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手册

合集下载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2.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邻苯二甲酸酯、邻苯二乙酸酯、邻苯二丁酸酯的峰图和含量。

二、实验原理:①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有“四高一广”的特点: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和应用范围广。

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若采用非极性固定相,如十八烷基键合相,极性流动相,即构成反相色谱分离系统。

反之,则称为正相色谱分离系统。

反相色谱系统所使用的流动相成本较低,应用也更为广泛。

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R= 2[t(R2)-t(R1)] /1.7*(W1+W2)//式中 t(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t(R1)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 W1及W2为此相邻两峰的半峰宽。

除另外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②本实验对象为邻苯二甲酸酯,又称酞酸酯,缩写PAE,常被用作塑料增塑剂。

它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

但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

同时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

如果要检测不同条件对谱图分离的影响,可按表1配制几种物质的混合溶液,在不同条件下进行HPLC分离检测。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50ul微量注射器。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酸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于测定化合物含量的技术。

下面是使用HPLC测定大黄酸含量的步骤:
1.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中的大黄酸提取出来。

可以使用适当的溶剂(例如甲醇、乙醇或水)将样品溶解,然后用滤纸过滤掉固体残渣。

2. 调制标准曲线:根据已知浓度的大黄酸标准溶液,分别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

每个标准溶液都应包含与待测样品相同的提取溶剂。

3. 设置HPLC仪器:根据HPLC仪器的操作手册,设置仪器
的参数,包括流速、检测波长、柱温等。

常用柱材料可以是
C18等。

4. 标定仪器:在HPLC仪器上注入标准溶液,并进行标定。

记录峰面积与对应浓度之间的关系。

5. 进行样品测定:将经过过滤的待测样品注入HPLC仪器中,并进行测定。

测定结束后,记录样品中大黄酸的峰面积。

6. 计算大黄酸含量:根据标定曲线,将样品中大黄酸的峰面积转换为对应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HPLC测定大黄酸含量时,应选择合适的
波长进行检测,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此外,样品的制备和提
取过程也需要注意控制,以确保提取出的大黄酸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操作规程,以使检验操作规化。

2适用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检验操作全过程。

3责任:QC人员对本SOP实施负责。

4容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各组分在柱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4.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色谱柱径一般为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4.1.1.色谱柱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 2〜8之间。

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 值小于2或大于8 的流动相。

葡萄酒糖类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柱)

葡萄酒糖类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柱)

FSPJLPG005 葡萄酒(果酒)糖类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柱)F_SP _JL _PG _005葡萄酒(果酒)—糖类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氨基柱)1. 范围本方法采用氨基柱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酒、果酒中的糖类,包括果糖、葡萄糖、蔗糖的含量,以及由此计算的总糖、还原糖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葡萄酒、果酒中糖类的测定,以g/L 报告其结果,测定值保留一位小数。

2. 原理根据各种糖类在流动相和液相色谱柱的固定液之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将样品注入液相色谱柱,用乙腈和水作流动相,糖类分子按其分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流出,经示差折光检测器检测,用外标法定量。

3. 试剂3.1乙腈:液相色谱纯3.2超纯水(或新鲜的重蒸馏水)3.3乙腈-水(80+20):将乙腈和水按(80+20)的比例混合(或根据仪器情况调整该比例至分离效果最佳),用0.45µm 微孔滤膜(可用于有机溶剂的)过滤后用脱气装置充分脱气。

3.4糖混合标准溶液(10g/L )分别准确称取干燥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各1g (精确至0.0001g ),用少量水溶解后,完全转移至100mL 容量瓶中,用超纯水定容至刻度,混匀。

该溶液含果糖、葡萄糖、蔗糖分别为10g/L 。

将糖混合标准溶液用0.45µm 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4. 仪器4.1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示差折光检测器及积分仪或工作站4.2色谱柱:µ Bondapak Carbohydrate 柱(300mm ×4mm )(Waters 公司),或相当。

4.3样品及溶剂的过滤装置及可用于有机溶剂的微孔滤膜(0.45µm )。

4.4脱气装置(或超声波装置)4.5微量注射器:25µL5. 操作步骤5.1试样的制备将样品超纯水稀释至总糖量在4~50g/L 左右,并用0.45µm 微孔滤膜过滤。

