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篇一:《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反杜林论》读后感《反杜林论》摘要》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
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道德和法一、概论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
”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
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
”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
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
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否定,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他指出,杜林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和正确性,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另外,恩格斯反杜林论还对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否定。
恩格斯认为,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是空想的和不科学的,因为它忽视了社会的现实和客观条件,忽视了阶级斗争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恩格斯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本质,能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我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以阶级斗争为基础,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通过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的认识,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会对恩格斯的思想和观点有更深的理解,也会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和发展有更高的期待。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6f5d99c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e.png)
反杜林论读后感[五篇]第一篇:反杜林论读后感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
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
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
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首先,恩格斯对于杜林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恩格斯在书中指出了杜林逻辑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
他认为,杜林的逻辑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导致了逻辑和现实之间的脱节。
恩格斯认为,逻辑只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不能脱离实践和现实生活。
他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与思维的密切联系,批判了杜林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还对杜林的概念和类别进行了批评,认为他的概念是虚无主义的,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也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变化。
恩格斯提出了自己对概念和类别的理解,强调了辩证法的作用,认为概念和类别应该是发展和变化的。
其次,在我看来,恩格斯反杜林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
恩格斯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他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理解。
他认为,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论,只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
恩格斯强调了科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而不是抽象理论,在研究中要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还介绍了辩证法的原则,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
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他还指出了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区别,批判了杜林过分偏重形式逻辑的观点。
我个人认为,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阐述非常深入和精辟,对于当今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都有指导意义。
最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内容还包括对哲学史的回顾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恩格斯在书中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批判了康德的唯心主义和黑格尔的唯意志论,认为它们都是对事物本质的片面把握。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扩大贫富差距。
恩格斯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对未来社会的运作进行了设想。
我认为,恩格斯对哲学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非常深入和准确,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

恩格斯反杜林论读后感《恩格斯反杜林论》是一部揭露和批判杜林唯心主义观点的重要著作。
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他指出,杜林的观点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忽略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规律,把社会现象简单地归结为意识和观念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这种唯心主义观点是对社会现实的歪曲和误导,它掩盖了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使人们无法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恩格斯还指出,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正确的世界观,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检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恩格斯强调,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它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唯物主义世界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它以物质世界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检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变社会。
我深信,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
在《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它使人们陷入贫困和奴役,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决定了它的命运,它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最终导致社会的崩溃和灭亡。
通过阅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我对资本主义社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社会,它使人们陷入贫困和奴役,使人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反杜林论资本和剩余价值读后感

反杜林论资本和剩余价值读后感首先啊,这个资本的概念可真是个奇妙又有点狡猾的东西。
以前我就觉得资本嘛,不就是钱、厂房、设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玩意儿。
但是读了之后才发现,资本可没那么简单。
资本就像是一个有生命的怪兽,它的本质居然是一种社会关系。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的那些大工厂、大公司,背后其实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经济关系在支撑着。
就像在一个游戏里,资本不是那些单纯的道具,而是整个游戏规则背后隐藏的力量。
然后说到剩余价值,这简直就是一个隐藏在经济世界里的大秘密。
资本家雇佣工人干活,给工人发工资,看起来是公平交易。
但实际上呢,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比他们拿到的工资多得多。
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就像是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偷偷拿走的宝藏。
这就好比你去果园里摘果子,你付出了劳动,可果园主拿走了大部分果实,只给你留了一点点维持生计的。
而且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那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延长工作时间就像是从工人的时间口袋里直接掏金子,提高劳动强度则像是把工人当成不知疲倦的小马达,拼命榨取他们的能量。
这剩余价值的存在,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社会会有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
资本家就靠着不断积累剩余价值,变得越来越富。
而工人呢,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这就像一场不公平的拔河比赛,一边是资本家拿着长长的绳子不断把财富拉向自己这边,另一边是工人拼尽全力却只能被拖着走。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些真相揭露出来,就像是在黑暗的屋子里打开了一盏大灯。
让我看到了经济背后隐藏的那些剥削和不公平。
这也让我明白,社会的变革不是无缘无故的,工人们为了自己的权益而斗争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继续让资本家毫无节制地榨取剩余价值,那这个社会就会像一辆一边轮子大一边轮子小的车子,迟早要翻车的。
这部分内容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社会经济运行和阶级关系的新大门。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

