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及治疗

合集下载

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胃肠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例, 浸润 型 病灶 3例 ; 发病 灶 1 单 O例 , 发病 灶 4例 , 多 病 变多分 布在 胃体 、 胃窦 及 回盲 部 。 例 患者经手 术证 2 实 为小肠 恶性 淋 巴瘤 。 1 3 病理 检查 所 有 活检 标本 均行 免 疫组 化检 查确 . 诊 为 非 霍 奇 金 淋 巴 瘤, 中 B细 胞 淋 巴 瘤 l 其 1例
维普资讯
西 部 医学 2 0 0 8年 7月 第 2 O卷 第 4期 Me e t hn ,uy 2 0 , o . 0 No 4 d J s C i J l 0 8 V 12 , . W a
原 发 性 胃肠 恶 性 淋 巴瘤 1 6例 临 床 分 析
( 0 0 ) 发 热 6例 ( 7 5 ) 纳 差 4例 (5 0 ) 消 5 . , 3. , 2. ,
原 发性 胃肠 道 恶性 淋 巴瘤好 发 于 中青 年人 群 , 男 性 多 于女 性 。病 程 短 , 展较 快 , 者 就诊 时 多处 于 进 患
I。 。 期 腹痛 、 贫血 、 腹部肿块 等为 常见 临床表 现 。 本组
高原 发 性 胃肠 恶 性 淋 巴 瘤 患 者 生存 率 的 有 效途 径 。
【 关键 词】 原 发 性 胃肠 恶性 淋 巴瘤 ; 临床 特 点 ; 诊 断 ; 治 疗 【 图 分 类 号】 R7 5 R7 3 中 3  ̄ 3 【 献标 识 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 7 — 5 1 2 0 ) 40 5 — 2 6 2 3 1 ( 0 8 0 7 2 0
瘤 5例 , 中度 恶性 3例 , 度恶性 2例 。 低 1 4 临床分 期 采 用 Ro aie . h t r等口 于 1 9 n 9 4年制 定 的 胃肠 道淋 巴瘤 临 床分 期标 准 :It 6例 ( 7 5/ , 期 3 . ) 9 5 Ⅱ 7例 ( 3 7 ) Ⅱl 3例 (8 7 ) 期 4. 5 , 期 1. 5 。 1 5 治疗 与转 归 1 例 中手术 完全 切除 1 . 6 2例 , 活检 术 4例 。C P方案 化疗 1 HO 4例 , 中 8个周 期 9例 , 其 6 个周 期 5 , 6例加 用 1 程放疗 , 例 有 疗 均达到 市 农 一师 医 院内 二 科 , 疆 阿克 苏 8 30 ;.阿克 苏 地 区 第一 人 民医 院 急救 中心 ) 新 40 0 2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15例诊治体会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15例诊治体会
维普资讯
齐 齐 哈 尔 医 学 院学 报 2 0 第 2 0 7年 8卷第 4期
原发性 胃肠道淋 巴瘤 1 例诊治体会 5
陆时运 赵 晓红 唐 威 王 智
【 要 】 目的 提 高 对 胃肠 道 原 发 性 淋 巴瘤 的 诊 治 水 平 。 方 法 总 结 1 摘 5例 原 发 性 胃肠 道 淋 巴 瘤 的临床特点 、 实验 室检 查 表 现 及 误 诊 原 因 。结 果 难 , 疑 似 病 例 应 尽 快 争 取 病 理 组 织 学 检 查 。结 论 对
注 。其 以 胃部 受 累 最 多 , 仅 次 于 胃癌 的第 二 位 是
高发 胃肿 瘤 , 占全消 化道淋 巴瘤 的 5 ~6 , 5 5 小肠
次之 , 2 ~3 , 肠最 少 , 1 ~1 l 。 占 5 5 结 占 0 5 3 ]
的保护 也是 至关重 要 的 。面 神经 一 般 由三 部 分 血管 供 血, 自小脑 下 前动脉 的分 支 , 膜 中动 脉 的岩 大 发 脑
a Trc, G —NHL) 淋 巴瘤 的一 种 特殊 类 型 , l atP I 是 约 占全部非 霍 杰 金 氏 淋 巴 瘤 ( NHI) 4 ~2 . 的 0 是 最 常 见 的结 外 淋 巴 瘤 l 。我 院 自 2 0 】 ] 0 2年 1月 ~ 20 0 6年 7月共 收治原 发性 胃肠 道淋 巴瘤 1 5例 , 均经 手术 或 活检 后 病 理组 织 学 检 查 确诊 , 占我 院 同期 收 治 的淋 巴瘤患 耆的 5 6 占同期 住 院手 术 的 胃肠 道 . %, 恶性 肿瘤 患者 的 1 2 。现报 道 如下 。 ,
显微 外科技 术 , 先进 的监护 设 备 和技 术 , 积 累 了丰 并 富 的经 验 , 中采 取侧 卧位 , 少 了空 气栓 塞 和 张力 术 减 性 气颅 的 发生 。该 入 路 肿 瘤 显 露 充 分 , 为我 们 分 离 并 切除 肿瘤 提供 了较 充 分 的空 间 , 降低 了术野 止 也 血 的难 度 , 以在本 组 我 们 所 采用 枕 下 乙状 窦后 入 所 路 的术 式 , 上述并 发症 均未 出现 。也无 死亡病 例 。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宋丽萍;张学斌;邓怀慈
【期刊名称】《国际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3
【摘要】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其组织发生、病理形
态和生物学行为与结内淋巴瘤不同,是一组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肿瘤,新的分类、分期标准有助于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其治疗和预后与结外淋巴瘤及胃肠道癌不同.治疗包括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和非手术综合治疗,对于Ⅰ、Ⅱ期原发性胃淋巴瘤首选手术还是放、化疗尚存在争议,回顾分析近年来PGIL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资料,对不同病理分型、分期患者提出不同的治疗原则.
【总页数】4页(P214-216,240)
【作者】宋丽萍;张学斌;邓怀慈
【作者单位】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虞雪梅
2.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J], 吴俊铠;陈燕萍;罗淑仪;邓白茹
3.CT及MRI联合诊断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准确性分析 [J], 梁彩玲; 韦利娥
4.61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J], 张晓艳;李作安;刘利敏;李剑萍;陈平
5.多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效能 [J], 王金周;凌盈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目的探讨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相关治疗情况,为临床提供依据。

