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的一心三观 一念三千 止观双修

合集下载

10 核心人物(10)其他重要人物-2019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快速积累

10 核心人物(10)其他重要人物-2019高考语文作文核心素材快速积累

2019高考核心素材积累——核心人物(10)其他重要人物【分类说明】考场作文须有丰富的人物素材,本专题精选了一些写作当中可以使用的典型人物及素材,以期帮助考试更有效地积累材料。

其中,以中国历史发展为序,着重梳理了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考生可选择部分重点识记,了解其简介及思想主旨。

【重要人物】阿兰·梅里埃阿兰梅里埃先生是梅里埃基金会主席、法国生物梅里埃集团总裁。

植根中国三十多年来,阿兰梅里埃做出过两个重大决定,一是选择直接与中国政府卫生部门合作,比如参与非典和禽流感等中国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二是“在中国研发,到中国建厂”,这意味着法国企业就地取材,致力于把研发成果推广到世界。

在梅里埃的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国生物医药公司,它们都把中国作为创新的发源地。

威尔纳·格里希威尔纳格里希(1920--2003),1920年出生于德国巴符州曼海姆市,1984年武汉市政府聘请格他担任武柴厂长,任期为1984年11月1日到1986年11月4日,是中国国企第一位“洋厂长”。

格里希被誉为“质量先生”,任职期间,大胆改革、从严治厂,引进国外以质量、市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使柴油机实现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开创了全国引进国外管理型专家的先河,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产生了强大冲击。

克劳斯·施瓦布克劳斯施瓦布(KlausSchwab),1938年3月30日出生于德国拉芬斯堡,后加入瑞士籍。

他于1971年倡议创建了世界经济论坛,并担任论坛主席。

还担任联合国发展规划委员会副主席。

1978年,施瓦布敏锐地感到中国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1979年,他第一次踏上中国大陆,并积极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瑞士达沃斯论坛。

1981年,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已经开始在北京举办年度“企业管理国际研讨会”,此后一直延续下来。

现在,世界经济论坛日内瓦本部专门成立了中国组。

而这个论坛组织在全球除了日内瓦之外,设了两个办事处,一个在北京,一个在纽约。

中国古代哲学3

中国古代哲学3

1.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

这是天台宗根据“三是偈”思想发挥出来的。

空观,即观诸法皆空之理;假观,即观诸法皆假之理;中观,观中谛之理。

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散,虽三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2.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之谓。

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三谛圆融:天台宗之佛学思想。

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谛。

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互不分割。

有两层含义:一、认识论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

中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谛的中间环节。

二、本体论含义,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也就是“诸法实相”。

4.四法界:华严宗关于世界的看法。

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指事物而言,界为分义,即差别义;二、指理而言,界为性义。

事法界是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理法界是精神实体;理事无碍法界命题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关系的问题;事事无碍法界是关于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

华严宗认为,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5.顿悟成佛:佛教禅宗慧能的观点。

依其看来,不依靠感性经验,也不依靠理性思维,只依靠自己天生的本性的“灵知”,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便达到“佛”的境地,这就叫“顿悟成佛”。

“自性真空”即是佛的境地。

6.道统说:韩愈提出反对佛道两教的思想武器,实际上是建立儒家的传承系统。

其内容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同于佛、道,表达了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称韩愈称儒家道德是“天下之公言也”,对宋儒影响很大。

7.八识说:唯识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对意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把意识分为三大类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思量识为第七种识,藏识为第八种识又称根本识,最为重要。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天台宗思想及其宗教发展历程探析作者:张栋来源:《丝绸之路》 2019年第3期张栋(韩国东方文化大学院大学校,韩国首尔 100744)[摘要]天台宗以其精妙高深的哲学体系和成熟的佛教修持体系,带领中国迈向新的历史台阶。

在此过程中,中国天台宗的高僧大德们吸收了佛教经典《法华经》和龙树大师空观说的思想精髓并对它们进行改造、升级,同时还结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做出妥协与创新,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宗教流派。

历史经验证明,宗教的发展大多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研究天台宗的发展,对我们了解佛教发展历程以及佛教与社会的共生关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文通过对天台宗的部分核心观点进行解析,勾画出天台宗在中国本土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从而领悟天台宗思想的精妙高深之处。

