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3)极性键合相
常用氨基、氰基键合相。 可用作正相色谱得固定相,洗脱剂常用
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加入适量得极 性溶剂,以调节洗脱强度。 极性小得先出峰,极性大得后出峰。
22
正相色谱常用固定相结构
氰 基
-(CH2)3C=N
氨 基
-(CH2)nNH2 (n=3 or 4)
二 醇
-(CH2)3OCH(OH)CH2OH
等。
33
反相色谱得特点
A 适于分离带有不同疏水基团得化合物。 B 可通过改变溶剂组成与pH,来分离不同极
性得化合物。 C 可分离从极性到非极性得宽范围得化合物。
34
正相色谱得应用
正相色谱适用于分离极性化合物。如:酚 类、胺类、多环化合物、染料、炸药、羟 基化合物、氨基酸与药物等。这些样品在 正己烷或其它烷烃溶剂中得溶解度很小, 在极性溶剂中得溶解度良好。用正相色谱 分离可得到较好得效果。
2)装柱要求 均匀紧密、不破坏颗粒、不形 成裂缝 、颗粒粗细不可分级
53
3、色谱柱柱效得评价
最小理论塔板数 n>104 分离度R≥1、5 拖尾因子 f =0、95-1、05 相对保留值得再现性
54
4、 色谱柱得保 养
注意流动相得纯化 防止堵塞与污染 柱得操作压力<装填柱得压力 应该用进样阀进样 防止柱得反冲 贮存色谱柱时应防止干涸 使用保护(预)柱
11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液-固吸附色谱固定相
HPLC固定相主要用硅胶。
(1)无定形全多孔硅胶 : YWG ( 2)球形全多孔硅胶:YQG (3)堆积硅珠:YQG
高分子多孔微球:YSG
13
化学键合相色谱固定相
将固定液得官能团键合在载体得表面 而构成化学键合相。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四种检测方法及计算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四种检测方法及计算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在化学、生物学、制药、食品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其检测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将详细介绍四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其计算方式。
一、紫外-可见光检测法 (UV-Vis)紫外-可见光检测法是最常用的HPLC检测方法。
在此方法中,样品组分在紫外或可见光区域有吸收,因此可以被检测。
计算方法一般采用峰面积或峰高法定量。
峰面积法比峰高法更为准确,因为它同时考虑了峰的高度和宽度。
在计算时,首先需要获得标准品的校正曲线,然后根据未知样品的峰面积或峰高在校正曲线上找到对应的浓度。
二、荧光检测法 (Fluorescence)荧光检测法的灵敏度通常比紫外-可见光检测法更高,但并非所有化合物都能产生荧光。
在这种方法中,样品组分被激发光照射后发出荧光,荧光强度与组分浓度成正比。
计算方式与紫外-可见光检测法类似,也是通过校正曲线进行定量。
三、电化学检测法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电化学检测法通常用于检测具有电化学活性的化合物,如许多药物和神经递质。
它可以在没有光学性质的情况下对物质进行检测,提高了HPLC的应用范围。
常见的电化学检测方法包括安培检测法和电导检测法。
定量计算通常基于法拉第定律,即电流与通过电解池的电荷量成正比。
四、质谱检测法 (Mass Spectrometry)质谱检测法是与HPLC连用的一种高级检测方法,可以提供待测物质的分子量信息,从而确定其化学结构。
在此方法中,HPLC分离后的组分直接进入质谱仪进行检测。
定量计算通常使用内标法或外标法,需要对待测物质进行同位素标记或使用已知量的内标物质。
此外,还可以使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更准确的定量。
以上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和计算。
同时,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还需要对HPLC系统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校准。
hplc外标法含量计算公式解析

hplc外标法含量计算公式解析HPLC外标法含量计算公式解析HPLC(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等领域。
在HPLC分析中,确定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其中,外标法是一种常用的含量计算方法。
外标法是通过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根据它们在HPLC 条件下的峰面积或峰高的比值来计算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
具体而言,外标法的含量计算公式如下:目标物含量(%)=(样品峰面积或峰高/标准溶液峰面积或峰高)×(标准溶液浓度/样品质量)×100%其中,样品峰面积或峰高是指样品中目标物在HPLC图谱中所形成的峰的面积或高度;标准溶液峰面积或峰高是指标准溶液中目标物在HPLC图谱中所形成的峰的面积或高度;标准溶液浓度是已知的标准溶液中目标物的浓度;样品质量是指样品中目标物的质量。
在使用外标法进行含量计算时,需要先制备标准溶液。
标准溶液的制备要求准确、稳定,并且在样品中不存在。
制备标准溶液的步骤如下:1. 准备适量的纯品目标物,并称取准确的质量;2. 将目标物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使其达到一定的浓度;3. 用溶剂稀释至一定的体积,得到目标物的标准溶液;4. 将标准溶液装入适量的色谱瓶中,密封保存。
在进行HPLC分析时,先分别测定样品和标准溶液的峰面积或峰高。
然后,根据上述公式,计算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确保含量计算的准确性,应该选择与样品中目标物相同的柱、流动相和检测波长。
此外,还应该注意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度,以及色谱条件的稳定性。
外标法含量计算公式的解析对于正确评估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地制备标准溶液和进行准确的峰面积或峰高测定,可以得到可靠的含量结果。
外标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结果可靠,因此在实际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也需要注意该方法的局限性,如可能存在色谱峰的重叠等问题,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进行确证。
药品高效液相含量计算公式 -回复

药品高效液相含量计算公式 -回复
回复:
药品高效液相含量计算公式通常用于确定药物溶液或混合物中的活性成分的浓度。
这个公式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通过分析样品中的吸收峰面积来计算目标物质的含量。
一般来说,药品高效液相含量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以下形式:
含量(mg/mL)= (吸光度 × 溶液稀释倍数 × 分析物溶液中目标物质浓度)/ 标准
曲线斜率
在这个计算公式中,吸光度代表分析物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强度,溶液稀释倍数指的是将原始样品溶液稀释后的倍数,目标物质浓度是指标准曲线上对应吸光
度的浓度值,而标准曲线斜率则是通过测量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所得到。
为了使用这个公式进行药品高效液相含量计算,首先需要建立一条标准曲线。
常见的做法是制备一系列浓度不同、已知含量的标准溶液,并在相同条件下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以得到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待测样
品的吸光度,带入公式中的各个参数,计算出目标物质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药品高效液相含量计算公式是基于一系列前提条件和假设,如分析条件的稳定性、吸光度与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等。
因此,在进行计算时应遵循相应的实验方法和标准操作流程,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药品高效液相含量计算公式是一种用于测定药物溶液或混合物中目标物质含量的数学模型。
