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重点总结
高一生物遗传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遗传知识点归纳遗传是生物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是研究个体内的遗传信息传递和变异现象的科学。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遗传学是一个重要的模块,它涉及到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等多个内容。
下面将对高一生物遗传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基因和染色体基因是生物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控制个体性状遗传的基本单位。
正常情况下,每个细胞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而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它们以线型或线圈状的形式存在。
一个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细胞中基因的数量是固定的。
二、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物质是指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在大多数生物中,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DNA分子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
DNA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三、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指自然界中生物体的一代代传递基因的现象。
在有性生殖中,遗传信息通过两个父本的配子的结合来进行。
父本通过配子传递一部分遗传信息给下一代,其中包含了来自祖父母和父母的遗传信息。
基因的传递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四、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基因表达是指基因内的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生成蛋白质的过程。
转录是指DNA模板链上的基因信息被转录为RNA分子。
翻译是指RNA分子被核糖体翻译为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功能性分子,它们参与了几乎所有生命活动的过程。
五、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内部的一种永久性改变,导致基因型的变异。
突变有多种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倒位等。
突变可能会对个体的性状产生明显的影响。
遗传变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在个体群体中传递下去。
六、基因工程和遗传改良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从而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方法。
基因工程涉及到DNA的切割、连接、转移等技术。
遗传改良是指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改良和提高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和物种的方法。
医学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遗传学重点知识总结
1. 基本概念
- 遗传学:研究基因传承和基因变异的科学
-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
- 染色体:细胞核中包含基因的结构
- 基因型:个体的遗传信息
- 表型:个体的可观察特征
- 突变:基因发生的改变
- 遗传变异:基因型和表型在群体中的差异
2. 遗传物质
- DNA: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
- RNA:参与基因表达的分子
- 蛋白质:由基因表达产生的功能分子
3. 遗传模式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疾病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疾病
- X连锁遗传: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引起的遗传疾病,男性更容易患病
- Y连锁遗传: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引起的遗传疾病,男性特有
4. 遗传疾病
- 单基因遗传疾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等
- 多基因遗传疾病:由多个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 染色体异常疾病:由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唐氏综合征、爱德华氏综合征等
5. 基因组学
- 基因组:一个个体的全部基因
- 基因组测序:对个体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 基因组变异:个体基因组中的DNA序列差异
6. 人类遗传学
-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
- 单核苷酸多态性:个体基因组中单个碱基的变异,如SNP
- 遗传咨询:通过遗传学知识为个体提供遗传疾病的评估和咨询
以上是医学遗传学的一些重点知识总结,仅供参考。
如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遗传学医生或相关专家。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组蛋白密码假说:该假说推测特定的组蛋白修饰是同一个组蛋白或另一个组蛋白分子进一步修饰的决定因素,特定的共价修饰,修饰发生的顺序特征以及各种修饰组合模式形成了复杂的“组蛋白密码”,这种密码决定了基因的转录状态,这种密码会调控染色体结构和基因转录的蛋白质解读2.瓶颈效应:由于环境的激烈变化使群体的个体数急剧减少,甚至面临灭绝,此时群体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急剧改变,类似于群体通过瓶颈,这种由于群体数量的消长而对遗传组成所造成的影响称为瓶颈效应。
3.平衡致死系:利用倒位杂合的交换抑制效应,保存带有致死基因的品系4.位点专一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这种重组依赖于小范围同源序列的联会,重组也只限于小范围,重组只涉及特定位置的短同源序列或是特定的碱基序列之间,需要位点专一的蛋白因子参与催化。
