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工艺规范标准.doc
机械加工工艺与检验规范

******有限公司技术文件更改记录分发号:一、机械加工工艺1.1总则1.1.1机械加工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机械基础知识和机床操作能力,且能够满足现行产品零件对机械加工提出的各项要求。
1.1.2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应能满足现行产品的各项要求。
1.1.3机械加工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是经计量部门检验合格并在规定检定周期内。
1.2加工前的准备1.2.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1.2.2机械加工人员事先必须熟读生产图样和工艺文件,了解零件加工的关键部位,并根据加工的需要准备各种加工工具以及测量器具。
1.2.3机械加工人员加工前应复核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图样要求,发现下列情况时不得进行加工:a、被加工件存在明显缺陷;b、被加工件与图样尺寸或形状不相符。
1.2.4按工艺规程要求准备好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装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新夹具、模具等,要先熟悉其使用要求和操作方法。
1.3刀具与工件的装夹1.3.1刀具的装夹1.3.1.1在装夹各种刀具前,一定要把刀柄、刀杆、导套等擦试干净。
1.3.1.2刀具装后,应用对刀具装置或试切等检查其正确性。
1.3.2工件的装夹1.3.2.1在机床工作台上安装夹具时,首先要擦净其定位基面,并要找正其与刀具的相对位置。
1.3.2.2工件装夹前应将其定位面、装紧面、垫铁和夹具的定位、平紧面擦试干净,并不得有毛刺。
1.3.2.3按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定位基准装夹,若工艺规程中未规定装夹方式,操作者可自行选择定位基准和装夹方法,选择定位基准应按以下原则:a、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b、尽可能使各加工面采用同一定位基准;粗加工定位基准应尽量选择不加工或加工余量比较小的平整表面,而且只能使用一次;c、精加工定位基准应是已加工表面;d、选择的定位基准必须使工件定位夹方便,加工时稳定可靠。
1.3.2.4对无专用夹具的工件,装夹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找正;e、对划线工件应按划线进行找正;f、对不划线工件,在本工序后尚需继续加工的表面,找正精度应保证下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量;g、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小于尺寸公差的三分之一;h、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未注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保证GB1804-C级GB1189-10级未注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要求。
机械加工工艺操作规范

机械加工工艺操作规范第1章基本规定 (5)1.1 操作前准备 (5)1.2 安全技术要求 (5)1.3 机械设备的选择与检查 (5)1.4 工艺文件的制定与执行 (5)第2章钳工加工 (5)2.1 划线与标注 (5)2.2 锯削 (6)2.3 錾削 (6)2.4 钻孔 (6)第3章车削加工 (6)3.1 车床操作 (6)3.2 车刀的选择与安装 (6)3.3 车外圆 (6)3.4 车内孔 (6)第4章铣削加工 (6)4.1 铣床操作 (6)4.2 铣刀的选择与安装 (6)4.3 铣平面 (6)4.4 铣槽 (6)第5章刨削加工 (6)5.1 刨床操作 (6)5.2 刨刀的选择与安装 (6)5.3 刨平面 (6)5.4 刨侧平面 (6)第6章磨削加工 (6)6.1 磨床操作 (6)6.2 砂轮的选择与安装 (6)6.3 磨外圆 (6)6.4 磨平面 (6)第7章钻削加工 (6)7.1 钻孔 (6)7.2 扩孔 (6)7.3 铰孔 (6)7.4 锪孔 (6)第8章镗削加工 (6)8.1 镗床操作 (7)8.2 镗刀的选择与安装 (7)8.3 镗孔 (7)8.4 镗内外圆 (7)第9章特种加工 (7)9.1 电火花加工 (7)9.2 激光加工 (7)9.3 超声波加工 (7)9.4 化学加工 (7)第10章热处理工艺 (7)10.1 淬火 (7)10.2 回火 (7)10.3 退火 (7)10.4 渗碳 (7)第11章表面处理 (7)11.1 表面清洗 (7)11.2 表面涂覆 (7)11.3 表面改性 (7)11.4 表面装饰 (7)第12章装配与检验 (7)12.1 零件装配 (7)12.2 装配精度检验 (7)12.3 产品功能检验 (7)12.4 成品包装与防护 (7)第1章基本规定 (7)1.1 操作前准备 (7)1.1.1 操作人员应熟悉并掌握相关机械设备的基本原理、功能、操作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范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范一、目的和范围为了更好地规范公司工艺规程编制,统一工艺规程编制所使用的表格,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工艺规程(以下简称工艺规程或规程)编制基本要求,编制细则,使用表格及填写。
本细则适用于公司所有自制件产品。
二、工艺规程编制的基本要求1.工艺规程的编写应符合设计图样和设计文件的要求,将设计要求贯彻在工艺规程中,不得有遗漏和改动。
