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格发展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佛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学和人类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性本能冲动的影响,并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 岁)在口唇期,婴儿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口腔部位,如吸吮、吞咽和咬等动作。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口腔的活动获得满足和快感。
如果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口腔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者受到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其在成年后形成一些特定的人格特征。
比如,口唇期满足不足的人可能会在成年后表现出贪吃、酗酒、咬指甲等行为,甚至在性格上变得悲观、依赖和嫉妒。
二、肛门期(1-3 岁)肛门期的儿童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排泄功能。
这一时期,儿童会从排泄过程中获得快感。
如果父母对于儿童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都可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
过于严格的训练可能会导致儿童长大后变得吝啬、固执、有洁癖;而过于宽松的训练则可能使儿童长大后变得邋遢、无条理和浪费。
三、性器期(3-6 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器官产生兴趣,并意识到性别差异。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
男孩会对母亲产生爱恋,并将父亲视为竞争对手,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则会对父亲产生爱恋,并将母亲视为竞争对手,即“厄勒克特拉情结”。
这种情结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会通过儿童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而得到解决,从而促进儿童的超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潜伏期(6-11 岁)在潜伏期,儿童的性冲动被压抑下来,他们将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游戏和其他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性方面的兴趣相对较弱,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世界和与同伴的关系。
五、生殖期(11 岁或 13 岁开始)生殖期也被称为青春期,个体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再次觉醒。
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试图建立成熟的两性关系。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人格已经基本形成,如果前几个阶段的发展顺利,个体就能形成正常的人格,能够以成熟的方式处理性需求和人际关系。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
养
当今教育界热衷于探索与了解发展中的孩子,父母和教育者面临的挑战。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的重要参考。
下面我们就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如何培养学前儿童健全的人格:
一、学前期:准备阶段
1、爱的阶段:为孩子提供一个必要的环境,让孩子从家庭中得到关爱和爱护,因此他会有信任和友谊的感情。
2、社会参与阶段:引导孩子充分参与集体活动,建立起他和家人、同伴、社会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学龄期:成长阶段
1、自我控制阶段:帮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以避免意外发生,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
2、解决问题阶段: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教会孩子系统思考,以灵活解决复杂的问题。
三、青少年时期:独立阶段
1、批判性思维阶段:教会孩子正确批判别人的能力,培养他们去随机
应变和独立思考,为他们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社会参与阶段:营造一个营造良好社会参与意识的环境,通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发挥社会贡献。
借助艾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为学前儿童的人格发展制定
出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来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培
养他们健全的个性。
培养儿童健全人格五种方法

培养儿童健全人格五种方法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
健全的人格不仅对孩子的个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五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
第一种方法是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家庭应该是一个温暖、安全和令人愉快的地方,孩子们在这里能够体验到爱和关怀,并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
第二种方法是鼓励积极的行为和品质。
父母和老师应该及时表扬孩子们的积极行为和良好品质,如勤奋、诚实、宽容、友善等。
他们应该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发展这些品质,使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第三种方法是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训。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合适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能够发展他们的技能和兴趣。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与学校和老师密切合作,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第四种方法是培养孩子的情商。
