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通用术语

合集下载

常用气象术语

常用气象术语

(一)常用气象术语1、时间用语(北京时)白天:08-20时夜间:当日20时-次日08时2、天空状况用语晴天:天空无云,或中、低云云量不到天空面积的1成,或高云云量在4成以下。

多云:天空云量较多,有4-7成的中、低云,或有6-10成的高云。

阴天: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稍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

3、降水用语阵雨:是指雨势时大、时小、时停,雨滴下落和停止都很突然的液态降水。

雷阵雨:指降水时伴有雷声或闪电的阵雨。

毛毛雨:指稠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下落情况不易分辨。

迎面有潮湿感,落在水面无波纹,落在干地上只是均匀地润湿地面而无湿斑。

阵雪:开始和停止都较突然、强度变化大的降雪。

雨夹雪:雨滴中同时夹带雪花的降水现象。

积雪:雪覆盖地面出现堆雪情况。

4、降水量降水量——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深度。

规定以毫米(mm)为计量单位。

降水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

气象学上经常使用雨量等级或雪量等级来描述降水强度,具体见下表(单位mm)。

雨量等级24小时量值雪量等级24小时量值微量降雨(零星小雨)<0.1微量降雪(零星小雪)<0.1小雨0.1~9.9 小雪0.1~2.4中雨10.0~24.9 中雪 2.5~4.9大雨25.0~49.9 大雪 5.0~9.9暴雨50.0~99.9 暴雪10.0~19.9大暴雨100.0~249.9 大暴雪20.0~29.9特大暴雨≥250.0 特大暴雪≥30.05、气温气温——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标准观测场内百叶箱中距地面1.5 米高处所测得的温度,单位为℃。

气象上常用的有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平均气温: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有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等。

最高气温:一般指白天出现的最高气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前后。

最低气温:一般指夜间出现的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清晨06时前后。

6、风风——天气预报中所说的风是指标准观测场内风塔上离地10米高处所测得的风向和风速。

气象术语

气象术语

天气预报中的常用名词、术语及释义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淞),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

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

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

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气象术语1.时间的划分:天气预报中所说的白天,指当地标准时间8点至20点,其中17点至20点叫做傍晚;20点以后到第二天的8点叫做夜间。

2.天气状况(阴晴的划分):晴是指全天内天空中云量低于3成(即30%);多云是天空中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少云是天空中有1-3成的中、低云或4-5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阴是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虽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偶尔从云缝中可见到微弱阳光的天气现象。

气象术语大全

气象术语大全

气象术语大全
气象术语大全如下:
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

2.高压脊:天气图上高压向某个方向伸出去的一部分,略呈“U”型或“n”型的高压区域就叫作高压脊。

3.气团:同一时段,占据广大空间的大团空气内,水平方向上的物理属性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的各种物理属性分布比较相似,天气特点也大致相同,气象要素变化不太剧烈,这种大团空气称为气团。

4.锋面: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有狭窄而又倾斜的过渡带,带内气象要素和天气变化剧烈,气象上称此过渡带为锋面,与地面交界线称为锋线,锋面上方为暖气团,下方为冷气团。

5.冷锋:冷空气势力强,向暖空气控制的地方移动,这条锋面称冷锋。

6.暖锋:暖空气势力强,向冷空气控制的地方移动,这条锋面称暖锋。

7.静止锋:冷、暖空气双方势力相差不多,相互很少推移,好像“静止”似的,这种锋面称静止锋。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说课讲解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说课讲解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天气预报常用术语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

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

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

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

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

常用时间用语如下:白天:08时~20时;夜间:20时~08时;早晨:04时~08时;上午:08时~11时;中午:11时~13时;午后:12时~14时下午:13时~17时;傍晚:17时~20时;上半夜:20时~24时;下半夜:24时~04时;半夜:22时~02时;凌晨:02时~04时;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在气象上,根据云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分为低云(2500 m以下)、中云(2500~5000 m)和高云(5000 m 以上)。

天空状况是指气象观测时天空云量的多少,就是把整个天空划分成10等份,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空状况分为以下四种:晴天:(1)天空无云;(2)只有2成以下的中、低云;(3)只有4成以下的高云。

天气预报中常见的符号、常用名词、术语及释义

天气预报中常见的符号、常用名词、术语及释义

小学科学资料天气预报中常见的符号、常用名词、术语及释义天气符号表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对农作物有影响。

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淞),常坠断电线,使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

冷锋上多风雨激烈的天气,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多阴雨天气、锋后转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

大风:用风矢表示,有风向杆和风羽组成。

风向杆指风的来向,有8个方位。

风羽由3,4个短划和三角表示大风的风力,垂直在风向杆末端的右侧(北半球)。

气象术语1.时间的划分:天气预报中所说的白天,指当地标准时间8点至20点,其中17点至20点叫做傍晚;20点以后到第二天的8点叫做夜间。

2.天气状况(阴晴的划分):晴是指全天内天空中云量低于3成(即30%);多云是天空中有4-7成的中、低云或6-10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少云是天空中有1-3成的中、低云或4-5成的高云时的天空状况;阴是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虽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偶尔从云缝中可见到微弱阳光的天气现象。