5.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完全不依赖于序列间的同源性而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到另一段中。
如转座子的转座作用等。
6.表型模拟:环境因素所诱导的,表型类似于基因突变所产生的表型,这种现象称表型模拟。
模拟的表型效应是不能遗传的。
7.连锁群:凡是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遗传上表现相互联系的基因群8.单拷贝序列:真核基因组中,拷贝数1~3个的DNA序列9.中度重复序列moderately repetitive seuence:一类是平均长度约300bp,重复次数10-102拷贝;另一类重复次数为103-105拷贝。
10.高度重复序列highly repetitive sequence:一般重复次数在106拷贝以上,序列长度为6-200bp。
如:卫星DNA(microsatellite DNA)11.遗传漂变:群体不大时,由于抽样的随机误差所造成的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随机的遗传漂变12.假显性:发生染色体缺失时,如果缺失的部分包括某些显性基因,那么同源染色体上与这些相对应位置上的隐性等位基因就得以表现13.中断杂交实验:是一种用来研究细菌接合过程中基因转移方式及测定基因位置的实验方法。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遗传学知识点总结1.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分子,主要包括DNA (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
DNA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组成。
RNA与DNA类似,但是它是单链结构,胸腺嘧啶被尿嘧啶取代。
2.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和有性生殖中传递。
在细胞分裂中,DNA复制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在有性生殖中,个体从两个亲本继承一半的染色体,所含的遗传信息也是相对一半。
3.染色体与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携带了遗传物质。
在人类中,一对染色体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其中一条来自母亲,另一条来自父亲。
染色体上的基因是决定个体特征的遗传单位。
4.突变:突变是指遗传物质的序列发生改变。
突变可以是点突变(单个碱基的变化),也可以是染色体水平的结构变异。
突变是遗传变异的基础,是进化的驱动因素。
5.隐性与显性遗传:当个体拥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时,该性状呈现隐性遗传;如果拥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该性状呈现显性遗传。
一个显性基因能够覆盖一个隐性基因的表达。
6.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对豌豆的实验研究提出了遗传定律。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是说在纯合子(两个相同等位基因的个体)中,一个性状的表达会完全隐蔽掉另一个基因。
第二定律是说杂合子(两个不同等位基因的个体)的后代中,两个等位基因在一代中会以3:1的比例表现出来。
7.基因型与表现型:一个个体的基因型是指它所拥有的基因的组合,而表现型是指基因型在可观察性状上的表现。
8.遗传互作用:一个个体的性状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基因型,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互作用是指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这种互作用可以影响表现型和遗传潜力。
9.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研究整个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基因组中的基因数量和位置,以及基因的功能和表达方式。
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演化和遗传机制。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遗传学知识点总结一、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1. DNA的结构DNA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组成的长链分子。
DNA的结构包括磷酸基团、脱氧核糖糖分子和碱基,其中碱基包括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胸腺嘧啶(Thymine)和鸟嘧啶(Cytosine)。
2. DNA的功能DNA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其功能包括遗传信息的存储、复制、传递和表达。
DNA通过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来表达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3. RNA的结构与功能RNA是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其结构与DNA类似,但在碱基配对中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racil)代替。
RNA主要包括mRNA、tRNA和rRNA等,具有遗传信息传递和调控蛋白质合成的功能。
二、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1. 遗传信息的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是指生物体将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其中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方式。
有丝分裂是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目的是细胞增殖;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目的是产生生殖细胞。
2. 遗传信息的表达遗传信息的表达是指DNA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表达为蛋白质的过程。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大部分功能酶和结构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控制着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三、遗传变异与突变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生物体在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型、表现型及遗传频率的变化。