2.工艺规程是指导现场生产操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应做到正确、完整、协调、统一、清晰,文字叙述语句要精炼,表达意思要准确。
3.工艺规程要保证满足产品设计文件的要求。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质消耗。
4.工艺规程编制应考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工业卫生。
5.工艺规程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计量单位等,要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
6.工艺规程中每道工序一般应绘制工艺简图(以下简称“工序图”),视图应准确,比例要适当,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均应符合相应标准。
根据需要,工序图的幅面可以按标准放大绘制。
7.新编制的工艺规程用应用计算机打印输出,不允许有手写字迹。
三、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1.熟悉和分析制订工艺规程的主要依据,确定零件的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2.分析零件工作图和产品装配图,进行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3.确定毛坯,包括选择毛坯类型及其制造方法;4.选择定位基准或定位基面;5.拟定工艺路线;6.确定各工序需用的设备及工艺装备;7.确定工序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8.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9.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佳工艺方案;10.填写工艺文件。
四、工艺规程编制1.零件图号、零件名称、产品型号、产品名称及材质的填写a)零件图号、零件名称、产品型号、产品名称及材质的填写应与设计文件相符;b)编写组合件工艺规程时,组合件中单件的填写用斜杠“/”,加以分隔;c)工艺规程中应按实际加工对象填写单件或组合件号码及其名称;d)单件工序图填写对应单件材质,组合件工序图不需填写。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加工通用工艺规程

QB/HT-RQ-12-07 山东有限公司企业标准机械加工通用工艺守则编制审核批准发放单位接收单位接收人:1 主题内容及适用范围1.1 本守则规定了压力容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的通用工艺要求和质量验收标准。
1.2 本守则适用于压力容器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对于非压力容器的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工作也可参照执行。
1.3 压力容器机械零件的材料选用、切削加工应遵照设计文件的规定,并应符合本标准的具体要求。
1.4 压力容器机械零件的切削加工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及国家关于压力容器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技术监督局《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 《钢制压力容器》GB151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GB4709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规程》GB4709 《钢制压力容器产品焊接试板的力学性能试验》GB1801~1804 《公差与配合》JB4726~4728 《压力容器钢锻件》JB4707 《压力容器法兰》GB196 《普通螺纹基本尺寸》GB197 《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本公司《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管理制度3 切削加工工艺守则3.1 加工前的准备工作3.1.1机械加工件的下料应遵守QJ/13J09-03中有关规定。
3.1.2压力容器锻件应符合JB4726~4728中有关规定。
3.1.3螺栓、法兰等机械加工件的选材应符合GB150第二章的规定。
3.1.4压力容器法兰在下列任一情况下,应进行正火或完全退火的热处理:①法兰断面厚度大于76mm的碳素钢或低合金钢;②焊制的整体法兰;③锻制的法兰。
3.1.5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否齐全。
3.1.6要看懂、弄清工艺规程、产品图样及技术要求。
有疑问之处应找有关技术人员问清后再进行加工。
机械加工通用技术要求规范

机械加工通用技术要求规范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机械加工通用技术规范1.目的对机加工产品质量控制,以确保满足公司的标准和客户的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各种机械加工应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2.范围适用所有机加工产品,和对供应商机加工产品的要求及产品的检验。
3.定义A级表面:产品非常重要的装饰表面,即产品使用时始终可以看到的表面。
B级表面:产品的内表面或产品不翻动时客户偶尔能看到的表面。
C级表面:仅在产品翻动时才可见的表面,或产品的内部零件。