天气预报的术语

天气预报的术语

天气预报的术语
晴天:天空无云,或有零星云块,但中、低云量不到1成,高云量在4成以下,通常用语“晴”。

少云:天空中有1~3成的中、低云层,或有4~5成的高云,即以晴天为主,用语“晴间多云”。

多云:天空中有4~7成的中、低云层,或有6~10成的高云,用语“多云”。

阴天:中低云云量占天空8成及以上,天空阴云密布,或稍有云隙,而仍感到阴暗,用语“阴”或“阴天间多云”。

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雷暴:有强积雨云产生并伴有雷鸣闪电的局地风暴,通常具有强阵风和强降雨,有时还出现冰雹。

冻雨:是过冷雨滴或毛毛雨落到温度在冰点(低于0℃)以下的地面上,水滴在地面和物体上迅速冻结而成的透明或半透明冰层。

如遇毛毛雨时,则出现粒凇,粒凇表面粗糙,粒状结构清晰可辨;如遇较大雨滴或降雨强度较大时,往往形成明冰凇,明冰凇表面光滑,透明密实,常在电线、树枝或舰船上一边流一边冻,形成长长的冰挂。

冻雨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时期。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中雪:日降雪量2.5~4.9毫米。

大雪:日降雪量达到或超过5.0毫米。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时称黑霜。

它们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统称霜冻。

高温天气:气温大于等于35℃以上的天气称高温天气,达到或超过37℃以上时称酷暑。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

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

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

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

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

常用时间用语如下白天:08时〜20时;夜间:20时〜08时;早晨:04时〜08时;上午:08时〜11时;中午:11时〜13时;午后:12时〜14时下午:13时〜17时;傍晚:17时〜20时;上半夜:20时〜24时;下半夜:24时〜04时;半夜:22时〜02时;凌晨:02时〜04时;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在气象上,根据云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分为低云(2500m以下)、中云(2500〜5000 m )和高云(5000 m以上)。

天空状况是指气象观测时天空云量的多少,就是把整个天空划分成10等份,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空状况分为以下四种:晴天:(1)天空无云;(2)只有2成以下的中、低云;(3)只有4成以下的高云。

天气预报中的常用名词

天气预报中的常用名词

天气预报中的常用名词、术语及释义</span><BR>&nbsp;<BR>晴:天空云量不足3成。

<BR><BR>阴:天空云量占9成或以上。

<BR><BR>雾:近地面空中浮游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影响交通运输。

<BR><BR>小雨:日降水量不足10毫米。

大雨:日降水量25.0-49.9毫米。

<BR><BR>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BR><BR>冰雹:小雹核随着积雨云中激烈的垂直运动,反复上升凝结下降融化,成长为透明层相间的小冰块降落,<BR>对农作物有影响。

<BR><BR>冻雨:雨滴冻结在低于0℃的物体表面的地面上,又称雨淞(由雾滴冻结的,称雾淞),常坠断电线,使<BR>路面结冰,影响通信、供电、交通等。

<BR><BR>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BR><BR>小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不足2.5毫米。

<BR><BR>中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2.6-4.9毫米。

<BR><BR>大雪:日降雪量(融化成水)达到或超过5.0毫米。

<BR><BR>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BR>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冻。

<BR><BR>低压槽和高压脊:呈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暖空气活跃,多雨雪天气,槽<BR>后冷空气控制,多大风降温天气;波峰与高压脊对应,天空晴朗。

<BR><BR>冷锋和暖锋:冷锋即冷空气的前锋,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预报常用术语
常规天气预报要素包括:天空状况、天气现象、降水量、降水等级、风向风速、气温等。


1、天气预报分类:
预报时效是天气预报的有效期限。

在现代天气预报业务中,根据时效的长短分为以下四类:
长期天气预报:是指10天以上(月、季、年)的旱涝、冷暖、雨量等天气趋势的展望,一年以上的预报称超长期预报。

中期预报:对未来4~10天内的逐日天气预报,内容针对灾害性天气和转折性天气。

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的逐日天气预报,其内容是对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

其中0-12小时的预报称为超短期预报。

短时临近预报:是指未来0-6小时的预报,其中0-2小时的预报称临近预报。

对短期预报进行补充和订正,一般是对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尺度较小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

2、天气预报常用时间用语
气象部门以北京时20点为日界,天气预报中描述的白天和夜间与我们常规的认知是有区别的。

了解了天气预报中的时间划分,就能够更好的使用它了。

常用时间用语如下:
白天:08时~20时;
夜间:20时~08时;
早晨:04时~08时;
上午:08时~11时;
中午:11时~13时;
午后:12时~14时
下午:13时~17时;
傍晚:17时~20时;
上半夜:20时~24时;
下半夜:24时~04时;
半夜:22时~02时;
凌晨:02时~04时;
3、天气预报常用范围用语
个别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5%的区域。

