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温度的生态作用

合集下载

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 发育阈温度:高于一定的温度,生物才开始发 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称为生物学零 度。
• A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 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 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
量是一个常数。K=N (T-T0)
6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2.温度与生物发育
• 水分与动植物种类与数量:降水量最大的赤道 热带雨林种的植物达52种/公顷,而降水量较少 的大兴安岭红松林中,仅有植物10种/公顷。
38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 需水量:生产1克干物质所需的水量。
39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植物对水的适应
根据栖息地,通常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 和陆生植物。
番茄茎的日生长量/mm 23.1 19.5 19.4 26.1-35.0
28
(3)变温与干物质积累
• 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 有良好的作用。
29



300公斤

170
125
130
175
10℃
20℃
燕麦昼夜温差对生物量的影响
30
(4)物候节律
•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 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 节律。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天发芽,夏季 开花,秋天结实,冬季休眠。
55
西非的猴面包树,树干最粗可 达4人合围,可储水4吨。
5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旱生植物的形态及生理适应:
(a)含水量极少或具备发达的储水组织 (b)发达的根系:
如沙漠地区的骆驼刺地面部分只有几公分,而 地下部分可深达15米,扩展范围623m2,可更多 吸收水分。

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章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章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

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章园艺植物⽣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第三章园艺植物⽣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第⼀节园艺植物与温度的关系⼀、园艺植物⽣长对温度的要求温度是园艺植物⽣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之⼀,每种园艺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不⼀样,同种作物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同⼀作物各个器官的发育对温度要求还不⼀样。

(⼀)园艺植物三基点温度不同园艺植物虽然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但都有各⾃温度要求的“三基点”,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温度。

最低温度、最⾼温度是园艺植物⽣长发育的限制温度,低于最低温度或⾼于最⾼温度将严重影响园艺植物的⽣长发育,甚⾄造成植株死亡。

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园艺植物⽣长速度快,发育良好。

园艺植物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与其原产地关系密切,原产于温带的植物,⽣长基点温度较低,⼀般在10℃左右开始⽣长;起源于亚热带的植物在15~16℃开始⽣长,起源于热带的植物要求温度更⾼,⼀般在18℃以上开始⽣长。

由于园艺植物起源地不同,其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对栽培地域的适应范围也各不相同。

适地适栽是园艺植物栽培的基本原则。

不同园艺植物对温度的需求不同。

⼀些多年⽣的宿根⽊本与草本园艺植物耐寒性较强,例如⽊本的落叶果树冬季地上部枯黄脱落,进⼊休眠期,此时地下部可耐-12~-l0℃的低温;⽯刁柏、茭⽩、⾦针菜、⽟簪、⾦光菊及⼀枝黄花等宿根草本园艺植物,当冬季严寒到来时,地上部全部⼲枯,到翌年春季⼜萌发新芽,其地下宿根能耐0℃以下甚⾄到-10℃的低温。

菠菜、⼤葱、⼤蒜、⾦鱼草、三⾊堇等⼀、⼆年⽣的园艺植物也较耐寒,其植株能耐-2~-1℃的低温,短期内可以忍耐-10~ -5℃的低温。

这些园艺植物在我国除⾼寒地区以外,可以露地越冬。

⽽萝⼘、胡萝⼘、芹菜、豌⾖、蚕⾖、⽢蓝类等蔬菜作物,以及⾦盏花、紫罗兰等花卉作物属于半耐寒园艺植物,其不能忍耐长期-2~-1℃的低温。

这些植物在长江以南均能露地越冬,华南各地冬季可以露地⽣长,⽽在北⽅冬季需采⽤防寒保温措施才可安全越冬。

生态学-个体生态-能量与环境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个体生态-能量与环境期末考点整理

生态学-个体生态-能量与环境期末考点整理●光的生态作用●光的一般性质●光质、日照长度、光照强度●影响因素●季节、纬度→太阳高度角●地形因素:海拔、坡向、坡度●地面因素:吸收、反射、散射●生态作用●光质●空间●藻类●时间●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增多●阴天长波光容易透过●光照强度●日照长度●紫外线与高山植物●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太阳光穿透阳挡少,再加上山地冰雪的反射作用,紫外线整体较强。

高山植物在紫外线作用下 (UV-B受体作用)茎的细胞伸长生长受到抑制(逆境),往往具有莲座状叶丛●高山上风特别大,高大的植物容易被风刮断,所以植物的茎和枝全都缩得短短的,而且一丛从地聚集在一起。

长得密密的枝和叶,不但能抵抗强风还能防止身体中热量和水分的散失●高山植物能产生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物质来吸收紫外线保护自己,同时使得花朵的颜色特别艳丽,当然也会吸引昆虫,增加传粉的机会。

