初态水面下降值,也是右侧末态比初态水面上升值(负根y=x 8-L 04-L a 4-14⎝⎛⎭⎫L 0+L a -x 22+2xL 0不符合题意,已舍去).U 形管1左侧末态比初态水面上升:x 2+y =5x -2L a -2L 08+14⎝⎛⎭⎫L a +L 0-x 22+2xL 0 ⑤ 右侧末态比初态水面上升:x 2-y =3x +2L a +2L 08-14⎝⎛⎭⎫L a +L 0-x 2 2+2xL 0 ⑥ 将④式带入②式得:L b =L a -x 2+2y =2L a -2L 0-x 4+12⎝⎛⎭⎫L a +L 0-x 22+2xL 0 ⑦ (2)在x <<L 0和L a <<L 0的情形下,④⑤⑥⑦式中的根号部分⎝⎛⎭⎫L a +L 0-x 22+2xL 0=L a 2+L 02+x 24+2L 0L a -xL 0-xL a +2xL 0 =L 01+L a 2L 02+x 24L 02+2L a L 0-xL a 2L 02+x L 0≈L 0⎣⎡⎦⎤1+12(L a 2L 02+x 24L 02+2L a L 0-xL a L 02+x L 0 =L 0+12⎣⎡⎦⎤L a 2L 0+x 24L 0+2L a -xL a L 0+x ⑧ ≈L 0+12(2L a +x ) =L a +L 0+x 2⑧式在推导过程中用到了1+z ≈1+12z ,当z <<1. 将⑧式带入④⑤⑥⑦式中分别得到:y ≈x 8-L 04-L a 4+14⎝⎛⎭⎫L 0+L a +x 2=x 4⑨ x 2+y ≈x 2+x 4=3x 4⑩ x 2-y ≈x 2-x 4=x 4⑪ L b ≈L a 2-L 02-x 4+12⎝⎛⎭⎫L 0+L a +x 2=L a ⑫参考评分:第(1)问14分,①式4分,②③式各1分,④式3分,⑤式2分,⑥式1分.第(2)问6分,⑨⑩式各2分,⑪⑫式各1分.15.(32届预赛15)如图,导热性能良好的气缸A 和B 高度均为h (已除开活塞的厚度),横截面积不同,竖直浸没在温度为T 0的恒温槽内,它们的底部由一细管连通(细管容积可忽略).两气缸内各有一个活塞,质量分别为m A =2m 和m B =m ,活塞与气缸之间无摩擦,两活塞的下方为理想气体,上方为真空.当两活塞下方气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两活塞底面相对于气缸底的高度均为h /2.现保持恒温槽温度不变,在两活塞上面同时各缓慢加上同样大小的压力,让压力从零缓慢增加,直至其大小等于2m g (g 为重力加速度)为止,并一直保持两活塞上的压力不变;系统再次达到平衡后,缓慢升高恒温槽的温度,对气体加热,直至气缸B 中活塞底面恰好回到高度为h /2处.求:(1)两个活塞的横截面积之比S A ∶S B .(2)气缸内气体的最后的温度.(3)在加热气体的过程中,气体对活塞所做的总功.解析:(1)平衡时气缸A 、B 内气体的压强相等,故:m A g S A =m B g S B① 由①式和题给条件得: S A ∶S B =2∶1 ②(2)两活塞上各放一质量为2m 的质点前,气体的压强p 1和体积V 1分别为:p 1=2mg S A =mg S B③ V 1=32S B h ④ 两活塞上各放一质量为2m 的质点后,B 中活塞所受到的气体压力小于它和质点所受重力之和,B 中活塞将一直下降至气缸底部为之,B 中气体全部进入气缸A .假设此时气缸A 中活塞并未上升到气缸顶部,气体的压强p 2=4mg S A =2mg S B⑤ 设平衡时气体体积为V 2,由于初态末态都是平衡态,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p 1V 1T 0=p 2V 2T 0⑥ 由③④⑤⑥式得: V 2=34S 0h =38S A h ⑦ 这时气体的体积小于气缸A 的体积,与活塞未上升到气缸顶部的假设一致.缓慢加热时,气体先等压膨胀,B 中活塞不动,A 中活塞上升;A 中活塞上升至顶部后,气体等容升压;压强升至3mg S B时,B 中活塞开始上升,气体等压膨胀.设当温度升至T 时,该活塞恰好位于h 2处.此时气体的体积变为V 3=52S B h ⑧ 气体压强 p 3=3mg S B⑨ 设此时气缸内气体的温度为T ,由状态方程有:p 2V 2T 0=p 3V 3T⑩ 由⑤⑦⑧⑨⑩式得: T =5T 0 ⑪(3)升高恒温槽的温度后,加热过程中,A 活塞上升量为h -38h =58h ⑫ 气体对活塞所做的总功为W =4mg ·58h +3mg ·h 2=4mgh ⑬ 参考评分:第(1)问3分,①式2分,②式1分;第(2)问13分,③④⑤⑥式各2分,⑦⑧⑨⑩⑪式各1分;第(3)问4分,⑫⑬式各2分.16.(31届预赛14)1mol 的理想气体经历一循环过程1-2-3-1,如p -T 图示所示,过程1-2是等压过程,过程3-1是通过p -T 图原点的直线上的一段,描述过程2-3的方程为c 1p 2+c 2p =T ,式中c 1和c 2都是待定的常量,p 和T 分别是气体的压强和绝对温度.已知,气体在状态1的压强、绝对温度分别为P 1和T 1,气体在状态2的绝对温度以及在状态3的压强和绝对温度分别为T 2以及p 3和T 3.气体常量R 也是已知的.(1)求常量c 1和c 2的值;(2)将过程1-2 -3 -1在p -v 图示上表示出来;(3)求该气体在一次循环过程中对外做的总功.解析:(1)设气体在状态i (i =1、2、3)下的压强、体积和温度分别为p i 、V i 和T i ,由题设条件有:c 1p 22+c 2p 2=T 2 ①c 1p 32+c 2p 3=T 3 ②由此解得:c 1=T 2p 3-T 3p 2p 22p 3-p 32p 2=T 2p 3-T 3p 1p 12p 3-p 32p 1③ c 2=T 2p 32-T 3p 22p 2p 32-p 22p 3=T 2p 32-T 3p 12p 1p 32-p 12p 3④ (2)利用气体状态方程pV =RT 以及V 1=R T 1p 1、V 2=R T 2p 2、V 3=R T 3p 3⑤ 可将过程2—3的方程写为p V 2-V 3p 2-p 3=V +V 2p 3-V 3p 2p 2-p 3⑥ 可见,在p -V 图上过程2-3是以(p 2,V 2)和(p 3,V 3)为状态端点的直线,过程3-1是通过原点直线上的一段,因而描述其过程的方程为:p T =c 3 ⑦ 式中c 3是一常量,利用气体状态方程pV =RT ,可将过程3-1的方程改写为:V =R c 3=V 3=V 1 ⑧ 这是以(p 3,V 1)和(p 1,V 1)为状态端点的等容降压过程.综上所述,过程1-2-3-1在p -V 图上是一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3)气体在一次循环过程中对外做的总功为:W =-12(p 3-p 1)(V 2-V 1) ⑨ 利用气体状态方程pV =RT 和⑤式,上式即:W =-12R (T 2-T 1)⎝⎛⎭⎫p 3p 1-1 ⑩ 参考评分:第(1)问8分,①②③④式各2分;第(2)问10分,⑤⑥式各2分,过程1-2-3-1在p -V 上的图示正确得6分;第(3)问2分,⑩式2分.17.(30届预赛14)如图所示,1摩尔理想气体,由压强与体积关系的p-V 图中的状态A 出发,经过一缓慢的直线过程到达状态B ,已知状态B 的压强与状态A 的压强之比为12,若要使整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是气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则状态B 与状态A 的体积之比应满足什么条件?已知此理想气体每摩尔的内能为32RT ,R 为普适气体常量,T 为热力学温度.解析:令ΔU 表示系统内能的增量,Q 和W 分别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和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 =Q +W ①令T 1和T 2分别表示状态A 和状态B 的温度,有:ΔU =32R (T 2-T 1) ②令p 1、p 2和V 1、V 2分别表示状态A 、B 的压强和体积,由②式和状态方程可得: ΔU=32(p 2V 2-p 1V 1) ③由状态图可知,做功等于图线下所围面积,即:W =-12(p 1+p 2)(V 2-V 1) ④要系统吸热,即Q >0,由以上格式可得:32(p 2V 2-p 1V 1)+12(p 1+p 2)(V 2-V 1)>0⑤按题意,p 2p 1=12,带入上式,可得:V 2V 1>32 ⑥参考评分:①②③式各3分,④式4分,⑤式3分,⑥式2分.18.