通过合理选择实验条件、建立标准曲线和准确测量样品的吸光度,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式来快速、准确地计算药品中目标物质的含量,从而为药物研究和质量控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柱的填料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
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
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
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
(1)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高峰宽(W h/2),按n=5.54(t R/W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2) 分离度(R)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中国药典》2015版通则0512高效液相色谱法

通则0512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色谱柱内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
超高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1)色谱柱反相色谱柱:以键和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优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向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内径和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的pH值一般应在2~8之间。
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值小于2或大于8的流动相。
(2)检测器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柱的填料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
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
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
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高峰宽(W h/2),按n=5.54(t R/W 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时已知杂质的计算方法

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时已知杂质的计算方法文章标题:深度解析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时已知杂质的计算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被广泛应用于有关物质的检测与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通常会遇到已知杂质的情况,而准确计算这些已知杂质的含量和相关数据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时已知杂质的计算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带你全面了解该主题。
1. HPLC法的概念和原理HPLC法是一种高效的色谱分离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压将样品溶液通过填充有吸附剂的色谱柱,利用样品中成分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分离。
通过流动相、固定相和外加压力的作用,样品成分可被分离并检测。
2. 已知杂质在HPLC法中的作用已知杂质是指我们已经对其结构和性质有一定了解的杂质,在实际样品中常常存在。
在HPLC法中,已知杂质的存在可能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其含量进行准确计算。
3. 已知杂质的计算方法针对已知杂质的测定,我们可以使用标准曲线法、内标法或加标法等方法进行计算。
标准曲线法通过建立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峰面积与浓度关系进行计算;内标法是在样品中加入内标物质,利用内标物质与目标物质的浓度比计算目标物质的含量;而加标法则是在样品中添加已知量的标准品,通过比较加标前后的峰面积进行计算。
4. HPLC法测定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关注样品前处理、流动相配制、色谱柱使用和检测条件设置等方面,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已知杂质的计算,也需要考虑实际样品的特点和可能的干扰因素。
5. 个人观点和总结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时已知杂质的计算方法虽然较为复杂,但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掌握其关键技术要点,并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在深入理解HPLC法测定的原理基础上,我们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实际情况,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相信读者对HPLC法测定有关物质时已知杂质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计算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用高压输液泵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经进样阀注入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色谱信号由记录仪或积分仪记录。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
所用的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柱的填料和流动相的组分应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常用的色谱柱填料有硅胶和化学键合硅胶。
后者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最为常用,辛基键合硅胶次之,氰基或氨基键合硅胶也有使用;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用于分子排阻色谱等。
注样量一般为数微升。
除另有规定外,柱温为室温,检测器为紫外吸收检测器。
在用紫外吸收检测器时,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分光光度法(附录ⅣA)项下对溶剂的要求。
正文中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固定相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任意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长度、固定相牌号、载体粒度、流动相流速、混合流动相各组分的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的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适应具体品种并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一般色谱图约于20分钟内记录完毕。
2、系统适用性试验
按各品种项下要求对仪器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对仪器进行试验和调整,应达到规定的要求;或规定分析状态下色谱柱的最小理论板数、分离度和拖尾因子。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定量表示色谱柱的分离效率,简称柱效)。