方法对我院2006 年2月至2011年7月经诊断患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已有的报道进行相关的对比分析。

结果术前内镜活检确诊15例,其余33例经过手术和病理得到确诊,误诊率达68.75%;48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I、Ⅱ、Ⅲ和IV期分别为20例、18例、8例和2例,46例采取手术切除,2例Ⅳ期采取单纯活检;随访1年内I~Ⅲ期患者生存率达100%,Ⅳ期只有50%;3年后的总生存率是79.2%。

结论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术前诊断困难,内镜活检和手术检查可提高诊断率,I、Ⅱ、Ⅲ期病例应选择手术治疗,术后给与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Ⅳ期病例应采取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结合的治疗方式。

标签: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诊断;治疗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有文献报道,该病一般约占消化道肿瘤的3%左右,但该肿瘤却是最常见原发于淋巴结外的一种恶性淋巴瘤,约占结外淋巴瘤的30%[1]。

和全身性的淋巴瘤不同,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发生在成人,儿童少见。

发病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在就是大肠和回盲部,很少发生于直肠或食管中。

该病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它的术前诊断也相对困难,经常会被误诊成胃肠癌,且容易造成漏诊。

该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还不成熟,本文通过对近5年来我院48例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诊断和相关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为以后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在我院选取2006 年2月至2011年7月患有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患者48例,男性患者占36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0岁-72岁之间,平均年龄58.3岁。

所有患者均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全部并Dawson标准[2]:没有纵膈淋巴结肿大;全身没有病理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手术证实病变局限于胃肠及引流區域淋巴结;肝脾正常。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

