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他指出,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另外,恩格斯反杜林论还对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恩格斯认为,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是空想的和不科学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现实和客观条件,忽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我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的认识,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更深的理解,也会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恩格斯对于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了杜林逻辑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他认为,杜林的逻辑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导致了逻辑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恩格斯认为,逻辑只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能脱离实践和现实生活。
他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的密切联系,批判了杜林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还对杜林的概念和类别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的概念是虚无主义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也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
恩格斯提出了自己对概念和类别的理解,强调了辩证法的作用,认为概念和类别应该是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在我看来,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
恩格斯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解。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
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不是抽象理论,在研究中要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还介绍了辩证法的原则,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他还指出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批判了杜林过分偏重形式逻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非常深入和精辟,对于当今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有指导意义。
最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恩格斯在书中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唯意志论,认为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片面把握。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扩大贫富差距。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运作进行了设想。
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非常深入和准确,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篇一:反杜林论读书笔记】《反杜林论》读书笔记09级管理科学与工程占英春《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1876年9月-1878年6月写的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义者杜林的著作。
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受的体会是:第一点人在做学问或做事情时要独立思考,思维要活跃或是逆向思维,不要人云亦云,毫无创新。
第二点,要认清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违反规律去努力,不然最后反而会南辕北辙,离真理越来越远,不过任何事情或是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个理论或是学科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
书中的内容理解如下:它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不同,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价值在于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它在书中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坚持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简明地业务水平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批判了杜林“原则在先”、“世界统一于存在”等关于物质和意识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书中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矛盾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书中批判了杜林在道德、真理、平等和自由等方面及思维方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之间关系等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关于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包括人类及“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的唯心史观,明确地指出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历史性、阶级性以及社会存在的关系。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针对杜林关于离开客观规律的绝对自由的谬论、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正文:《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著作第一次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其内在的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再版和三版中,恩格斯分别做了改动,由于没有找到单行本,所以我所读的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0卷不仅收录了《反杜林论》全文,而且收录了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准备的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较之与单行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说又丰富了许多。
《反杜林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三版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其中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写作背景,杜林的唯心论和先验论伪装成科学,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严重危害着德国党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开始勇敢地反击杜林,完成巨著。
引论共有20小节,分为四大段,第一段是1小节主要交代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第二段是2--6小节讲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段是7--14小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第四段是15-20小节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一编:哲学编三、分类。
先验主义全文共22小节,1-9小节批判了杜林的“原则在先,自然、社会在后”的认识论,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10-11小节批判了杜林终极真理的真理观,12-22小节从数学的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
杜林认为:“只要是人的意识对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问题,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
”这就是他的从思维而非外部存在中获得的原则。
恩格斯深入地批判了他的观点,认为这是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论,进而阐述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未就是发现,它们都是从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读书笔记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简介《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
1880年,恩格斯应保·拉法格的请求,把《反杜林论》的三章(《引论》的第1章以及第3编的第1章和第2章)改写成了一篇独立的通俗著作,最初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后来又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题出版。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假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揭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崇高的战斗风格,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写作背景主要分为国外背景和国内背景。
国外背景是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处于迅速发展的年代,垄断组织在经济中占据重要作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也在逐渐加强。
相比之下,无产阶级的力量却日益壮大,工人运动广泛发展。
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先后成立了群众性的工人政党和组织。
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国工人政党的指导思想。
国内背景是普法战争之后统一后的德国自上而下的实现了统一,成为了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联盟的国家。
此时,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人阶级身受双重压迫。
随着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在工人阶级中广泛传播。
1875年5月,在哥达城爱森纳赫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拉萨尔派(全德工人联合会)合并,成立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刚刚合并的党理论上十分薄弱,在统一过程中对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观点作了难以容忍的让步。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笔记之四十七异己力量

读恩格斯《反杜林论》笔记之四⼗七异⼰⼒量读恩格斯《反杜林论》笔记之四⼗七异⼰⼒量“资产阶级经济学既不能制⽌整个危机,⼜不能使各个资本家避免损失、负债和破产,或者使各个⼯⼈避免失业和贫困。
现在还是这样:谋事在⼈,成事在神(即资本主义⽣产⽅式的异⼰⽀配⼒量)。