(29届预赛14)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一部分双原子分子会分解成两个单原子分子,温度越高,被分解的双原子分子的比例越大,于是整个气体可视为由单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与由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的混合气体.这种混合气体的每一种成分气体都可视作理想气体.在体积V =0.045m 3的坚固的容器中,盛有一定质量的碘蒸气,现于不同温度下测得容器中蒸气的压强如下:试求温度分别为1073K 和1473K 时该碘蒸气中单原子分子碘蒸气的质量与碘的总质量之比值.已知碘蒸气的总质量与一个摩尔的双原子碘分子的质量相同,普适气体常量R =8.31J·mol -1·K -1解析:以m 表示碘蒸气的总之,m 1表示蒸气的温度为T 时单原子分子的碘蒸气的质量,μ1、μ2分别表示单原子分子碘蒸气和双原子分子碘蒸气的摩尔质量,p 1、p 2分别表示容器中单原子分子碘蒸气和双原子分子碘蒸气的分压强,则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有:p 1V =m 1μ1RT ① p 2V=m -m 1μ2RT②其中,R 为理想气体常量. 根据道尔顿分压定律,容器中碘蒸气的总压强p 满足:p =p 1+p 2 ③设α=m 1m 为单原子分子碘蒸气的质量与碘蒸气的总质量的比值,注意到μ1=12μ2 ④ 由以上各式解得:α=μ2V mR ·p T-1 ⑤ 带入有关数据可得,当温度为1073K 时,α=0.06 ⑥ 当温度为1473K 时,α=0051 ⑦ 参考评分:①②③⑤式各4分,⑥⑦式各2分.19.(26届预赛15)图中M 1和M 2是绝热气缸中的两个活塞,用轻质刚性细杆连结,活塞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不漏气的,M 1是导热的,M 2是绝热的,且M 2的横截面积是M 1的2倍.M 1把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为L 1部分,M 1和M 2把一定质量的气体封闭在气缸的L 2部分,M 2的右侧为大气,大气的压强p 0是恒定的.K 是加热L 2中气体用的电热丝.初始时,两个活塞和气体都处在平衡状态,分别以V 10和V 20表示L 1和L 2中气体的体积.现通过K 对气体缓慢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让气体重新达到平衡太,这时,活塞未被气缸壁挡住.加热后与加热前比,L 1和L 2中气体的压强是增大了、减小还是未变?要求进行定量论证.解析:解法(一)用n 1和n 2分别表示L 1和L 2中气体的摩尔数,p 1、p 2和V 1、V 2分别表示L 1和L 2中气体处在平衡状态时的压强和体积,T 表示气体的温度(因为M 1是导热的,两部分气体的温度相等),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p 1V 1=n 1RT ①p 2V 2=n 2RT ②式中R 为普适气体常量.若以两个活塞和轻杆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处在平衡状态时有:p 1S 1-p 2S 1+p 2S 2-p 0S 2=0 ③已知S 2=2S 1 ④有③④式得:p 1+p 2=2p 0 ⑤由①②⑤三式得:p 1=2n 1n 2p 0V 2V 1+n 1n 2V 2 ⑥若⑥式中的V 1、V 2是加热后L 1和L 2中气体的体积,则p 1就是加热后L 1中气体的压强.加热前L 1中气体的压强则为p 10=2n 1n 2p 0V 20V 10+n 1n 2V 2 ⑦ 设加热后L 1中气体体积的增加量为ΔV 1,L 2中气体体积的增加量为ΔV 2,因连接两活塞的杆是刚性的,活塞M 2的横截面积是M 1的2倍,故有:ΔV 1=ΔV 2=ΔV ⑧加热后L 1和L 2中气体的体积都是增大的,即ΔV >0.(若ΔV <0,即加热后活塞是向左移动的,则大气将对封闭在气缸中的气体做功,电热丝又对气体加热,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将上升,而体积是减小的,故L 1和L 2中气体的压强p 1和p 2都将增大,这违反力学平衡条件⑤式)于是有V 1=V 10+ΔV ⑨V 2=V 20+ΔV ⑩由⑥⑦⑨⑩四式得:p 1-p 10=2n 1n 2p 0(V 10-V 20)ΔV ⎣⎡⎦⎤V 10+ΔV +n 1n 2(V 20+ΔV )⎝⎛⎭⎫V 10+n 1n 2V 20 ⑪由⑪式可知:若加热前V 10=V 20,则p 1=p 10,即加热后p 1不变,由⑤式知p 2亦不变;若加热前V 10<V 20,则p 1<p 10,即加热后p 1必减小,由⑤式知p 2必增大;若加热前V 10>V 20,则p 1>p 10,即加热后p 1必增大,由⑤式知p 2必减小.参考评分:得到⑤式3分,得到⑧式3分,得到⑪式8分,最后结论6分. 解法(二)设加热前L 1和L 2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分别为p 10、p 20和V 10、V 20,以p 1、p 2和V 1、V 2分别表示加热后L 1和L 2中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由于M 1是导热的,加热前L 1和L 2中气体的温度是相等的,设为T 0,加热后L 1和L 2中气体的温度也相等,设为T .因为加热前、后两个活塞和轻杆构成的系统都处在力学平衡状态,注意到S 2=2S 1,力学平衡条件分别为:p 10+p 20=2p 0 ①p 1+p 2=2p 0 ②由①②两式得:p 1-p 10=-(p 2-p 20) ③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L 1中的气体有:p 1V 1p 10V 10=T T 0④ 对L 2中气体有:p 2V 2p 20V 20=T T 0⑤ 由④⑤两式得:p 1V 1p 10V 10=p 2V 2p 20V 20⑥ ⑥式可改写成:⎝⎛⎭⎫1+p 1-p 10p 10⎝⎛⎭⎫1+V 1-V 10V 10=⎝⎛⎭⎫1+p 2-p 20p 20⎝⎛⎭⎫1+V 2-V 20V 20 ⑦ 因连接两活塞的杆是刚性的,活塞M 2的横截面积是M 1的2倍,故有:V 1-V 10=V 2-V 20 ⑧把③⑧式带入⑦式得:⎝⎛⎭⎫1+p 1-p 10p 10⎝⎛⎭⎫1+V 1-V 10V 10=⎝⎛⎭⎫1-p 1-p 10p 20⎝⎛⎭⎫1+V 1-V 10V 20 ⑨ 若V 10=V 20,则由⑨式得p 1=p 10,若加热前L 1中气体的体积等于L 2中气体的体积,则加热后L 1中气体的压强不变,由②式可知加热后L 2中气体的压强亦不变;若V 10<V 20,则由⑨式得p 1<p 10,若加热前L 1中气体的体积小于L 2中气体的体积,则加热后L 1中气体的压强必减小,由②式可知加热后L 2中气体的压强必增大;若V 10>V 20,则由⑨式得p 1>p 10,若加热前L 1中气体的体积大于L 2中气体的体积,则加热后L 1中气体的压强必增大,由②式可知加热后L 2中气体的压强必减小;参考评分:得到①式和②式或得到③式得3分,得到⑧式得3分,得到⑨式得8分,最后结论得6分.。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热学A(联赛版)05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共15张PPT)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热学A(联赛版)05热力学第二定律:卡诺定理(共15张PPT)

