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和免疫与疾病PPT课件
《医学免疫学绪论》课件

实验室技术、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免疫学的意义和应用
1 防御机体免疫
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和其 他有害物质的侵害。
2 免疫疾病治疗
通过干预免疫反应来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缺 陷病。
3 疫苗和免疫诊断
预防疾病和诊断免疫相关 疾病的关键手段。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绪论》PPT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帮助你了解医学免疫学的基础概念和关键内容,包括免疫学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类型与功能等内 容。
什么是免疫学?
探索人类免疫系统的科学研究领域,研究机体对有害物质及异物的防御作用。
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反应和免疫调控等。
2
T细胞
识别和杀伤受感染的细胞,调控免疫反应。
3
B细胞
产生抗体以中和病原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免疫分子的类型和功能
抗体
结合和中和病原体,促进免疫 效应。
细胞因子
调控免疫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补体
激活炎症反应和细胞溶解,促 进病原体的清除。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1 细胞免疫
T细胞识别和杀伤受感染 的细胞。
淋巴器官
如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 作用。
免疫系统的主要器官
1 脾脏
2 腺体
3 骨髓
负责储存和激活免疫细胞, 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淋巴结和扁桃体等腺体过 滤淋巴液,帮助抵抗感染。
产生和成熟免疫细胞,如 B细胞和巨噬细胞。
免疫细胞的类型和功能
免疫学基础

免疫的现代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已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已抗原产生排异作用, 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杀伤病毒感染细胞性感染人体的免疫器官组成及其功能1.初级(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骨髓: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的场所;发生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2.次级(外周)免疫器官脾脏:血液滤过作用,产生免疫应答。
淋巴结:过滤、清除淋巴液中的异物,产生免疫应答。
皮肤及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免疫防御的第一防线,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
免疫细胞的组成及功能一、淋巴细胞T细胞:分细胞毒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直接杀伤病变细胞。
二、单核吞噬细胞(1)吞噬杀伤功能:参与机体的非特异免疫防御。
(2)加工处理提呈抗原: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3)免疫调节作用: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介质。
三、树突状细胞功能最强的APC免疫应答的启动者。
四、粒细胞(一)中性粒细胞自然吞噬,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要细胞。
(二)嗜酸性粒细胞负反馈调节超敏反应。
(三)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五、肥大细胞参与炎症应答及超敏反应。
六、红细胞免疫粘附作用,促进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异物的吞噬和清除。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特性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特性1.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性质。
2.免疫(特异)反应性:指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影响免疫原性的基础一、异物性:在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
包括:非己的物质、改变和隐藏的自身物质。
《基础免疫学》课件

目录
• 免疫系统概述 • 免疫细胞 • 抗原与抗体 • 免疫应答 • 免疫病理反应 • 免疫学应用
01
CATALOGUE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定义与功能
免疫系统定义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负责抵御外 来病原体入侵的防线,通过一系 列复杂的反应来识别、清除和记 忆外来抗原,维持内环境稳定。
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巨噬细胞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组成部分,巨噬细胞能够吞噬并消灭入 侵的病原体。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NK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或异常细胞,防止肿瘤形成 。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能够捕获并处理抗原,激活T细胞,启动特异性免疫反 应。
特异性免疫细胞
T细胞
T细胞分为辅助T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调节T细胞,分别参与 免疫反应的调节、杀伤被感染的细胞和调节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组成
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 巴细胞介导,通过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 细胞因子来消灭病原体。
VS
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特异性,只针对 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此外,特异性免疫应 答具有记忆功能,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 时,能快速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免疫记忆与疫苗接种
免疫系统的进化与发育
进化
免疫系统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从单细胞生物的先天防御 机制到高等生物的复杂免疫系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生物进化。
发育
免疫系统的发育始于胚胎期,随着个体的成长和发育,免疫系统逐渐成熟和完 善,能够对外来抗原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清除。
02
CATALOGUE
免疫细胞
免疫学基础

