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02例
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

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小儿脑性瘫痪,即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为主的综合征,主要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
脑瘫高危儿指存在高危险因素的患儿,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先兆流产、低体重、早产、新生儿黄疸、胎盘功能不良、缺血缺氧性脑病、感染等。
脑瘫高危儿的发生率为10%-20%。
约5%高危儿会出现脑损伤,甚至出现脑瘫。
对高危儿脑损伤患儿予以早入院、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其病残率和脑瘫率的关键。
中医药对脑瘫和脑瘫高危人群的认识较为详尽,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临床干预方法多样,简便易于操作,有利于推广,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脑瘫高危儿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认识中医学无脑瘫及脑瘫高危儿的命名,多将其归为“五迟”、“五硬”、“五软”等范畴。
《保婴撮要·五软》中描述“五软者,头项、手、足、肉、口是也”,“在肝者筋脉拘急,在脾者四肢萎软,在肾者四肢屈伸不利”,提出了五软症状特征及脏腑。
《小儿药证直诀·杂病证》中记述五迟的典型症状“长大不行,行则脚细,齿久不生,生则不固”。
本病病因主要为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
先天因素方面,先天禀赋不足,肾气失于充氧多因父母之精气不足、阴血虚弱而致胎元不足,或因母孕之初毒物损害、用药不当、疾病劳损等伤及胎元。
如《活幼心书》记载“五软证名曰胎怯,多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
”后天因素方面,难产,窒息缺氧,颅脑损伤出血,或惊风、脑炎、黄疽、外伤等损伤心脑,或与外界接触过少,或长期营养不良等后天调养失宜,多引起脾胃失调,导致五脏失养,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本病多以先天不足为主,多属虚证,病位与心、肝、脾、肾相关,各种先后天因素致使患儿心脾气血亏虚、肝肾阴精不足,不能充髓而养脑、滋养筋骨肌肉,引起生长发育迟缓、应人应物能力低下等改变[1]。
2.中医证型认识结合《实用中医儿科学》及《中医儿科学》中五迟五软及智能发育迟缓及胎怯内容及临床研究文献报到,本病证型主要分为肾脾气虚,肾虚髓亏、心血不足,肝强脾弱,肾肝不足、虚风内动,痰瘀阻络。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

足三里、身柱、关元、气海、内关、大椎等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穴位位置及作用中医学里艾灸治病、防病的历史悠久,尤其对于阳气不足、身体偏弱、怕冷、手脚发凉、免疫力差、容易感冒、精神萎靡、面色晦暗的人,通过艾灸能达到补益气血、条畅经络、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作用。
艾灸能从整体上改善人体功能,不仅能防治邪毒侵袭,还能抢救危重症患者。
下面介绍中医艾灸改善免疫力的八大要穴。
第一要穴:足三里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不仅能让人强壮,还能延年益寿、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穴位主要管辖消化系统,同时对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也有诸多益处。
温灸足三里,能强健脾胃,激活免疫力,加强新陈代谢,排除人体内浊气。
用艾条温灸双侧足三里30分钟,使局部皮肤微见潮红,每天灸1次,连续灸3天,灸完后喝点姜枣茶。
具体位置:坐位屈膝,先确定犊鼻的位置,自犊鼻直下4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此穴。
犊鼻就是外膝眼。
第二要穴:身柱身柱归属督脉,位于后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中间,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其在两肺之间,跟肺气、肺的联络非常密切。
督脉为“阳脉之海”,刺激该穴可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补气壮阳、益智健脑。
艾灸时,自然正坐,略向前低头,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身柱,在距离皮肤3-4厘米处进行艾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灸10-15分钟为宜,至皮肤红晕为度。
频率为隔日一灸,1周后可改为每周灸1—2次。
第三要穴:关元关元能让人体元气快速恢复,从而更好地抵御外邪。
关元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它是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任脉之会,又是小肠募穴。
它既能补肾,又能健脾,还可调肝,且对小肠的活动有益。
关元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地,是人生之要关,真气之所存,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具体位置:在脐下3寸、腹部正中线上。