5.2色谱条件采用乙腈-水(80+20)作为流动相,流速为2ml/min,在室温下运行至基线平稳后再进样,进样量为20µL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氨酰胺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氨酰胺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谷氨酰胺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测定谷氨酰胺的含量。

下面是一种可能的测定方法:
步骤1:制备样品
将待测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并进行提取或者过滤处理,以去除杂质。

步骤2:准备标准曲线
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谷氨酰胺标准溶液,并使用HPLC仪器进行测定。

根据浓度与峰面积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

步骤3:样品处理
选取经过处理的样品,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稀释。

然后将样品注入HPLC仪器进行测定。

步骤4:HPLC测定
将样品注入HPLC仪器的进样装置中,利用适当的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或等温洗脱。

使用适当的检测器检测到谷氨酰胺的峰,记录峰面积。

步骤5:计算样品中谷氨酰胺的含量
根据标准曲线,将样品的峰面积与标准曲线上对应浓度的峰面积进行比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谷氨酰胺的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测定条件和仪器设置可能因实验室和仪器型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上只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在实验
中应严格按照仪器使用手册和实验室规程进行操作,并确保仪器的良好维护和校准,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直接测定酪氨酸_苯丙氨酸和色氨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直接测定酪氨酸_苯丙氨酸和色氨酸

3. 4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和标准曲线范围 通过对 172300 氨基酸注射液样品稀释成
不同的浓度进行检测, 对结果进行分析, 以确定 该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标准曲线可延伸的范
围, 其测定结果见表 2。
表 2 172300 氨基酸注射液不同稀释倍数对测定结果 的影响
氨基酸 50
稀释倍数
10
5
投料量 1
T yr 0. 8492 0. 9054 0. 8993 0. 8830 0. 90 Phe 5. 747 6. 026 6. 004 5. 039 6. 02 T rp 1. 403 1. 443 1. 434 1. 431 1. 45
磷酸调节 pH = 4. 0; 流速: 1. 2 m l m in; 柱温: 36℃; AU FS: 2. 000; 波长开始设为 230 nm , 分 析至 2 m in 时自动变换为 210 nm , 4 m in 时变 换为 278 nm , 至 7 m in 分析结束。
3 结果分析 3. 1 各组分的分离效果
图 1 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标准样品色谱图 (a) 和 172300 氨基酸注射液样品色谱图 (b)
3. 2 各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 0. 01、0. 05、0. 10、0. 50、1. 0 Λm o l
m l 五个浓度梯度的氨基酸标准样品进行分析, 酪氨酸 (T y r)、苯丙氨酸 (Phe) 和色氨酸 (T rp ) 在 0. 0121. 0 Λm o l m l 范围内均呈显著的直线 相 关 关 系 ( r2 = 0. 999865、0. 999975、0.
关键词: 直接测定; H PL C; 紫外吸收; 酪氨酸; 苯丙氨酸; 色氨酸 中图分类号: Q 5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376 (2000) 01—0055—0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引言清肺颗粒是一种中药颗粒剂,常用于治疗咳嗽、喘息等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的甘草酸作为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镇咳、平喘、化痰等功效。

准确测定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对于保证其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进行测定。

实验方法1. 仪器和试剂本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 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子天平、PH计等;试剂有:甘草酸标准品、乙腈、甲醇、磷酸、二甲基亚砜等。

2. 样品制备取清肺颗粒0.5g,加入50ml的乙醇水溶解液中,超声提取3次,每次15分钟,离心,取上清液,合并,浓缩至1ml,称取1ml装入10ml量瓶,加纯水至刻度。

3. 色谱条件色谱柱: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0.05%磷酸溶液(25:75);检测波长:254nm;柱温:25℃;流速:1.0ml/min。

4. 色谱峰识别用甘草酸标准溶液进行色谱峰识别,测定其保留时间。

5. 色谱峰积分将制备好的清肺颗粒提取液进行色谱测定,测得其峰面积值。

6. 含量计算由色谱峰面积值和标准曲线得出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

结果与分析通过上述实验方法,我们测定了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

例如:得到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为Xmg/g。

根据国家药典规定的标准范围,我们可以判断该批次的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对多个批次的清肺颗粒进行测试,得出结果稳定可靠。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清肺颗粒中甘草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该方法简单、精确、灵敏,能够满足对清肺颗粒中甘草酸含量的要求。