[关键词]天台宗;天台思想;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 B94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3115(2019)03-0074-03一、引言天台宗亦称为法华宗,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但“天台三大部”则是指中国智顗大师所著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

智顗大师以自己的观点为《法华经》做出解释和发挥,借此将天台法门体系化。

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是:智顗大师把《法华经》的精神简洁地归纳为一句话:“一切世间的治世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①这和天台法门被称为“己心中所行法门”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与佛教核心思想“缘起性空”相契合。

天台宗的本源一方面来源于大乘佛教早期经典《法华经》,另一方面来源于印度龙树大师的空观学说,所以想要探究天台宗的思想,还须重点追溯这两个方面的思想要义。

就天台宗的宗义而言,可以概括为“教相门”和“观心门”,前者是指“一念三千”②“三谛圆融”③“五时八教”这样的理论系统,后者是指“四种三昧”④“十乘观法”“五科方便”这样的实践修行方式,这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都有具体的阐述。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天台宗是一个既讲究实践方式也讲究理论支持,“解行并进、教观双美”的宗派,它通过对实践和理论的把握及规范,追求二者的高度统一,以此步入修证的正轨,令教法得以在良好的基础上迅速弘扬。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天台宗的圆融哲学[作者: 潘桂明来自:《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1月19日佛学研究网(资料图)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天台宗圆融哲学的基本内容,认为它在认识论方面是宗教神秘主义。

第二部分探讨了这种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指出它的建立是中国佛学根据中国社会实际需要而在思想理论上对印度佛学的创新,其宗旨在于调和现实的阶级矛盾。

第三部分着重强调性具善恶说是天台圆融哲学使佛学适应中国封建伦理观念的尝试。

最后部分评述了这种哲学对后期天台宗、禅宗、宋明理学的影响。

一、天台宗哲学成熟于智顗(538-597)之手,其内容分教、观两个部分。

“教”是建立五时八教的判教说;“观”是依中道实相理论而建立三谛圆融说,依性具学说而建立一念三千说。

为完成圆融哲学,智顗特别重视止观学说。

止观,原意是止息散心,观想简择,获得般若智慧。

它是佛教一种修持方法。

智顗说止观,则把它系统化、理论化,并由此而发展为三谛圆融、一念三千哲学。

他认为:“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借”。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当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智顗把止观和定慧一致看待,从而扩大了止观的实际含义。

正如灌顶所说,在智顗那里,止观学说“摄一法佛法,靡所不该”。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智顗关于止观学说有四部专著。

其中《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代表他早期的止观学说,它将以往有关禅法的著述作了系统的整理,是禅学的集大成。

