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读后感完整版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篇一:《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他指出,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另外,恩格斯反杜林论还对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恩格斯认为,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是空想的和不科学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现实和客观条件,忽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我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的认识,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更深的理解,也会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5d99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e.png)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第一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恩格斯对于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了杜林逻辑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他认为,杜林的逻辑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导致了逻辑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恩格斯认为,逻辑只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能脱离实践和现实生活。
他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的密切联系,批判了杜林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还对杜林的概念和类别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的概念是虚无主义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也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
恩格斯提出了自己对概念和类别的理解,强调了辩证法的作用,认为概念和类别应该是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在我看来,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
恩格斯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解。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
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不是抽象理论,在研究中要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还介绍了辩证法的原则,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他还指出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批判了杜林过分偏重形式逻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非常深入和精辟,对于当今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有指导意义。
最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恩格斯在书中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唯意志论,认为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片面把握。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扩大贫富差距。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运作进行了设想。
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非常深入和准确,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揭露和批判杜林唯心主义观点的重要著作。
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指出,杜林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忽略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把社会现象简单地归结为意识和观念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是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和误导,它掩盖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恩格斯还指出,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世界观,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检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恩格斯强调,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检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我深信,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它使人们陷入贫困和奴役,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的命运,它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和灭亡。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它使人们陷入贫困和奴役,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反杜林论资本和剩余价值读后感

反杜林论资本和剩余价值读后感首先啊,这个资本的概念可真是个奇妙又有点狡猾的东西。
以前我就觉得资本嘛,不就是钱、厂房、设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玩意儿。
但是读了之后才发现,资本可没那么简单。
资本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怪兽,它的本质居然是一种社会关系。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的那些大工厂、大公司,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在支撑着。
就像在一个游戏里,资本不是那些单纯的道具,而是整个游戏规则背后隐藏的力量。
然后说到剩余价值,这简直就是一个隐藏在经济世界里的大秘密。
资本家雇佣工人干活,给工人发工资,看起来是公平交易。
但实际上呢,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比他们拿到的工资多得多。
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就像是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偷偷拿走的宝藏。
这就好比你去果园里摘果子,你付出了劳动,可果园主拿走了大部分果实,只给你留了一点点维持生计的。
而且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那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延长工作时间就像是从工人的时间口袋里直接掏金子,提高劳动强度则像是把工人当成不知疲倦的小马达,拼命榨取他们的能量。
这剩余价值的存在,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社会会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
资本家就靠着不断积累剩余价值,变得越来越富。
而工人呢,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这就像一场不公平的拔河比赛,一边是资本家拿着长长的绳子不断把财富拉向自己这边,另一边是工人拼尽全力却只能被拖着走。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些真相揭露出来,就像是在黑暗的屋子里打开了一盏大灯。
让我看到了经济背后隐藏的那些剥削和不公平。
这也让我明白,社会的变革不是无缘无故的,工人们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斗争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继续让资本家毫无节制地榨取剩余价值,那这个社会就会像一辆一边轮子大一边轮子小的车子,迟早要翻车的。
这部分内容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社会经济运行和阶级关系的新大门。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编读后感这一编里,恩格斯就像是一位智慧的武林高手,面对杜林这个到处乱出招的“半吊子”,轻松地见招拆招。
杜林啊,感觉就像个在科学和哲学领域里到处乱涂鸦的小孩,还自认为画出了绝世大作。
首先呢,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时候,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叫严谨的逻辑。
杜林提出的那些观点,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是经不住细琢磨。
就像那种外表看起来华丽,但是一捅就破的纸灯笼。
比如说杜林对哲学体系的构建,他搞得那一套,完全是随心所欲,既没有尊重已有的科学成果,也没有遵循哲学发展的规律。
他就像个蹩脚的厨师,把各种乱七八糟的食材(概念)随便往锅里一扔,就想做出一道满汉全席,结果只能是一团糟。
而恩格斯呢,他从各个方面,无论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关系等,都条理清晰地指出杜林的错误。
这就像是拿着放大镜,把杜林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下的荒谬之处,一个个地揪出来给大家看。
他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解剖杜林的错误思想。
我觉得这一编对我的启发很大。
它让我知道,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能像杜林那样想当然。
哲学不是可以胡编乱造的东西,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我们要是想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就得像恩格斯那样,用严谨的态度去对待知识,尊重科学,而不是靠自己的空想。