R 6 5 6 . 6 1 ; R 3 4 5 . 4 1
析 。3 3例行手术 治疗 , 其中D l根 治 术 8例 , D 2根 治术 l 4
例, 全 胃切除术者 6例 , 姑息性切除术者 3例 , 剖腹探查术者 2例 。结果 肿瘤 <5 c m、 低度 恶性 、 病理 I E期 和 I I E期 及采用根治术治疗 , 分别较肿瘤 / >5 c m、 高度恶 性 、 病理 Ⅲ E、 I V E期及部分切除术治疗 的原发 性 胃淋巴瘤患者预 后好 。 结论 原发性 胃淋巴瘤 的术前诊 断主要 依靠 胃镜 检查 。手 术 治疗 和术后 辅助化疗是治疗原发性 胃淋 巴瘤 的重要 手段 。 主题 词 淋 巴瘤/ 外科学 ; 胃肿 瘤/ 诊断; 胃肿瘤/ 外科 学 ; 胃
变 的尿 道及其 周 围 的疤 痕组 织 , 重建 尿道 。
皮管缝合缘转移至白膜并固定 , 有利于缝合缘愈合。
固定 时特 别是 阴茎 阴囊 型或 阴囊 型 注意 消除尿 道转
折形成的死腔, 必要时在手术结束 时用小方块敷料
以缝 线 固定 于两侧 阴囊 皮 肤之 间抵 压消 除死 腔 。在 采用 D u c k e t t +D u p l a y 术式时, D u p l a y 皮 瓣 在 阴茎 阴 囊 交界 处 多会 出现 阴囊 皮 肤皱 褶 , 为 防 止术 后 因类 似尿 道瓣 膜症 而 出现 的排 尿 困难 , 可 以 用 电刀 薄 层 楔形 切 除皮 肤 皱 褶 。为 了加 厚 新 建 尿 道 的 覆 盖 屏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1 4 9 2 ( 2 0 0 7 ) 0 5— 0 5 8 8—0 3
原发 性 胃淋 巴瘤 ( p r i ma r y g a s t r i c l y m p h o ma ,

5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50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特点分析
常 见 的表 现 。临床 以组 织 病理 检 查 为金 标 准 ,最常 见 病理 类 型为 D B L L C 。治疗 选 择 以化 学治 疗为 主 的综 合治 疗 ,患
者预后与临床分期 、是否联合美罗华化学治疗相关 。治疗后 s 例患者 的 2 0 年总生存率达 8 . 。 0 % 0 【mpr v s ig o i ndte t e t o ei a n ss td a am n . r M e ho : hecii a n fsai n J ig o iJ r am e t n it r fS t ds T l c lma ie tto s a n ss e t n sa d h so y o O PGL ain s wh n d t p te t, o we eho p tl e o S ptmb r 0 5t e e r s iai df m e e e 0 o S ptmbe 0 9 we er ve da d a ay e . z r 2 r 0 , r e iwe n n lz d 2 Re u t : heman ma ie t t n of s ls T i nf sa i o PGL se g srcp i t i fe u nts se cs mpt ms wa pia ti an wi n q e y t mi y h r o , s c sso c c e a o n ic mf r, o t b a k so ll s fa p tt, e e, e bl, d u h a t ma ha h , bd mi a ds o o t v mi lc t o, o so p e ie fv r f e e a l , n

2 ,71) h p / w .啪 e. 。23(0 t : w  ̄c d 强 :x ̄ t/ s 。 Ib l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情况 及分 析 相关 文献报 道 。结 论 PGL应 以联合 治疗 为主 ,而外科 手术 仍是联 合 治疗 中不 能缺 少的 重要 环 节。
【关键 词 l原 发性 胃淋 巴 瘤 诊 断 治 疗
【中 图 分 类 号 】R7 3 6.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l 16 74—0742(2011)08(c)一01 88—02
在 近 l0余年 的 研 究 中发 现 幽 门 螺杆 菌(Hp)与 胃 的淋 巴瘤 密 切 相 关 ,有 报 道 称 ,有 >90% 的 胃淋 巴瘤 病 例 中 均 发 现 有 Hp感染 。 StoRe等 …报 道 了450例Hp相 关 胃 炎 中 ,有 125例 胃粘 膜 出现 淋 巴滤 泡组 织 ,提示 Hp感 染 可 使本 无 淋 巴组织 的 胃粘 膜 产生 获 得 性 淋 巴 组织 (MALT)。1991年 W otherspoon[ l等 报 道 1 10例 胃MALT淋 巴瘤 患 者 中 ,101例 患 者 检 测 到 Hp;在 临床 研 究 方面 近 几年 来 ,愈 来 愈 多 的 研 究 进 一 步 表 明 ,胃淋 巴瘤 患 者 于 Hp感 染 密 切 相 关 。 2 原发 性 胃淋 巴 瘤 的 分期 及 临床 特 征
原 发 性 胃 淋 巴瘤 (PGL)很 少 见 ,与 胃癌 相 比 ,其发 病 率 相对 低 , 大 约 占全 部 消化 道 淋 巴瘤 的 55% ~65% ,占 胃恶 性 肿 瘤 的2% ~ 5% ,是 仅次 干 胃癌 的第 二 位 高 发 胃肿 瘤 ,其 组 织 学 类 型 主 要 是 非 霍 奇金 淋 巴瘤 (NHL),霍奇 金 淋 巴瘤 (HD)相 对 来说 教 较 少 见 ,前 者 又 分 为淋 巴结 来源 和淋 巴结 外来 源 ,淋 巴结外 占25% ~50% 。长 期 以 来 对 其治 疗 问 题一 直 存 在很 多争 议 。传统 观 点认 为手 术 是 治 愈 的 最 主 要 手 段 ,但 随 着 对 该 病 发 病 机 制 的 认 识 和 诊 断 水 平 的 提 高 ,对 其 治疗 也 有 了不 同 的治 疗 手 段 ,本文 对 PGL的 治 疗现 状 和 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1 原发 性 胃淋 巴瘤 的 病 因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内镜及病理特征

