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朗诵分析
我爱这土地朗诵节奏划分

我爱这土地朗诵节奏划分《我爱这土地》是一首以朗诵形式表达对祖国土地的深切热爱的诗词作品。
在朗诵节奏的划分上,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韵律变化等方式来表达诗词的节奏感,并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以下为相关参考内容: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这乌云滚滚的土地,这黑土地,孕育我们一切的土地。
它像一位母亲,滋养着我们的一切,给我们提供奔跑的空间,给我们提供成长的环境。
我爱这土地,这繁花似锦的土地,这五彩斑斓的土地,让我们心醉神迷。
它的美丽仿佛一幅画卷,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芬芳。
我爱这土地,这千沟万壑的土地,这巍峨山峦的土地,让我们心生敬畏。
它的雄伟仿佛要触摸到天际,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壮丽自然的奇迹。
我爱这土地,这流淌的大河,这辗转蜿蜒的小溪,它们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滋润着我们的生活。
大河奔流不息,向东向西,蓄积着丰富的水力;小溪婉转流淌,清澈见底,给我们提供了纯净的水源。
我爱这土地,这肥沃的黑土地,这金黄的油菜花田,它们孕育着丰硕的庄稼,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口粮。
黑土地肥沃无比,耕种一犁翻饭碗;油菜花金黄艳丽,映射着我国繁荣的未来。
我爱这土地,这多民族的聚居地,这多元文化的熔炉,它们包容着各种不同的人们,展现着美丽的多彩。
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多元文化交融,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
我爱这土地,这众志成城的土地,这勤劳智慧的土地,它们孕育着一个个奇迹,让我们为之感动。
众志成城,团结奋斗,谱写着辉煌的篇章;勤劳智慧,不断创新,拓展着美好的未来。
我爱这土地,这永不停息的土地,这象征着希望与奇迹的土地。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建设,将这片土地打造成为更加美好的家园!通过以上的朗诵节奏的划分,可以感受到整个诗词犹如一曲慷慨激昂的赞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
不同的描写和表达方式使得整个朗诵节奏有了变化,同时也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丰富。
最后以最后一句寄托出对未来的期望,从而使得整个作品朗诵节奏的划分更加完整。
《我爱这土地》艾青

1.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 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 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①艾青是借助“土地”“河 流”“风”“黎明”来描绘祖国大地遭受的 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 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
②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 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 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 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 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 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 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 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 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 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 而燃烧。
2 我爱这土地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 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 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 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 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 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 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 的爱,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 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 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我爱这土地诗歌朗诵技巧

毅、充满自信)
登台
? 眼神:做到目视前方,用眼神传达感 情。
? 面部表情:不可表情过火,矫揉造作。
? 手势和动作:少而清楚,限于胸前, 如果太远便会缺乏力量,腰部以下不 有动作,身体不能经常移动。
作者及背景介绍
? 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能够体会作者 创作诗歌时的心境。在诗歌的“意象” 中,往往饱含诗人的喜怒哀乐,蕴含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
停顿和连贯
? 停顿是朗诵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术。朗诵中运 用了停顿艺术, 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 宕、连贯畅通,让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 连贯是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 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 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语调
? 1.升调。 前低后高,语势上升。表疑问、反 问、惊异等语气。(真的吗?)
? 2.降调。 前高后低,语势渐降。表肯定、坚 决、赞美、祝福等感情。(的确如此!)
? 3.平调。 语势平稳舒缓,用于陈述说明,表 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这是事实。)
? 4.曲调。 语调弯曲,常用表示讽刺、厌恶、 反语、言外之意等语气。(这样有意义吗?)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朗诵分析