第四要穴:气海气海和关元在位置和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该穴主治各种气病,如气喘、脐下冷气上冲等,它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疗效略胜于其他穴位。
灸气海时需要注意一点,阳盛体质者必须配合灸足三里以泻火,常须调护脾胃;如果没有发泡,不宜服用热药,发泡则不宜服用凉药。
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中药穴位注射治疗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临床观察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是麻痹性斜视中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眼位内斜,头向健侧歪斜,复视或伴头痛,病因复杂,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手段。
近年来针灸中药等治疗该病的临床报道较多。
为探索中药和针灸有机结合治疗外展神经麻痹的有效疗法,自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注射制剂穴位注射治疗该病,取得较理想临床疗效,并与西医传统疗法相对照,现总结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研究76例均为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针灸科和眼科就诊的后天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其中住院患者58例,门诊患者18例。
根据患者就诊先后以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和西药组。
穴位注射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20~73岁,平均42岁;病程1~66天,平均27天;其中外伤所致14例,炎症因素12例,脑血管病6例,糖尿病4例,不明原因2例,西药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18~75岁,平均42岁;病程1~71天,平均29天;其中外伤所致16例,炎症因素12例,脑血管病4例,糖尿病5例,不明原因1例。
2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及有关文献标准,本研究的每例患者均经眼科专家确诊后纳入。
排除病因为颅内、眶内、鼻咽部肿瘤压迫患者和重症肌无力患者。
1.3 穴位注射组中医辨证分型(1)风邪袭络: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
起病多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苔白,脉浮等表证。
(2)脾虚气弱:目珠偏斜,转动不利,素体虚弱或病后正气亏虚,伴食少懒言,面色萎黄或觥白,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3)肝阳化风:黑睛突然偏斜不动,头晕目眩。
患者素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4)气滞血瘀:黑睛猝然偏斜,伴头痛或胸闷等症。
或因患者平素情志不畅,烦闷抑郁而致气滞血瘀;或因外伤瘀血,瘀阻于目系脉络所致。
1.4 检测指标眼球运动度:测定患眼目内眦至瞳孔中心的最大距离,单位:毫米(mm)。
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第一篇: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摘要: 本文综合介绍了临床使用黄芪注射液过程中引起的药疹、过敏性休克、头痛及肾脏、呼吸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黄芪注射液为中药黄芪提取物的灭菌溶液,具有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等功效,用于心气虚损、血脉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及脾虚湿困之肝炎。
随着该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时有报道,现将不良反应综合如下。
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以药疹〔1~3〕较多,大多于用药后几小时到几天出现,停药后很快消失,可能与过敏体质有关。
1·1 药疹李玉梅〔1〕报道1例因病毒性心肌炎,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黄芪注射液4ml,静脉滴注,1日1次,静脉滴注第二天后,滴注部位的左侧肘关节以下皮肤出现弥漫性荨麻疹样皮疹,边缘不清,有的部位略高于皮肤,奇痒难以忍受,继而出现全身瘙痒,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2d后皮疹消失。
1·2 过敏性休克董福轮〔4〕等报道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对症治疗后,因精神不振,倦怠懒言,用黄芪注射液40ml静滴,初用10d无不适,后在静滴过程中突然出现寒战,继而出现高热,神昏,少尿,二便失禁,血压进行性下降,查血常规、血气分析,考虑为黄芪注射液引起过敏性休克,停用黄芪注射液,对症治疗,随访2个月无异常。
2 致头痛据报道1例因心慌、胸闷,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黄芪注射液20ml,当输液达150ml时出现头痛、头昏,考虑为输液过快所致,减慢输液速度,患者头痛仍逐渐加重, 恶心,呕吐两次,并感颜面部皮肤发紧,血压18·62/11·97kPa,考虑为黄芪注射液所致,终止静脉滴注,给予脱水,利尿,2h后头痛消失。
这可能是由于黄芪注射液有扩张血管作用。