《摩诃止观》标志智顗止观学说的成熟,称为“圆顿止观”。

灌顶介绍智顗的三种止观,认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俱缘实相,同名止观”。

他重点指出,圆顿止观,在发心之初便契入实相,“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

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它的终了也是实相:“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佛教天台宗教育思想的特色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佛教天台宗教育思想的特色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佛教天台宗教育思想的特色2006年2月第28卷第1期台州学院学报JournalofTaizhouUniversityV01.28.No.1Feb.2006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佛教天台宗教育思想的特色曾其海(台州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浙江临海317000)摘要:天台宗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它根据《法华经》的"会三归一"观点,把受教育者分为四等,并提出与四等受教育者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化仪四教)和教学方法(化法四教),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它还非常重视教风和学风建设,其创始人智额制定的《制法》十条,保证了天台宗教风的清肃;还制订了十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天台学风.关键词:天台宗;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天台教风;天台学风中图分类号:B946.1;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08一(2006)01—0005—04中国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它是一个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中国佛教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化为中国佛教,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以天台山为座山的佛教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依佛经的经王《法华经》立宗, 在阐发《法华经》的教义时,大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并随机逗教,自由发挥.在理论上,它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命题,诸如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性恶说,无情有性,止观并重,五时八教等等;在实践上它创立了在佛教界颇负盛名的天台学风.在宗教的外衣里,天台宗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本文试图从"因材施教","天台教风","天台学风"这三方面作探讨.一,因材施教在教育活动中,佛教把受教育者放在中心的地位,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得因材施教.佛祖释迦牟尼就是这样做的.《法华经》被公认为释尊晚年的圆熟思想的说教,是开示佛怀的究竟之说.该经的《序品》说:佛世尊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意深远,其语巧妙……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收稿日期:2006—01—17作者简介:曾其海(1948一),男.浙江临海人,教授.病死,究竟涅檠;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法华经》根据"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的果位,把众生对应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低根性者,这类众生无法接受大乘法,故有一次如来在法华会上讲《法华经》时,当即有男女僧俗五千人"从座起,礼佛而退".第二类是"钝根"者,这些人"贪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这些人只能授予小乘之法.第三类是"利根"者,所谓"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这类菩萨乘人可授予大乘法.第四类是智慧圆满之人,这类人不需次第渐修,只要给他点拨一下,即大彻大悟,顿然成佛.根据这四类众生的"根性"(智商),天台宗把教材(所有的佛经)亦分成对应的四类,这便是天台宗判教中的"化仪四教",即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教:藏教的内容是指以《阿含经》为主的小乘经,律,论.这部分教材向学者讲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等道理,通过析空而断除见,思二惑,入无余涅架.《阿含经》等但明事物"空"的一面,而不知事物"不空"的一面.