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

《三峡》教学反思《三峡》教学反思1《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
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
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三峡》教学反思2《三峡》教学反思这段时间在进行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上了《三峡》这节课后,有一点小感触,简单地记录了下来。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过三峡吧,如果他们能够到三峡看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课文中有赵州桥、故宫博物院等等,我们不可能都到过,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去见识,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注重识记,记住一些“答案”。
其实,我们光靠记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吧!《三峡》教学反思3玩味佳句,抓住文眼。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
《三峡》教学反思6则

范例一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值得反思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
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
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
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
“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
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范例二《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
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
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
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
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
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
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
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三峡》课后反思

《三峡》课后反思《三峡》是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著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课文共四段。
第1段,作者从写三峡两岸的山入笔,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第2段作者转入写水势。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量大,水速快。
第3段,作者笔墨再转,写三峡春季和冬季之景。
回清、倒影、素湍、绿潭、悬崖、怪柏、飞瀑,良多趣味。
第4段,作者写三峡之秋,着重写猿叫声持续不断,属引凄异。
作者虽没有直接抒发对三峡的喜爱赞美之情,但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处处都能感受到这份情感。
本节课应用了“三环节五步”教学法,“复习检测”中,基础性强,题型简单,紧扣上节课学习的重、难点,有效地对上节课进行了复习巩固。
“自主学习”目标明确,问题清晰,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有据可依。
“交流展示”中,用相似的结构,引导学生大胆发言,条理清晰。
“点拨延伸”深入每个环节,同时,也有效地补充了学习在自主学习中的错误和没有考虑到了问题,大胆创新想象。
最后,“反馈练习”题型多变,但针对性、基础性强,使每个学生都对本节课所学知道有所巩固、收获。
整节课兼顾复习、预习、自学、讨论、展示、探究、延伸、练习等,环节清晰,有易到难。
学生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图文结合,收获颇丰。
虽然不仅在开篇导入时,应用了大量的图片展示三峡美丽的景色,在课文讲授过程中,仍不忘配有相应的图片,以便学生能够感受到三峡之美。
但遗憾的是,身在北方,从未见过三峡的学生们,仍然没有真正感受到三峡的魅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希望学生有机会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峡》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三峡》教学反思(通用6篇)《三峡》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教学反思(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峡》教学反思1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
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
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
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
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
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
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
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文言文《三峡》课后反思-word文档资料

文言文《三峡》课后反思《三峡》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郦道元为《水经注》所作的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古代写景散文。
课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是本文怎样抓住特征写景的。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
我用充满诗意的导语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简明地作了一句文学常识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自行朗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
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
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
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
"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
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
古文《三峡》教学反思

古文《三峡》教学反思古文三峡教学反思篇1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
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
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
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
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聊,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古文三峡教学反思篇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由老师带感情朗读,配合优美的乐曲,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由学生仿读,边读边体会,读中导,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我把这一教学过程称为“品读”的过程。
因为我特别欣赏洪镇涛老师创导的“品读”教学法。
所谓“品”即发现,欣赏,咀嚼,感受。
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
“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
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古文三峡教学反思篇3《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
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
关于《三峡》课后反思

关于《三峡》课后反思《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官员,文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是山水文言文。
下面就是为您收集整理的《三峡》教学反思的相关*,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三峡》教学反思一《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艺并感受美丽,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下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这样设计既让学生了解了三峡的景物特点,还能够能够学生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三峡》一课的教学,我没有设计一个个零敲碎打的问题,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引导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掌握重点字词,之后用“减字背诵法”加以验测,整堂课有诵读、有品位,有积累,有方法指导,高效、是在。
无提问的课堂,有章法的朗读。
美丽的,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美美地学习,美美地收获。
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三峡》教学反思二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反思一《三峡》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教材,这是一篇阅读文言文,作者以极其精炼、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示了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
根据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即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1)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三峡的由衷赞叹之情。
(2)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充分感受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
根据课标对文言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直接确立的教学目标是:(3)落实实词,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
最后我又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即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达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从整个课堂效果来看,我觉的我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课标的三个维度精心构思的,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情况来看,尤其是从知识扎实的落实,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熏陶渐染,更使我感到我还是上了一节比较成功的一课。
授完这节课很长时间了,在我的耳畔还一直回荡着气吞山河的长江之歌,在我的眼前还一直浮现着一幅幅雄伟壮丽的三峡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绪还一直沉醉在和谐、融洽,充满激情的课堂里,学生们一双双主动求知的双眼,师生之间热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动,更使我深刻地感觉到在课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一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师过渡。
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在朗读的教学环节中,我没有从理论上枯燥地去讲解如何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是让学生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去朗读、去感悟。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学生们的朗读激情和朗读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们的朗读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读,使学生们初步感受到了三峡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在落实实词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课前充分的预习,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我在课堂上只是检查预习和解决疑难问题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间灵感,临时改变教学计划。
在重点研讨完春冬之时的美景后,我按原教学计划是想让一名擅长朗读的同学配乐朗读,可是当我看到同学们都已被作者优美的语言所感染,都对壮丽的三峡产生神往之情时,我的脑海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学生闭着眼睛,伴随着悠扬宛转的古筝音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发妙想吓了一跳,继而果断地采取了这次“智慧的火花”,看着学生们在沁人心脾的音乐声中,闭着双眼如醉如痴的神态,我真为自己的意外收获而庆幸。
优美的音乐此起彼伏,百转回肠,我深信在学生的心中早已设计出了一幅幅更为神奇的画卷。
我真的被自己临时设计的温馨情境感染了,由原来设计的学生朗读也变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读,这处的教学环节也因此成为了我本次教学的最成功之处。
事后,我认真反思,终于体会到了这次瞬间灵感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产生的智慧之火,是课堂上师生互动,融为一体的共振效应,它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设计
本节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有庞杂之感,有碍于学生对重点的把握,音乐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过多的借助,降低了语文课文学的魅力,有喧宾夺主之感。
再教设计:在课时安排上,我将由一课时安排两课时,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我将忍痛割爱地舍弃展现今日三峡风采的环节,在多媒体的选用上,我将只选取一段音乐渲染课堂气氛,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渐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