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案例----质量外审案例分析
审核案例150例

审核案例150例制造业案例150 例第1 页共47 页对于制造业给出150 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联想.分析,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案例1】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内.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内.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
但是该厂涂料有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于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价格也高低相差余倍。
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 ,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都是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审核员问:“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质检科长:“没有。
”案例分析:由于该厂涂料品种有余种,价格也相差余倍,可见产品的性能肯定也有很大差别,而且该厂对外声称其产品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就应拿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证据。
对这些产品的型式试验就应该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来做,因为国家标准不能覆盖这些产品的要求。
企业应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并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型式试验。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的“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案例2】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
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保密,只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拿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内容,多是平时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
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经理说:“都是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般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
20个超经典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案例及分析

20个超经典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案例及分析20个超经典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案例及分析【案例1】某厂产品声称执行国家标准,标准规定:“产品的检测温度为25C士1oC,湿度<60%”。
但是审核时发现检验室并没有温湿度控制手段。
审核员问:“温湿度问题如何解决?”检验员说:“上次审核时已给我们开出了不合格报告,由于考虑到资金紧张,而且同行业其他厂对该产品的检测也不考虑温湿度的影响,另外该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我们可以参照执行,进行一些改动,因此决定将该条件删除。
”检验员出示了厂经理办公会的决定,取消对温湿度的要求。
在销售科,审核员看到与顾客签定的销售合同上,填写的产品执行标准仍然是该国家标准。
案例分析:国家标准有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
对于推荐性标准,是建议企业采用,没有强制要求。
但是如果企业对外声称是执行的GB/TXXXX,则该标准对于企业就是强制性的了,即要求企业百分之百执行该标准,否则不能声称执行此标准。
当然,可以说是“参照执行GB/TXXXX 标准。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案例2】某乡办企业承接开关厂开关柜箱体的焊接加工,审核员发现焊点间距分布不均匀,问工人:“工艺指导书对于焊点间距有没有规定?”焊工回答:“工艺没有规定,我们都是很熟练的焊工,凭经验就知道应该掌握的焊接间距。
”审核员在查看《焊接工艺》时看到对于箱体每边有焊接点数的规定,但没有间距要求。
但是在检验科查阅《焊接检验规程》时看到规定:“焊点应该分布均匀,两点之间距离应为10cm土2cm。
”上述两份文件均由总工程师批准。
案例分析:本案的《焊接工艺》和《焊接检验规程》对焊接的要求不同,说明文件之间没有协调一致,违反了标准“4.2.3文件控制”的“a)文件发布前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是充分与适宜的。
”这种情况在审核中经常发现,原因在于领导在审批文件时,只是履行形式,没有认真地把文件审查一遍,以便将不合理或矛盾的地方排除。
高质量故事及审核案例

1.降落伞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美国空军和降落伞制造商之间的真实故事。
在当时,降落伞的安全度不够完美,即使经过厂商努力的改善,使得降落伞制造商生产的降落伞的良品率已经达到了99.9%,应该说这个良品率即使现在许多企业也很难达到。
但是美国空军却对此公司说 No, 他们要求所交降落伞的良品率必须达到100%。
于是降落伞制造商的总经理便专程去飞行大队商讨此事,看是否能够降低这个水准?因为厂商认为,能够达到这个程度已接近完美了,没有什么必要再改。
当然美国空军一口回绝,因为品质没有折扣。