仅仅有认识,即使这种认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认识更进⼀步和更深刻,也不⾜以使社会⼒量服从于社会的⽀配。
为此⾸先需要有某种社会的⾏动。
当这种⾏动完成的时候,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全部⽣产资料⽽使⾃⼰和⼀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现在,⼈们正被这些由他们⾃⼰所⽣产的、但作为不可抗拒的异⼰⼒量⽽同⾃⼰相对⽴的⽣产资料所奴役),当谋事在⼈,成事也在⼈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量才会消失,因⽽宗教反映本⾝也就随着消失。
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
”感悟:前两则笔记是“⾃然⼒量”和“社会⼒量”,这⾥谈的是“异已⼒量”。
感悟:恩格斯所讲的“异⼰⼒量”不是通常所说的“排除异⼰”的⼒量,⽽是指在资产阶级与⽆产阶级之间所存在的⼒量,如宗教⼒量等等。
尽管志⽓、见解、主张、理论、宗旨有所不同,但这⼀中间⼒量还是蛮强⼤的哦,有他⾃⼰的合⾃然性和合社会性的体系,也有他的⼒量之源和发⼒的⽅式⽅法。
“异⼰⼒量”的产⽣从本质上说是为了在社会⽣活中获得⼀⼰之地,或者说是“丛林法则”的产物。
⽽要想长久地⽣存和存在下去,也只有⽤正确的“三观”来作为⾃⼰的⼒的⽮量(着⼒点、⼒的⼤⼩和⽅向),因此,这些“异⼰⼒量”就⾃觉或不⾃觉地带有向善的倾向性和可塑性,可塑性体现在⼒量对⽐时的的态度上,⽽善的倾向性使之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的作⽤,因此,这些“异⼰⼒量”的存在常常成为⽆产阶级的同盟军。
如宗教的“异⼰⼒量”在抗⽇战争中和在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他应有的作⽤。
前些⽇⼦在微信⾥看到佛教界为伟⼤领袖⽑泽东祈祷的视频就是证明——这也说明⽑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回归是任何⼈都⽆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伟⼤的恩格斯在此有⼀个伟⼤的论断:“异⼰⼒量”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环境⾥将逐渐消失。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共7篇)(精简版)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共7篇)反杜林论读书笔记(共7篇)篇一:《反杜林论》读书笔记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著作《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伟大著作。
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者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和列宁对《反杜林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马克思指出,这部著作“不仅普通工,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汲取许多东西”。
列宁认为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并且指出它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
这部著作绝不是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
恩格斯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的写作原因做了扼要的说明。
19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各国党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准备未来的战斗。
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资产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无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实现统一,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企图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第一章哲学读书笔记作者:恩格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版本:1972年5月第一版一、主要内容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剥削日益加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深化,工人运动蓬勃高涨,工人政党初具规模,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大力宣扬折中主义,妄图调和阶级矛盾,抵制马克思主义。
杜林正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社会主义改革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狂猖的攻击,他鼓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谬论,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散步庸俗经济学反动观点,抹煞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肆意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用反动的伦理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针对其以上行为对杜林进行的批判与论战,并在批判与论战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反杜林论》第一章是恩格斯从哲学的角度对杜林的批判,并一方面详细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恩格斯的论述主要是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进行:(一)、批判杜林唯心主义世界观,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杜林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原则,是从思维中抽象出来的,但他同时认为思维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现成的东西,将这种原则应用于现实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便形成了哲学。
这种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的观点是明显的唯心主义。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
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像的东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
我现在读到的中文版(包括三版序言和注释)共380页,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德文本翻译出的。
虽然全书篇幅很长,但读之并没有想象中乏味,相反,作为论战著作,恩格斯的语调活跃,思维敏捷,使读者的精神也跟着恩格斯的论述而振奋。
对于恩格斯和当时的德国社会来说,这部巨著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揭露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以杜林为首的充满机会主义的错误理论,从而维护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并教育和挽救那些受错误思想蒙蔽的同志。
就像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开篇第一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的现象。
近来夜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股地生长起来。
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
”因为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某种新哲学体系的最终实际成果的形式出现的。
”,所以恩格斯深感有必要进行严谨的论述以驳倒杜林的错误理论,否则贻害无穷。
在整个《反杜林论》三部分的阅读中,我个人对第二编“政治经济学”有着更多的兴趣,接下来的内容也是就政治经济学篇而言的。
杜林学说的经济相关部分充斥着庸俗经济学观点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现在被概括为“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如果一旦这种观点大行其道,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产生巨大冲击。
恩格斯在这一编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驳斥,同时立起了自己的剩余价值学说。
在这编的开始,恩格斯就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给政治经济学下了科学的定义:“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恩格斯认为,杜林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说成是“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自然规律”,企图在经济学领域中确立所谓“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然而所谓的“终极真理”是忽视了社会客观历史性的存在。
恩格斯用这样一句精彩的话驳斥了杜林:“暴力仅仅保护剥削,但是并不引起剥削;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才是受剥削的基础,这种关系是通过纯经济的途径而绝不是通过暴力的途径产生的。
”接下来,在暴力论部分中,恩格斯指明了杜林认为政治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经济是“第二等”,政治上的暴力是人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出发点”,而不是达到经济目的的手段。
恩格斯在这里有力地批判了杜林关于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阐述经济是基础,政治暴力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原理,并且批判了关于暴力产生私有财产的谬论,论述私有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私有财产形成的任何地方,这都是由于改变了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为了提高生产和促进交流——因而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产生的。
在这里,暴力根本没有起任何作用。
”到了本编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和剩余价值”,恩格斯彻彻底底地驳斥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理论的歪曲,揭露了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学说的剽窃和歪曲,同时阐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剩余价值的产生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观念和杜林的资本观念的根本区别。
杜林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而恩格斯在这个部分进行了精彩的批判:杜林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产生的理
论的歪曲实属一派胡言。
资本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读完这本书,我无不惊叹恩格斯严谨的思路和冷静而不失辛辣的笔调,也让我真正认识到了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在思考恩格斯与杜林思想斗争的过程中,我认为这对我们来说是有现实意义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认清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使用好唯物辩证法这一推理工具,不能犯杜林这种使用了错误思考工具的原则性错误;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恩格斯的质疑精神,勇于用科学的真理表达出我们的看法,不能“唯权威论”,也不能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