通教:通教的内容以《般若》为主,包括《方等》等其它大乘经典.这部分教材向学习者阐明"因缘即空"的道理,即因缘和合的6台州学院学报第28卷的一切事物均无自性,当体即空,毕竟空.其所证之果,通于有余,无余两种涅檠.故日通教.别教:此教不为二乘人(声闻,缘觉)说,而专为菩萨而说.别教的内容则别指《维摩经》等,要学习者观三谛而悟中道实相之理,内则断除无明见思,外则利他化度众生.圆教:圆教是释迦一代教法极至,宣说大乘究竟之理.主张诸法圆满具足,圆融无碍举一全收;众生迷悟不别,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檠.所属经典为《华严》,《涅檠》,《法华》等. 众生的根性搞清楚了,教材也确定了,剩下来的问题就是教育方法了.天台宗根据四类众生,把教育方法也分为四种,这便是天台宗判教中的"化法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顿教:这种教育方法的对象是根机敏慧的众生,所说的经典为《华严经》,《法华经》等.由于这些众生悟性极高,所以他们不需要方便权说的次第渐进, 不必借助名言概念,顿然悟入浑沦圆具,含摄周遍的究竟实相,如桶脱底,大彻大悟,心心寂灭,流入菩萨若海,成等正觉.渐教:这种教育方法,顺序渐进,层层递进.教育的对象是利根的众生,从果位而言,是专为菩萨而说.修行的观法上,他们要经过次第三观:第一空观,先把万物看空;第二假观,既要看到空,又要看到假有;第三中观,中观要求双照二谛.然后入不次第观,进入实相.从修行的果位上,也要经过次第渐进的"十地",不能一步成佛.秘密教:这种教育方法是对不同理解力的众生同听某一经而言.由于众生根机有别,即使同听某一教义,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即"同闻异解".由于这种"同闻异解"各不相知,故名秘密教.秘密教总体上是对"钝根"众生说而言.不定教:这种教育方法也是对不同理解力的众生同听某一教义而言.由于众生根器有别,即使同听某一教义,也会产生不同的功果,故日不定.不定教总体上是对低根众生说教而言.从天台宗的秘密教和不定教的设教可以看出,天台宗的教育方法是比较灵活的.即使在钝根,低根众生的教育中,如方法得当,有的众生也会脱颖而出,收到意外的教育效果.二,教风建设教风建设对一个宗教或一个教派都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生死攸关.假如教风清肃,不仅赢得社会声誉,教团兴旺,还会得到统治者的旌表.反之,如果教内败坏,臭名远播,必然招来统治者的惩处,教团也将遭毁灭性的打击.这一点, 天台宗人深有体会.如天台三祖慧思就遭教团内多次迫害,几乎死去.智颉对师父慧思的遭迫害有切肤之痛,因而对教风问题有深切的认识.此外,智颤几度驻足金陵,涉足于僧团上层和往来于朝廷皇室,对金陵的教风腐败时有所闻,对皇室的一次警告,甚至要沙汰僧尼都如坐针毡.他放弃金陵的优惠条件,婉言谢绝皇室的一再挽留,执意要去天台山,避开都市佛教,另立山岳佛教,其原因之一是为求得一个好的环境,建立一个好的教风,安众行道.出于智额的威望和学识,他到天台山后,四方僧众闻风而来,传说当时天台山有36道场.僧众一多,难免鱼龙混杂,良莠难分.虽然大多数僧众能正信正行,但也有少数人心术不正,行为不轨. 为此,智颤亲自制定了十条《制法》,[1J(哪作为丛林规范,要求僧众严格执行.在《法制》的开头部分,有一段类似于今天的"序言",把制定《制法》的目的意义作了说明.文日:观乎晚学,如新猿马,若不控锁,日甚月增.为成就故,失二治一,蒲鞭示耻,非吾苦之.今训诸学者,略示十条,后若妨起,应须增损,众共裁之.此文大意是说,根据现在的情况,新来的僧众,凡心骚动,心猿意马,如不及时加控制和强制,后果则可想而知.为成就故,今把丑话说在前面,否则,届时不仅我苦,连你也苦.今略示十条,以作试行,日后如有不妥,再作增减.希望大家共同监督执行.第一条,所有僧众"当修三行:一依堂坐禅;二别场忏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这一条指出了作为僧人必须明了的事项: 按指定的僧堂坐禅,忏悔;明确僧人应该具备的器物和用途.如三衣:一为"五条衣"(内衣),日常作业和就寝时穿用;二为"七条衣"(人众衣),在礼诵,听讲,授戒等庄重场合穿用;三为"九条衣" (大衣),在人王宫,王城,说法,重大集会等场合穿.又如六物:在具备三衣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钵(吃饭用),坐具(坐禅用),漉水囊(为救护水虫生命之用).第1期曾其海: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7第二条,"衣堂之僧,本以四时坐禅,六时礼佛,此为恒务."该条对僧众一天的基本修行内容作了明确的时段性安排.第三条,"六时礼佛,大僧应披人众衣,衣无鳞陇,若缦衣悉不得."本条告诫修习僧众应注意衣着礼仪,切不可轻慢.第六条,"其二时食者,若身无病,病不顿卧,病已瘥,皆须出堂,不请食人众."本条规定了进斋,生病,请假制度,以防托病卧床,小病大养等不良之风滋长蔓延.第七条,"其大僧小戒,近行远行,寺内寺外,悉不得盗啖鱼肉辛酒,非时而食."该条敬告僧众不要忘记自己是方外之人,应慎独,不犯戒,不管是远行近行,寺内寺外不得私下啖鱼肉和饮酒. 不得非时而食,佛教规定:诸天早食,叫作初分;人类午前食,称中分;畜生午后食,称哺分;神鬼夜食,叫夜分.因此佛教有"过午不食戒",该戒有三种含义:其一为防晚食碗快作声,引起饿鬼思食之苦;其二为比丘托钵夜晚至人家乞食不便;其三晚食过饱易起欲念妨碍修持.故不得非时而食.第八条,僧名和合,柔忍故和,义让故合.不得争计高声,丑言动色."这一条规定处理僧众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只要能坚持忍受,就能和气; 只要坚持正义谦让,就能相互合作.切不可纷争喧吵,言语污秽,表情冲动.最后提出,若犯诸制,扞不肯忏,此是方外之人,不从众网,则不同止."意思是说,若犯了《制法》条例,又坚持而不肯忏悔者,已经不是方外之人(即已经不是修持佛法的僧人),因而不就再留在僧众之中,应逐出僧团.三,学风建设智额不仅重视教风建设,同时也非常重视学风建设.