C ,
1 Qj 1 Tj
Qi
Ti
Qj Tj Qi Ti
Qj Qi Tj Ti
因为 Q j ' Q j , 则上式可写为
Qi Qj 0 Ti Tj
对所有i 、j 求和,即得 n Qi 0.
T i 1 i
其中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 不等号适用于不可逆过程。
dQ
若 n ,则 Ti Ti1 Ti 0, Qi dQ, 于是有
于是有
dW
(1
T2 T1
)dQ1
热机工作过程中
工质在高温处吸热 dQ1 C pdT1' 在低温处放热 dQ2 C pdT2 '
能量守恒 dW dQ1 dQ2 C pdT1'C pdT2 '
积分得 W C p (T 'T1) C p (T 'T2 ) C p (T1 T2 2T ')
有一热机,其输出功驱动B与A之间的制 TA ' 100K ,TB ' TC ' 300K
冷机将热量再传输到B或A。设A物体最 后达到的温度最高,则B、C两物体应有
TA ' 900K ,TB ' TC ' 100K
T ’=T ’, 即有 TB ' TC ' TA 解得:
显然,只有第一组解合理。
S TA ' CdT TB ' CdT TC ' CdT 0
T TA
T TB
T TC
即有 ln TA ln TB ln TC 0 于是有 TA 'TB 'TC ' TATBTC
TA
TB
TC
依题意,工作方式可能是A或B与C之间 TA ' 400K ,TB ' TC ' 150K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超级完整版)