4.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997 普通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和倒角GB/T 145-2001 中心孔GB/T 197-2003 普通螺纹公差GB/T 10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1182-200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GB/T 1568-2008 键技术条件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GB/T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4249-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公差原则GB/T 梯形螺纹第4部分:公差Q/JS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Q/JS 机柜半成品钣金件下料技术要求5.术语和定义GB/T 1182-2008给出的术语和定义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切削加工用切削工具(包括刀具、磨具和磨料)把坯料或上多余的材料层切去成为切屑,使工件获得规定的几何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加工方法。
包括车削、铣削、刨削、磨削、拉削、钻孔、扩孔、铰孔、研磨、珩磨、抛光、超精加工及由它们组成的自动技术、数控技术、成组技术、组合机床、流水线、自动线。
机械行业(焊接、机加工、装配、喷漆、热处理、防锈、包装)工艺技术规范范本

xxx机械有限公司工艺技术规范第一部分焊接工艺规范1 一般要求1.1 原材料用于产品焊接的材料其钢号、规格、型号、尺寸应符合图样或技术文件的要求。
1.2 焊接材料焊接材料包括焊条、焊丝、焊剂、焊接用保护气体(CO2、Ar)、电弧电极应符合有关技术文件、标准的要求。
1.2.1 焊接材料规格、牌号一般按下表规定选用。
1.2.2 异种材料之间的焊接应按强度等级高的材料制定焊接工艺。
1.2.2 焊条、焊剂使用前应检查外观质量状况,并严格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烘干、保温。
焊条重复烘干的次数不能超过两次。
焊条因长期受潮而出“白花”时,如果焊芯未生锈和药皮未变质,可重新烘干后使用。
1.2.3 焊丝使用前应除油、除锈、矫直硬折弯。
CO2焊丝表面所镀铜层应未受破坏,否则不得使用。
2 焊前准备及工艺要求2.1 坡口可采用气割、等离子切割或机械加工等方法,坡口表面不应有裂纹、分层和夹杂等冶金缺陷。
火焰切割的坡口,应清除熔渣、氧化皮等,保证坡口表面清洁。
2.2 焊丝和焊道(坡口)及周围区域20mm范围内必须清洁干净,不能有影响焊缝质量的铁锈、油污、氧化皮等异物。
2.3不锈钢堆焊焊接件应在焊道区域附近100mm宽度内涂防溅剂;不锈钢薄壁焊接件采用自熔氩弧焊或填焊焊接。
2.4不应在焊接件母材表面引弧、熄弧或任意焊接临时支架。
一般情况下,引弧点和熄弧点应熔于焊道中,且距焊道两端距离大于20mm,重要焊缝及采用自动焊接时应使用引弧板、熄弧板。
2.5 多层焊时,相叠焊道的起止处应错开15mm以上的距离,焊道衔接处应平缓过渡。
层间应进行锤击,使焊缝得到延展。
锤击焊缝法有减小焊接应力和变形的作用,采用多层多焊道要控制焊层厚度尽量不超过3mm。
每焊完一道,焊道还在红热状态时,立即用小型尖手锤快速轻击焊道,用外力辅助其塑性延伸,从而降低热应力,起到消除应力和使焊缝组织细化,提高焊缝致密性,以防产生裂纹。
但对于多层多道焊接时,底层焊道和表面层焊道不能用锤击法。
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检验标准及规范

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检验标准及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流程的检验标准及规范,以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合格性。
2. 检验标准2.1 产品尺寸检验- 对于产品的尺寸要求,通过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卡尺、游标卡尺等)进行检验,并与设计图纸中的规格进行比对。
- 检验结果应符合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否则需要进行调整或重新加工。
2.2 表面质量检验- 检验产品表面的光洁度、平整度、划痕、氧化等表面质量指标,确保产品表面符合要求。
- 使用检测设备(如表面粗糙度仪)进行测量,并对比设计图纸中的表面质量要求。
2.3 材料检验- 对使用的材料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 检查材料的外观、密度、硬度等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
2.4 装配与安装检验- 对于需装配和安装的零部件,进行装配和安装前的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 检验装配和安装的精度、间隙、螺纹连接等,并根据相应标准进行评估。
2.5 功能性检验- 对产品的功能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 进行实际操作或使用测试设备进行功能性测试,并进行性能指标评估。
3. 规范3.1 检验程序规范- 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流程的检验程序规范,定义各项检验的顺序和方法。
- 确保检验过程的可追溯性和一致性。
3.2 检验记录规范- 规定检验过程中产生的记录方法和要求。
- 记录检验结果、异常情况、处理措施等信息。
3.3 不合格品处理规范- 规定不合格产品的处理流程和责任分工,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4. 结论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流程的检验标准及规范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提出了产品尺寸、表面质量、材料、装配与安装、功能性等方面的检验标准,并规定了相应的检验程序和记录规范,以及不合格品的处理规范。