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内镜及病理特征

2.3 肝硬化损害程度(肝功能child 分级)与肝硬化肝静脉频谱波形的关系见表2,下表显示二者关系密切(P <0.05)表2 肝功能分级的肝中静脉血流频谱分布Child 分级总计HV 0HV 1HV 2A 2212(55%)10(45%)0B 484(8%)37(77%)7(15%)C88(100%)3 讨 论以上结果显示,健康人肝静脉频谱波形多呈双向三峰波[2],S 波为收缩波,即在心脏的收缩期,右室收缩右房被动扩张血流快速回流所致;D 波为舒张波,是舒张早期房室瓣开放血流快速由右房流入右室形成的静脉回流波;A 波为心房收缩波,是舒张晚期右房收缩形成的静脉逆流波。

本组资料显示肝硬化患者肝静脉血流频谱波形与正常健康组对照有明显变化,其中79%呈HV 1或HV 2型,且此变化与肝功能c hild 分级关系密切,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静脉波形由HV 0→HV 1→HV 2演变,这是因为肝硬化肝实质弥漫性损害,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改建,肝顺应性减低,致肝静脉受压变窄、扭曲,弹性减弱或消失所致。

本对照分析表明,肝硬化肝静脉多普勒频谱与正常人比较有明显差异,对肝静脉频谱波形改变的观察,有助于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估计,肝硬化肝静脉频谱波形的改变,可作为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判断指标。

参考文献1 叶任高.内科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8.2 曹铁生,段云太.多普勒超声诊断[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0.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内镜及病理特征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凯里556000) 谢玉华 黄秀红 彭 红3 注本院病理科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744X (2007)0620566202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 GIL)是原发于胃肠道淋巴结组织的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较低,但文献[1]报道有逐年上升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5-14T14:22:28.14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8期作者:龙成根
[导读]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广东湛江 524000)而效果上,其分期不同,选择的方法不同,样本量较小,难以准确评估,本文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时间进行分析。

龙成根
(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临床主要特点、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表现、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结果:至随访结束,患者中,失访2例,死亡2例,存活14例。

结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无典型临床表现,要结合内镜、病理检查提高确诊率,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特点;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188-02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在所有结外淋巴瘤患者中,占到30%~45%[1],其可以发生在患者的食管部、胃十二指肠部、小肠、结肠、肛门的任意位置,但由于起病隐匿,且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相对比较困难[2]。

本文就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主要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依据,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间收治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中,男11例,女7例,患者的年龄在39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3.9)岁。

其中,胃淋巴瘤、结肠淋巴瘤、小肠淋巴瘤的患者分别有12例、5例和1例。

1.2 方法
1.2.1临床特点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见患者均以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占83.33%(15/18),部分患者还合并其他表现,包括腹部包块,占27.78%(5/18);腹痛伴包块,占11.11%(2/18);腹胀,占16.67%(3/18);大便习惯改变及肠梗阻样症状,占
27.78%(5/18);黏液脓血便,占27.78%(5/18);恶心呕吐,占16.67%(3/18);全身乏力,占16.67%(3/18);体重下降,占66.67%(12/18);贫血,占33.33%(6/18)。

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等,可见10例胃淋巴瘤患者中,以溃疡型肿块为主,占80.000%(8/10),还有2例浅表多发溃疡的患者;溃疡灶的直径在1.2~13.8cm之间,平均直径为(6.9±1.1)cm。