高中物理竞赛讲义(超级完整版)

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目录最新高中物理竞赛讲义(完整版) (1)第0部分绪言 (5)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 (5)二、知识体系 (5)第一部分力&物体的平衡 (6)第一讲力的处理 (6)第二讲物体的平衡 (8)第三讲习题课 (9)第四讲摩擦角及其它 (13)第二部分牛顿运动定律 (15)第一讲牛顿三定律 (16)第二讲牛顿定律的应用 (16)第二讲配套例题选讲 (24)第三部分运动学 (24)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4)第二讲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相对运动 (26)第四部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2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28)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30)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38)第五部分动量和能量 (38)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38)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40)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53)第六部分振动和波 (53)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53)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57)第三讲典型例题解析 (66)第七部分热学 (66)一、分子动理论 (66)二、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68)三、理想气体 (70)四、相变 (77)五、固体和液体 (80)第八部分静电场 (81)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81)第二讲重要模型与专题 (84)第九部分稳恒电流 (95)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95)第二讲重要模型和专题 (98)第十部分磁场 (107)第一讲基本知识介绍 (107)第二讲典型例题解析 (111)第十一部分电磁感应 (117)第一讲、基本定律 (117)第二讲感生电动势 (120)第三讲自感、互感及其它 (124)第十二部分量子论 (127)第一节黑体辐射 (127)第二节光电效应 (130)第三节波粒二象性 (136)第四节测不准关系 (139)第0部分绪言一、高中物理奥赛概况1、国际(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 简称Ipoh)① 1967年第一届,(波兰)华沙,只有五国参加。