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中药颗粒剂中甘草酸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关参数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关参数测定

化学键合固定相
硅氧碳键型: ≡Si—O—C 硅氧硅碳键型:≡Si—O—Si — C
化学键合固定相: 目前应用最广、性能最佳的固定相;
硅碳键型: ≡Si—C 硅氮键型: ≡Si—N
稳定,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应用最广;
化学键合固定相的特点
(1)传质快,表面无深凹陷,比一般液体固定相传质快; (2)寿命长,化学键合,无固定液流失,耐流动相冲击; 耐水、耐光、耐有机溶剂,稳定; (4)选择性好,可键合不同官能团,提高选择性; (5)有利于梯度洗脱;
2.流速
流速大于0.5 cm/s时, H~u曲线是一段斜率不大的直线。降低流速,柱效提高不是很大。但在实际操作中,流量仍是一个调整分离度和出峰时间的重要可选择参数。
二、分离类型选择
choice of separation types
application of HPLC
三、HPLC的应用
高效分离柱
柱体为直型不锈钢管,内径1~6 mm,柱长5~40 cm。发展趋势是减小填料粒度和柱径以提高柱效。
a. 紫外检测器 应用最广,对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有响应。 特点: 灵敏度高; 线形范围高; 流通池可做的很小(1mm × 10mm ,容积 8μL); 对流动相的流速和温度变化不敏感; 波长可选,易于操作; 可用于梯度洗脱。
流动相类别
按流动相组成分:单组分和多组分; 按极性分:极性、弱极性、非极性; 按使用方式分:固定组成淋洗和梯度淋洗。 常用溶剂: 己烷、四氯化碳、甲苯、乙酸乙酯、乙醇、乙腈、水。 采用二元或多元组合溶剂作为流动相可以灵活调节流动相的极性或增加选择性,以改进分离或调整出峰时间。
流动相选择
在选择溶剂时,溶剂的极性是选择的重要依据。 采用正相液-液分配分离时:首先选择中等极性溶剂,若组分的保留时间太短,降低溶剂极性,反之增加。 也可在低极性溶剂中,逐渐增加其中的极性溶剂,使保留时间缩短。 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水(最大) > 甲酰胺> 乙腈> 甲醇> 乙醇> 丙醇> 丙酮> 二氧六环> 四氢呋喃> 甲乙酮> 正丁醇> 乙酸乙酯> 乙醚> 异丙醚> 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手册一目的:制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规范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操作。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测定。

三责任者:品控部。

四正文1 简述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一定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

由于应用了各种特性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

有的药品需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

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对色谱;离子交换填料,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具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检测器最常用的为可变波长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其他检测器有如示差折光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等。

色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用积分仪或数据工作站进行。

梯度洗脱,可用两台泵或单台泵加比例阀进行程控实现。

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2.1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JJG705—90)”的规定作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2.2 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死体积连结,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2.3 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3 操作前的准备3.1 流动相的制备用高纯度的试剂配制流动相,必要时照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溶剂检查,应符合要求;水应为新鲜制备的高纯水,可用超级纯水器制得或用重蒸馏水。

凡规定PH 值的流动相,应使用精密PH计进行调节。

配制好的流动相应通过适宜的0.45μm 滤膜滤过,用前脱气。

应配制足量的流动相及时待用。

3.2 供试溶液的配制供试品用规定溶剂配制成供试溶液。

定量测定时,对照品溶液和样品供试溶液均应分别配制2份。

供试溶液在注入色谱仪前,一般应经适宜的0.45μm滤膜滤过。

必要时,在配制供试溶液前,样品需经提取净化,以免对色谱系统产生污染或对色谱干扰。

3.3 检查上次使用记录和仪器状态检查色谱柱是否适用于本次试验,色谱柱进出口位置是否与流动相的流向一致,原保存溶剂与现用流动相能否互溶,流动相的PH值与该色谱柱是否相适应,仪器是否完好,仪器的各开关位置是否处于关断的位置。