情商是指人们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能力。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教会孩子们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他们应该帮助孩子们解决冲突,教导他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孩子们需要有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设定合理的日程安排和目标,帮助孩子们理解时间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计划能力。
他们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或其他有助于发展注意力和耐心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专注力。
通过上述五种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
尽管这些方法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但它们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他们的未来将有长期和积极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对孩子的个人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还对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成功都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人格教育主要内容

儿童的人格教育主要内容标题: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重要教育内容简介: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介绍儿童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正文: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培养孩子的品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旨在塑造健全、积极向上的人格。
以下是儿童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1.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是儿童人格教育的核心。
通过教育引导,孩子们应该学会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友善、正直等品德美德。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案例分享、故事启示等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实践这些美德。
2.情感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对儿童人格教育至关重要。
家庭和学校应该提供安全、温暖的环境,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尊重他们的感受。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儿童人格教育还需要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孩子们应该学会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且能够制定目标、管理时间、面对挫折、解决问题。
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通过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提供合适的挑战和支持,帮助他们培养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社交技能培养:儿童的人格教育还需要注重社交技能的培养。
孩子们应该学会友好、尊重、合作、分享等社交技能,这将有助于他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能够在集体生活中融洽相处。
家庭和学校可以提供各种社交互动的机会,例如团队活动、角色扮演等,帮助孩子锻炼社交技能。
总结:通过以上的教育内容,儿童的人格教育将能够全面培养孩子的品德、情感、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
家长和教育者在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和榜样的力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积极、自信、有责任心的人格健全的个体。
儿童发展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著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根据自己对病态人格的研究提出了人格的结构和发展理论。
•核心思想:存在于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1.释梦•梦是一个(受压制的或被压抑的)欲望的•(伪装的)满足。
•2.精神分析引论•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编“过失心理学”,针对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误动作来分析表面行为下的深层含意,这可视作是某种预兆或讯号;第二编“梦”,则试图由释梦的技术去探索梦的显意与隐意,并推演出梦的作用;第三编“神经病通论”,结合前两篇对失误动作与梦的分析,以确证支配神经症患者的症状与其经历相关,并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3.性学三论•第一篇:《性变态》•详论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
•第二篇:《幼儿性欲》•详细分析幼年儿童的性欲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是人格三个成分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它是与生就有的,出生时就有的人格成分。
本我是个性发展的动力,里面充满了力比多。
本我寻求生理冲动的立即满足,如婴儿在饥饿、寒冷时就会嚎啕大哭,只有在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哭闹才会停止。
•本我的行动原则就是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代表人格中的理性部分。
它出现在幼儿早期,用来调和本我中的欲望以达到在现实中的实现。
在自我的帮助下,婴儿看到母亲拿出奶瓶时,就会不再哭闹,再大一点的孩子就会想办法搞点吃的,而不是哭闹。
自我担负着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协调的任务,•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是社会价值的代表,常常与本我的欲望相违背。
超我在3-6岁时开始出现,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将父母的要求内化后形成的。
一旦超我形成后,自我就担负起更加复杂的任务,即在本我与超我之间寻求平衡。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青春期。