3 血液系统反应张桂玲〔5〕等报道1例5岁患儿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并给予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30ml,加黄芪注射液10ml,1日1次,用药前血常规:血红蛋白82g·L-1;白细胞16·8×109L-1,中性粒细胞0·54,淋巴细胞0·45;红细胞1·92×1012L-1,网织红细胞0·042;用药后出现黄疸,血红蛋白下降至50g·L-1,网织红细胞上升至0·125,停药,对症治疗,2周后血红蛋白升至90g·L-1,皮肤黄疸消退。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资料

首席医学网 2009年03月17日 11:23:30 Tuesday∙医师杂志征稿 ∙普通外科文献 ∙呼吸疾病会议∙网站运营 ∙核心期刊征稿 ∙帕金森病 ∙国际神经再生论坛 ∙内蒙中医药 ∙心律失常会 ∙危重病诊治 ∙心血管医师 ∙内科诊疗班 ∙方剂组成原理 ∙亚健康学会 ∙ 风湿关节炎作者: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虞舜,倪光夏,赵霞,李燕宁,艾军加入收藏夹《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航空航天医药在线征稿[先天性唇裂儿护理][编辑达人办公省事e 族]·新形势下传染病专科医院保卫现状及其对策·逐瘀化痰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泪道激光联合眼膏治泪道阻塞性疾病护理·30岁以下年轻教工高血压者干预效果评价·超声诊断睾丸微小结石护理考试在线助手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征稿[综合医学期刊-成都医学院学报][医学会议]·写作技巧| 护理论文中论题的来源·医学会快讯| 《中华普通外科》征稿【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制订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
凡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了一定范围,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
3诊断3.1按不同年龄每年呼吸道感染的次数诊断见表1。
表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判断条件年龄(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次/年)反复气管支气管炎反复肺炎0~2 732~5 622~14 522 注:①两次感染间隔时间至少7 d以上;②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够,可以将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相加,反之则不能。
足三里在不同疾病中的单穴应用概况

足三里在不同疾病中的单穴应用概况吕柳;葛永铮【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足三里单穴的临床应用,以便对临床起指导作用.方法搜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近10年来182篇论文,并根据各系统疾病的不同治疗方法纳入34篇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结果很多医家对足三里都做了很多临床试验和临床治疗,在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治疗中有着不错疗效.结论足三里有着调理脾胃、强身健体、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在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中疗效甚著.【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3【总页数】3页(P143-145)【关键词】足三里;单穴应用;针灸;推拿;穴位注射【作者】吕柳;葛永铮【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一横指处,即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周围有胫前动、静脉,以及有皮神经分布。
胃经之合穴,为土中真土,胃之枢纽,培后天精气之根本,能降上逆之浊气,升下陷之清气。
《针灸甲乙经》中讲:“少腹坚,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膝痿寒,乳痈有热,三里主之”。
“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表明足三里可调五脏六腑。
《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已上,若不灸足三里.....虽大寒忧喜风寒,痛愈恶暖处及烟火,皆灸之过也。
”此处可见足三里是全身之要穴,施治应辨证对待。
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搜索近10年182篇论文中纳入临床研究类文献,无论是对照试验、随机对照组研究还是病例报告类均可,排除动物实验、综述,并根据足三里单穴在不同系统上的治疗,排除不同程度上重复的文章,整理出34篇论文作一综述。
2.1 消化系统2.1.1 推拿疗法推拿是常见的治疗手法,阮珍连[1]等将216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组,一组用大拇指以适度的压力交替按摩双侧足三里,另一组使用保心安油辅佐足三里按摩,这两种方式都有按摩足三里的作用,均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药物类辅助治疗效果更佳。
艾灸及封闭足三里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临床观察