【我爱这土地】朗诵设计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情感真挚、深沉、浓烈的现代新诗佳作,一次次唤醒我们对民族百年沧桑的回忆。
当我们把文字变成声音,用朗诵传递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时,那份热爱将感动每个人的心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朗诵设计。
一、确定基调,理清脉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是一切艺术感人的根本。
张颂曾经说过:“态度、感情是朗读根基的核心,是朗读再创作的精华,是朗读有声语言的生命,是朗读技巧的灵魂。
〞所以我们进行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作品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深情又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
土地是我们永远的故土,它养育了我们,给我们力量和梦想。
诗中作者化身为一只鸟,用激越深挚的歌声唱出对这片土地执著的爱。
深沉的情感基调要求全诗在朗诵时应以稍慢、消沉的声音为主,局部诗句稍轻柔、上扬。
接着我们要循着诗人的情感基调,分析这种基调下丰富诗情的层次。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局部。
第一局部八句,诗人化身为乌,哪怕喉咙已经嘶哑,仍要去歌唱“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无比温柔的黎明〞,甚至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局部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前两句,作者选择喉咙嘶哑的鸟的形象,传达时代赋予诗人的责任和诗人内心的歌唱>中动。
然后以“歌唱〞领起下面四句,这四句诗为并列关系,是歌唱的具体内容。
七八两句那么进一步升华诗人对土地执著的感情。
第二局部只有两句,却是全诗的诗眼。
诗人直抒胸臆,一问一答中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沉强烈的爱。
最后的省略号似乎是心中潜流的无限的激情,激起人们的共鸣。
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把握全诗基调和脉络的根底上,我们要对全诗做一个具体的技巧设计。
首先是确定语速。
深沉的爱国情感决定全诗的朗诵语速要稍慢,但“歌唱〞以下三句是对饱受磨难的祖国与不屈对抗的人民的讴歌,同时作为“歌唱〞的宾语出现,为排比句,故在朗诵时应慷慨激越,语速稍快,一气呵成。
《我爱这土地》诗歌朗诵技巧

作者及背景介绍
• 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能够体会作者 创作诗歌时的心境。在诗歌的“意象” 中,往往饱含诗人的喜怒哀乐,蕴含作 者对人生的感悟。
停顿和连贯
• 停顿是朗诵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艺源自。朗诵中运 用了停顿艺术, 能使整个演讲抑扬顿挫、起伏跌 宕、连贯畅通,让听众享受到一种语言的节奏美。
• 连贯是朗诵过程中,思想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运 动状态,在意思延续或激情澎湃的地方,必须一 气呵成,这就需要用语流连贯的表达技巧。
反击) • 我希望有一天——(→平调) • 地下的烈火,(稍加上扬,语意未完) •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降调,毫不犹豫) •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降调,沉着、坚
毅、充满自信)
登台
• 眼神:做到目视前方,用眼神传达感 情。
• 面部表情:不可表情过火,矫揉造作。
• 手势和动作:少而清楚,限于胸前, 如果太远便会缺乏力量,腰部以下不 有动作,身体不能经常移动。
重音
•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 字、词或短语在朗诵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 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 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
乡愁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1928年生于南京。现在台湾居住, 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 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 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 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 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 一的美好愿望。
《我爱这土地》 艾青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朗诵设计作者:李雯来源:《语文建设》2010年第03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情感真挚、深沉、浓烈的现代新诗佳作,一次次唤醒我们对民族百年沧桑的回忆。
当我们把文字变成声音,用朗诵传递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时,那份热爱将感动每个人的心灵。
下面是笔者对这首诗的朗诵设计。
一、确定基调,理清脉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是一切艺术感人的根本。
张颂曾经说过:“态度、感情是朗读根基的核心,是朗读再创作的精华,是朗读有声语言的生命,是朗读技巧的灵魂。
”所以我们进行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作品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深情又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
土地是我们永远的故乡,它养育了我们,给我们力量和梦想。
诗中作者化身为一只鸟,用激越深挚的歌声唱出对这片土地执著的爱。
深沉的情感基调要求全诗在朗诵时应以稍慢、低沉的声音为主,部分诗句稍轻柔、上扬。
接着我们要循着诗人的情感基调,分析这种基调下丰富诗情的层次。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八句,诗人化身为乌,哪怕喉咙已经嘶哑,仍要去歌唱“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无比温柔的黎明”,甚至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前两句,作者选择喉咙嘶哑的鸟的形象,传达时代赋予诗人的责任和诗人内心的歌唱>中动。
然后以“歌唱”领起下面四句,这四句诗为并列关系,是歌唱的具体内容。
七八两句则进一步升华诗人对土地执著的感情。
第二部分只有两句,却是全诗的诗眼。
诗人直抒胸臆,一问一答中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沉强烈的爱。
最后的省略号似乎是心中潜流的无限的激情,激起人们的共鸣。
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把握全诗基调和脉络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全诗做一个具体的技巧设计。
首先是确定语速。
深沉的爱国情感决定全诗的朗诵语速要稍慢,但“歌唱”以下三句是对饱受磨难的祖国与不屈反抗的人民的讴歌,同时作为“歌唱”的宾语出现,为排比句,故在朗诵时应慷慨激越,语速稍快,一气呵成。
《我爱这土地》名家点评