在这些阶段中,弗洛伊德认为孩子的性欲望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且这些欲望往往是潜意识的。
此外,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个性、自我和超我等概念,认为它们对人格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与儿童教育
1、儿童的性教育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性欲望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儿童的性教育也非常重要。
在儿童的性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身体和性欲望,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何正确地表达和控制这些欲望。
2、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意识对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因此在儿童教育中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这包括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以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教育方法的选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对教育方法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应该采用更加自由和灵活的教育方法,以满足孩子的自我需求和探索欲望。
在后期阶段,则需要更加注重规范和纪律,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社交能力。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育者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性教育和自我意识培养等方面,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人格教育摘录

儿童人格教育摘录
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这时候培养出健康、积极的人格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就像盖房子要打牢地基一样,儿童时期的人格教育就是在为孩子未来的人生大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拥有良好人格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更有责任感、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影响儿童人格形成的因素
1.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发展。
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可能会变得敏感、缺乏安全感;而在充满爱和尊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更友善、开朗。
2. 学校教育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场所。
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相处,都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作用。
3. 社会环境
孩子接触到的社会现象、媒体信息等,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如何进行儿童人格教育
1.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多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就,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
2. 教导孩子学会尊重
尊重他人的意见、感受和权利,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3.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给孩子适当的任务,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4. 注重情绪管理
帮助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
儿童人格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为有爱心、有担当、有智慧的人。
国内外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进展

郭双 张 大鹏 (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 大连 16 2 … 03 1 辽宁省朝 阳市第一高级 中学 辽宁 朝 阳 12 0 ) 200
【 】本文从 儿童人 格 发展 研 究体 制 、 儿童人 格 发展研 究、 儿童 人 格 发展研 究方 法 以及 研 究趋 势 等 摘要 几个方 面阐述 国内外 儿童人 格 发展的研 究新进展 。儿童人格 的发展研 究正不 断地体现着创新 ,展现 着强
大的生命 力,从而为 儿童人格 发展 与培 养研 究工作 的开展提 供合理性 、可行性和理论依据 。
f 关键词 】儿童 人 格 发展 研 究进 展 f 中图分类号】B 4 . 8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5 4 (0 2 0 —0 5 一O 9 59 2 1) 3 0 1 2 0
N5 年代末,T o a  ̄ C e s o h m s H h s 研究儿童的气质 ,提 出九个维度 气质结构 。然而M r i (9 4 在运用多种方法研究儿童气质结 a t n 19 ) 构时提 出了1至2 个因素 。这样儿童气质结构研究一直缺乏统 5 O 性。由于气质是描述儿童个别差异的重要方面,对于气质结 构 缺 乏统 一 的认 识 导 致心 理 学 界长 期 对儿 童 的人 格 结构 难 以进 行描述 。直到 “ 大五”人格结构理论的提 出给儿童青少年人格 的研 究提供了新 的思路。真正将 “ 大五”人格 因素理论用于儿 童青少年的是D g a (9 6 。通过研究他提出,儿童的人格结 im n 1 8) 构 也 有 与 成 人 类 似 的 五 因 素 。也 有 研 究 者 将 儿 童 青 少年 人格 的五因素 结构称为 “ 小五” (o n 19 ) J h 等,9 4 ,以与成人人格的 “ 大五 ”因素相 区别。张雨青,林微运用与荷兰 、美 国等 国 的跨文化研究组相同的访谈和编码方法 ,对我 国北京和福州两 个城 市共4 0 1 位的3 1 岁儿童家长进行了访谈 ;周晖 ( 9 8 —2 19) 采用 了量表评定、Q 分类 、 自由描述等方法均验证 了五因素结 构,较好地解释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特征。 杨 丽珠等人依据 多年的研究 ,认为人格 是指个体在生物 基础 上 ,受社会 生活 条件制 约而 形成 的独特 而稳 定 的具有 调控 能力的、具有倾 向性 、动力性 的各种 心理特征的综合系 统。人格结构 由相互联系 、又相互 区别的三个系统—— 自我 调节 系统、人格倾 向性系统和人格特 征系统组成。