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对话录------关于灵魂与肉体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

从苏格拉底之死论述柏拉图的灵魂观苏格拉底之死是柏拉图哲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事件,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柏拉图哲学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柏拉图对灵魂本质的理解。
在柏拉图看来,人的灵魂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质,是人类智慧和良知的源泉。
灵魂不仅负责掌控身体,还承担着指导我们思考、决策和行动的责任。
苏格拉底之死,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是灵魂和身体之间的一次严肃的冲突。
苏格拉底不愿意放弃他的信仰和原则,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种无私的奉献是灵魂自由和无限的表达。
他坚信,灵魂不应该受到身体的束缚,它应该自由地去追求真理、美和善。
柏拉图的灵魂观中,灵魂是居住在身体中的非物质实体。
他认为,灵魂可以延续并存在于身体之外,直到它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对于柏拉图来说,灵魂是永恒和不朽的,它是与神的存在相似的。
身体则是可替换的,因为它是有限和有限期的。
灵魂是我们最真实和最高贵的部分,而身体是暂时和次要的。
柏拉图把灵魂分成了三个部分:理性、感性和意志。
理性是灵魂中最高级别的部分,它是人类思考、探索和理解世界的核心。
感性是灵魂的部分,它因人而异,是人类的欲望和感受。
最后是意志,它是人类做出决定和行动的部分。
在柏拉图的灵魂支配论中,思考和行动是灵魂中居高不下的部分的责任。
它们应该是灵魂健康的指标和展示。
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通过合理思考和明智行动实现他的终极目标时,他的灵魂才能获得和达到完美的状态。
灵魂的完美,是只有通过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远离物质和享乐之路才能实现的。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之死表达了柏拉图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人类的灵魂是至高无上的财富,一个人应该追求目标的追求其完美状态。
只有在追求真理和美好的生活,离开物质和享乐,我们才能更接近灵魂的完美状态,逐步摆脱物质欲望和精神束缚,最终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卓越!。
苏格拉底的人生三问和康德的三大批判有何相同又有何区别?

苏格拉底的⼈⽣三问和康德的三⼤批判有何相同⼜有何区别?很不好意思——题⽬中所说的苏格拉底“⼈⽣三问”应该是不存在的,苏格拉底没问过关于⼈⽣的这三个问题;同样,康德的“三⼤批判”也不是题⽬所说的“⼈可以知道什么?⼈可以期望什么?⼈应该做什么?”既然如此,讨论“⼈⽣三问”和“三⼤批判”的异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不过,可以简单介绍⼀下苏格拉底说过什么;以及康德的“三⼤批判”讲了什么。
关于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据说⽣于公元前469年——中国的孔⼦去世整10年,卒于前399年。
还据说,他的⽗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
之所以⽤“据说”,是因为以上信息,都来⾃他的学⽣柏拉图和⾊诺芬。
苏格拉底没留下任何⾃⼰的著作,关于他的思想,也基本是这两个学⽣转述的——这有点⼉像孔⼦。
但是问题也就来了,⾄少有两个问题——第⼀,柏拉图和⾊诺芬所叙述的苏格拉底思想差异很⼤,甚⾄有⼀些是截然相反的,信谁的;第⼆,这两个学⽣讲述的苏格拉底的观点,究竟哪些真的是苏格拉底的思想,哪些属于“拉⼤旗作虎⽪”其实是这俩学⽣⾃⼰的意见呢?这两个问题,让后来的学者很伤脑筋。
关于第⼀个问题,⼤家⽐较⼀致的看法,是⾊诺芬讲到的苏格拉底,不少是从柏拉图那⾥“转发”的,尽管他⼜做了些加⼯;第⼆个问题,学者们反复筛选了⼀下,列出了更可能真的属于苏格拉底⾃⼰的意见。
国外就此出版了不少专著,咱们的北京⼤学,基于这些著作加上⾃⼰的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本《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中收录了可以认为属于苏格拉底的思想。
那么,苏格拉底都有哪些哲学论述呢?⾸先,伦理学在他的哲学中占有中⼼的位置。
苏格拉底认为,⾃然界的⼀切都是神按⼀定⽬的安排好的;⼈没有认识⾃然的能⼒,研究⾃然及其规律是对神的⼲涉,是对神的亵渎。
哲学的对象不是⾃然⽽是⼈,对⾃然的研究是劳⽽⽆功,得不出任何结果来的。
哲学的⽬的,是教导⼈们怎样过道德的⽣活。
要实现这个任务,就必须对永恒不变的普遍道德概念——真正的善有所认识。
论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西方哲学论文

论上帝的存在和人的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实在区别西方哲学论文【引言第一哲学术语为亚里士多德首创,作者沿用亚里士多德的用法,把关于哲学基本原理的学问也称为“第一哲学”。
关于上帝和灵魂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上帝的存在不仅可以从《圣经》中推论出来,也可以通过自然理性来证明,但只有通过自然理性证明才能使更多的人信服。
对于上帝的知识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自己,来自对我们心灵的本性的简单考虑。
本文的目的是要证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使那些不信教的人会毫不怀疑地相信上帝的存在。