局部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小于10%的区域。

部分地区:一般指预报服务范围内有10%~30%的区域。

大部分地区:指预报服务范围内大于50%的地方。

4、天气预报中天空状况是如何规定的?
在气象上,根据云底部距离地面的高度,分为低云(2500 m 以下)、中云(2500~5000 m)和高云(5000 m以上)。

天空状况是指气象观测时天空云量的多少,就是把整个天空划分成10等份,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空状况分为以下四种:
晴天:(1)天空无云;(2)只有2成以下的中、低云;(3)只有4成以下的高云。

少云:中、低云占1~3成,或高云占4~5成。

多云:中、低云占4~7成,或高云占6~10成。

阴天:天空阴暗,密布云层,或天空虽有云隙透过少量阳光,但仍感到阴暗(总云量8成以上)。

随着天空中云量的变化,天气预报中也可使用“晴天间多云”、“多云转阴天”、“多云间阴天”等。

晴天晴天间多云多云阴
5、天气现象
天气现象指在大气中、地面上产生的降水、水汽凝结物、冻结物、干质悬浮物和光电现象,也包括一些风的特征。

(1)降水现象:
①液态降水
雨:呈滴状的液态降水,下降时清楚可见,强度变化较缓,落在水面上有波纹和水花,落在干地上可流下湿斑。

阵雨:开始和结束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较大的液态降水,时伴
有雷暴。

雷阵雨:忽下忽停并伴有电闪雷鸣的阵性降水。

毛毛雨:绸密、细小而十分均匀的液态降水。

②固态降水
雪:一种固态降水,大多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状、六角形片状结晶,强度变化较缓慢。

阵雪:开始和结束都比较突然、强度变化较大的降雪。

雨夹雪:近地面气温略高于0℃,湿雪或雨和雪同时下降。

冰雹:坚硬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的固体降水,雹核一般不
透明,外面包有透明冰层。

大小差异大,常伴有强雷暴。

对农业
生产和社会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冰粒:透明丸状或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质地较硬。

霰: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小颗粒固态降水,直径约2—5毫米,下降时常成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2)视程障碍现象:
③雾霾
雾:悬浮在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水平能见度下降到1公里以内。

雾和云的区别仅仅在于是否接触地面。

根据水平能见度大小分“轻雾”(能见度1.0~10.0km)、“大雾”(能见度0.2~1.0km)、“浓雾”(50~200m)和“强浓雾”(能见度至不足50m)。


霾: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致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

④沙尘暴
按照新的国家标准《沙尘暴天气等级》,沙尘天气共分5级,
1级是浮尘,2级是扬沙,3级是沙尘暴,4级是强沙尘暴,5
级是特强沙尘暴。

浮尘:指当天气条件为无风或平均风速≤3.0米/秒时,尘沙浮
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指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
1千米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
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指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
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俗称“黑风”。

特强沙尘暴:指狂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特别混浊,水
平能见度小于50米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浮尘扬沙强沙尘暴
(3)地面凝结现象
露: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

霜: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

霜冻:温度低于0℃的地面和物体表面上有水汽凝结成白色结晶
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没结霜称黑霜对农作物都有冻害,称霜
冻。

霜冻
(4)雷电现象
雷暴: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闪电:为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放电时伴随的电光。

但不闻雷声。

(5)大风现象
大风:瞬间风速达或超过17米/秒的风。

飑:突发的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

出现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
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变化,常伴有雷暴出现。

6、降水量等级划分:
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积聚的深度,以毫米(mm)为计量单位。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体降水。

气象上使用降水等级来描述降水强度,对应关系如下表:
降水量(降雨、降雪)等级表(单位:mm)
降水天气现象符号
小雨中雨小雨-中雨中雨-大雨大雨大雨-暴雨暴雨暴雨-大暴雨
大暴雨大暴雨-特大
暴雨
特大暴雨
小雪小雪-中雪中雪中雪-大雪大雪大雪-暴雪暴雪
7、风
(1)天气预报中所指的风是标准观测场内风塔上离地10
米高处所测得的。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风从北方来称北风,气象上用16个方向表示,也有用度数表示,见下表:
(2)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流动的距离,常用的单位为米/秒;风力等级采用蒲福风力等级,目前一般按风力大小划分为十三个等级,由风对地面物体的影响程度而确定。

风力等级标准(蒲福风级表)
风力等级名称陆地物象相当风速(米/秒)
0 无风静,烟直上0.0-0.2
1 软风烟示风向0.3-1.5
2 轻风感觉有风 1.6-3.3
3 微风旌旗展开 3.4-5.4
4 和风吹起尘土 5.5-7.9
在天气预报中,常听到如“阵风7级”之类的用语,是指瞬间风速忽大忽小,有时还伴有风向的改变,持续时间十分短促的现象,突发性和破坏性强。

8、气温
气温是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

气象学中的气温是指标准观测场内百叶箱中距地面1.5 m 高处所测得的大气温度,它与露天或室内测得的温度是完全不同的。

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晨5-6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