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尤苏戴莫斯的对话

合集下载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色诺芬(约前434-前354),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苏格拉底最有名的学生之一。

据说,苏格拉底初次遇见童年时的色诺芬时,用手杖拦住了他,骤然问他什么地方可以购买市场上出售的各种商品。

这个孩子十分有礼貌地回答了他,最后苏格拉底又问他:"哪儿可以买到'高尚'和'善良'?"这一难以解释的概念含有'高尚的人'和'善良的人'的意思。

孩子茫然不知所对。

这位哲学家随即说道:"那么跟我来吧!"这个传说隐约指出色诺芬是一位高尚而善良的人,他思想实际,精神健全,虔诚地皈依宗教。

与柏拉图相比,他思辩能力不高,但他也像柏拉图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节操。

色诺芬的主要著作有《万人军远征记》(the Anabasis),《库罗派得埃》(Crapaedeia)、《希腊史》(Hellenica)、《回忆苏格拉底》(Xenophons'Wemorabilia of Socrates)。

《回忆苏格拉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中国一般称此书为《苏格拉底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的吴永泉先生的汉译本,改译书名为《回忆苏格拉底》。

《回忆苏格拉底》共四卷,外加一篇"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

正卷各章前都附有简要的提纲,它们非原著所有,而是后人加上去的。

汉译者一并译出,为阅读正文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该书记载了苏格拉底丰富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择其要者评介如下。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理想及其历史命运在古典时代后期,雅典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社会领袖人物,它推动了希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有体系的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当时,这种以培养社会领袖人才的高等教育在雅典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教育流派,一是继承智者传统、以伊索克拉底为首的修辞学教育,其培养目标是演说家;另一派就是起源于苏格拉底、形成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了一定变化的哲学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哲学王"。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道德观

以身殉道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谈论西方哲学,很自然会想起苏格拉底,正如谈论中国哲学,也很自然想起孔子一样,他们都是追求真理和维护真理的哲学家,两者有很多共同点。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道德观“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条镌刻在德尔斐的智慧神庙上的箴言。

也许是受到这条古老的格言的启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照顾你的心灵”的观点。

一次,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同他进行了一次机智,生动的谈话。

当苏格拉底知道尤苏戴莫斯雄心勃勃,想将来竞选城邦的领袖时,就对他说:“一个希望当领袖的人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但是,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当然不能。

一个非正义的人甚至连做一个良好的公民都不够格。

”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你知道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吗?”苏格拉底继续问道,拿出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于是,尤苏戴莫斯把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都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对此,苏格拉底运用相反的具体事例,把这些看起来是“非正义”的行为一一予以推倒。

他问道:“作战时,潜入敌方军营,偷窃其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为防绝望中的朋友自杀,把人藏在枕头底下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生病时儿子不肯吃药,父亲就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使儿子很快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尤苏戴莫斯如堕五里雾中。

苏格拉底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就正面进行诱导。

他继续发问:“是不是有一种学习和认识正义、美德的方法呢?对于正义、美德和善有知的人和无知的人比,哪一种人更能做得更好一些呢?”显然,对于这些问题只能作肯定的回答。

这样,苏格拉底就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并使尤苏戴莫斯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接着,苏格拉底就指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的,这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苏格拉底话善恶

苏格拉底话善恶

苏格拉底话善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就饱读诗书,靠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和社会活动,引导人们认识、追求美德。

向苏格拉底求学的人很多,但他在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时从不说教,而是采用双方辩论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错误,并引导对方得出正确结论。

请看苏格拉底与一个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进行的关于“什么是善行”的辩论: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以下简称尤):当然知道。

苏:那么我问你,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是善行还是恶行?尤:这些行为自然都是恶行了。

苏:可是,如果一位将军战胜并奴役了危害自己祖国的敌人,这是恶行吗?尤:不是。

苏:如果这个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并偷走了敌人的作战物资,这是恶行吗?尤:不是。

苏:你刚才讲欺骗、奴役和偷盗都是恶行,怎么现在又认为不是呢?尤:我的意思是对朋友、亲人实施上述行为的话是恶行,而你列举的情况都是针对敌人的。

苏:好吧,那么我们就专门讨论一下对自己人的问题。

如果一个将军率军作战时被敌人包围,士兵们因伤亡、困乏而丧失了作战的勇气。

将军欺骗他们说:“援军即将到来,我们来个里应外合将敌人一举歼灭吧 ”从而鼓起士兵的勇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尤:我想这是善行。

苏:如果一个孩子生病需要吃药而又嫌药太苦不肯吃,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很好吃,哄他吃了,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

父亲这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尤:是善行。

苏:如果有人发现他的朋友绝望得想自杀,就偷走了朋友藏在忱头下的刀,这是善行还是恶行?尤:是善行。

苏:你刚才说对敌人的行为,即便是欺骗、奴役、偷盗也不是恶行,这种行为也只能对敌人,对自己人的话是恶行。

那现在这几种情况都是对自己人,你怎么认为它们都是善行呢?尤:哎呀,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了。