2020高中物理竞赛(热学篇)气体动理论基础(含真题练习题)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共14张PPT)

2020高中物理竞赛(热学篇)气体动理论基础(含真题练习题)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共14张PPT)
2020高中物理学奥林匹克竞赛
热学篇[基础版] (含往年物理竞赛真题练习)
玻耳兹曼
麦克斯韦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当系统处于平衡态时,各个状态参量之间的关系式。
理想气体 pV M RT
M mol
M 气体质量
p
Mmol 气体的摩尔质量
R 普适气体常量
8.31J / mol
o
I ( p1,V1,T1)
选A1面求其所 受压强。
y
i分子动量增量
mv ix
pix 2mv ix
A2 O
mv ix A1 i分子对器壁的冲量 2mv ix
i分子相继与A1面碰撞的时间间隔
l1
x t 2l / vix
单位时间内i分子对A1面的碰撞次数 Z 1 / t vix / 2l1
单位时间内i分子对A1面的冲量 2mv ix vix / 2l1
p1 V1 M1 p2 V2 M2 p3 V3 M3 使用时的温度为T
设可供 x 天使用
原有 x 每天用量 剩余
p1 V1 M1 T
p2 V2 M2 T
p3 V3 M3 T
分别对它们列出状态方程,有
p1 V1
M1 M mol
RT
p2 V2
M2 M mol
RT
p3 V3
M3 M mol
RT
V1 V3 M1 M3 xM2


II ( p2,V2,VT2 )
例:(19物理初赛真题)氧气瓶的压强降到106Pa即应 重新充气,以免混入其他气体而需洗瓶。今有一瓶氧
气,容积为32L,压强为1.3107Pa,若每天用105Pa的 氧气400L,问此瓶氧气可供多少天使用?设使用时温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热学A(联赛版)04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共12张PPT)

2020年高中物理竞赛-热学A(联赛版)04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共12张PPT)

CV molT
RTVmol Vmol b
2a Vmol
H0
H p
T
H Vmol
T
Vmol p
T
2aVmol (Vmol b)2 RTbVm3ol 2a(Vmol b)2 RTVm3ol
从摩尔焓得:
H Vmol
T
2a(Vmol b)2 RTbVm2ol Vm2ol (Vmol b)2
3
RbT1 2a
1
与试验比较: 包科达书,p172
上转换温度:T1u 2a / Rb 下转换温度:T1d 2a / 9Rb
最大压强:p1 / T1 0 p10 a / 3b2 对应温度: T10 8a / 9Rb
Q
的热量称为该系统的热容 (C)。特殊标度下
C lim T 0 T
有:比热容 (c)、 摩尔热容 (Cmol)、等.
等体过程 V 0 Q (U pV )V (U )V
CV
lim (Q)V T 0 T
lim (U )V T 0 T
U T V
等压过程 Qp (U pV ) p [(U pV )] p 定义焓 (Enthalpy, 状态函数) H U pV (Q) p (H ) p
实验表明:常温常压下节流后,一般气体温度下降(T2 < T1), 氢、氦等气体温度上升(T2 > T1)。这种气体节流膨胀后温度发生 变化的现象称为节流效应,也称焦耳—汤姆逊效应,且T2 < T1 的 称为正效应, T2 > T1 的称为负效应。
定义: T1 T2 , 0 正效应(电冰箱),反之,负效应
2020高中物理竞赛
热学A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一)准静态过程