鉴于门下学僧,有些只专心理论文字,而不会透过权且施设的名言概念去把握佛教本质, 即究竟实相之理.这些人被智叛斥为"文字法师".另一些人只会默默坐禅,对佛教理论茫然无知,当然更谈不上"以定发慧",智颉把这些人斥这为"暗证禅师".无论是文字法师还是暗证禅师,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错误,即学习方法不对头.面对僧众的这些学习倾向,智额觉得有必要建立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智叛在他的《摩诃止观》卷七下,专门为门下学人制定了十条学习方法,"今有十意,融通佛法".这便是着名的"天台学风".第一条,明开合,权实道理."明道理,寂绝亡离,不可思议.即是四谛三二一无,随情智等,或开或合,若识此意,权实道理,冷然白照."这条要求学僧要明白"开合","权实"的道理.学佛的目的是悟人"实相"(即佛的境界),此所谓"实".但实相是不可思议的,是言语道绝的.为了达到实相认识,必须借助权且施设的名言概念,这便是所谓"权"."开合"又叫"开会","开"即先把究竟的实相展开为语言的,理论的(名言概念)的东西,使学习者俗听易懂,循序渐进的方法."会"即在"开"的基础上,摆脱名言概念,整体地直悟实相.智额认为,学佛者必须首先明白这个基本道理.第二条,运用天台和八教理论把握佛教整个体系.'教义纲格,匡骨盘峙,包括密露,泾渭大小,即是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若得此意,声教开合,化道可知."该条是说佛教理论,高深浩瀚,有的提纲挈领,有的具体阐述,有的是密法,有的是显教,有的是大乘,有的是小乘,但只要你在方法上运用顿,渐,秘密,不定,在内容上采取藏,通,别,圆,就能纲举目张,把握开合,最终把握住佛教的理论体系.第三条,学会用"四悉檀"方法来圆融佛经矛盾,言义争执."经论矛盾,言义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来执争,连代不消.若得四悉檀意,则结滞开融.怀抱琐析,拔掷自在,不惑此疑彼也."这一条说,由于佛讲经有五时之别,弟子作论有不同的理解,自古以来为这些问题争执不休,有些学僧也堕入其中,惑此惑彼.但只要你学会用"四悉檀"(四种理解佛教经论含义的方法) 的含义来理解,就会矛盾白解,疑虑全消,圆融无碍.第四条,务必破除学习中的谬误."若知谬执而生塞者,巧破尽净,单复具足,无言穷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意思是说,如果在学习中有时明知是谬误,仍固执不改,则必须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加以种种开导,务必把谬误除掉.第五条,学习要有自己的体会和看法."结正法门,对当行位.修有方便,证有阶差.权实大小,贤圣不滥,增上慢罪,从何而生."意思是说,当8台州学院学报第28卷你得到结论说某一法门是正确的时,还要通过实践来判断它属于何种行位.因为修习方法有多种,证悟的阶位也有高下.懂得这一点,就会分清大小乘,区别贤者,圣者.第六条,"于一法门,纵横无碍,纶绪次第,叠叠成章."这一条要求学僧对于第一法门,都要从各种不同角度,纵横无碍地进行研讨,体会,直至完全理解为止.第七条,"开章科段,钩锁相承,生起可爱."这条要求学僧对佛教经论要按章节分段学习.并注意理论上的前后逻辑关系.第八条,"贴释经文,婉转绣媚,总用上诸方法,随语消释,义顺而文当."这条要求学僧阐释经文时,要合乎教义原意,并要文理通顺,语句动人.第九条,"翻译梵汉,名数兼通,使方言不壅."这条要求学僧如果将梵文原典翻译成汉语时,必须文理兼通,没有两种语言上的隔阂.第十条,"一一句偈,如闻而修,人心成观,观与经合."这条要求学僧对佛经的一句一偈,都要细心地听闻,思考,修习并全心作观想,最后达到观想与经义完全符合.总之,天台宗的因材施教的受教育者中心论思想和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天台教风,学风,在教育进入大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作用.参考文献:[1】圆清百录[A】.太正藏?誊四十六[C】ResearchofChineseTraditionalIdeologyforEducation——FeaturesofIdeologyforEducationoftheBuddhistSectofMountTiantaiZengQihai(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TaizhouUniversity,Linhai,Zhejiang,317000) Abstract:TheBuddhistSectofMountTiantaiisrichinideologyforeducation.Onthebasisoft hetrinityin"Saddharmapundarika—sutra",peoplebeingeducatedfellintofourdegreesandcorrespondingteaching contentsandmethodswerepresented.Theidea"teachinginaccordancewiththeiraptitudes" was.toagreatextent,developed.Besides,greatimportancewasattachedtothebuildingofteachingandlear ningatmosphere. TenregulationsmadebythefounderZhiyiensuredgoodteachingatmosphere.Healsoworde douttenpracticallearningmethodsforBuddhistmonks.Keywords:theBuddhistSectofMountTiantai;ideologyforeducation;teachinginaccordanc ewiththeiraptitudes;teachingatmosphere;learningatmosphere。