4 操作4.1 泵的操作4.1.1 用流动相冲洗滤器,再把滤器浸入流动相中,启动泵。

4.1.2 打开泵的排放阀,用专用注射器从阀口抽出流动相约20ml设置高流速(如9ml/min)或用冲洗键进行充泵排气,观察出口处流动相呈连续液流后,将流速逐步回零或停止(STOP)冲洗,关闭排放阀。

4.1.3 将流速调节至分析用流速,对色谱柱进行平衡,同时观察压力指示应稳定,用干燥滤纸片的边缘检查柱管各连接处应无渗漏。

初始平衡时间一般约需30分钟。

如为梯度洗脱,应在程序器上设置梯度状态,用初始比例的流动相对色谱柱进行平衡。

4.2 紫外可见光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机的操作。

4.2.1 开启检测器电源开关,选择光源(氘灯或钨灯),选定检测波长,待稳定后,测试参比和样品光路的信号应符合要求,设置吸收度方式和检测响应时间(一般不大于1秒),设置满刻度吸收值(适用记录仪)。

4.2.2 开启色谱处理机,设定处理方法,初步设定衰减、纸速、记录时间、最小峰面积等参数,或设定记录仪的纸速和衰减。

4.2.3 进行检测器回零操作,检查处理机的电平(LEVEL),应符合要求,或检查记录仪的笔应处在设定的超始位置,如有变动,可继续回零操作直至符合要求。

4.2.4 记录基张,待稳定后,进行处理机斜率测试,符合要求后方能进行操作。

4.3 进样操作(六通阀式进样器)。

4.3.1 把进样器手柄放在载样位置(LOAD )。

4.3.2 再供试溶液清洗配套的注射器,再抽取适量,如用定量环(LOOP )载样,则注射器抽取量应不少于定量环容积的5倍,用微量注射器定容进样时,进样量不得多于环容积的50%。

在排除气泡后方能向进样器中注入供试溶液。

4.3.3 把注射器的平头针直插至进样器的底部,注入供试溶液,除另有规定外,注射器不应取下。

4.3.4 把手柄转至注样位置(INJECT ),定量环内供试溶液即被滚动相带入流路。

4.4 色谱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4.4.1 注样的同时启动数据处理机,开始采集和处理色谱信息,如系记录仪,则注样同时按一下记号键作起始记号。

4.4.2 最后一峰出完后,应继续走一段基线,确认再无组分流出,方能结束记录。

4.4.3 根据第一张预试的色谱图,适当调整衰减、纸速、记录时间等参数,使色谱峰信号在色谱图上有一定强度。

定量测定中,一般峰项不得超过记录满量程。

再按(4.3.1~4.4.1)进行正式分析操作。

如果要用处理机进行运算,还可按第一张图的色谱参数,参照说明书,对参与运算的色谱峰进行鉴别操作,然后进行正式分析操作。

4.4.4 含量测定的对照溶液和样品供试溶液每份至少注样2次,由全部注样结果(n ≥4)求得平均值,相对标准偏差(RSD )一般应不大于1.5%。

4.4.5 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应符合中国兽药典的要求,如按指定峰计算的理论板数(n )和拖尾因子(T ),以及相邻峰之间的分离度(R )。

计算公式为: n=5.542/H R W t ( )2 其中t R 为保留时间, W H/2为半高峰宽,取相同单位T=W 0.05/2d 1其中W 0.05为离基线5%峰高处的峰宽, d 1为峰上升边离5%峰高处的距离。

R=2(t R2- t R1)/(W 1+W 2)=2/22/112)(18.1h h R R W W t t +-其中t R1和t R2分别为相邻前后二峰的保留时间, W 1和 W 2则分别为其峰的底宽,T 和W 取相同单位。

W 1h/2乍为峰,2的半高峰宽。

4.5 测定结果处理4.5.1 内标法用含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对照溶液所得色谱峰响应值,按下式算出校正因子(f ): f=mrAr ms As // As 和Ar 分别为内标物质和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ms 和mr 分别为加入内标物质和对照品的量。

再根据含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色谱峰响应值,计算含量(mi ):mi=f ×msAs Ai / 其中Ai 和As 分别为供试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ms 为加入内标物质的量。