主要免疫功能:1)T细胞成熟的场所;2) 产生胸腺激素。
腔上囊或类同结构(Bursa or Bursa Analogue)
腔上囊(法氏囊)位于泄殖腔上方,盲囊状。 鸟类特有。
哺乳动物的肠道淋巴结,扁桃体及骨髓有类 似功能。
其主要作用为控制体液免疫。胚胎期用睾丸 酮或可的松抑制腔上囊发育,或孵化时切除 可影响体液免疫。
B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B 淋巴细胞(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or, 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 是由哺乳动物骨髓或鸟类法 氏囊中淋巴样前体细胞分化成熟而来。
浆细胞(plasma cell)由活化的B细胞而来, 能分泌针对特异性抗原(antigen,Ag)的抗 体(antibody,Ab)。
多系异体的大分子蛋白质。Mostly heterogenous
proteins
抗原
抗原性(antigenicity)包括两个方面: 1.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
胞的特性。 Immunogenicity: ability to stimulate the generation of antibodies and activated special lymphocytes.
Lymph node
Spleen
Peryer’s patches 淋巴集结
Appendix阑尾
Bone marrow
Lymphatic vessel 淋巴管
第一节 免疫系统
二、免疫细胞, Immunocyte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护理学课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共234张PPT) 免疫学基础

链接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周而 复始地从血液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再通 过淋巴管道回到血液中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和 迅速传递信息,使分散各处的淋巴细胞 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功能 相关的淋巴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
1890
Behring, Kitasato 抗毒素、免疫血清疗法的建立
1894
Jules Bordet
补体和溶菌中抗体的作用
1897
P Ehrlich 抗体形成的侧链学说,体液免疫学说
1900
Landsteiner 人类A、B、O血型抗原及抗体
1921
Calmette, Guerin 卡介苗预防接种
2.脾脏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 官。脾脏主要清除血液内的抗原物 质以及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其中 B淋巴细胞约占60%,T淋巴细胞约 占40%。来自血液的抗原物质进入 脾脏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分化,发生免疫应答并被清除。切 除脾脏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3.黏膜和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 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 粘膜下分散的淋巴组织等。这 些组织中都分布有各类免疫细 胞,是全身免疫系统的重要部 分。
重点提示:
人体骨髓产生B细胞, 胸腺产生T细胞,
T、B细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定居。
二、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 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 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 辅佐细胞,以及它们的前体细 胞等。它们共同完成免疫功能。
链接 分化群(CD)
免疫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表面 会出现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称为分化抗 原。
第八章免疫学基础理论

(一)免疫学的诞生
免疫学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看到有很多 流行性疾病,如麻疹、天花等,患病康复后 很少第二次感染。
免疫学于18世纪末开始,至今经历了三 个发展阶段:
1
免疫学形成阶段(16世纪—18世纪末)
16世纪(明朝)中国医生首先实践用人痘 痂皮接种青少年预防天花
特点:较抽象、系统性强、循序渐进。 实验:目前最常用的6项实验(分4次做) 目的:为动物传染病的免疫预防、诊断治
疗打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11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功能、类型
一.免疫定义与基本特性
定义: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非自身的大
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学 反应.
特性:1 识别自身与非自身
26
吞噬过程
27
3 吞噬结果
(1)完全吞噬:大多数细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可 被完全彻底的消化或杀灭。
(2)不完全吞噬:一些病毒和兼性细胞内寄生菌 (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虽可被吞噬,但 却不能被杀灭,称为不完全吞噬。这种吞噬对微 生物起了一定的保护和扩散作用,从而降低了药 物及体液杀菌因素的杀菌作用。
2 作用机制
本身对病毒无灭活作用,主要作用于正常细胞使 其产生一种抗病毒蛋白,这种蛋白可干扰病毒 mRNA的翻译,从而抑制了新病毒的合成。
3 应用
34
(四)炎症反应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皮下或黏膜下层时,局 部经常出现炎症反应。炎症过程能减缓和阻止病 原微生物向机体其他部位的扩散。因为各种类型 的吞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使体液防御因素大 量聚积,其他组织细胞死亡崩解后,释放出各种 白细胞素、吞噬素、溶菌酶等,所有这些物质, 对机体抵御传染都是有益的。
免疫学基础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三)特异性
抗原只能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该抗原 的免疫效应物质,且只能与相应的免 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 1、抗原决定基(亦称表位) 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2、共同抗原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3、交叉反应
某一抗原不但能与其自身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 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它抗原诱导的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作用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一)异物性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异物性
第三章 免疫学基础
服装护理系 刘恒念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一、免疫
?免疫概念 :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 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 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 用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生理反 应。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 根据抗原性异物的不同,将免疫功能分为:
1、免疫防御
2、免疫稳定
3、免疫监视
其经典含义是指非机体自身物质
现定义为在胚胎期末与免疫细胞充分接 触过的物质
亲缘关系或种属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二)理化性状
1、分子大小:抗原的分子量 一般≥10KD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分子易接近性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第一节 免疫学概述
抗原(Ag )指能与免疫活性细胞上的 抗原受体结合,促进其增值、分化,产 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并与之结合,进 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学基础