天台宗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

天台宗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

天台宗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祁志祥内容提要:天台宗吸收《法华经》“归一”而不废“三”的思想,继承龙树中观派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对此作了改造,提出“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体现了心生万物的心学特色;同时又运用中观方法将这心也否定掉,从而与“空空”的涅槃学相通。

这就奠定了天台宗唯心、中观、空观的美学思想特色。

而这一切,都导源“止观”的认识方法。

关键词:天台宗唯心中观空观止观School’’s Aesthetics of t he Theory of KnowledgeTiantai SchoolBy Qi Zhi-xia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bstract:Tiantai School absorbed and transformed Lotus Sutra’s thought that Admitted not only one but also three and put forward that one heart observed everything in three directions simultaneity and once idea contained three thousand words with Longshu’s method of observing by middle point showing the feature which the heart produces everything.Meanwhile,Tiantai School negated the heart going into nirvana thought which negated everything.So that form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iantai School’s aesthetics thought about the idealism and observing by middle point and observing by negating everything which was born by the method of observing from the motionless heart.K ey words:Tiantai School,aesthetics,idealism,observing by middle point,;observing by negating everything,observing from the motionless heart天台宗是隋唐之际创立的第一个佛教宗派。

天台智■“一心三观”述论

天台智■“一心三观”述论

哲学家之


中 国 佛 教 从对 印 度 佛 教 的 融 会 阶 段 转 入 独 立 的 创 造 阶 段 当



智顗开始

他 所 创建 的
天 台 宗 无 疑 是 中 国 佛 教 发展 史 上 的 里 程 碑

智 顗 佛 教 哲 学 的 核 心是 止 观 学 说 即 他 所提 倡 的
圆 顿止 观
” 。

切 智 的 任 务 是 把 不 真 实性 当 作 现 实 世 界 的 共 性

这 种 主 张 与 当 时 的 三 论 宗 思想 接近



没 有 超 出 龙 树 中 观学 派 的 范 围 相 体用

相 对 而言

十 如实 相 则 是


切种 智 把握 的 对 象 要 求从 性


因 果 等 特 殊 性 和 特 殊 关 系 中 认 识世 界

过 程 中 曾 根 据 〈 法 华 经 〉 和 大 品 般 若 经 》 的 教 义 全 力 提倡 诸 法 实 相 说

这 诸 法实相 的 内 容



便 是 罗 什 所 译 八 卷 本 〈 法 华 经 说 的 十如 是 广 唯 佛 与 佛 乃 能 究 尽 诸 法 实 相




所谓如 是相 如 是
的究 竟 境 界 不 外乎 实 相 对 实 相 的 体 认是般 若 的 基本

昼 谈 义 理 夜 便思择



智慧

的 和 首 要任 务
由 于 对般 若 智 慧 的 重

浅析智者大师对天台宗的发展及影响123

浅析智者大师对天台宗的发展及影响123

浅析智者大师对天台宗的发展及影响摘要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由智者大师在隋、陈之际的浙江天台山创立。

其主要教义依据《法华经》,故也称为法华宗。

当时,由于智者看到南方佛教偏重于义理辨析,北方佛教则偏重于禅定修习,因此,他吸收中外各派佛学思想之精华,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主张禅教结合、教观双美、定慧双修,以此纠正两方的偏失,创造了这一既有崇高的宗教信仰精神又具备深刻的哲学内涵的中国佛教宗派。