反杜林论的学习心得《反杜林论》是一本由法国思想家杜林写成的书,这本书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杜林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些对于宗教和信仰的批判性观点,并试图推翻宗教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
正因如此,这本书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争议。
而我的学习心得和感受则是从一个虔诚信徒的角度出发,对《反杜林论》进行反思和回应。
首先,我要承认《反杜林论》给我带来了一些不安和困扰。
杜林的逻辑分析和思维方式的确是非常强大和精准的,他精辟地揭示了许多宗教信仰中存在的疑点和困惑。
他对神的存在、神的属性以及宗教信仰的合理性进行了严谨的推理和逻辑论证。
这让我确实开始产生了对自己的信仰的一些质疑和困惑。
但是,正是因为《反杜林论》的存在,我才开始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信仰。
我开始了一段漫长而有意义的旅程,通过学习、阅读和思考,我努力寻找对于这些疑问和困惑的答案。
我深入研究了圣经、神学著作和哲学论著,试图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找到了一些关于神的存在和宗教信仰的证据。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一种严格的证据标准,即只有可证伪性才能成为真正的证据。
然而,在对神的存在进行推理和论证时,这种标准并不适用。
因为神的存在是超越人类理性和感知能力的,无法通过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证明或证伪。
而宗教信仰往往建立在经验、灵感和直觉的基础上,这些无法被纯粹理性的分析所捕捉。
其次,我开始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的逻辑分析确实强大,但他对于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并没有充分考虑。
宗教信仰往往不仅仅是一个逻辑系统,更是一种存在方式和心灵生活。
它包含了对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包括意义、希望、伦理和人的尊严等方面。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安慰、指引和力量,这些是纯理性无法提供的。
此外,我还深入研究了宗教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杜林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与科学的冲突进行了强调,并认为二者是互相排斥的。
然而,我发现宗教信仰与科学是可以互相融合和共存的。
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读后感

反杜林论第一篇哲学读后感一开篇,就能感受到杜林那满满的“迷之自信”。
他就像一个自封的哲学皇帝,把自己的观点到处乱撒,还觉得都是真理。
恩格斯呢,就像一个冷静睿智的侦探,开始一点一点剖析杜林那些混乱的思想。
杜林说的一些关于世界模式论的东西,听起来玄之又玄,可细究起来,就像是在沙滩上建高楼,基础都是虚的。
他在概念里绕圈子,试图从一些抽象的、自己臆想出来的原则去构建整个世界的图景。
这就好比我要画一幅画,却不看眼前真实的风景,只凭自己瞎想的一些线条规则来画,最后画出来的肯定是个四不像。
恩格斯指出这是本末倒置啊,我们应该从实际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出发去总结规律,而不是从那些空想的原则出发。
还有关于存在的观点,杜林的解释也是一团乱麻。
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乱摸,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没有一点连贯性和合理性。
恩格斯却清晰地告诉我们,存在是一个很实际的概念,是我们周围可以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这就像我们说“这里有东西存在”,那肯定是指能看到、摸到或者以某种方式感知到的东西,而不是杜林那种在概念里飘来飘去的所谓“存在”。
在真理和道德的问题上,杜林更是让人觉得好笑。
他觉得自己可以制定出一种永恒的、适用于一切情况的道德和真理标准。
这就好比说我能做出一件全世界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觉得好看的衣服一样,简直是异想天开。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于道德和真理的认知都是有差异的。
恩格斯强调真理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也是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
这就像我们现在看古代的一些道德观念,有的已经不适用了,而不同阶级的人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同,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单一标准呢。
读完这部分,我就觉得恩格斯简直太酷了。
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轻松地把杜林这个自吹自擂的“假大侠”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而且通过他对杜林错误哲学的批判,我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
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
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在当今世界,同样,资产阶级所谓“人权”的作用也发挥的淋漓尽致,正所谓“物尽其用”。
人权、自由、民主,依旧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帜,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万能工具。
多年来,美国不遗余力地发表什么关于中国人权的白皮书,借口所谓人权问题粗暴地干涉中国的内政,推行其一贯反共反华的罪恶政策。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为推翻封建制度所提的口号,被资产阶级标榜为永恒的正义。
杜林所主张的“抽象的平等”是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时代的永恒真理,是道德正义,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是衡量一切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的准则,正是这种资产阶级抽象平等观的极端表现。
而恩格斯指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
从这种“非常古老”的观念发展到后来人们所要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确实经过了几千年。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在最古老的公社中、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平等都是非常具体的。
即使基督教宣扬的人人平等也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至多还承认上帝选民的平等。
但僧侣和俗人的对立,已经使这种基督教平等归于消灭。
可见,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抽象的平等,具体的平等实际上是一些贵族和权势阶层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社会大众所期望的普遍的平等,不是做为但个人所拥有的自由。
说到底这种自由式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和压迫。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
所特有的战斗口号。
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
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
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
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
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暴力的看法,恩格斯论证了军事与经济、军事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阐明了军队本身及其战略战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了社会革命对于作战方法变革的影响,以及兵士群众和统帅在这种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文中批驳了杜林的暴力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的观点,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
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基础性"得多。
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暴力虽然可以改变财产的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
一种财产占有形式为另一种财产占有形式所代替,归根结底,根源于经济自身的合乎规律的运动。
暴力不是绝对的坏事,它能够破坏生产力,但也起着革命的作用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文中同时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并转引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很多哲学上的问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告诉了我们看待事情的正确方法。
李慧敏
物流1202班
20123401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