而且,这一编也让我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之处,它就像一座灯塔,在思想的海洋里,照亮正确的方向,让那些错误的思想船只无所遁形。
读完之后,我就像是在思想的迷宫里被人牵着手,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出来,感觉一下子开阔了很多,再也不会被那些看似高大上,实际却漏洞百出的思想给忽悠了。
这就好比我以前是个容易被魔术骗到的观众,现在却像是知道了魔术背后所有秘密的人,不会轻易被那些假把式给迷惑啦。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是苏联文学家萨特的一本论述现代存在主义和现代哲学问题的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社会中人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他人、对自我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悟和收获。
首先,本书对人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萨特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往往处于“虚无”的状态中,他们没有固定的本质和目标,失去了自我。
这种虚无感使人们迷失,苦闷,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和意义。
我对这个观点深感赞同,社会的进步专注于物质和经济的发展,缺乏对个体内心的关怀和塑造。
我们常常忽略了对人的尊重,重视人的自我发展,而过分看重了人的物质财富和身份。
而现实重重的压力和繁琐的琐事也让人们的精力和时刻都被消耗着,无暇照顾自我的成长和追求自己真正的价值。
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虚无感有了更深的体悟,也更加明确了个人的自我努力和追求的重要性。
另外,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存在即合理”。
萨特通过描述恶人杜林的行为,揭示了人作为一个自由的存在者,要为自己的自由行为负责,并承担从行动中产生的后果。
每个人都是自己存在的创造者,没有人可以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或外界的力量。
人在选择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内心深处的真理要比表面的迷茫更加重要。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人们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进行反思,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使我意识到,我不能简单地接受他人对我的期待和评价,要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理由。
此外,书中还对他人对自我的影响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人的存在离不开他人的存在,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对自我的建构和形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人们往往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去迁就别人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让我深思,我曾经为了迁就别人而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进而迷失了自我。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应该更加坚定地秉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独立性和真实性。
总而言之,阅读《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反省和启示。
通过对现代社会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入剖析,萨特揭示了人的虚无感和迷茫感,以及每个人要为自己的自由行为和存在状态负责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杜林论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反杜林论》
摘要:《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
一、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
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
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
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
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
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通过恩格斯的分析,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生产过程,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二、道德和法。
永恒真理
杜林曾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及人类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及真理,并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
这说明了杜林道德观点认为存在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永恒道德。
恩格斯举了社会中存在的封建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得出了:“人们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来批判杜林“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的谬误。
指出了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了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了。
”同时恩格斯也借此阐述了马克思的道德观,即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
因为一切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人们的道德观点,善恶观念就不同。
好比封建社会认为皇帝是“天子”,见面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是礼仪标准,而现在社会中,这种观念就不再是主流思想了。
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
道德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阶级的反对及其未来利益。
但道德都是不可能超越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越阶级的道德。
三、道德和法。
平等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坏事”,认为“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结果。
”恩格斯则批判的指出:“暴力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
”所以平等不仅仅是表面的,更多的应该是实际的,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中才行。
因此,无产阶级提出的平等具有阶级要求,或者它是明显的社会不平等的自发反应中产生的,或者是对资产阶级不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消灭阶级,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那时,也就没有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问题了。
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平等的观念不是永恒的真理,更不能说“绝对”。
四、道德和法。
自由和必然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
”恩格斯则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人们
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
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得到真正的自由。
杜林提出的两个关于自由的定义,一方面认为自由是理性与非理性冲动的合力,另一方面,又把自由解释为对自然规律“强制”的感受,前者把自由理解为主观的,后者把自由解释为意志的被动选择。
这无疑随随便便的就给第一定义一记耳光。
黑格尔是第一个正确叙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必然只是在它没有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这也就是说,自由是以对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的,当人们通过实践,一旦认识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就可以把作为“自由之物”的盲目必然性转化为“为我之物”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
其次是承受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这就是说,人们认识必然性之后,人们的行为就是摆脱了盲目被动状态,掌握自己命运,这也就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
最后,自由是指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实践。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所以意识到自由后,积极主动地从事社会实践,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五、总结
“为了不在如此年轻的,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完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写《反杜林论》。
在批判中,恩格斯总结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第一次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使得杜林的思想错误暴露无遗。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冯颜利主编. [M].《马克思经典着作导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恩格斯.[M].《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