遗传变异是生物种群适应环境变化及进化的基础。
2. 突变突变是指生物体的DNA分子发生的永久性的基因突变,其结果是导致个体遗传信息的改变,从而影响表型的性状。
突变是造成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遗传疾病1. 遗传疾病的分类遗传疾病是由单基因或多基因遗传缺陷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细胞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等。
遗传学所有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根本原那么。
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展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是遗传,变异和选择四、近交与杂交在育种上的应用1、近亲繁殖在育种上的应用固定优良性状保持个别优秀个体的血统发现并淘汰隐性有害〔不良〕基因2、杂交在育种和生产上的应用在育种上,利用杂交组合不同品种、或品系、或类群间的优良特性,培育具有多种特点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上,主要利用杂交产生的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理论:显性假说:认为双亲对很多座位上的不同等位基因的纯合体形成杂种后,由于显性有利基因的积聚,遮盖了隐性有害基因,从而表现出超显性假说:认为双亲基因型异质结合所引起基因间互作杂种优势等位基因间无显隐性关系,但杂合基因间的互作> 纯合基因明显杂种优势特点:杂交(h y b r i d i z a t i o n):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近交(i n b r e e d i n g):亲缘关系相近个体间杂交,亦称近亲交配近亲系数(F):是指个体的某个基因座上两个等位基因来源于共同祖先某个基因〔即得到一对纯合的,而且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概率。
近交与杂交的遗传效应:近交增加纯合子频率,杂交增加杂合子频率。
近交降低群体均值,杂交提高群体均值。
近交使群体分化,杂交使群体一致。
近交加选择能加大群体间基因频率的差异,从而提高杂种优势。
近交产生近交衰退,杂交产生杂种优势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多基因假说要点:1.决定数量性状的基因数目很多;2.各基因的效应相等;3.各个等位基因的表现为不完全显性或无显性或有增效和减效作用;4.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性的。
初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1. 遗传学概述- 遗传学是研究物种遗传特征的科学。
- 遗传学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2. 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内,由DNA分子组成。
- DNA分子的结构是双螺旋结构,由碱基、糖和磷酸组成。
3. 遗传的规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自由组合定律、性状分离定律和自交配定律。
- 完全显性和隐性:某些性状表现为完全显性或隐性状态。
- 基因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具有连锁效应。
4. 染色体和性别遗传- 人类的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
- 性别遗传:性别由父亲决定,父亲的携带有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5. 基因突变和突变影响- 基因突变:指遗传物质中发生的突发变化。
- 一些突变对生物的性状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
6. 遗传疾病- 遗传疾病是由有害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 遗传疾病可以是常染色体遗传或性染色体遗传。
7. 遗传改良- 人工选择:通过选择有利的性状进行繁殖,改良物种性状。
-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提高物种的适应性和产量。
8.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中,改变其遗传特征。
- 基因工程可以应用于农业、医学等领域。
9.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遗传差异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行为和措施。
以上是初中生物遗传学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参阅教科书或可靠来源。
*。
遗传学重点总结

遗传学重点总结遗传学第⼀章(⼀) 名词解释:1.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区域形成拟核。
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的线形结构。
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
4.姊妹染⾊单体:⼆价体中⼀条染⾊体的两条染⾊单体,互称为姊妹染⾊单体。
5.同源染⾊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对染⾊体,他们⼀条来⾃⽗本,⼀条来⾃母本。
6.超数染⾊体:有些⽣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体。
也称为B染⾊体。
7.⽆融合⽣殖:雌雄配⼦不发⽣核融合的⼀种⽆性⽣殖⽅式。
认为是有性⽣殖的⼀种特殊⽅式或变态。
8.核⼩体(nucleosome):是染⾊质丝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分⼦与组蛋⽩⼋聚体以及H1组蛋⽩共同形成。
9.染⾊体组型 (karyotype) :指⼀个物种的⼀组染⾊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体⼤⼩、形态特征和数⽬。
10.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体建⽴联系的配对过程。
11.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及酸性蛋⽩,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体固定在⼀起。
12.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2n),将来发育成胚。