但是作者所指的上帝乃认识论的上帝,而不是《圣经》中的上帝;灵魂是一种认识主体,而不是上帝所拯救或惩罚的那种灵魂。
文中的六个沉思详细地论述了作者的基本哲学主张,是研究笛卡尔哲学思想的重要论著之一。
】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由于很久以来我就感觉到我自从幼年时期起就把一大堆错误的见解当做真实的接受了过来,而从那时以后我根据一些非常靠不住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东西都不能不是十分可疑、十分不可靠的,因此我认为,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
可是这个工作的规模对我来说好像是太大了,因此我一直等待我达到一个十分成熟的年纪,成熟到我不能再希望在这以后还会有更合适于执行这项工作的时候为止,这就使我拖延了如此之久,直到我认为如果再不把我的余生用来行动,光是考虑来考虑去的话,那我就铸成大错了。
而现在,由于我的精神已从一切干扰中解放了出来,我又在一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中得到一个稳定的休息,所以我要认真地、自由地来对我的全部旧见解进行一次总的清算。
可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没有必要去证明这些旧见解都是错误的,因为那样一来,我也许就永远达不到目的。
不过,理性告诉我说,和我认为显然是错误的东西一样,对于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应该不要轻易相信,因此只要我在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是一点点可疑的东西就足以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
苏格拉底对话录

一、苏格拉底谜题美德是否可教?这个问题首先是由苏格拉底(Socrates)提出来的。
当时,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和高尔吉亚(Gorgias)之类的智术之士四处招揽学生,并宣称他们能够传授美德、政治艺术,使接受他们教导的年青人在判断和处理个人事务、公共事务的能力和品德上突飞猛进,成为好人或好公民。
苏格拉底不以为然,他一再质问智术之士美德是否可教,对这些好为人师却又大言不惭的人似乎没有一点好感。
其实,苏格拉底对于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相当矛盾的。
教例:美诺苏格拉底(Socrates)是二千多年前雅典的一名石匠,母亲是一名助产婆,妻子是个蛮横、泼辣的悍妇。
这两个女人对他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也许是实在受不了老太婆没完没了唠叼和折磨,他经常走出家门,游荡在雅典街头、广场,逮人聊天、神侃、辩论,聊来聊去,辩来辩去,一不小心就成了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哲学和教育思想显然受到了母亲职业的影响,以致后人把他创立的一种探求真理的思维或教育方法称作“产婆术”。
据说德尔菲阿波罗神殿的神喻称苏格拉底是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苏格拉底本人却不以为然。
他公开宣称自己无知,他说:如果我知道什么的话,那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为了证明神弄错了,苏格拉底四处寻找那些公认的贤能之士,与之开诚布公进行辩论,以发现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终生努力,未能如愿,却养成了酷爱对习俗观念进行无休止诘问的习惯。
这使许多保守人士感到愤怒和惊恐,也使许多好学青年欣喜若狂,喜爱跟他聊天、辩论。
美诺(Meno)[1]就是这样一位“哈苏”青年,有一天他和好友阿尼图斯(Anytus)[2]把苏格拉底请到家中,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对话和讨论。
美:你能告诉我吗,苏格拉底,美德究竟是通过教获得的,还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或者说,如果美德既不得自教,又不得自实践,那么,人的美德是来自天性,还是来自别的什么方式?苏:美诺,帖撒利人(Thessalians)一度仅因其富有而善骑享誉希腊;而现在,如果我没弄错的话,他们同样因其智慧美名远扬,特别是在你朋友阿里斯提波(Aristippus)的家乡拉里萨(Larisa)。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5苏格拉底之死》word教案 (6)

一五苏格拉底之死教学目标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了解苏格拉底及其人生轨迹。
)一、导入新课。
“认识你自己”,轻轻一句话,里面包含玄机无数。
它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
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子,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阅读《苏格拉底之死》一文,共同走进苏格拉底的灵魂世界。
2.作者及作品。
苏格拉底,这位统御哲学世界和西方文化的人物一生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
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在老师身边学习了8年。
他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柏拉图的对话录被誉为哲学和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有4篇对话录涉及苏格拉底的受审、囚禁和死亡:《游叙弗伦篇》描述了苏格拉底即将上法庭时,在王宫前廊与游叙弗伦的对话;《申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克里托篇》记载了苏格拉底临死前3天就是否应该越狱的问题与朋友克里托的对话;《斐多篇》描述了苏格拉底死亡之日的思想和行动。