苏格拉底于是告诉他,善行、恶行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任何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通过学习拥有知识,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18)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18)

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18)第一篇: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18)各类考试历年试题答案免费免注册直接下载全部WORD文档.全国2003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

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A.目标模式C.情境模式B.过程模式D.批判模式2.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D.永恒主义课程论3.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怎样编制课程》B.《教育过程》D.《课程》4.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在于澄清()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B.学校课程的价值C.社会生活的价值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类型为()A.共同解决问题型B.启发型C.提示型D.自主型6.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A.决策研究的整合B.理解研究的整合C.实施研究的整合D.评价研究的整合7.“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A.巴班斯基C.华虚朋B.布卢姆D.瓦根舍因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卢梭C.斯宾塞D.夸美纽斯9.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

这种评价是()A.外部人员评价B.总结性评价C.效果评价D.质的评价10.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类型称为()A.启发型C.自主型B.提示型D.共同解决问题型第 1 页11.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A.合作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同步学习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夸美纽斯B.拉特克C.赫尔巴特D.康德13.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A.《爱弥尔》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我们怎样思维》14.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15.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面对蛮不讲理的人无招可用?苏格拉底教你最实用的说服技巧!

面对蛮不讲理的人无招可用?苏格拉底教你最实用的说服技巧!

面对蛮不讲理的人无招可用?苏格拉底教你最实用的说服技巧!播放GIF有一只鳄鱼,它抢走了一个男人的孩子,然后这只狡猾的鳄鱼对男人说:“咱们现在玩个游戏吧,规则是这样的:我有两个选择:第一,把你的孩子吃掉。

第二,把你的孩子还给你,你猜我会怎么做?如果你猜对了,我就把孩子还给你,如果你猜错了,我就吃掉你的孩子。

”面对鳄鱼的圈套,男人思索片刻,然后胸有成竹的对鳄鱼说:“我猜你会吃掉我的孩子。

”鳄鱼马上说:“你猜对了!”说完就要吃掉男人的孩子,而男人却大喊一声:“等等!按照你自己定的游戏规则,如果我猜对了,你就应该把孩子还给我。

”听到这话,鳄鱼只能出尔反尔的说:“你刚才猜错了,这回我能吃了吧。

”男人笑了:“如果我猜错了,你就更应该把孩子还给我,因为我猜的是你会吃掉我的孩子,如果我猜错了的话,就意味着你不会吃掉我的孩子。

所以无论我猜对还是猜错,你都应该把孩子还给我。

”鳄鱼当时就傻眼了,它本来是想通过一种无赖的游戏规则让男人陷入两难境地,然后吃掉孩子。

没想到的是,男人比自己还无赖,他没有拒绝游戏,而是聪明的利用了规则让鳄鱼跳下了自己挖的坑。

没办法,鳄鱼只能乖乖的把孩子还给了男人。

在这个故事里,男人说服鳄鱼所使用的方法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其实,这种方法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较为原始的版本。

苏格拉底被誉为“第一个将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西方哲学家”,他就是一位善于从内部攻破堡垒,让对方发现自己是在作茧自缚的逻辑学大师。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的乡村,父亲是雕刻师,母亲是接生婆。

苏格拉底成长的年代,正是民主政体在政治家伯利克里的领带下蒸蒸日上的历史时期,20岁起,苏格拉底师从哲学家阿那克萨戈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

苏格拉底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公共场合,与他人讨论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等等都是他热衷的话题。

之所以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有两个原因。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精选阅读(1):认识你自我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哲学观点上自成一体,作为一个旷世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道,为古希腊礼貌标出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苏格拉底通常并不是以一个青年导师的身份出现的。

他在和别人谈话时,并不是刻意地想要教导别人,而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自我的工作是帮忙别人产生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传授给他们什么。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愉悦,但是却到处碰壁。

反而遇到了许多忧愁、烦恼和痛苦。

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寻觅关于愉悦的答案。

老师,您是希腊最聪明的人,请您告诉咱们,愉悦到底在哪里?我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正因我不是智者,我只是一个哲学家。

如果说我聪明的话,那就是我明白自我是一个无知的人。

正因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一无所知。

工会名字苏格拉底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先把关于愉悦的问题放一放,先帮我造1条船吧。

于是这些年轻人把寻找愉悦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和苏格拉底一齐造起独木舟来了。

他们同心协力锯倒了一棵大树,把树剖析成两半,挖空了树心,很快就造成了1条独木舟。

独木舟下水了,大家把苏格拉底请到船上,一齐荡起双桨,一边齐声唱歌。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此刻觉得愉悦吗?学生们齐声回答:咱们此刻觉得愉悦极了!苏格拉底说:愉悦就是这样。