后来,军方要求改变了检查品质的方法。
那就是从厂商前一周交货的降落伞中,随机挑出一个,让厂商负责人装备上身后,亲自从飞行中的机身跳下。
这个方法实施后,不良率立刻变成零。
从此故事您得出什么结论?故事体会:1.提高质量,总是有方法!2.许多人做事时常有“差不多”的心态,对于领导或是客户所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合理的,也会觉得对方吹毛求疵而心生不满!认为差不多就行,但就是很多的差不多,产生质量问题。
3.或许我们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一想:买回的酵母做的馒头里吃出一根头发,什么滋味!?我们也许会说:10万(或10亿)袋酵母里才有一袋里有一根头发,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是对我们来说是十万分之一,对于吃到头发的消费者来说,是100%。
试想,如果什么事情只有99.9%的成功率,那么每年有20,000次配错药事件;每年15,000婴儿出生时会被抱错;每星期有500宗做错手术事件;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
看了这些数据,我们肯定都希望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在工作中作到100%。
因为我们是生产者,同时我们也是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我们因此而感到每天的忙碌工作有所意义,而不是庸庸碌碌的只想换一口饭吃。
4.品质没有折扣。
有6只猴子关在一个实验室里,头顶上挂着一些香蕉,但香蕉都连着一个水龙头,猴子看到香蕉,很开心去拉香蕉,结果被水淋的一塌糊涂,然后6只猴子知道香蕉不能碰了。
制造业质量管理案例分析39

制造业质量管理案例分析案例 1某涂料厂生产丙烯酸系列内、外墙涂料,质检科长说他们的产品分别执行国家关于内、外墙涂料的两份通用标准。
但是该厂涂料有十多个品种,其产品说明书声称各种指标参数分别高干国家标准的规定,并且价格也高低相差十余倍。
该厂提供了每年按国家标准规定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但没有说明是送哪个品种去做的型式试验,报告仅记录了按国标要求各项参数结论为“合格”,但没有提供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试验证据。
质检科长说:“涂料检测站都是只按上述两份国家标准检测的。
”审核员问: “你们没有针对不同的涂料制定企业标准吗?”质检科长“没有。
”案例分析:由于该厂涂料品种有十余种,价格也相差十余倍,可见产品的性能肯定也有很大差别。
而且该厂对外声称其产品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就应拿出高于国家标准的证据。
对这些产品的型式试验就应该按高于国家标准的要求来做,因为国家标准不能覆盖这些产品的要求。
企业应该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并按企业标准要求进行型式试验。
本案违反了标准“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规定的“组织应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策划的安排,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进行。
”案例2 某公司新产品研制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负责,从研制到投产所有技术问题均由他一个人负责。
审核员想了解对产品工艺的有关规定,开发部经理说:“这些东西都在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脑子里,为了保密识在个人的笔记本里有记录,没有整理成文件。
”审核员要求索看笔记本,经理事来一个项目的笔记本,审核员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的内容,多是平时做试验的记录,没有一定的格式。
审核员问开发部经理:“你看得明白吗?’经理说“都是当事人自己记的,我一般不看他们的记录,一切由产品设计工艺负责人自己负责”。
审核员看到该公司多数的研制人员都是原来从研究所出来的,平均年龄大概50岁以上。
审核员间:“这些笔记本以后上交吗?”经理:“没有明确的规定”。
质量控制的案例与经验

质量控制的案例与经验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和客户需求的关键过程。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于质量控制的案例,并分享一些实践经验,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管理和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一、案例一: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在质量控制方面经历了许多挑战,但它也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
在这个行业中,质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任何质量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汽车制造商通过采用严格的检测标准、质量检查和质量保证措施来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他们还采取了定期的质量生产审核和设备校准来确保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稳定性。
案例二:餐饮业在餐饮业,质量控制是每个餐厅成功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提供一致的美食品质,餐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食品安全和卫生。
首先,餐厅会定期进行食品供应商的审查,并确保他们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其次,餐厅会建立严格的食品处理流程,包括原材料存储、加工和烹饪等环节的控制,以确保食品质量。
此外,餐厅还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查和员工培训,以确保员工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