本文是《斐多篇》的节选。
三、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在文中描写苏格拉底的关键语句处做标记。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苏格拉底说:“我感到快乐随着痛苦而到来。
”临刑前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结合这一段文字内容和苏格拉底被判罪的原因去理解。
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原因是他坚决同黑暗势力作斗争,而以“渎神”获罪,他即将赴死,当然痛苦,但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当然又是快乐的。
2.第4自然段,在回答克里托有何临终“吩咐”的询问时,苏格拉底强调要与他经常说的那些话相一致,他唯一的“吩咐”就是“你能照顾好自己”。
联系上下文和苏格拉底的一贯思想理解,苏格拉底反复强调的“照顾好自己”指什么?这里“照顾好自己”就是指照管好自己的灵魂。
在他看来,美德不仅是最根本的知识,而且是最具体的日常伦理实践;追求美德首先就是实践美德;人生的最高任务和头等大事,不是照管身体和财富,而是照管好自己的灵魂。
教育学课程单元1-20答案(江苏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课程单元1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4题,每题10分)1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构成的,但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且认识“理念世界”。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2 .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是()。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中介•3 .()即教育内容,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共同依据。
•A.教育材料••B.教育媒介••C.教育手段•4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下列一项不属于这三大要素()。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媒介•多选题(共2题,每题10分)1 .下列有关教育内涵说法正确的有()•A.从教育的对象来看,广义教育既包括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也包括对成年人的教育••B.从教育的组织形式来看,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自学成才系统、在职培训系统••C.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D.它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2 .美国分析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的方式,即()。
•A.形象性定义••B.规定性定义••C.描述性定义••D.纲领性定义•判断题(共8题,每题5分)1 .学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主要指从事学习的学生。
对错2 .孟子曾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看作是人生的快乐之一。
这里的“教育”,应看作是“教”、“育”两个词的连用。
对错3 .教育中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赖的某些事物的总和,主要包括教育媒介、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教育场地和设备等。
对错4 .为了学会生存,适应发展,人们不仅必须接受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还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
对错5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对错6 .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摘要: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反思;灵魂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包含有关于自己灵魂的内在原则,内在原则是让人了解自己并改善自己关于自己的灵魂的知识。
而这些内在原则是与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因此我们是在这些内在原则的指引下来认识外部世界的。
怎样获得这些本原性的内在原则,即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
一、认识自己的关键在于反思自己人总需要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根本性问题。
现实中,人总会不断地经历着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矛盾,那麽这些事物给我留下了什么,我又是怎样对待这些不同的事物的?这些促使着我们思考自己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对于这一人生的问题我们只有对自己进行了反思,到达了对自我的认识之后才能明白,才不至于迷失于变化不断的混乱世界之中。
反思是一种关于普遍原则的体认,是一种基于逻辑理性,又超越逻辑理性的洞觉。