在选定的条件下,注入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或内标物质峰的保留时间t R(以分钟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单位)和半高峰宽(W h/2),按n=5.54(t R/W h/2)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如果测得理论板数低于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最小理论板数,应改变色谱柱的某些条件(如柱长、载体性能、色谱柱充填的优劣等),使理论板数达到要求。
(2) 分离度(R)
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R=2(t R2-t R1)/( W1+W2)。
式中t 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t R1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W1及W2为此相邻两峰的峰宽。
除另外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3) 拖尾因子(T)
为保证测量精度,特别当采用峰高法测量时,应检查待测峰的拖尾因子T 是否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或不同浓度进样的校正因子误差是否符合要求。
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T=W0.05h/(2d1)。
式中W0.05h为0.05峰高处的峰宽;d1为峰极大至峰前沿之间的距离。
除另有规定外,T应在0.95~1.05间。
也可按各品种校正因子测定项下,配制相当于80%、100%和120%的对照品溶液,加入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三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注样3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0%。
3、测定法
定量测定时,可根据样品的具体情况采用峰面积法或峰高法。
但用归一法或内标法测定杂质总量时,须采用峰面积法。
(1)面积归一化法
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误差大,本法只能粗略考察供试品中的杂质含量。
测定供试品(或经衍生化处理的供试品)中各杂质及杂质的总量限度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峰面积归一法。
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
但溶剂峰不计算在内。
色谱图的记录时间应根据各品种所含杂质的保留时间决定,除另有规定外,可为该品种项下主成分保留时间的倍数。
(2) 内标法不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杂质总量
采用的峰面积法。
取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不含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Ⅰ;再配制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在同样的条件下注样,记录色谱图Ⅱ。
记录的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该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峰保留时间的倍数,色谱图上内标峰高应为记录仪满标度的30%以上,否则应调整注样量或检测器灵敏度。
如果色谱图Ⅰ中没有与色谱图Ⅱ上内标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则色谱图Ⅱ中各杂质峰面积之和应小于内标物质峰面积(溶剂峰不计在内)。
如果色谱图
Ⅰ中有与色谱图Ⅱ上内标物质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应将色谱图Ⅱ上的内标物质峰面积减去色谱图Ⅰ中此杂质峰面积,即为内标物质峰的校正面积;色谱图Ⅱ中各杂质峰总面积加色谱图Ⅰ中此杂峰面积,即为各杂质峰的校正总面积,各杂质峰的校正总面积应小于内标物质峰的校正面积。
(3) 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精密量取各溶液,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f=(As/Cs)/( Ar/Cr)。
式中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A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Cs为加入内标物质的浓度;
Cr为对照品的浓度。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或其杂质)峰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按下式计算含量:Cx=Ax/( A’s/C’s)*f
式中A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峰面积或峰高;
C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溶液的浓度;
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C’s为加入内标物质的浓度;
F为校正因子。
当配制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和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使用等量同一浓度内标物质溶液时,Cs=C’s,则配制内标物质溶液不必精密称(量)取。
(4) 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和供试品待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
按下式计算含量:Cx= Cr*( Ax /Ar)
式中A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峰面积或峰高;
Cx为供试品(或其杂质)溶液的浓度;
A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
Cr为对照品的浓度。
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杂质或主成分含量时,以定量环进样为好。
(5) 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当杂质峰面积与成分峰面积相差悬殊时,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用于测定杂质含量。
可分为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和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①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取杂质对照品和待测成分对照品各适量,配制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按公式f=(As/Cs)/( Ar/Cr)计算杂质的校正因子。
此校正因子可直接载入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测定杂质含量时,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和规定中限度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调节仪器灵敏度,使对照溶液的主成分峰高达满量程的10%~25%。
然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除另外规定外,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依法计算各杂质含量。
②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当没有杂质对照品时,也可以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同上所述,配制对照溶液并调节仪器灵敏度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前者的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并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杂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