《我爱这土地》名家点评如下:
著名诗人牛汉:《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现代著名诗评家谢冕:这首出现了许多次起兴(“假如”是一种起兴)的诗,在抒情上达到了高潮;在结构的处理上,用“假如”这一现代口语来强化感情,并把这种感情得到了最充分的挥发。
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衬托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著名朗诵艺术家瞿弦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是抗战初期的大地之歌、时代之歌。
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
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试论《我爱这土地》的朗诵方法

试论《 我爱这土地》 的朗诵 方法
回 减 肚楠
内容摘 要 : 本文重点研究 了诗歌名作《 我爱这土地 》 中内在情绪 的起伏 , 并用文 字的形 式将了方 法 。
关键词 : 自由诗 朗诵 艾 青
自由 诗 在 我 国 出 现 于 2 世 纪 O
双 声 叠韵 ,什 么 押 在 句 中 的韵 文 ! 这 些都 是 外 在 的音 律 或有 形 律 。 内
在 的 韵 律 便 是 ‘ 绪 的 自 然 消 晴 涨 ”。 就 为我 们 朗 诵 自由诗 提 供 ’这 了方法 , 即根 据 “ 绪 的 自然 消 涨 ” 情 把 握诗 歌 的 内在 节 奏 , 将 其 转 化 再 为外 在 的 节 奏 。 《 爱 这 土 地 》 艾 青 先 生 的 我 是 名作 ,是抗 日诗歌 中的代表作品 , 是 中 国现 代 诗歌 中的 经典 。 首 诗 这 诗 体 短 小 , 势 自由 , 情 饱 满 , 形 感 意 蕴悠 长 , 是很 多诗 词 朗诵 会 上 的保 留篇 目。此 外 , 首诗 还被 收 录 在 这 各 个 版 本 的 中学 语 文 教 材 中 , 见 可 其 对 青 少年 的教 育 意义 。 确地 朗 正 诵此诗 , 不仅 有助 于我 们 更 好 的 了 解 诗 歌 的 情 感 ,而 且 可 以举 一 反 三 , 握 其 它 自由诗 的 朗诵 方 法 。 掌 现 将 全 诗 划 分 为 五部 分 , 一 逐 分 析其 内在 的 情感 和 朗 诵 的对 策 : ( )假 如我 是一 只 鸟 , 也 要 1“ 我 用 嘶 哑 的喉 咙 歌 唱 ” — 在 诗 歌 的 — 开 头 ,作 者 将 自己 化 身 成 了 一 只 鸟 , 然 在 这 首 诗 中 , 者 没 有 用 虽 作 任 何 形 容 词 来 说 明 这 是 只 怎 样 的 鸟 , 是从接下来的“ 但 嘶哑 ” 词 中 一 可 以看 出 这 是 一 只 受 尽 了 折 磨 却 不 肯认 输 、拼 劲 全 力 呐 喊 的鸟 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朗诵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我爱这土地》朗诵设计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一篇情感真挚、深沉、浓烈的现代新诗佳作,一次次唤醒我们对民族百年沧桑的回忆。
当我们把文字变成声音,用朗诵传递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时,那份热爱将感动每个人的心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朗诵设计。
一、确定基调,理清脉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是一切艺术感人的根本。
张颂曾经说过:“态度、感情是朗读根基的核心,是朗读再创作的精华,是朗读有声语言的生命,是朗读技巧的灵魂。
”所以我们进行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作品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深情又激昂的诗——《我爱这土地》。
土地是我们永远的故乡,它养育了我们,给我们力量和梦想。
诗中作者化身为一只鸟,用激越深挚的歌声唱出对这片土地执着的爱。
深沉的情感基调要求全诗在朗诵时应以稍慢、低沉的声音为主,部分诗句稍轻柔、上扬。
接着我们要循着诗人的情感基调,分析这种基调下丰富诗情的层次。