06高中物理奥赛-第六讲热学

06高中物理奥赛-第六讲热学

知识要点: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

布朗运动。

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

物体的内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晶体和非晶体。

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熔解和凝固。

熔点。

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

饱和汽压。

沸腾和沸点。

汽化热。

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

露点。

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一、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注意分子体积和分子所占据空间的区别)对于分子(单原子分子)间距的计算,气体和液体可直接用3分子占据的空间,对固体,则与分子的空间排列(晶体的点阵)有关。

【例1】如图所示,食盐(N a Cl )的晶体是由钠离子(图中的白色圆点表示)和氯离子(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组成的,离子键两两垂直且键长相等。

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为58.5×10-3kg/mol ,密度为2.2×103kg/m 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mol -1,求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之间的距离。

解析:题意所求即为图中任意一个小立方块的边长(设为a )的2倍,所以求a 成为本题的焦点。

由于一摩尔的氯化钠含有N A 个氯化钠分子,事实上也含有2N A 个钠离子(或氯离子),所以每个钠离子占据空间为 v= Amol N 2V 而由图不难看出,一个离子占据的空间就是小立方体的体积a 3,即 a 3 =A mol N 2V =Am ol N 2/M ,最后,邻近钠离子之间的距离L=2a 【答案】3.97×10-10m 。

思考:本题还有没有其它思路?答案:每个离子都被八个小立方体均分,故一个小立方体含有81×8个离子 =21分子,所以…(★此法普遍适用于空间点阵比较复杂的晶体结构。

高中物理竞赛课件 第七章 热力学基础 (共67张PPT)

高中物理竞赛课件 第七章  热力学基础 (共67张PPT)

E i RT dE i RdT
2
2
CP
dQP dT
dQP
dE
PdV
i 2
RdT
RdT
PV RT d(PV) PdV VdP PdV RdT
14
单原子:i 3 双原子:i 5 多原子:i 6 二、三种等值过程
5
3
7
5
8
6
1.等容过程 特征:dV 0 dA 0
p
过程方程:
(1)状态d的体积Vd; (2)整个过程对外所做的功;
(3)整个过程吸收的热量.
p
2p1
c
解: (1)由绝热过程方程:
TcVc 1 TdVd 1
p1
ab
d
1
得:Vd
Tc Td
1
Vc
根据题意:
Td
Ta
p1V1 R
o v1 2v1
v
Vc 2V1
Tc
pcVc R
4 p1V1 R
4Ta
5
3
27
(2)整个过程对外所做的功;
真空
T
T0
2V0
∵绝热过程
(E E0) A 0
而 A=0
V0 1T0 (2V0) 1T T P0V0 P(2V0) P
E E0 (T T0)
始末两态满足 P0V0 P(2V0)
状态方程
T0
T
P
1 2
P0
26
例7-4 1mol单原子理想气体,由状态a(p1,V1)先等压加热至体积增大1倍,再等体加热至压 力增大1倍,最后再经绝热膨胀,使其温度降至初始温度,如图所示,试求:
i 2 1
1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奥赛讲义热学doc热学 1 / 14 热 学

热学知识在奥赛中的要求不以深度见长,但知识点却非常地多(考纲中罗列的知识点几乎和整个力学——前五部分——的知识点数目相等)。而且,由于高考要求对热学的要求逐年降低(本届尤其低得“离谱”,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都没有了),这就客观上给奥赛培训增加了负担。因此,本部分只能采新授课的培训模式,将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及时地结合,争取让学员学一点,就领会一点、巩固一点,然后再层叠式地往前推进。