机械加工工艺

机械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的规范、规程与标准一、简介机械加工工艺是指通过机械设备和工具对工件进行加工、制造的一种生产过程。
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机械加工的方法、工艺流程、常见加工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来讨论机械加工工艺的规范、规程与标准。
二、机械加工方法1. 机械加工方法的分类机械加工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加工方法和非传统加工方法。
其中传统加工方法包括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常见的加工方式;非传统加工方法则包括激光加工、电火花加工、电子束加工等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方式。
2. 机械加工方法的选择原则机械加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件材料、形状、加工要求以及设备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在选择时需根据工件材料的硬度、尺寸、形状复杂程度等因素来确定最适合的加工方法。
三、机械加工工艺流程1. 工艺流程的确定工艺流程是指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的排布和顺序。
在确定工艺流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工件准备、设备选择、工序安排、设备设置、刀具选择、工序间协调等。
2. 工序参数的确定工序参数主要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刀具选择等内容。
在确定工序参数时,需考虑工件材料、硬度、切削稳定性等因素,以保证加工质量。
四、常见机械加工技术1. 数控机床技术数控机床技术是机械加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计算机控制完成各种复杂的加工操作。
其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灵活性强等优点。
2. 刀具技术刀具是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对加工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刀具技术包括刀具材料的研发、刀具涂层技术、刀具加工精度等方面。
3. 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过使用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系统等设备,实现机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
五、质量控制1. 机械加工的质量检验常见的机械加工工件的质量检验方法包括工件尺寸测量、表面光洁度检测、硬度检测、均匀性检测等。
2. 质量控制的要求机械加工工艺要求对每个工序都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每个工序加工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加工工艺规范
1.1 总则
1.1.1 机械加工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机械基础知识和机床操作能力,且能够满足现行产品零件对机械加工提出的各项要求。
1.1.2 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装备应能满足现行产品的各项要求。
1.1.3 机械加工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是经计量部门检验合格并在规定检定周期内。
1.2 加工前的准备
1.2.操作者接到加工任务后,首先要检查加工所需的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有关技术资料是
否齐全。
1.2.2 机械加工人员事先必须熟读生产图样和工艺文件,了解零件加工的关键部位,并根据加工的需要准备各种加工工具以及测量器具。
1.2.3 机械加工人员加工前应复核毛坯或半成品是否符合图样要求,发现下列情况时不得进行加工:
被加工件存在明显缺陷;
被加工件与图样尺寸或形状不相符。
1.2.4 按工艺规程要求准备好加工所需的全部工艺装备,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新夹具、模具等,要先熟悉其使用要求和操作方法。
1.3 刀具与工件的装夹
1.3.1 刀具的装夹
1.3.1.1 在装夹各种刀具前,一定要把刀柄、刀杆、导套等擦试干净。
1.3.1.2 刀具装后,应用对刀具装置或试切等检查其正确性。
1.3.2 工件的装夹
1.3.
2.1 在机床工作台上安装夹具时,首先要擦净其定位基面,并要找正其与刀具的相对位
置。
1.3.
2.2 工件装夹前应将其定位面、装紧面、垫铁和夹具的定位、平紧面擦试干净,并不得
有毛刺。
1.3.
2.3 按工艺规程中规定的定位基准装夹,若工艺规程中未规定装夹方式,操作者可自行
选择定位基准和装夹方法,选择定位基准应按以下原则:
尽可能使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重合;
尽可能使各加工面采用同一定位基准;
粗加工定位基准应尽量选择不加工或加工余量比较小的平整表面,而且只能使用一次;
精加工定位基准应是已加工表面;
选择的定位基准必须使工件定位夹方便,加工时稳定可靠。
1.3.