在此理论 基础 上,刘文、杨丽珠等人首先在大连 、武汉 等地进行幼儿 人格 结构研 究,编制 出3 1岁儿童人格评 定问卷。进而 ,在 —2 我 国六 大行政区进行施测 、验证 ,制 定出中国幼儿人格教师 评定量表和 中国小学生人格教师评定量表 。 ( )儿童人格发展与培养研 究 二 儿童的人格发展可 以说就是在社会化 的过程 当中形成 的。 儿童人格 的发展将会受到社会文化影响。杨丽珠等 ( 9 5 19 )进 行 了中美 学前 儿童在游戏中 的社交和认知类型 发展 的比较研 究。结果表明,美国学前儿童个体游戏、平行游戏多于中国, 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中国多于美 国;实践游戏美 国多于中国, 象征游戏、规则游戏中国多于美 国。家庭、学校又是儿童社会 化的载体,必然在儿童 的人格发展中产生重大 的影响。研究者 们从亲子关系、家庭环境、父母知觉,同伴关系、教师及素质 教育等角度 都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进行 了探索。但是, 目前依据 儿童人格结构对儿童人格的培养研究还亟待发展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
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人格就是性格,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外在表现为行为,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
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粗略行为阶段(Rudimentary Behavion)(10个月―16个月)。
婴儿在这时期有企图消除内驱力、紧张度的要求。
母亲的果断、敏捷、可靠性、规律性以及对婴儿的态度(如温存、亲密的接触等)为婴儿的行为提供了基本的强化。
当孩子需要强化时,密切注意孩子行为的母亲就要给孩子以适当的强化。
反过来,孩子借助于母亲的注意,也更加牢固了他学习的行为。
这样,孩子的变化就能达到他这个年龄机能发展的水平。
在这种双向的强化过程中,孩子和母亲双方都保留了有意义的相互强化,作出与他们各自期望相符合的刺激性的回答。
积极地维持儿童与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是通过父母给孩子提供满足,特别是由父母提供抚爱、重复控制需要来达到的。
这个发展阶段的本质是对食物欲望和对母亲的形象、微笑等的需要,它决定了后来的社会化阶段的发展。
母亲不仅带来了食物,也培养了双向关系,增加了孩子对她的依赖性。
无视孩子的自然欲望可能形成一种反社会的欲望。
对孩子的护理、维持身体卫生等,是为培养孩子正常的社会欲望。
西尔斯认为攻击是由于挫折造成的,这一时期挫折的造成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满足,由于挫折会使婴儿感到不舒服、疼痛,所以,攻击很快就变成早期学习行为的一部分。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放纵将有损于他们孩子行为模式的强化,给孩子人格品质里留下任性的攻击性;相反,过分允许孩子的依赖性,又会导致儿童离不开成人,久而久之,孩子会拒绝从事他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事情,其中也包括影响到儿童对挫折的克服。
所以儿童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对孩子的自我控制总是产生于父母对他们的控制。
西尔斯在这一发展阶段中尤为强调母亲的作用,母亲的人格、母亲的能力、对孩子控制的限制、对性别的态度以及她外表的仪容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母亲能受到较高的教育,那么她对儿童就会更加关心,也就更能理智地控制孩子,并加以正确地培养,而缺乏教育的母亲总是用不合适的方法纵容孩子或严加处罚。
第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与孩子的生物基础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的,这一阶段的发展会为儿童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二次动机系统、集中于家庭的学习(Secondary Uotivational systems Family-Centrened Leaning)。
这一阶段从一岁半开始延至儿童期。
儿童开始了社会的交往。
这个时期,儿童最原始的需要继续驱使他活动,但却逐渐地合并到一种强化的学习训练或第二级内驱力之内。
这种二级内驱力便是促使他行为的主要动机。
例如,儿童的饥饿不再完全是由胃部不适引起,一些象征性的诱因,如母亲打开冰箱或瓶子等这些情境也可能引起孩子的饥饿感。
这个阶段早期,母亲仍然是强化的主要因素,她促使行为的变化和更好更成熟的行为方式建立了标准,这时期,母亲必须培养儿童与社会交往的愿望,如果这种培养成功,儿童学习内驱力所引起的社会行为将使他向更为成熟的活动和回答方向发展。
孩子的活动变成一种自我活动动机,他倾向于有意义的、能使他的父母感到满意的行为。
惩罚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反映,惩罚正是表示了一种清楚的对应关系。
重要的是惩罚并不是熄灭行为。
他能改变行为而只是作为拒绝支持行为的标志而已。
这就清楚表明,惩罚是用来表明对那些不合愿望的不指向一般目标行为的阻止。
所以在儿童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母亲应清楚地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出满意、不满意或阻止。
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建立在使母亲满意的基础上,孩子最初的学习也是依赖于这种天性。
值得注意的是,过分纵容依赖性并不能促使孩子的发展,因为这样常使孩子保持现状而不图进取。
在这一发展时期里,母亲应不定时地减少对孩子的支持,包括关心、爱、温存的减退,即达到照料的缩减。
依赖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
当然在西尔斯理论中还表明学龄前的女孩在超越依赖性方面比男孩走得更远,保留着更多的坚韧性,所以,一般而言学龄前的女孩独立性大多早于男孩。
儿童在依赖性递减中逐渐学会尊重和热爱关心他的人。
这说明儿童早期的抚养和依赖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
如果母亲试作改变抚养习惯,也就打乱了以来的关系,就会引起孩子已建立的动机系统的改变,促使建立新的动机系统(二级动机系统),如孩子断乳、大小便控制等,这些需要在社会交往中来培养他们控制自发性的行为,母亲不仅只是“为”(for )孩子做什么事,而是“使”(to)他做什么。
这一时期攻击性发展也是一种活动的结果。
孩子的攻击行为和依赖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
西尔斯认为过分抑制攻击和过分纵容攻击都会培养儿童的攻击性情感,因为过分地纵容儿童的攻击性会导致儿童正面地肯定攻击性行为,而过分地抑制攻击性行为是要求儿童忍受他的挫折和埋藏不满情绪,这样只会更增加儿童的挫折和攻击的欲望。
另外,西尔斯认为适度地让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一些攻击性的撒娇反而可减轻孩子在家庭之外的攻击性,而在家中对于孩子管教过于严厉势必增加他在学校中的攻击性行为和其它一些他不熟悉的生活经验。
所以很小的惩罚或极大的宽容,或是极大的惩罚或极小的宽容,这两个极端都容易培养儿童的攻击性。
所以在儿童人格的培养中适度相当重要。
儿童在三岁时,他的行为开始模仿和父母相似的行为,也就开始了辨别(Identify),即有自居作用(Identifieation)。