因为反思自己重要的是反省人自身的本性,使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
这种反思的方法也体现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中,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提问对方,引导对方发现自己的漏洞,通过辩论接近真理,在对话中苏格拉底的角色就是帮助对方认识自己,让对方主动反思自己,从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回到现实,反思生活,难道生活就是为了物质享受?当你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你会感到生活的平淡,会厌烦,于是为了消除厌烦你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欲望的不断滋生会把人推向万丈深渊。
通过反思我们会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变化的物质,最需要的是灵魂的安宁,需要的是心灵的自由。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申辩篇》这样说过:“不经过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
”二、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怎样才算正确的认识了自己,其根本的问题是要认识到自己的灵魂。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灵魂哲学:探讨永恒的存在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灵魂哲学:探讨永恒的存在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作品《对话录》中涉及了许多关
于人类灵魂和永恒存在的深刻思考。
在这些对话中,柏拉图探讨了人类灵魂的本质、永恒的存在以及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灵魂哲学。
灵魂的本质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人类最重要的部分,它不同于肉体或物质,是永恒不朽的
存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将灵魂比喻为囚徒,身处于一个幻觉的洞穴中,只能看到影子,而真实的事物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形态。
通过哲学的修炼,灵魂可以逐渐摆脱束缚,追求真理和智慧。
永恒的存在
对于永恒的存在,柏拉图认为真理、美和善是客观存在的理念,是超越感官世
界的绝对存在。
在《斐多篇》中,柏拉图通过对话形式探讨了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理念,是万物的原型和完美之源。
只有通过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追求,人类才能接近永恒的存在。
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柏拉图强调了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认为身体是灵魂的监狱,限制了灵魂的智慧
和自由。
在《费多篇》中,柏拉图通过对话解释了灵魂的不朽性和转世轮回的观念,认为灵魂在肉体之外存在,经历多次轮回,直到达到智慧的巅峰。
总结起来,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灵魂哲学深刻探讨了人类灵魂的本质、永恒的存
在和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通过对柏拉图的思想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追求智慧与真理的重要性。
以上为柏拉图对话录中的灵魂哲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引起读者对于这一深
刻思想的思考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有价值生命无止境
我们自己在此苦难深重的娑婆世界中徘徊不息,随自业漂流不息。
我们相遇又分别,或再次以不同的身份相见。
无始以来,我们经历了无量生命,遭受无数痛苦、折磨、不幸,填满了坟丛墓地,这足以让人醒悟而解脱自己。
苏格拉底对话录------关于灵魂与肉体
苏格拉底:“对爱情的快乐呢?哲学家在意吗?”
西米:“决不在意。
”
“好,还有其他种种为自己一身的享用,比如购买华丽的衣服呀,鞋呀,首饰呀等等,你认为一个哲学家会很在意吗?除了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他不但漫不在意,而且是瞧不起的。
你说呢?”
西米回答说:“照我看,真正的哲学家瞧不起这些东西。
”
“那么,你是不是认为哲学家不愿把自己贡献给肉体,而尽可能躲开肉体,只关心自己的灵魂呢?”
“是的。
”
“我们首先可以说,哲学家能使灵魂超脱肉体。
在这方面,哲学家比别人更有本领。
这不是很明显的吗?”
“是的。
“世上多数人准以为活一辈子不享受肉体的快乐,就活得冤枉了。
谁要是对肉体的享乐毫不在意,他就和死人差不多了。
”
“这话很对。
”
“好,我们再说说怎样去寻求真纯的知识吧。
如果和肉体一起去寻求智慧,肉体是帮手还是阻碍呢?我是说,人的视觉、听觉真实可靠吗?诗人经常对我们说,我们看见的,听到的都是不正确的,这话对吗?可是视觉、听觉如果都不正确、不可靠,其他的感觉就更不用说了。
视觉、听觉还是最可靠的感觉呢。
你说不是吗?”
西米回答说:“我觉得一点儿不错。
”
“那么,什么时候灵魂能求得真实呢?因为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
” “是啊。
”
“那么,灵魂如要求得真理,只能在思想里领会到一点儿吧?”
“是的。
”
“如果思想集中,不受外物干扰——一切声音、形象、痛苦、喜乐都没有,尽量撇开肉体,脱离肉体的感受,专心一意地追求真实,这该是最适于思想的境界吧?”