【 ywo d 】 oto e t no d m n l ug r ; ssni M xb s o ; c p n tr l kn Ke r s P s p r i f b o ia s r y T u a l o iu t n A u u c e o i — ao a e, ; i u b c g
atra d mi a s re y M e h d ih y s ain so o t b o n l u g r r ii e a d ml t e t n r u n o to go p f o n l u gr. e b t o s E g t- i p t t f s a d mi a r e we ed vd d r n o y i o t ame t o p a d c nr lr u x e p s y n r g
( <O 1 . n l so x u t n a d A u u c r bo k gT ua l i t a e t f d m n l i e s n a f c v n a t wt P . ) Co cu i n Mo i s o n c p n t e lc i s sni n r t n o o ia ds n i r e e t e a d sf y i O b i u n em a b t o e i e h
例腹部手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 4 , 3例 实施 维生素 B 、 足三里封闭及艾灸 ; , B 实验组 4 3例 , 实施维生素 B 、 , B 足三里封 闭、 艾灸及新斯 的明肌注 , 并进行效果观察。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 10 对照组有效率 9 .%, 0 %, 07 两组肠蠕动恢复时问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O t , 门第一排气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O0 ) P . )肛 O P .1 。结论 艾灸及穴位封闭促进腹部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确 实有效 , 且安全无痛苦 , 经济方便 , 无副作 用。
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02例指导

f 江 苏省 姜 堰 市 中 医院 , 江苏 姜堰 2 2 5 5 0 0 )
摘要 : 目的 观 察 黄 芪 注射 液 足 三 里 穴封 闭 治 疗 小 儿 感 染后 脾 虚 综合 征 的 临床 疗效 及 对 贫血 和 微 量 元 素 缺 乏 的 纠 正 情 况 。方 法 将 2 0 0例 小 儿 临床 疗 效 : 治 疗 组 总有 效 率 9 5 08 %, 对照 1 组 总有 效 率 7 1 . 0 4 %. 对 照 2组 总 有
例, 对照一组 5 O例 , 对照二组 4 8例 , 三组一 般资料经 统计学处理无 显著性差异( P > O . 0 5 ) , 具有可比性 。 1 . 2 诊断标准 ( 参 照文 献I 制 定 )①有 1 次或多次的急性或亚急性感 染或伴有发热史 者 , 在急性感染症状 消失或 基本消失后仍 存在此综
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随机分为三组 , 治疗组 1 0 2例 , 对照 1 组 5 0例 , 对 照 2组 4 8例 , 治 疗 组 采 用 黄 芪 注 射 液 足 三 里 穴位 封 闭 , 对照 1 组 采 用黄 芪
注射 液 肌 肉 注射 , 对照 2组 采 用 生 理 盐 水 足 三 里 穴 位 封 闭 。 结果
效率 4 ( ) 2 1 %。 治疗组与对照 1 组 比较 , 差 异 有显 著性 意 义 ( P < O . 0 5 ) ,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2组 比较 差异 有非 常 显著 性 意 义 ( P < O . 0 1 ) 。 对 贫血 的 纠 正 : 治 疗 组 治 疗前 后 血 红 蛋 白 、 红 细 胞 指 标 对 照 比较 ,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O . 毗) ,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1组 治疗 后 血 红 蛋 白 、 红 细胞 指 标 比较 , 差 异 有显著性意 义( P < O . 0 5 ) ,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2组 治疗 后 血 红 蛋 白 、 红 细 胞 指 标 比较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O . ( ) 1 ) 。 对微量元素缺乏的纠正: 治疗 组治疗前后比较 , 微量元素锌均值 , 差 异 有 非 常 显 著性 意 义 ( P < O . 0 1 ) ; 微 量 元 素 铁 均 值 有 显 著性 意 义 ( P < O . 0 5 ) 。 治疗 组 与 对 照 1 组 和 对 照 2组 微量元素锌均值治疗后比较 ,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 O . O 1 ) ; 治 疗组 与对 照 1组 和 对 照 2组 微 量 元 素 铁 均 值 治 疗 后 比较 , 差异 均 有显 著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02例姜润林,宋素芹(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江苏姜堰225500)摘要: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0例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102例,对照1组50例,对照2组48例,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对照1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肌肉注射,对照2组采用生理盐水足三里穴位封闭。