一、分子动理论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注意分子体积和分子所占据空间的区别) 对于分子(单原子分子)间距的计算,气体和液体可直接用3分子占据的空间,对固体,则与分子的空间排列(晶体的点阵)有关。 【例题1】如图6-1所示,食盐(NaCl)的晶体是由钠离子(图中的白色圆点表示)和氯离子(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组成的,离子键两两垂直且键长相等。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为58.5×10-3kg/mol,密度为2.2×103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6.0×1023mol-1,求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之间的距离。 【解说】题意所求即图中任意一个小立方块的变长(设为a)的2倍,所以求a成为本题的焦点。 由于一摩尔的氯化钠含有NA个氯化钠分子,事实上也含有2NA个钠离子(或氯离子),所以每个钠离子占据空间为 v = AmolN2V 而由图不难看出,一个离子占据的空间就是小立方体的体积a3 , 即 a3 = AmolN2V = AmolN2/M,最后,邻近钠离子之间的距离l = 2a 【答案】3.97×10-10m 。 〖思考〗本题还有没有其它思路? 〖答案〗每个离子都被八个小立方体均分,故一个小立方体含有81×8个离子 = 2

1分子,所以…(此法普遍适用于空间点阵比

较复杂的晶体结构。) 2、物质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固体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振幅数量级为0.1A0),少数可以脱离平衡位置运动。液体分子的运动则可以用“长时间的定居(振动)和短时间的迁移”来概括,这是由于液体分子间距较固体大的结果。气体分子基本“居无定所”,不停地迁移(常温下,速率数量级为102m/s)。 无论是振动还是迁移,都具备两个特点:a、偶然无序(杂乱无章)和统计有序(分子数比率和速率对应一定的规律——如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如图6-2所示);b、剧烈程度和温度相关。 高中物理奥赛讲义热学doc热学 2 / 14 气体分子的三种速率。最可几速率vP :f(v) = NN(其中ΔN表示v到v +Δv内分子数,

N表示分子总数)极大时的速率,vP =RT2=mkT2 ;平均速率v:所有分子速率的算术平均值,v =RT8=mkT8;方均根速率2v:与分子平均动能密切相关的一个速率,2v

=RT3=mkT3〔其中R为普适气体恒量,R = 8.31J/(mol.K)。k为玻耳兹曼常

量,k = ANR = 1.38×10-23J/K 〕 【例题2】证明理想气体的压强P = 32nK,其中n为分子数密度,K为气体分子平均动能。 【证明】气体的压强即单位面积容器壁所承受的分子的撞击力,这里可以设理想气体被封闭在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容器中,如图6-3所示。 考查yoz平面的一个容器壁,P = 2aF ① 设想在Δt时间内,有Nx个分子(设质量为m)沿x方向以恒定的速率vx碰撞该容器壁,且碰后原速率弹回,则根据动量定理,容器壁承受的压力 F =tp=tmv2Nxx• ② 在气体的实际状况中,如何寻求Nx和vx呢? 考查某一个分子的运动,设它的速度为v ,它沿x、y、z三个方向分解后,满足 v2 = 2xv + 2yv + 2zv 分子运动虽然是杂乱无章的,但仍具有“偶然无序和统计有序”的规律,即 2v

= 2xv + 2yv + 2zv = 32xv ③

这就解决了vx的问题。另外,从速度的分解不难理解,每一个分子都有机会均等的碰撞3个容器壁的可能。设Δt = xva,则 Nx = 61·3N总 = 21na3 ④ 注意,这里的61是指有6个容器壁需要碰撞,而它们被碰的几率是均等的。 结合①②③④式不难证明题设结论。 〖思考〗此题有没有更简便的处理方法? 〖答案〗有。“命令”所有分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x、−x、+y、−y、+z、−z这6个方向运动(这样造成的宏观效果和“杂乱无章”地运动时是一样的),则 Nx =61N总 = 61na3 ;而且vx = v

所以,P = 2aF = 2xxatmv2N••=2xx3avamv2na61••=31nm2xv = 32nK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注意分子斥力和气体分子碰撞作用力的区别),而且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宏观上感受到的是其合效果。 高中物理奥赛讲义热学doc热学 3 / 14 分子力是保守力,分子间距改变时,分子力做的功可以用分子势能的变化表示,分子势能EP随分子间距的变化关系如图6-4