经验分享:1. 确定质量标准:对于每个行业和产品来说,都需要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是行业标准、客户要求或内部规定,但关键是要确保所有相关人员都理解和遵守这些标准。
2. 建立流程和控制措施:制定质量控制相关的流程和控制措施是确保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步骤。
这些控制措施可以包括检测和测试、员工培训和设备维护等。
3. 使用统计工具和技术:统计工具和技术可用于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帮助快速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包括过程能力分析、直方图、控制图等。
4. 持续改进:质量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不断收集反馈意见,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总结:质量控制是每个行业都应该重视的关键要素。
通过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在质量控制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教训。
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行业,质量控制都是确保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外审不符合项原因分析怎么写-外审不符合项报告案例

外审不符合项原因分析怎么写|外审不符合项报告案例外审不符合项原因分析怎么写|外审不符合项报告案例篇1案例1:该实验室对校准服务供应商进行评价的的质量活动记录上未对该校准服务商认可能力范围进行评价,未保存该供应商认可范围的文件;记录上注明该供应商无法满足实验室要求,但却认可该服务商为合格供应商验室。
案例2:2009年03月06日内审时发现电器室检验员在测试微波炉内油温时一支正在使用的热电偶(编号:×××),其检定日期是2008年11月28日,有效期是2009年01月27日,检测现场正在使用的该热电偶已超过校准有效期。
案例3:某计量测试所出具的烟雾试验箱(编号为×××)的测试报告中只测试了温度而未测试盐雾沉降量,设备科(实验室设备管理部门)据此报告签发了合格证并粘贴在该盐雾试验箱上。
案例4:查编号A《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缆电线》报告,规格型号3×0.75mm2,误为3×0.75mm;单位km误为Km(词头k大写);依据标准GB T 5023.5-2008误为GB 5023.3-2008。
整改的具体步骤我们看些案例,这些不符合项在实验室经常发生,不管是内审发现的,还是外审发现的,那么不符合项要如何整改呢?对于不符合项,经过实验室确认后,实验室可以立即纠正,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以及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等步骤整改,一般包括下面6个步骤:1. 立即将发现的不符合加以控制或者消除;2. 举一反三,排查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一并纠正;3. 调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4. 针对原因采取对应的纠正措施;5. 实施纠正措施,控制纠正措施的执行情况;6. 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原因分析其中产生不符合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是最重要的两个步骤当识别出不符合时就要分析不符合产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根源,制定措施,消除这个原因,才能杜绝此类事件不再重犯。
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质量管理案例分析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质量管理,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
本文将以某制造企业为例,分析其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案例背景某制造企业是一家生产高端机械设备的制造企业,其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外高端市场。
近年来,该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大了对质量管理的投入。
然而,在实践中,该企业的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二、案例分析1、存在的问题(1)质量标准不清晰:该企业在制定质量标准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导致质量标准不清晰,员工难以掌握。
(2)质量检测不到位: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质量检测手段,导致一些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3)质量改进缓慢:该企业在面对质量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改进措施,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2、原因分析(1)缺乏客户意识:该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企业质量管理的影响,导致质量标准制定不合理。
(2)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的检测手段,导致一些产品存在质量问题。
(3)缺乏质量改进能力:该企业在面对质量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改进措施,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3、改进措施(1)重新制定质量标准:该企业应该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重新制定符合实际的质量标准。