西尔斯强调,女孩的自居主要是模仿自己母亲的行为模式,男孩的自居与父亲的行为是相关的,孩子成熟得越快,这种自居作用也就越强。
如果父亲能具备母亲所尊重的行为模式,男孩对仿效父亲的自居作用就会增强。
同样,当父亲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示对母亲的尊重,也就会增加女孩对母亲的自居心理。
接近学龄期的孩子,倾向于模仿对他最有影响人物的性格。
自居作用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重要作用。
这时期孩子已从父母的控制发展到通过父母的指导而形成部分性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的过程是孩子逐渐地适合父母的愿望和标准、发展成良心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父母行为品质的标准被合并到儿童自己的行为积累之中。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孩子通过父母的抚养和长辈的指导,发展了他们的人格。
孩子培养的成功依赖于适中的控制,既不要太多地允许孩子的依赖性,也不要过分地控制儿童;不要使孩子具有过强或过弱的自居作用和良心意识。
只有这样一来,才不会阻碍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第三阶段:次动机系统;家庭外的学习(Seeondany Uotivational syatems)。
这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学龄期,他们准备超越家庭的范围进入到更广泛的外部世界接受信息。
带着早期童年的模式进入社会,开始逐渐形成社会化行为。
他们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渐渐被对伙伴的依赖所代替。
伙伴能给儿童的行为提供强化。
学龄期儿童独立自由的愿望需要通过接受控制和自由限制的认识来保持平衡。
孩子的自居还带着儿童所期望的模式,如果孩子所期望的模式不能在承认世界中实现,他将寻找在同伴中得到满意的实现。
由于孩子越过了家庭的范围,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良心的指导。
新的广阔的环境帮助儿童在理解社会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价值的同时也一样帮助儿童理解自身利益的价值。
后来一切价值判断的获得都是以和他们父母行为的早期结合以及从父母教育中所学到的东西为基础的。
以上阐述了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其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尔斯很强调亲子关系与儿童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性。
从西尔斯的发展理论中我们得到以下启示:(一)西尔斯认为孩子的人格培养应早进行。
当孩子还在襁褓中,父母对他的生理性照顾就会增加其对人和社会的信任和友好,反之会增加他的不信任和怀疑。
任何发展都始于发生,婴儿早期发生的交往和认知等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机能,都孕育着品德的胚芽,是品德社会化发展的起点。
早期教育,不是要形成具体的道德品质,而是要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早期经验,为日后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奠定基础。
(二)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环境的重要性。
西尔斯认为人格的发展最好通过活动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来测定。
人格也是一种从个体的潜在能力转变为将来行为的一种双维活动的产物。
构成儿童行为主要是环境的作用,发展中的儿童是通过掌握自己的行为和与别人进行交往来不断地提高自己活动的准确性、效率和速度的。
从出身起,婴儿就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就被包围在各种社会物体、社会刺激之中,形成和发展着人的情绪情感、社会行为和个体特征等。
家庭作为儿童接受系统影响与教育的环境之一,对儿童人格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都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性格,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还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有自信心等人格特质,而生活在不和谐、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则容易出现孤僻、冷漠、撒谎等不良性格,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甚至还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4]。
所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文明、受鼓励的环境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相反,一个冷酷的、严厉的以及太多约束或被忽视的环境则对儿童成长不利。
(三)西尔斯的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父母素质的重要性。
西尔斯认为孩子的发展依赖于看护他们的成年人――通常是自己的父母――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儿童是从父母的言行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的,儿童在三岁左右就开始模仿学习自己的父母,即有自居心理。
父母的言行甚至是习惯、爱好等都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烙印。
父母的思想品德、人格特征、价值取向、知识经验、文化水平等等无一不对孩子的人格、学业行为等发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父母的素质,尤其是母亲的素质是西尔斯发展理论中很强调的一点。
他认为母亲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和文化背景都预先决定了其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自身的素质最重要的是影响其教育方式。
儿童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他们的自我状况主要是由家长来界定与塑造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儿童在家庭中就养成了会在其走向社会时导致社会环境不良的隐性角色偏常,那么在孩子未来的发展中不仅智力上会受到不利影响,其整个人格的发展也会向真正角色偏常的方向偏多。
所以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孩子终身的良师益友。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5](四)西尔斯发展理论中最可贵之处和最大特点是强调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中教育的适度原则。
西尔斯根据自己的研究强调:儿童的抚养实践不是累积性的直线发展而是一种弧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