●光强与水生,陆生植物生态分布●C4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群体光饱和点高于单叶(分层)●光强与植物生长发育需光种子,嫌光种子●厌光性蔬菜(光照少时易发芽),需要厚厚地覆土,常见的有:西红柿、芜菁、萝卜、青椒、黄瓜、南瓜、洋葱、大葱等。

●嫌光种子一般来说都是大粒种子,它们具有足够的物质储藏以维持幼苗较长时间生长在黑暗环境中,发芽一般不需要光,如瓜类●喜光性蔬菜(光照多时易发芽),需要薄薄地覆土,常见的有:甘蓝、胡萝卜、水晶菜、小松菜、茼蕎、白菜、生菜等●需光种子则多为小粒种子,它们处于光不能穿透的土层中时保持休眠状态,只有当它们处于士表,依赖较少储藏物质进行发芽,从而及时伸出士表迅速进行自养生长,这在生态学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如果小粒种子在黑暗处就能发芽,当它还不能伸出土表时就已经耗尽储备而不能存活了●光强与动物生长发育●光强与动物的行为●夜行性动物●蚯蚓,蛞蝓,鼠妇,马陆,狼●昼行性动物●松鼠、斑马、马、羊、黑猩猩、星鸦、猎鹰、人类●光周期分类,南北引种●季节周期●植物物候●生长季、非生长季●动物迁徙(主要影响因素)●动物冬眠、换毛换羽●昼夜长短●长日照植物●牛蒡,凤仙,除虫菊●日中性植物●黄瓜,番茄,蒲公英●短日照植物●牵牛,苍耳,菊类●中日性植物●光敏色素与植物光周期现象●Pfr/Pr高:长日照植物(LDP)开花,短日照植物(SDP)营养生长●Pfr/Pr低:短日照植物(SDP)开花,长日照植物(LDP)营养生长●南北引种问题●长日照北种南引:开花推迟,为不误农时,送择早熟品种为宜●长日照南种北引:开花提前,为防止未老先衰,选择早熟品种为宜●短日照北种南引:开花提前,为防止少苗早熟,选择晚熟品种为宜●短日照南种北引:开花推迟,为不受冻害,选择早熟品种为宜●动物的昼夜节律●阿朔夫规律夜行,昼行变化●定义:阿朔夫于1960年提出,对于夜出性动物而言,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缩短,而恒光则使其昼夜周期延长,井且光照强度的增强,其似昼夜周期的延长就更明显;相反,对昼出性动物来说,恒黑使其似昼夜周期延长,而恒光则使之缩短,并且随Jürgen Aschoff(1913-1998)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其周期就缩短得更显著。

园林生态学第三章-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园林生态学第三章-园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
一、温度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 细胞液: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生长都有赖于细胞内可利用的液
态水的存在,这只有在细胞温度超过冰点时才有可能。
生化酶:当温度升高时,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加快,植物的生
理活动随之加强,直到一个最佳温度为止。以后就逐渐减弱。
细胞物理作用代谢过程:一方面温度会改变空气中蒸汽压
差,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另一方面温度能直接影响叶面温度 和气孔开关。
冬四季的交替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变温对植物影响及植物的生态适应可从植物生长发育等习性
方面体现出来。
9
2、变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 对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 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 ❖ 对园林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 ❖ 对植物产品品质的影响
10
3、植物对节律性变温的适应与物候现象
物候(phonological responding):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 成了与季节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
识记: 温周期现象、物候、 理解: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及作用方式 掌握:提高园林植物抵抗逆境的方式
三 植物分布与温度
四 温度在城市园林调控中的应用(一般)
理解: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以及城市温度环境
一、温度及其自然变化规律
1、温度和地表热量平衡 2、温度的自然变化——空间变化规律 3、温度的自然变化——时间变化规律
第三章 园林植物与温度的 生态关系
了解温度生态因子对植物的重要 性和变化规律以及植物的分布与 温度的关系,理解温度对园林植 物的生态效应及温度在园林调控 中的作用。
1
一 城市温度环境
理解:温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影响因素以及后果。(重点)
二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效应(次重点)