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3.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直接表现⽗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14.果实直感:种⽪或果⽪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表现⽗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简述:2.简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的遗传学意义?答:细胞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每个染⾊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为形成两个⼦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样提供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第一章(一) 名词解释:1.原核细胞: 没有核膜包围的核细胞,其遗传物质分散于整个细胞或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拟核。
如:细菌、蓝藻等。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完整细胞核结构的细胞。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及真菌类。
单细胞动物多属于这类细胞。
3.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线形结构。
在原核细胞内,是指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4.姊妹染色单体:二价体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5.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和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他们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
6.超数染色体:有些生物的细胞中出现的额外染色体。
也称为B染色体。
7.无融合生殖:雌雄配子不发生核融合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
认为是有性生殖的一种特殊方式或变态。
8.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丝的基本单位,主要由DNA分子与组蛋白八聚体以及H1组蛋白共同形成。
9.染色体组型 (karyotype) :指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大小、形态特征和数目。
10.联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建立联系的配对过程。
11.联会复合体:是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主要成分是碱性蛋白及酸性蛋白,由中央成分(central element)向两侧伸出横丝,使同源染色体固定在一起。
12.双受精: 1个精核(n)与卵细胞(n)受精结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
另1精核(n)与两个极核(n+n)受精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的过程。
13.胚乳直感:在3n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或花粉直感。
14.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则另称为果实直感。
简述:2.简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自的遗传学意义?答:细胞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每个染色体准确复制分裂为二,为形成两个子细胞在遗传组成上与母细胞完全一样提供了基础。
(2)复制的各对染色体有规则而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两个细胞与母细胞具有同样质量和数量的染色体。
细胞减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1)雌雄性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并保证了物种相对的稳定性;(2)由于染色体重组、分离、交换,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一) 名词解释:1.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单位性状:把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单位,这些分开来的性状称为。
3.等位基因(allele):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位点相同,控制着同一性状的基因。
4.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一对相对性状差别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的表现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这样的显性表现,称作完全显性。
5.不完全显性(imcomplete dominance):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6.共显性(co-dominance):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如人类的ABO血型和MN血型。
7.测交:是指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体间的杂交。
8.基因型(genotype):也称遗传型,生物体全部遗传物质的组成,是性状发育的内因。
9.表现型(phenotype):生物体在基因型的控制下,加上环境条件的影响所表现性状的总和。
10.一因多效(pleiotropism):一个基因也可以影响许多性状的发育现象。
11.多因一效(multigenic effect):许多基因影响同一个性状的表现。
12.返祖现象:是指在后代中出现祖先性状的现象。
13.基因位点(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14.性转换(reversal of dominance):显性性状在不同条件下发生转换的现象叫做显性转换。
问答与计算:1.显性现象的表现有哪几种形式?显性现象的实质是什么?答:(1)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共显性。
(2)显性现象的实质:并非显性基因抑制隐性基因作用,一对相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显隐性基因决定性状表现的实质在于它们分别控制各自决定的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发育、表达。
如孩子皮下脂肪颜色的遗传、豌豆株高的遗传。
2.何谓上位?它与显性有何区别?举例说明上位的机制。
答:所谓上位是指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叫做上位效应,上位可分为显性上位和隐性上位。