所示。 分子势能和动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二、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1、平衡态、状态参量 a、凡是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均称为热现象,热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科学。热学研究的对象都是有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通称为热力学系统(简称系统)。当系统的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化时,这样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b、系统处于平衡态时,所有宏观量都具有确定的值,这些确定的值称为状态参量(描述气体的状态参量就是P、V和T)。 c、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存在定律):若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和第三个热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热力学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这个定律反映出:处在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的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这一特征是由这些互为热平衡系统的状态所决定的一个数值相等的状态函数,这个状态函数被定义为温度。 2、温度 a、温度即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典型的温标有摄氏温标t、华氏温标F(F = 59t + 32)和热力学温标T(T = t + 273.15)。 b、(理想)气体温度的微观解释:K = 2ikT (i为分子的自由度 = 平动自由度t + 转动自由度r + 振动自由度s 。对单原子分子i = 3 ,“刚性”〈忽略振动,s = 0,但r = 2〉双原子分子i = 5 。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原子分子,i = 6 。能量按自由度是均分的),所以说温度是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c、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零度不可能达到。(结合分子动理论的观点2和温度的微观解释很好理解。) 3、热力学过程 a、热传递。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长L、横截面积S的柱体,Q = KLTT21SΔt)、对流和辐射(黑体表面辐射功率J = αT4) b、热膨胀。线膨胀Δl = αl0Δt 【例题3】如图6-5所示,温度为0℃时,两根长度均为L的、均匀的不同金属棒,密度分别为ρ1和ρ2 ,现膨胀系数分别为α1和α2 ,它们的一端粘合在一起并从A点悬挂在天花板上,恰好能水平静止。若温度升高到t℃,仍需它们水平静止平衡,则悬点应该如何调整? 【解说】设A点距离粘合端x ,则 ρ1(2L − x)=ρ2(2L + x) ,得:x = )(2)(L2121 设膨胀后的长度分别为L1和L2 ,而且密度近似处理为不变,则同理有 ρ1(2L1 − x′)=ρ2(2L2 + x′) ,得:x′= )(2LL212211 另有线膨胀公式,有 L1 = L(1 + α1t),L2 = L(1 + α2t) 最后,设调整后的悬点为B ,则AB = x′− x 高中物理奥赛讲义热学doc热学 4 / 14 【答案】新悬点和原来的悬点之间相距)(2122112Lt 。

〖说明〗如果考虑到密度变化的实际情况ρ1′= 1LLρ1 、ρ2′= 2LLρ2

,此题仍然是可解的,但最后的结果却复杂得多…

c、系统由一个平衡态变化到另一个平衡态,即构成一个热力学过程。特殊的热力学过程有等压过程、等温过程、等容过程、绝热过程和自由膨胀等。 准静态过程:如果变化过程相对缓慢,则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可视为平衡态,这样的过程也称为准静态过程。 循环:如果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又回到原来的平衡态,我们成这个过程为循环。 d、热力学第一定律: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W和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Q之和,等于系统内能的增量ΔE ,即 ΔE = Q + W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e、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克劳修斯在1850年提出):热量总是自动的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不可能自动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开尔文表述(开尔文在1851年提出):不存在这样一种循环过程,系统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违背能量守恒,它所展示的是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即自发的热力学过程只会朝着混乱程度(熵)增大的方向发展。

三、理想气体 1、气体实验三定律 在压强不太大,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气体的状态变化遵从以下三个实验定律 a、玻意耳-马略特定律:一定质量气体温度不变时,P1V1 = P2V2或PV = 恒量 b、查理定律:一定质量气体体积不变时,11TP = 22TP或TP = 恒量

c、盖·吕萨克定律: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不变时,11TV = 22TV或TV = 恒量 【例题4】如图6-6所示,一端封闭、内径均匀的玻璃管长L = 100cm ,其中有一段长L′= 15cm的水银柱把一部分空气封闭在管中。当管水平放置时,封闭气柱A长LA = 40cm。现把端气柱长AL = 37.5cm为止,管缓慢旋转至竖直后,在把开口端向下插入水银槽中,直至A这时系统处于静止平衡。已知大气压强P0 = 75cmHg,过程温度不变,试求槽内水银进入管内的水银柱的长度h 。 【解说】在全过程中,只有A部分的气体质量是不变的,B部分气体则只在管子竖直后质量才不变。所以有必要分过程解本题。 过程一:玻管旋转至竖直 A部分气体,LA′= AAPPLA = 157575×40 = 50cm

此时B端气柱长LB′= L − LA′− L′= 100 − 50 − 15 = 35cm 过程二:玻管出入水银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