该宗不离佛陀“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的出世本怀,经天台宗四众弟子特别是历代祖师的继承和发扬,延续至今,该宗在中华大地开花结果,后来也传到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可以说天台宗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影响意义深远。

越南与中国接壤,各方面很早就受到中国的影响,包括佛教。

中国佛教大乘各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密宗等早就传入越南。

由于两国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各宗派很快适应并顺利发展。

天台宗传入越南的时间比较晚,因此,该宗不管在教义理论还是修行方式上都受到其他宗派的影响。

1928年传入时,越南正发生战乱,全国人民包括宗教组织都全力抵抗外邦,该宗因此没有很好地发展。

直到1975年全国解放后,天台宗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从最初的生根发芽到今天枝繁叶茂是得以越南政府和佛教教会的领导和支持己自由发展起来。

现在的天台宗己受到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其各方面深入了解的需求与日俱增。

关键词: 天台宗; 显奇; 了禅AbstractThe Tian-tai school is one of the eight Mahayana Buddhism schools in China. Which founded master Chih-i in the Tian-tai Mountain of Chekiang during Sui and Tang句nastier. Its main doctrines is according to the Lotus Sutra, and the school is also called Fa-hua(means Dharmas Lotus) school. In Master Chih-i'r period, Buddhism in south China emphasized on theoretics and north on the practice of dhyana. He combined this two methods and essences from other schools in China and India, advocated both theoretic and practice, both dhyana and dharmas, both cessation and contemplation, both higher mind and higher wisdom. By this way, he corrected the overweight of two sides and then created a Sinitic Buddhism school which consists of spiritual religion and profound philosophicconnotations. Its original thought manifested the mercy of Buddha to show all the living beings the Enlightenment of Buddha, and inherited勿patriarchs in history until today. Nowadays, it's not just inChina, but also in Viefiam, Japan, and Korea, Tian-tai schaol is transmitted and developed.Key words:Tian-tai Shool; Xianqi; Liaochan.目录摘要 (1)Abstract (2)1 绪论 (4)1.1选题意义 (4)1.2研究现状 (4)1.3研究方法 (5)2 天台宗的创立、流变与发展 (5)2.1天台宗创立时的中国佛教发展 (5)2.2天台宗的创立 (6)2.3天台宗的发展历程 (6)2.4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7)3 当代天台宗南北传承与发展 (8)3.1南方天台宗第三代僧团的修行与活动 (8)4 越南天台宗与越南社会文化 (8)4.1越南佛教各宗派的交互影响 (8)4.1.1思想上的影响 (9)4.1.2修习行持上的影响 (9)4.2天台宗对越南社会的影响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1 绪论1.1选题意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为了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适应中国社会,灵动地变化成为有中国特色中国佛教,并不断发展,其中值得重视的是中国佛教的开宗立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若观慧分明,即发真见第一义,是名用四悉檀,起从假入空观,成一切智,慧眼也。

从空入假观,巧用悉檀,即得道种智,法眼也。

中道第一义观,巧用四悉檀,即得一切种智,佛眼也。

【释智:《维摩经玄疏》】三观之名,出...
若观慧分明,即发真见第一义,是名用四悉檀,起从假入空观,成一切智,慧眼也。

从空入假观,巧用悉檀,即得道种智,法眼也。

中道第一义观,巧用四悉檀,即得一切种智,佛眼也。

【释智:《维摩经玄疏》】
三观之名,出璎珞经。

一者从假入空观,二者从空入假观,三者中道第一义观。

所言从假入空观者,无而虚设,目之为假。

观假知无,名之入空。

若观诸法如幻如化,但有名字,即入真谛也。

而说为二谛观者,或就情智二谛,或约随智二谛观耳。

次释从空入假观者,若不住空,还入幻化假名世谛,分别无滞也。

而言平等者,若破一用一,不名平等。

前观知假非假,破假入空;次观知空非空,破空入假,空假互破互用,名为平等也。

次释中道观观者,中以不二为义,道以能通为目,照一实谛,虚通无滞,是中道以也。

故云:是二观为方便道,因是二空观,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智顗《三观义》】
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种世间。