温度对树木的生态作用

温度对树木的生态作用

1.2土壤温度的变化 1.2.1土壤的年变化规律 7月平均温度最高,1月平均温度最低。土温 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 加而减小。 1.2.2土温的日变化规律 最高值在13时左右,最低值在将近日出之时 。土温日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海拔高 度的升高而减小,晴天大于阴天。
2. 温度与树木
(2)昼夜变化
气温日变化中,最低值出现在将近日出的时候,最高值出现在 13-14时。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 日较差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此外,晴天的气温日较 差大于阴天。
新疆气温日较差大,一般是白昼气 温升高快,夜里气温下降大。许多 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20—25℃之 间,“早穿皮袄午穿纱”这句民谣 形象地描绘了新疆奇妙的气温变化 现 象。
课业2.2 温度因子的 调查与分析
学习目标
学习了解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变化 规律,熟记常用的温度指标;理解温 度因子的生态效应,森林对温度因子 的影响;学会气温和土温测定的方法, 分析林内温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极端 温度变化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太阳辐射是光的来源,也是热量的来源。热
量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条
2.3树木对温度的要求
树种对温度条件的要求,是树木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条件长 期适应的结果。按照树种对温度的要求程度,可把树种分为3类: (1)耐寒树种:有较强的耐寒性,对热量不苛求,如落叶松、红 松、樟子松、白桦、山杨、云杉、冷杉等。 (2)喜温树种(或不耐寒树种):要求生长季节有较多的热量, 耐寒性较差,如椰子、榕树、柑橘、杉木等许多热带、亚热带起源 的树木。 (3)半耐寒树种:对热量要求和耐寒性介于二者之间,可在比较 大的温度范围内生长,如松、桑、杨、柳、核桃楸、栎类、刺槐等 。 温度是限制树木分布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其他如光 照、水分、土壤等也都能限制树种的分布。因此,在具体分析树种 分布时,除注意温度条件外,还必须全面考虑各生态因子的综合影 响。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2、生态系统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2、生态作用3、生态适应4、生态幅5、胁迫6、生态位7、阳性植物8、阴性植物9、耐阴植物10、生活型11、生态型12、光周期二、问答题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生态学》复习思考题

海南大学《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2、什么叫生态,什么叫生态学?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3、试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4、简述生态学的学科体系。

5、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6、现代生态学思想有哪些(方法论)?7、简述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8、什么叫环境、生境、生态因子、生存因子?9、环境的类型有哪些?10、按性质来分,生态因子的类型有哪些?11、简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12、简述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一般规律。

13、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主要规律?14、什么叫耐受限度和生态幅?15、调整生物耐受限度的途径有哪些?16、什么叫生态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途径有哪些?17、什么叫生态型?就植物而言,按主导因子来分,可分为哪些类型?18、什么叫生活型?在C.Raunkiaer生活型系统中,植物的生活型分为哪些类型?19、以不同生活型类型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当地的什么气候特点?20、光因子主要是通过哪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对生物产生影响?21、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

22、简述不同光谱成分的生态作用。

23、什么叫光周期现象?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时间的要求不同,可将植物分为哪些类型?24、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指导意义?25、举例说明极端温度对生物的伤害及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26、你熟悉的生物节律与周期现象有哪些?其机制是什么?27、简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

28、简述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类型。

29、试述保护热带植被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种群生态30、什么叫生物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31、什么叫种群的年龄结构?它有哪些类型?32、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有哪些类型?33、什么叫种群的增长率和世代净增殖率?两者有什么关系?34、什么叫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35、按给定的数据,编制一个生命表,并说明生命表在分析种群动态中的意义。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141419020230.王颖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141419020230.王颖

温度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太阳辐射是光的来源,也是热量的来源。

热量是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它会影响植物的生理代谢反应,并能使土壤、空气、植物体增温,因此,温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对于一些树木来说,当气温降到-6摄氏度时,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仍然继续进行。

当温度升高时,酶催化的反应较快,植物的生理活动随之增强,直到一个最佳的温度范围为止,以后就随之减弱。

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对温度的要求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三基点温度即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有一定差异。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从种子发芽开始。

植物种子只有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萌发。

大多数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到30摄氏度,温度过高会对芽产生毒害作用。

温带和寒温带许多种子需要经过一段低温期才能顺利萌发。

另外,变温也对种子萌发有利,利用这一特点,可通过人为控制温度来储存种子进行催芽处理。

温度是影响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从热带到极地,随着温度的下降,植物生产力逐渐下降。

同样,随着海拔的升高,年均温下降,不同植被的生产力逐渐下降。

一般而言,温度高植物生长发育快,果实成熟早。

但是有些植物种子发芽前需要低温处理,因低温刺激会引起种子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促进种子后熟。

在自然条件下,低温和短日照是相伴随出现的,多数植物冬季休眠的诱导因子是短日照,而植物体整个休眠期是在冬季低温下度过的,因此,低温与休眠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许多事实证明,休眠期内低温程度对休眠的加深或延长有决定性的作用。

植物通过休眠对低温有有一定的要求,这种要求随植物原产地冬季低温条件的不同而异。

长期适应北方寒冷地区的植物,其休眠期需要低温时数较多;而南方生长的植物,休眠期需要的低温时数偏少。

植物生理功能直接受温度影响,这就会对植物的有效成分的积累和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有利于糖及淀粉的合成,高温则有利于生物碱和蛋白质含氮物质形成。