6例结肠淋巴瘤的患者中,均为息肉样实性肿块。

对患者的标本进行多剖面观察,可见肿物切面多呈灰白色,质地比较细腻,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典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特点。

采用EnVision法对患者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经石蜡切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PBS 冲洗以及DAB显色等一系列操作),可见,所有患者均能表达 LCA。

其中,表达CD20和 CD79a、CD3和CD45RO的患者各有14例和5例,还有2例患者表达CD5和 CyclinD1,1例患者表达CD56。

1例患者经EBER 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呈阳性。

经CK检测,则所有结果均呈阴性。

以患者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淋巴瘤分类标准可见,10例胃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6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例;6例结肠淋巴瘤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2例;2例小肠淋巴瘤的患者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2.2治疗方法 18例患者,均行常规胃肠内镜检查,并行病理诊断,其中,12例胃淋巴瘤设为患者经胃镜检查,共确诊9例,占
75.00%,疑似胃淋巴瘤的患者3例,占25.00%;5例结肠淋巴瘤的患者经肠镜检查,共确诊3例,占60.00%,疑似结肠淋巴瘤的患者2例,占40.00%;1例小肠淋巴瘤的患者经术前PET-CT显示小肠病变。

疑似患者均经手术肿物切除确诊,可见患者的胃壁或肠壁有明显增厚表现,但质地相对比较细腻,肿瘤多累及周围淋巴结,在其胃体大小弯侧、大网膜处等有明显的淋巴结肿大表现。

具体治疗方法:①12例胃淋巴瘤患者中,9例胃镜下病理确诊的患者不需要手术,其中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上选择化疗,其中有1例化疗过程中因胃大出血死亡;4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HP阳性),治疗上抗HP治疗;另外3例(胃镜下没确诊)术前考虑胃癌,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仍予以化疗。

②5例结肠淋巴瘤患者中,3例肠镜下确诊的患者不需要手术,其中2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均予以化疗;另外2例肠镜下未确诊的患者,术前考虑肠癌行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1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术后予以化疗。

③1例小肠淋巴瘤患者经PET-CT显示小肠病变,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予以化疗。

所有患者确诊后均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细胞学未见异常。

18例胃肠道淋巴瘤中,有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阳性100%,其中4例应用美罗华+CHOP方案化疗,8例单用CHOP 方案(其中1例因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死亡,随访中有2例出现复发,予以二线方案化疗);4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抗HP治疗,2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予以CHOP方案化疗。

随访过程中其中2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复查胃镜病理转变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予以CHOP方案化疗。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电话或者上门随访,了解患者的生存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2.结果
18例患者中,失访2例,余者18例中,1例胃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因胃大出血死亡,1例因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死亡,余14例患者至随访结束,尚存活。

3.讨论
对本文18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可见患者不同淋巴瘤的大体形态有所差异,胃淋巴瘤以溃疡型肿块为主,
结肠淋巴瘤以实性肿块为主,小肠淋巴瘤则以混合实性肿块为主,且小肠淋巴瘤得肿块直径相对较大,平均直径可达(12.8±1.2)cm,通过胃肠内镜检查,确诊率为66.67%,但是部分患者容易与胃癌、胃溃疡、结肠癌、肠梗阻等混淆误诊,考虑到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对常规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计数)以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摄片、CT等)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困难,在内镜诊断时需要做到多处、反复、深处取材[4],避免漏诊,同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表现,根据诊断得到的病理类型以及分期等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

一般来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CD20阳性的患者首选美罗华+化疗。

主要是因为如果是阴性(-),美罗华无任何作用。

在阳性(+)情况下,若属于生发中心起源的,单纯化疗方案治愈率为63%左右,加用美罗华提高到73%左右;若为非生发中心弥漫大B,单纯化疗方案治愈率33.7%左右,联合美罗华后,提高到61%左右。

综上所述,胃淋巴瘤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L)和低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多为 MALT淋巴瘤)为主,在肠道淋巴瘤中以DLBL和T细胞淋巴瘤为主。

对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还可结合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手术切除范围、方式等进行判断。

在治疗上,术中或者术后化疗有致死可能,而效果上,其分期不同,选择的方法不同,样本量较小,难以准确评估,本文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时间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梅开勇,苏祖兰,林汉良等.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5.
[2]陈岗.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8):629-632.
[3]高炳霞,王莉,魏南.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14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25(6):375-377.
[4]刘振华,雷宏伟,宋伟庆.经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8):1131-11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