(2)加强质量检测:该企业应该加强质量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应该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3)推进质量改进:该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同时,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
三、结论与启示本案例中,该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应该重新制定质量标准、加强质量检测和推进质量改进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

案例分析1.审核员在某企业审核时发现有一批产品的绝缘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质检经理解释这是因为一批元件有问题造成的,公司已经查到全部产品的编号,通知生产和营销部门停止销售使用该批产品,单目前已发出500台,我们决定顾客提出来我们就予以退换。
2.某轴承厂成品检验规定500-1000件为一批,每批产品抽样3%,审核员在现场发现2009年5月24日共生产3批,但只提供了一批产品的检测记录,检验员说“我们的产品质量一直很稳定,由于加工任务急,未来得及检验就发货了。
”3、某公司(A)负责楼房的设计,开发,建筑,但公司没有设计能力。
由项目将设计分包给另一工程公司(B)。
A公司是否可以删减标准7.3条款?为什么?A 公司应如何做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
4、某零件表面处理工艺文件中规定:每筐限装该零件10件,在80-90℃槽液浸泡20分钟,近期因蒸汽不足,槽液温度最高也只能达到68℃,厂长决定用延长滑泡时间来解决。
即浸泡30分钟,为保证产量,每筐装15件,在蒸汽不足的情况下完成了生产任务。
内审员问工艺员是否知道这一工艺更改,工艺员表示不知道。
5、在车间审核时,内审员了解到,公司要求的车间产品合格率为95%,内审员了解到近五个月合格品率分别为:97.01%,96.52%,96.00%,95.30%,95.01%,问与车间主任指标完成的情况,主任自信地说:“几年来,我们这个指标能都能保持在98%以上,你说的情况我还没有注意到,不过能达到95%,也算是完成指标了,不影响奖金。
”6、在食品厂车间,内审员发现窗户敞开,窗外是一条市政路,车流量较大,烟尘滚滚,车间主任解释说:“天太热了,车间又没有空调,没有办法,只能开着通风。
”7、内审员在检验科询问检验科长:“对于生产急需又来不急检验的采购件如何进行控制?”科长说:“因为都是评定过的供方,我们把进厂验收改为查合格证,装配中如果发现问题再追回。
内审员从生产部门了解到有一种零件由好几个供方提供,都是生产急需来不及检验就验证合格证后就放行的,现在都在生产线上,于是内审员在装配车间就问了几个操作者和检验员,这些零件都是按同一要求做的,没有必要区分也区分不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案例----质量外审案例分析101-110
案例101】 某厂的质量方针是“科技领先、优质高效、顾客至上”,其工厂的质量目标为:“成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为98%,工序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为93%,顾客满意率为98%。”
案例分析: 本例违反了标准“5.3质量方针”的“c)提供制定和评审质量目标的框架;”的规定。 因为“框架”应该理解为对应于质量方针的核心内容,有相对应的质量目标,以便实施对实现质量方针的考核。本例中对质量方针的“科技领先”就没有制定相应的目标以便进行考核,这样“科技领先”就成了一句空话。例如,可以制定相应的质量目标为:“每年开发出新产品2~3项”等等。
【案例102】 在铝合金门窗厂设计室,审核员看到五张白图,是用铅笔画的草图。 审核员问设计员;“这些草图是做什么用的?”设计员回答:“这些图是我们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而设计的。” 审核员问:“为什么没有制图、审核、批准等人的签名?” 设计员答:“这是用来对一条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用的,因为不是新产品的设计,因此我们没有规定必须签名。以前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一般不用出正规的图。”
案例分析: 本案违反了标准“7.3.3设计和开发输出”的“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应以能够针对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进行验证的方式提出,并应在放行前得到批准。”的规定。 虽然是技术改造项目,但它与产品的质量也是紧密相关的,应该按照标准要求,对其设计过程进行控制。
【案例103】 加工车间有一台金属喷漆专用设备。审核员发现在该设备上正在对一台机壳的止口位置进行喷涂,机壳外用粉笔写着:“喷0.18mm”。 车间主任说:“我们有时会发生止口加工超过规定尺寸的现象,机壳是大型铸钢件,轻易报废损失太大,因此就用这台设备进行表面喷涂一层金属,再加工到规定尺寸。” 审核员要求看这台不合格品的处理单,主任说:“这种处理方式已成惯例,不用按常规填写不合格处理单。”
案例分析: 本案违反了标准“8.3不合格品控制”的“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的规定。 某建筑装饰构件厂设计室,审核员想了解设计室工作流程。设计室主任说:“我们一般是由销售部业务员带回客户的需求意见,意见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勾画的草图。然后我们根据这些意见出效果图,经我们设计评审后由业务员带给顾客,如果顾客满意则由业务员与顾客洽商合同。如果合同签定了,则我们再根据合同和效果图的要求设计模型、模具交车间生产。” 审核员想了解设计评审是如何进行的,设计室主任拿来的9月份的4项设计效果图和相应的设计评审记录。审核员看到参加评审的人员有设计室主任、设计员张XX和李XX。 审核员问:“为什么没有销售部业务员参加评审?” 设计室主任说:“我们过去一直是这么做的,一般业务员看一下效果图就行了。” 审核员问:“有没有业务员对效果图不满意的时候?” 设计室主任说:“有时候也发生过,不过我们很快就把图改过来了。”