全诗自然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八句,诗人化身为乌,哪怕喉咙已经嘶哑,仍要去歌唱“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无比温柔的黎明”,甚至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前两句,作者选择喉咙嘶哑的鸟的形象,传达时代赋予诗人的责任和诗人内心的歌唱>中动。
然后以“歌唱”领起下面四句,这四句诗为并列关系,是歌唱的具体内容。
七八两句则进一步升华诗人对土地执着的感情。
第二部分只有两句,却是全诗的诗眼。
诗人直抒胸臆,一问一答中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沉强烈的爱。
最后的省略号似乎是心中潜流的无限的激情,激起人们的共鸣。
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在把握全诗基调和脉络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全诗做一个具体的技巧设计。
首先是确定语速。
深沉的爱国情感决定全诗的朗诵语速要稍慢,但“歌唱”以下三句是对饱受磨难的祖国与不屈反抗的人民的讴歌,同时作为“歌唱”的宾语出现,为排比句,故在朗诵时应慷慨激越,语速稍快,一气呵成。
“黎明”一句虽也为“歌唱”的宾语,但意思与前三句有明显区别,是对抗战胜利的向往,风格宜轻柔,故语速稍慢。
最后两句情感抒发达到高潮,语速可以稍快。
接着是对节奏的划分。
诗句之间按照自然分行的方式稍作停顿,两节之间停顿时间最长,诗句内部则根据情感短暂停顿,具体如下:假如/我是/一只乌,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歌的—二节停顿时间最长,第一节的三个部分之间也要体现出明显的停顿。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停顿的方式,即落停和扬停。
每个诗句结束时用落停,停顿时间稍长,气息刚好用完,声音顺势落停。
而诗句中间停顿处用扬停,停顿时间稍短,声音虽停而气息未尽,而且停顿前声音稍微上扬或者拉开。
如第一句,“假如”“我是”两处都是扬停,“一只鸟”处就是落停。
还要考虑轻重音的处理,以下加点字词是诗中需着重强调的重音: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王地,这永远汹涌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些重音的使用可以造成语音的轻重变化,突出主题,更准确地传达诗歌的情感。
不过重音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重读,这里具体做一些说明。
一般情况下重音就是加大音量,重音重读,如“鸟”“嘶哑”“土地”“河流”“风”“死”“土地里面”“为什么”“泪水”这几个重音就是要用较强的气息,扩大音量来读,从而使这些字响亮突出。
但是像“永远”“无止息”“无比”三个词则要适当延长声音。
而“温柔““黎明”“深沉”三个词要用重音轻读的方法,造成低沉轻柔、回味无尽的效果,具体表现就是要抑制住声带发声,用较强的气息,使气大于声,把需要重读的字轻轻地、有力地读出来。
三、表情诚恳,体态自如
在朗诵时辅以恰当的态势语有利于朗诵者情感的抒发。
朗诵者应首先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并进而反应在自己的表情尤其是眼神上,以做到声情并茂。
朗诵前可以想一想日军侵略中国的种种罪恶,调动对祖国、对土地的热爱。
诚于中而形于外,当朗诵者内心真诚漫溢时,眼神自然就会变得深沉。
开始时目光不妨平视全场,随着情感的逐步深化,眼神也会越发炽烈。
在读到倒数第二句时,可以稍稍环视—下场中听众,以形成问与答的呼应,也使得朗诵更有感染力。
手势的运用也很重要。
在朗读开始时双手可以自然下垂,随着情感的逐步强烈,可以单手自然挥动,配合诗句内容,或上或下,或开或合。
这里没有定规,总之要自如。
最后结束时不妨双手打开,自然向外,以配合抒发对土地的无限深情。
以上就是对《我爱这土地》一诗的朗诵设计,有些地方仍然可以根据朗诵者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声音情况来灵活处理。
但所有技巧的前提是情感真挚,正如罗丹所说:“艺术就是感情。
”只有真正理解诗人对土地的热爱,理解诗人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的深情时,技巧才能内化成感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