结果:临床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5.38%,对照1组总有效率71.04%,对照2组总有效率40.21%。
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免疫功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1、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疗效肯定。
关键词: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黄芪注射液;穴位封闭中图分类号:R725.7,R2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3)01-0132-02自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科运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10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例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均系本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24例,女76例;年龄系1 6周岁,平均年龄(3.62ʃ0.42)岁;全部病例均有明确的前驱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23例,支气管炎31例,支气管肺炎81例,肺炎40例,病毒性脑炎3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肠道感染21例。
常见症状:厌食、乏力、多汗、口渴、大便失常(包括便溏或干硬,便秘,便次增多)、睡眠不良、兴奋、咬牙、异嗜、腹痛;常见体征:消瘦,身高体重落后于同年龄儿,面色呈苍白、萎黄、少华、有花斑,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肺部有病理性呼吸音,心脏有收缩期杂音;舌质淡,舌苔花剥、白腻或黄腻;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例轻度贫血,白细胞轻度增加和中性白细胞百分率增加;全部病例免疫功能低下;微量元素测定部分病例锌、铁、铜、硒、钙等偏低和铅偏高。
200例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102例,对照1组50例,对照2组48例,三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①有1次或多次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或伴有发热史者,在急性感染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后仍存在此综合征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参考第②、③项);②常见症状:厌食、乏力、多汗、口渴、大便失常(包括便溏或干硬,便秘,便次增多)、睡眠不良、兴奋、咬牙、异嗜、腹痛;③常见体征:消瘦,身高体重落后于同年龄儿,面色呈苍白、萎黄、少华、有花斑,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肺部有病理性呼吸音,心脏有收缩期杂音,舌质淡,舌苔花剥、白腻或黄腻;④实验室检查:轻度贫血,白细胞轻度增加和中性白细胞百分率增加;尿中淀粉酶含量偏低;细胞免疫功能偏低;血中免疫球蛋白如IgG及IgA偏低,免疫复合物增高;微量元素测定中锌、铁、铜、钴、钙偏低和铅偏高。
凡存在上述①、又有②、③项中症状和体征各三项(包括三项)以上者,并在实验室检查中有两项阳性所见者即可定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但要慎重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结核病和胶原系统疾病等。
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黄芪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Z33020179)足三里穴封闭,每周2次,剂量3岁以内0.5ml,3岁以上1ml(下同)。
对照1组采用黄芪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周2次,对照2组采用生理盐水足三里穴封闭,每周2次。
三组均以4周(8次)为1疗程。
足三里穴封闭操作方法: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按上法取足三里穴后,碘伏消毒后用2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黄芪注射液或生理盐水1ml垂直刺入足三里穴内,稍加提插(大龄患儿可诉有酸麻胀感),抽无回血即快速推药,注射完毕迅速拔针,并用无菌干棉球按针孔片刻,以防止出血。
3疗效分析3.1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制定。
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3个月内未见复发者。
有效: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消失1/2或以上者),或有明显改善者,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或部分恢复正常,在治疗期间有轻度反复,治疗后3个月未见复发者;无效:治疗后无变化或加重者。
3.2治疗结果3.2.1临床疗效见表1。
·231·四川中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3年第31卷第01期Vol.31,No.01,2013表1三组临床疗效观察[n(%)]组别n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治疗组12091(76.12)11(9.26)18(14.62)(95.38)对照1组5027(55.24)8(16.8)15(28.96)(71.04)对照2组4811(22.11)9(18.20)28(59.69)(40.21)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其它两组。