2.4 对无专用夹具的工件,装夹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找正;
对划线工件应按划线进行找正;
对不划线工件,在本工序后尚需继续加工的表面,找正精度应保证下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
量;
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小于尺寸公差的三分之一;
对在本工序加工到成品尺寸的未注尺寸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表面,其找正精度应保证
GB1804-C 级 GB1189-10 级未注公差和位置公差的要求。
1.3.
2.5 装夹组合件时应注意检查结合面的定位情况。
1.3.
2.6 夹紧工件时,夹紧力的作用点应通过支承点或支承面。
对刚性较差的(或加工时有悬空部分的)工件,应在适当的位置啬辅助支承,以增强其刚性。
1.3.
2.7 夹持精加工面和软材质工件时,应垫以软垫,如紫铜皮等。
1.3.
2.8 用压板压紧工件时,压板支承点应略高于被压工件表面,并且压紧螺栓应尽量靠近工件,以保证压紧力。
1.4 加工要求
1.4.1 机械加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图样和工艺文件的有关要求对零件进行加工。
1.4.2 机械加工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现生产图样和工艺文件有不妥之处,应及时汇报车间管理人员,但不得擅自更改图样和文件。
1.4.3 对有公差要求的尺寸在加工时,应尽量按其中间公差加工。
1.4.4 工艺规程中未规定表面粗糙度要求的粗加工工序,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Ra 值应不大于25 μm 。
1.4.5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生产率,应根据工件材料、精度要求和机床、刀具、夹具等情况,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加工铸件时,为了避免表面夹砂、硬化层等损坏刀具,在许可的条件下,切削深度应大于夹砂或硬化层深度。
1.4.6 铰孔前的表面粗糙度Ra 值应不大于 1
2.5 μm 。
1.4.7 精磨前的表面粗糙度Ra 值应不大于 6.3μm 。
1.4.8 粗加工时的倒角、倒圆、槽深等都应按精加工余量加大或加深,以保证精加工后达到设计要求。
1.4.9 图样和工艺规程中未规定的倒角,倒圆尺寸和公差要求应按GB1808 的规定。
1.4.10 凡下工序需进行表面淬火,超声皮探伤或滚压加工的工件表面,在本工序加工的表
面粗糙度 Ra 值应不大于 6.3μm 。
1.4.11 在本工序后无去毛刺工序时,本工序加工产生的毛刺应在本工序去除。
1.4.12 在大件的加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工件是否松动,以防因松动而影响加工质量或发生
意外事故。
1.4.13 当粗、精加工在同一台机床上进行时,粗加工后一般应松开工件,待其冷却后重新装夹。
1.4.14 在切削过程中,若机床 - 刀具 - 工件系统发出不正常的声音或加工表面粗糙度突然变
坏,应立即退刀停车检查。
1.4.15 在批量生产中,必须进行首件检查,合格后方能继续加工。
1.4.16 在加工过程中,操作者必须对工件进行自检。
1.4.17 检查时应正确使用测量器具。
使用量规、千分尺等必须轻轻用力推入或旋入,不得用力过猛;带表头的测量工具事先应调好零位。
1.4.18 机械加工人员对加工过程中已出现的废次品应单独放置,严禁以次冲好。
1.5 加工后的处理
1.5.1 工件在各工序加工手应做到无屑、无水、无脏物,并在工位器具的规定区域内摆放整齐,以免磕、碰、划伤等。
1.5.2 暂不进行下道工序加工的或精加工后的表面应进行防锈处理。
1.5.3 用磁力夹具吸位进行加工的工件,加工后应进行退磁。
1.5.4 凡相关零件成组配加工的,加工后需做标记(或编号)。
1.5.5 各工序加工完的工件经检查员检查合格后方能转往下道工序。
1.6 其它要求
1.6.1 工艺装备用完后要擦拭干净(涂好防锈油),放到规定的位置或交还工具库。
1.6.2 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所使用的其它技术文件,要注意保持整洁,严禁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