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目标发奋工作时,就突然地到来了。

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我认识你自我本是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铭言,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我哲学原则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好处。

事实上,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方写着认识你自我。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家们在哲学对象、目标、途径、方法等问题上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他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而且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因此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事实上,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的,亦即善。

2022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答案

2022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答案

2022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答案全国2022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A.查特斯C.博比特B.奥利沃D.施瓦布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D)A.进步主义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B.要素主义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A.拉特克C.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D.斯太克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D)A.复习C.拓展B.呈现D.方法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

这本不朽名著是(A)A.《儿童与课程》C.《我的教育信条》B.《民主主义与教育》D.《明日之学校》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A)A.目标模式C.表现模式B.过程模式D.普遍模式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B)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第1页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C)A.接受学习C.有意义学习B.发现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B)A.好奇心C.附属驱力B.认知驱力D.自我驱力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C)A.潜在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B.实际发展区D.现有发展区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A.高速度原则C.小步子原则B.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

苏格拉底话“善、恶”

苏格拉底话“善、恶”

苏格拉底话“善、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青少年时期,苏格拉底就饱读诗书,靠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和社会活动,引导人们认识、追求美德.向苏格拉底求学的人很多,但他在传播自己的思想观点时从不说教,而是采用双方辩论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错误,并引导对方得出正确结论.请看苏格拉底与一个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进行的关于“什么是善行”的辩论: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请问你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吗?尤苏戴莫斯(以下简称尤):当然知道.苏:那么我问你,虚伪、欺骗、偷盗、奴役他人是善行还是恶行?尤:这些行为自然都是恶行了.苏:可是,如果一位将军战胜并奴役了危害自己祖国的敌人,这是恶行吗?尤:不是.苏:如果这个将军在作战时欺骗了敌人,并偷走了敌人的作战物资,这是恶行吗?尤:不是.苏:你刚才讲欺骗、奴役和偷盗都是恶行,怎么现在又认为不是呢?尤:我的意思是对朋友、亲人实施上述行为的话是恶行,而你列举的情况都是针对敌人的.苏:好吧,那么我们就专门讨论一下对自己人的问题.如果一个将军率军作战时被敌人包围,士兵们因伤亡、困乏而丧失了作战的勇气.从而鼓起士兵的勇气,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请问这是善行还是恶行?尤:我想这是善行.苏:如果一个孩子生病需要吃药而又嫌药太苦不肯吃,他父亲欺骗他说药很好吃,哄他吃了,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父亲这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尤:是善行.苏:如果有人发现他的朋友绝望得想自杀,就偷走了朋友藏在忱头下的刀,这是善行还是恶行?尤:是善行.苏:你刚才说对敌人的行为,即便是欺骗、奴役、偷盗也不是恶行,这种行为也只能对敌人,对自己人的话是恶行.那现在这几种情况都是对自己人,你怎么认为它们都是善行呢?尤:哎呀,我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了.苏格拉底于是告诉他,善行、恶行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含义,任何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通过学习拥有知识,才能对此做出准确的判断.尤苏戴莫斯信服地接受了苏格拉底的观点.在上面的辩论中,苏格拉底先让对方亮出观点,然后不断从不同方面提出问题攻击对方的疏漏之处,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他承认自己无知,在问答中又逐步启发对方思考、认识问题,最后引导其掌握明晰的概念,从而达到自己辩论的目的.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无论从辩论角度还是从教学角度来看,现在仍不失其积极的借鉴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与尤苏戴莫斯的对话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了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Euthydamus)有关“正义”问题的谈话。

“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

“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

“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问。

“显示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


“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问。

“肯定有”,尤回答。

“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


“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
“也有”,尤回答。

“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
“也有。


“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

”“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是不是也能说它是非正义的呢?”
“当然不能。


“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当然。


“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
“这也是正义的。

”尤回答。

“如果他偷窃、抢劫他们的财物,他所做的不也是正义的吗?”
“当然是,不过,一起头,我还以为你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哩。

”尤回答。

“那么,所有我们放在非正义一边的事,也都可以放在正义的一边了?”苏问。

“好象是这样。


“既然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问。

“完全同意。

”尤回答。

苏接下去又问道:“弱国一个将领看到他的军队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因此,就制止了士气的消沉,我们应该把这种欺骗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
“我看应该放在正义的一边,”尤回答。

“又如儿子需要服药,却不肯服,父亲就骗他,把药
当饭给他吃,而由于用了欺骗的方法,竟使儿子恢复了健康,这中欺骗的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我看也应该放在同一边。

”尤回答。

“又如,一个人因为朋友意志沮丧,怕他自杀,把他的剑或其他这一类的东西偷去或拿去,这中行为应该放在拿一边呢?”
“当然也应该放在同一边。

”尤回答。

苏又问:“你是说,就连对于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
“的确不是,”尤回答,“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