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3.2.2免疫指标见表2、表3。
表2治疗前后三组体液免疫指标(g/L)结果比较(x-ʃs)组别lgG lgA lgM C3C4治疗组治疗前 5.96ʃ1.170.65ʃ0.150.92ʃ0.140.12ʃ0.110.11ʃ0.08治疗后8.80ʃ0.76 1.17ʃ0.35 1.01ʃ0.14 1.17ʃ1.270.21ʃ0.03对照1组治疗前 6.52ʃ0.130.68ʃ0.120.80ʃ0.410.81ʃ0.110.12ʃ0.57治疗后7.12ʃ1.130.71ʃ0.290.81ʃ0.210.82ʃ0.180.12ʃ0.24对照2组治疗前 6.48ʃ2.310.63ʃ0.180.84ʃ0.160.79ʃ0.120.11ʃ0.09治疗后 6.62ʃ1.110.69ʃ0.260.84ʃ0.150.82ʃ0.160.11ʃ0.24结果表明,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能有效改善患儿的体液免疫功能,治疗组前后lgG、lgA比较,两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与对照1组治疗后及治疗组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表3治疗前后三组细胞免疫指标(%)结果比较(x-ʃs)组别CD3CD4CD8CD4/CD8治疗组治疗前50.78ʃ7.1228.65ʃ5.1232.25ʃ4.750.82ʃ0.31治疗后62.15ʃ7.5439.14ʃ6.6828.16ʃ3.33 1.34ʃ0.26对照1组治疗前51.46ʃ6.1429.42ʃ5.9732.17ʃ4.960.79ʃ0.41治疗后53.75ʃ5.2730.59ʃ7.4431.00ʃ6.48 1.12ʃ0.32对照2组治疗前50.99ʃ6.9829.13ʃ5.1431.88ʃ4.870.80ʃ0.36治疗后52.11ʃ4.8830.61ʃ6.7230.64ʃ4.210.82ʃ0.29结果表明,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能有效改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CD3、CD4、CD4/ CD8,均明显回升(P<0.01)。
治疗组与对照1组治疗后及治疗组与对照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4体会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是由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孟仲法主任在1982年正式提出的,指小儿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后不久产生的一组与“脾虚证”相似,或以“脾虚证”表现为主的综合征候群[1]。
古代中医文献中,一些感时邪后出现虚证的记载与该证候群颇为接近。
如《诸病源候论·温病瘥后诸病候》篇云:“因温热病,发汗吐下之后,时邪虽退,而血气损伤,腑脏皆虚,故因兹而生诸病。
”《幼科准绳》云:“汗有虚实之证,虚者谓诸病后,大汗后血气尚弱,液溢自汗,或寒热发过之后,身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为骨蒸疳劳。
”该证候群发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其中在小儿患病过程中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所致者占有较大比例,对小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2]。
综合文献资料,结合临床研究,笔者认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生主要与小儿的体质因素和患病后的不合理用药有关。
小儿脾常不足,一旦感邪,则健运失司,不能运化水谷,以致气血生化无源,而表现出厌食、乏力、消瘦、贫血、发育滞后等脾虚症状。
其外因是病原体或外邪。
病机在于脾失健运。
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以脾虚为主要临床表现,故治疗上以健脾为总则。
黄芪功能补益脾肺、益气升阳,现代研究黄芪有保护细胞的变形能力,增强造血系统功能,具有抗病毒,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位,为胃之合穴,是全身的强壮穴位之一,具有调理脾胃、补虚益气之功效,针刺足三里穴可提高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免疫机制,对增强机体的防卫能力有重要作用。
临床研究证明,运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可协同发挥黄芪注射液益气升阳的药理作用与足三里穴的针刺保健作用,通过针、药、穴的整合放大作用,进行良好的整体调整,恢复动态生理平衡,收到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1]孟仲法.“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附3798例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10):12[2]甄穗清,魏国健.人参五味子汤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2,18(3):339(收稿日期2012-09-12)·331·2013年第31卷第01期Vol.31,No.01,2013四川中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