案例分析: 这是对设计输出评审的问题。违反了标准“7.3.4设计和开发评审”的“评审参加者应包括与所评审的设计和开发阶段有关的职能的代表。”的规定。 项目的技术要求主要是业务员带回来的,他当然应该参加设计输出的评审,并保留他参加评审的意见的记录。
【案例105】 某啤酒厂《统计技术控制程序》规定:“对质量问题分析采用鱼刺图”。审核员在车间审核时看到每个车间墙上都贴有一张鱼刺图,图上只有五根大刺,分别标注为“人、机、料、法、环”。 审核员要求查看使用鱼刺图分析问题的记录,车间主任说:“质量问题一般都不复杂,原因一眼就看出来了,因此从来没有用过鱼刺图分析。”
案例分析: 这种使用“鱼刺图”的方法过于形式化了。组织应该针对不同产品可能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按照“人、机、料、法、环及检验”诸方面,在“鱼刺图”上进一步展开成许多小刺,这样当一旦发生问题时,便于进行分析。这样的“鱼刺图”就具有了实用性,而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当然,如果没有发生什么较复杂的问题,也不必非要用鱼刺图分析不可,一般如果能采用调查表就一目了然地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的,就可用调查表法。 本案违反了标准“8.1总则”的“这应包括对统计技术在内的适用方法及其应用程度的确定。”因为只画了张空洞的鱼刺图,没有具体内容,因此不适用。
【案例106】 某商标印刷厂的工作流程如下:客户提供用电脑设计的商标效果图及制版用的软片,印刷厂根据软片制版,然后车间用印版制作商标样品,取得客户满意后,就以此样品为标准进行生产。 工厂将第一次印刷的商标留几十份,作为下次印刷的标样。客户第二次继续印刷该商标时,要将上次留存的标样发到印刷车间作为产品验收标准,把印得的商标与上次留存的标样比较,控制色差值≤∣0.05∣即为合格品。 由于每次发到车间的标样在使用过程中都会污损,因此用完后标样也就不能再用了。为了下次印刷的需要,工厂就把第二次印刷的商标也留存若干份作为第三次印刷的标样,依此类推,总是把上一次留存的标样作为下一次生产的标准使用,控制色差在≤∣0.05∣即为合格品。 审核员问检验科长:“这种方法能保证每次生产的产品与原来第一次的标准相符合吗?" 检验科长答:“应该是没问题的,我们一直也是这么做的,没发生过什么质量问题。”
案例分析: 因为每次控制的色差都是0.05的绝对值,因此就可能出现第二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一次印刷留下的标样相差十0.05,而第三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二次印刷留的标样色差也是十0.05,结果造成第三次印刷的商标与第一次印刷的标样的色差相差0.l,这就超标了。显然,组织目前的做法存在明显的漏洞。 因此组织应对标样的使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避免发生上述可能的超差。本案违反了标准“7.6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的“组织应建立过程,以确保监视和测量活动可行并以与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案例107】 某新建成的居住小区居民反映室内有很浓的尿味,经环保部门检测室内氨气严重超标。居民因此将开发商告上了法院,开发商说这事与我们无关,应该由建筑商负责。查其原因,是因为施工方为了加快工期,在冬天施工需在混凝土中加人氨水作为防冻剂。但建筑商说我们也没有责任,因为开发商没有对我们提出要求不许加氨水。 案例分析: 虽然开发商没有说不能用氨水,但是从居民住房条件要求,显然使用氨水是有害健康的。因此本案违反了标准“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的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的规定。
【案例108】 某铝型材工厂,生产中先将铝锭熔化后加人一些其他成分,再浇铸成铝棒送往型材车间拉制成型材。在铸铝车间,审核员看到7月5日的不合格报告上有10根铝棒被检验员判为不合格,原因是棒材表面有裂痕。但是质检科长认为不会影响后续挤压成型的型材质量,于是批准作了让步接收。在拉制车间对于拉制成的铝型材是进行抽样检验,对这批让步放行的铝棒进行加工后,检验员没有提供对该批铝棒拉制成的型材检验记录。
案例分析: 由于是对不合格的铝棒作了让步接收,因此对后续的检查应该从严,即对用该批铝棒加工的型材,应该百分之百检验,以确保质量。 本案违反了标准“8.3不合格品控制”的“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记录,包括所批准的让步的记录。”
【案例109】 在8月1日的两张《纠正措施处理单),第一张单子上对不合格事实的陈述为:当日生产的构件出现50件的批量不合格,主要是构件尺寸不对。原因是模型工将模型尺寸看错所致;第二张单子上的不合格事实陈述与第一张的事实差不多,也是将模型尺寸看错导致产品出现批量的不合格。而两张单子上采取的纠正措施都是“已经返工,并且再检验合格。” 审核员问车间主任:“为什么两次出现的错误都一样?”主任回答:“对于模型工序我们没有专职检验员,都是模型工对照图纸自检。可能工人自己干活时间长了,脑子疲劳造成看图错误。”
案例分析: 两次纠正措施都是“已经返工,并且再检验合格。”这些并不是纠正措施,只是纠正而已。应该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例如可能是由于工人识图有错,但是连续出现两次,就不能说是偶然的事故。应该加强对工人的识图能力和责任心的培训和教育。 本案违反了标准“8.5.2纠正措施”的“组织应采取措施,以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的规定。 【案例110】 在仓库搬运工正在搬运装有产品的包装箱,审核员看到每个箱子的上表面总要凸起一点,结果造成箱子蝶在一起不稳定。 审核员问搬运工:“为什么箱子叠放不稳?” 搬运工说:“箱子里防震用的泡沫塑料与包装箱不适合,总要高出一些。” 审核员问:“这些包装箱是外购的,还是厂里专门设计定做的?” 搬运工说:“这些箱子是我们厂里自己设计定做的。” 在设计科审核员要求查看包装箱的设计资料,结果发现箱子的高度尺寸规定的下限正好与泡沫塑料设计的高度尺寸上限相同。而在检验科查看这批箱子进货检验记录,正好发现箱子的高度尺寸与规定的下限相同,而泡沫塑料的尺寸与规定的上限相同。根据图纸检验,两种产品均属合格品。
案例分析: 这属于包装箱设计的问题,违反了标准“7.3.3设计和开发验证”的规定。应通过验证发现箱子设计尺寸与内装物尺寸不匹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