而显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中,当其处于杂合状态时,只表现一个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该基因为显性基因,这种现象叫做显性。
所以上位是指不同对等位基因间的作用,而显性是指一对等位基因内的作用方式。
例如家兔毛色的遗传是一种隐性上位的表现形式,灰兔与白兔杂交,子一代为灰色,子二代出现9灰兔:3黑兔:4白兔的比例。
这是由于基因G和g分别为灰色与黑色的表现,但此时必须有基因C的存在,当基因型为cc时,兔毛色白化,所以为隐性上位。
P 灰色× 白色CCGG ↓ ccggF1 灰色CcGgF2 灰色黑色白色白色9C_G_ 3C-_gg 3ccG-_ 1ccgg10.写出玉米下列杂交当年获得的胚、胚乳、果皮细胞中的有关基因型:(1)♀白果皮(p)糯粒(wx)矮株(d)×♂红果皮(P)非糯(Wx)高株(D) (2)如果第二年将杂交种子种下,并以F1株的花粉自交,各部分会表现怎样的性状?答:(1)杂交当年:胚PpWxwx、胚乳:PppWxwxwxDdd,果皮ppwxwxdd (2)F1代:株高:全为高株(Dd)、胚乳:非糯:糯=3:1,果皮:全为红果皮(Pp)。
16.水稻中有芒对无芒是显性,抗稻瘟病是显性,它们的控制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且都是单基因控制,现以有芒抗病的纯合品种和无芒感病的纯合品种杂交,希望得到稳定的无芒抗病品系,问:(1) 所需的表现型在第几代开始出现?占多大比例?到第几代才能予以肯定?(2) 希望在F3获得100个无芒抗病的稳定株系, F2最少应种多少株?F2最少应选多少株?答:(1)、F2出现,占3/16,F3才能予以肯定。
(2)、F2最少应种1600株,F2最少应选300株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一) 名词解释:1.交换: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的交换,从而引起相应基因间的交换与重组。
2.交换值(重组率):指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有关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交换的频率。
3.基因定位: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主要是确定基因之间的距离和顺序。
4.符合系数:指理论交换值与实际交换值的比值,符合系数经常变动于0—1之间。
5.干扰(interference):一个单交换发生后,在它邻近再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就会减少的现象。
6.连锁遗传图(遗传图谱):将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各个基因的位置确定下来,并绘制成图的叫做连锁遗传图。
7.连锁群: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8.性连锁(sex linkage):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伴性遗传9.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决定有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10.常染色体(autosome):性染色体以外其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同配性别11.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2.从性遗传(sex-influenced inheritance):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交叉遗传:父亲的性状随着X染色体传给女儿的现象。
连锁遗传:指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填空题:1.从遗传规律考虑,基因重组途径可有( )和( )。
①自由组合②连锁交换5.符合系数变动于0-1之间,当符合系数为1时,表示();当符合系数为0时,表示()。
①两个单交换独立发生,完全没有干扰②完全干扰,不发生双交换18.果蝇共有( )对染色体,其中一对称为( )。
其上的基因的遗传方式称( )。
①4 ②性染色体③伴性遗传6.玉米种子的有色(C)与无色(c),非蜡质(Wx)和蜡质(wx)胚乳,饱满(Sh)与皱粒(sh)是三对等位基因,用三隐性个体与这三个基因均杂合的植株测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和数量如下:无色非蜡质皱粒 84 无色非蜡质饱满 974无色蜡质饱满 2349 无色蜡质皱粒 20有色蜡质皱粒 951 有色蜡质饱满 99有色非蜡质皱粒2216 有色非蜡质饱满 15总数 67081.确定这三个基因是否连锁。
2.假定杂合体来自纯系亲本的杂交,写出亲本的基因型。
3.如果存在连锁,绘制出连锁遗传图。
4.是否存在着干扰?如果存在,干扰程度如何?答:(1)这3个基因是连锁的。
(2)cwxSh和CWxsh为亲本型,cwxsh和CWxSh为双交换型,亲本的基因型应该为ccShShwxwx和CCshshWxWx,sh位于中间。
(3)双交换频率为C和Sh之间的重组率为Sh和Wx之间的重组率为连锁图:(略)(4)理论双交换率为,大于实际双交换率,存在干扰。
符合系数,干扰系数=8.下面是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的连锁图,已注明了重组率,如果符合系数是0.6,在abd/+++×abd/abd杂交的1000个子代中,预期表型频率是多少?(a,0)└──┴(b,10)────┘(d,20)答:+b+ 3,a+d 3,+bd 47,a++ 47,ab+ 47,++d 47,abd 403,+++ 40315.何为伴性遗传?一个父亲为色盲的正常女人与一个正常男人婚配,预期其子女的类型及比率如何?答: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指X染色体上或Y染色体上的基因。
它们所控制的性状总是与性染色体的动态相连在一起,这种与性别相伴随的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父亲为色盲的正常女人的基因型为XCXc,正常男人的基因型为XCY,他们婚配,其子女的情况如下:XCXc × XCY↓1XCXC:1XCXc:1XcY:1XCY即在他们的子女中,女儿都表现正常,但有一半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儿子有一半表现正常,一半为色盲。
第六章染色体变异(一) 名词解释:1.假显性:(pseudo-dominant):和隐性基因相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缺失了,个体就表现出隐性性状,(一条染色体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便会表现出来)这一现象称为假显性。
2.位置效应:基因由于交换了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而带来的表型效应的改变现象。
3.剂量效应:即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型效应就越显著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