例如,部分植物体内含的生物碱和年平均温度高低是呈正比的相关性,即南方的植物所含的生物碱就比较多,如果把它们搁在北方,其所含的生物碱量就会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思考题
1. 佛列耳等按温度情况怎样进行湖泊分类? 我 国湖库多属于那几类? 试举例说明? 2. 根据对温度的要求,水生生物怎样划分? 3. 何谓极限温度? 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 水生 生物对极限温度有那些适应? 4. 与陆生生物相比较,温度与水生生物地理分 布的关系有何特点?为什么? 5. 温度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何影响? 6. 周期性变温对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有点
要了解温度的作用,首先应该了解温度和热量的区别和联系。两者都是表示 热能大小的物理量,但其含义是不同的。温度用摄氏度(℃)表示,热量用 卡(使一克水的温度升高1℃所需的能量,Cal)表示,例如当冰完全溶解之 前,温度并没改变,然而,温度的变化可以反映热量的增减过程。 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水温 的分布也自北向南增高,同时也有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水中热的损耗也在水 面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水体热的回辐射和水的蒸发。 由于水的导热性很小,热量向水体深处传播主要通过因密度不同而产生的对 流和风的机械作用。 风的混合所能达到的深度按风力大小,水体的形态和面积以及上下层温度而 不同。风力越强,水面越开阔,风的垂直混合越深入,可以使整个水层产生 从水面到水底的全面混合,并使水温趋于一致——全同温。反之,如果水很 深,水面又挡风,则混合只限于在上层进行,这样会出现正分层:湖泊和水 库可分为三层: 湖上层:水温较高且垂直变化较小; 温跃层:为水温垂直变化十分剧烈的中间层。 湖下层:水温较低且较小变化。 北部地区水体冬季带都有冰封期。我国北纬28°以北地区的湖泊,每年10月 中旬至12月自北向南先后出现冰冻。水面结冰以后,上层水较冷较轻,底层 4℃水较暖较重,因而出现逆分层现象。
4. 周期变形的生物学意义:
(1)浮力学说:夏季水温升高降低了水的粘 度,因而也降低了浮力,浮游生物的角刺和突 起的变化是增加体阻由此增大浮力的一种适应。 (2)有人认为,周期变形是动物防御敌害的 2 一种适应。如萼花臂尾轮虫的后棘刺能防御晶 囊轮虫的吞食,又如蚤属的头盔主要主要也是 一种防御适应。
水生生物学—— 养殖水域生态学
一、环境温度的作用及其特点
温度是水环境中极其重要的因素,在生物的生命活动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 、 发育、形态、行为、数量和分布。温度在不同的地理 位置,不同纬度,动物栖息场所的不同深度和高度以 及同一水体不同季节或一天的不同时间都有所差异。 也就是说,温度是变化的。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表 现为: (1)直接作用:温度直接影响有机体的代谢强度,特别 是水生动物多为变温动物,对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温 度升高,新陈代谢速度加快,耗氧率增大,生长繁殖, 运动速度和行为反应变快和活跃。 (2)间接作用:温度影响着食物的丰度和水中的理化状 态,间接支配着生物的生活与生存。
2.佛列耳湖泊分类(三类九型)
(1)热带湖:表面温度全年在4℃以上。Ⅰ、底层水温常年保持在4℃上 下;Ⅱ、底层水温4℃上下,冬季有一次垂直混合;Ⅲ、底层水温与表层 相似,常年进行着水层的垂直混合。 (2)温带湖:表面水温在4℃上下变化着。Ⅰ、底层水温常年保持4℃; Ⅱ、底层水温4℃上下,春秋各有一次垂直混合;Ⅲ、底层水温与表层水 温相近,除结冰期外经常进行垂直混合。 (3)极地湖:表面水温全年不超过4℃。Ⅰ、底层水温常年保持4℃;Ⅱ、 底层水温4℃上下,夏季有一次垂直混合。Ⅲ、底层水温与表层水温相近, 除结冰期外经常进行混合。 上述湖泊分型与深度有关,Ⅰ、Ⅱ是水较深的湖,Ⅲ型是浅湖。我国大 多数大型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等均属温带的第三型 湖。镜泊湖、 青海湖以及北方的一些深水水库属第二型,春秋两季上下 水温相似,夏冬分层。吉林山区的小而深的火山口湖属第一型,如金川 大龙湾。 流水水体的温度特点是:1、垂直差异小,2、 水平差异明显,3、 水温 和气温接近。 总之,水温的变化较缓。海洋2.5~30℃。淡水湖泊在0~30℃. 但超盐 水体(-7.5℃)和温泉例外(7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