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无心而已。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例如八相迁物。

物在相前物不被迁。

相在物前亦不被迁。

前亦不可后亦不可。

秖物论相迁秖相迁论物。

今心亦如是。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

此则是纵。

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

此即是横。

纵亦不可横亦不可。

秖心是一切法。

一切法是心故。

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

非识所识。

非言所言。

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云云)。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五上】
为初心是后心是。

答。

如论焦炷。

非初不离初。

非后不离后。

若智信具足。

闻一念即是信故不谤智故不惧。

初后皆是。

若无信高推圣境非己智分。

若无智起增上慢谓己均佛。

初后俱非。

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谓理即。

名字即。

观行即。

相似即。

分真即。

究竟即。

此六即者。

始凡终圣。

始凡故除疑怯。

终圣故除慢大(云云)。

理即者。

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如故即空。

藏故即假。

理故即中。

三智一心中具不可思议。

如上说。

三谛一谛非三非一。

一色一香一切法。

一切心亦复如是。

是名理即是菩提心。

亦是理即止观。

即寂名止即照名观。

名字即者。

理虽即是日用不知。

以未闻三谛全不识佛法。

如牛羊眼不解方隅。

或从知识或从经卷。

闻上所说一实菩提。

于名字中通达解了。

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是为名字即菩提。

亦是名字止观。

若未闻时处处驰求。

既得闻已。

攀觅心息名止。

但信法性不信其诸名为观。

观行即是者。

若但闻名口说。

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是虫不知是字非字。

既不通达宁是菩提。

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华首云。

言说多不行我不以言说。

但心行菩提。

此心口相应是观行菩提。

释论四句评闻慧具足。

如眼得日照了无僻。

观行亦如是。

虽未契理观心不息。

如首楞严中射的喻。

是名观行菩提。

亦名观行止观。

恒作此想名观。

余想息名止(云云)。

相似即是菩提者。

以其逾观逾明逾止逾寂。

如勤射邻的名相似观慧。

一切世间治生产业不相违背。

所有思想筹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

如六根清净中说。

圆伏无明名止。

似中道慧名观(云云)。

分真即者。

因相似观力入铜轮位。

初破无明见佛性。

开宝藏显真如。

名发心住。

乃至等觉。

无明微薄智慧转着。

如从初日至十四日。

月光垂圆暗垂尽。

若人应以佛身得度者。

即八相成道。

应以九法界身得度者。

以普门示现。

如经广说。

是名分真菩提。

亦名分真止观分真智断。

究竟即菩提者。

等觉一转入于妙觉。

智光圆满不复可增。

名菩提果。

大涅盘断更无可断。

名果果。

等觉不通唯佛能通。

过茶无道可说。

故名究竟菩提。

亦名究竟止观。

总以譬譬之。

譬如贫人家有宝藏而无知者。

知识示之即得知也。

耘除草秽而掘出之渐渐得近近已。

藏开尽取用之。

合六喻可解(云云)。

问。

释论五菩提意云何。

答。

论竖判别位。

今竖判圆位。

会之发心对名字。

伏心对观行。

明心对相似。

出到对分真。

无上对究竟。

又用彼名名圆位。

发心是十住。

伏心是十行。

问。

住已断。

行云何伏。

答。

此用真道伏。

例如小乘破见名断思惟名伏。

明心是十回向。

出到是十地。

无上是妙觉。

又从十住具五菩提。

乃至妙觉究竟五菩提。

故地义云。

从初一地具诸地功德。

即其义也问。

何意约圆说六即。

答。

圆观诸法皆云六即。

故以圆意约一切法悉用六即判位。

余不尔故不用之。

当其教用之胡为不得。

而浅近非教正意也。

然上来简非。

先约苦谛升沈世间简耳。

次约四谛智曲拙浅近简耳。

次约四弘行愿。

次约六即位。

展转深细方乃显是。

故知明月神珠在九重渊内骊龙颔下。

有志有德方乃致之。

岂如世人粗浅浮虚。

竞执瓦石草木妄谓为宝。

【智者大师:《摩诃止观》卷一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