必要时,再根据稀释倍数,取样量和标示量折算成为标示量的百分含量,或根据稀释倍数和取样量折算成百分含量。

4.5.2 外标法 用含对照品的对照溶液所得色谱峰响应值,按下式计算比值(r ): r=mr/Ar其中mr 和 Ar 分别为对照品的量和相应的峰面积和峰高。

再根据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峰响应值,计算供试品中被测成分的含量(mi ):mi=r ×Ai其中Ai 为供试品溶液中被测成分的峰面积或峰高。

必要时,再根据稀释倍数、取样量和标示量折算成标示量的百分含量,或根据稀释倍数、取样量折算成百分含量。

4.5.3 峰面积归一法按药品标准有关项下进行峰面积归一法求组分含量的,按下式计算:百分含量[C%]=[∑Ai/∑A]×100%其中∑Ai 为被测含量组分峰面积,∑A 为参与计算的全部峰面积(溶剂峰和其他干扰峰除外)之和。

采用本法时,应考虑(1)最小组分和最大组分的检测响应是否在线性范围内,(2)在所用检测波长下各组分响应的差别。

4.5.4 杂质检查法按药品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杂质的含量或限量时,如杂质对照品已经建立,则可按规定用上述内标法或外标法进行测定;如杂质对照品没有建立,无法获得,或杂质未知,则可按下法测定。

当供试溶液的溶剂干扰供试品溶液的测定时,应取等体积溶液剂进样,并将溶剂的背景色谱响应,从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响应中扣除。

4.5.4.1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已知杂质在规定检测波长下的吸收系数与主成分的不一致的情况下,在建立方法时,可精密称(量)取经精制的杂质和主成分对照品各适量,分别配制成溶液,精密量取各溶液,配制测定杂质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按内标法以主成分为内标计算杂质的校正因子。

此校正因子记载在质量标准的含量测定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再按照规定的方法计算杂质的含量。

由于没有杂质对照品,含量测定项下定规定这类杂质峰的位置,最好用相对于主成分的相对保留时间表示。

4.5.4.2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在杂质未知或未建立杂质对照品的情况下,药品标准可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的含量或限量。

在测定前,先按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相应浓度的对照溶液,该对照溶液的主成分色谱峰应具有足够的响应,以便进行计算;并调节检测器的灵敏度或色谱记录参数文,使对照溶液主成分色谱峰高达记录仪满标度的约10~25%,或其积分值应能准确积分(RSD≤10%)然后取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时间除另有规定外,应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2~3倍,根据测得的供试品溶液中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按规定的方法计算杂质含量或限量。

5 清洗和关机5.1 分析完毕后,先关检测器和数据处理机,再用经滤过和脱气的适当溶剂清洗色谱系统,正相柱一般用正已烷,反相柱如使用过含盐流动相,则先用水,然后用甲醇一水冲洗,冲洗前先按(4.1.1~4.1.2)操作,再用分析流速冲洗,各种冲洗剂一般冲洗15—30分钟,特殊情况应延长冲洗时间。

5.2 冲洗完毕后,逐步降低流速至0,关泵,进样器也应用相应溶剂冲洗,可使用进样阀所附专用冲洗接头。

5.3 关断电源,作好使用登记,内容包括日期,检品,色谱柱,流动相,柱压,使用小时数,仪器完好状态等。

6 注意事项6.1 色谱柱与进样器及其出口端与检测器之间应为无死体积连接,以免试样扩散影响分离。

6.2 新柱或被污染柱用适当溶剂冲洗时,应将其出口端与检测器脱开,避免污染。

6.3 使用的流动相应与仪器系统的原保存溶剂能互溶,如不互溶,则先取下上次的色谱柱,照(4.1.1和4.1.2)的方法用异丙醇冲洗过渡,进样器和检测器的流通池也注入异丙醇进行过渡,过渡完毕后,接上相应的色谱柱,换上本次使用的流动相,再按(4.1.1)顺序操作。

6.4 压力表无压力显示或压力波动时不能进行分析,应检查泵不气泡是否已排除,各连结处有无漏液,排除故障后方能进行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