“是的。
”
“就为这个缘故,哲学家的灵魂很瞧不起肉体,并且避开肉体,争求孤独自守。
不是吗?” “显然是的。
”
“那么,西米,我再问你一件事。
绝对的公正,我们认为有?还是没有?”
“我们一定认为有。
”
“绝对的美,绝对的善,有没有?”
“当然有。
”
“你们有谁亲眼看见过吗?”
“确实没有。
”
“或者由别的任何感觉接触过没有?我指人的感觉接触不到的许多东西呢。
例如体积的大小、健康、力量等——就是说,每一件东西底子里的实质。
我们能由肉体来思考这种种事物的实质吗?一个人观察事物而要了解事物底子里的实质,他先得非常尽心地做好准备,才能接触到这点知识。
该这么说吧?”
“就该这样说。
”
“一个人观察事物的时候,尽量单凭理智,思想里不搀和任何感觉,只运用单纯的、绝对的理智,从每件事物寻找单纯、绝对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一句话,撇开整个肉体,因为他觉得灵魂有肉体陪伴,肉体就扰乱了灵魂,阻碍灵魂去寻求真实的智慧了。
能这样单凭理智而撇开肉体的人,该是做了最完好的准备吧?西米,这个人该比任何别人更能求得真实的智识吧?”
西米回答说:“苏格拉底,你说得千真万确。
”
苏格拉底说:“那么,真正热爱智慧的人,经过这番考虑,都会同意说:…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引导我们和我们的论证得出这么个结论——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既是真理,那么我们有这个肉体的时候,灵魂和这一堆恶劣的东西搀和一起,我们的要求是永远得不到的。
因为这个肉体,仅仅为了需要营养,就产生没完没了的烦恼。
肉体还会生病,这就阻碍我们寻求真理。
再加肉体使我们充满了热情、欲望、怕惧、各种胡思乱想和愚昧,就像人家说的,叫我们连思想的功夫都没有了。
冲突呀,分帮结派呀,战争呀,根源在哪儿呢?不都是出于肉体和肉体的贪欲吗?为了赚钱,引发了战争;为了肉体的享用,又不得不挣钱。
我们都成了这类事情的奴隶了。
因此我们没时间研究哲学了。
还有最糟糕的呢。
我们偶然有点时间来研究哲学,肉体就吵吵闹闹地打扰我们思考,阻碍我们见到真理。
这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儿去观看。
所以这番论证可以说明,我们要求的智慧,我们声称热爱的智慧,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是得不到的,要等死了才可能得到。
因为如果说灵魂和肉体结合的时候,灵魂不能求得纯粹的知识,那么,或是我们压根儿无法寻求纯粹的知识,或者呢,要等死了才能得到。
人死了,非要到死了,灵魂不带着肉体了,灵魂才是单纯的灵魂。
我们当前还活着呢,我想,我们要接近知识只有一个办法,我们除非万不得已,得尽量不和肉体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直等到上天解脱我们。
这样呢,我们脱离了肉体的愚昧,自身是纯洁的了,就能和纯洁的东西在一起,体会一切纯洁的东西——也许,这就是求得真实了。
因为不纯洁的不能求得纯洁。
我想,西米啊,真正热爱知识的人准是都这样想的。
你觉得对吗?”
“苏格拉底,你说得对极了。
”
“假如我这话对,我的朋友啊,等我到了我要去的地方,我一辈子最关切的事就大有希望可以实现了。
现在指定我动身的时刻已经要到了,我就抱着这个美好的希望动身上路。
不光是我,凡是相信自己的心灵已经清洗于净,有了准备的,都可以带着这个希望动身。
”
西米说:“的确是的。
”
“清洗干净,不就是我们谈话里早就提到的吗?我们得尽量使灵魂离开肉体,惯于自己凝成一体,不受肉体的牵制;不论在当前或从今以后,尽力独立自守,不受肉体的枷锁。
你说是不是啊?”
西米说:“肯定是的。
”
“那么,我们所谓死,不正是这里说的灵魂和肉体的解脱和分离吗?”
西米说:“正是啊。
”
“我们认为真正的哲学家,惟独真正的哲学家,经常是最急切地要解脱灵魂。
他们探索的课题,就是把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离肉体。
你说不是吗?”
“显然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