1、抗体(Ab):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
终 末B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性 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
的球蛋白。 Ig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Ig。抗体均为Ig,但Ig并非完全是抗 体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球蛋白
后天:人工注射某种抗原后产生免疫无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免疫应答的调节。
存在于免疫应答的全过程,控制着免疫应答的发
生、发展与消退,决定免疫应答是正反应还是副反应,
免疫效应是强还是弱,在维护机体免疫系统稳定性方 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免疫损伤与疾病
免疫损伤: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所致的细胞或体液介导
(一)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二)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免疫系统接触抗原后所导致的特异性免
疫无应答性。 免疫耐受性仅对诱发免疫耐受的抗原(致敏原)无应答。 免 疫 耐 受 天然:自身组织抗原耐受性
三、肿瘤坏死因子(TNF)
TNF-α:由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等产生 TNF
TNF-β:由活化T细胞产生
功能:促炎症因子、免疫调节因子,与败血性休克、发热、 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理有关。 TNF既有抗肿瘤作用,又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免疫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并将抗原破坏和
四、正常体液和组织中抗微生物物质
1、补体:
A. 来源与成分:存在于血清中,由多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组成 B. 作用:a. 补充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版ppt
29
2.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 疫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编辑版ppt
30
五、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㈠抗炎疗法—非甾体类抗炎药
水杨酸制剂:阿斯匹林等;
丙酸类:萘普生、布洛芬等;
灭酸类:氯灭酸、甲氯灭酸等;
㈡使用免疫抑制剂
如环孢素A 、FK506、糖皮质激素
等。
编辑版ppt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排斥反应
编辑版ppt
20
●自身免疫病
编辑版ppt
21
一、自身免疫病概述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
疫应答的现象。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
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 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
编辑版ppt
22
免疫与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病
编辑版ppt
1
●超敏反应性疾病
编辑版ppt
2
一、超敏反应性疾病概述
㈠超敏反应的概念
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 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细胞 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这种异常增高的 免疫反应称超敏反应。
编辑版ppt
3
㈡发生条件
1.变应原(抗原)的刺激 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1)颗粒中储备的介质及其作用
①组胺 ②激肽原酶
(2)新合成的介质及其作用
①白三烯(LTs)
②前列腺素D2(PGD2)
③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④细胞因子:IL-4、IL-13等。
编辑版ppt
9
㈡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2.激发阶段—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3.效应阶段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6
2.抗体 主要由IgE介导。
IgE合成与遗传因素、接触变应原 的机会及IL-4的诱导有关。
编辑版ppt
7
3.参与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特点:胞膜上具有IgE Fc高亲和 性受体(FcRI);胞浆中含有嗜碱性 颗粒。
(2)嗜酸性粒细胞
编辑版ppt
8
4.参与反应的主要活性介质及其作用
3.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
编辑版ppt
12
㈤ 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询问病史、皮肤试验 2.特异性脱敏治疗 对抗毒素、花粉、尘螨等过敏者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 3.药物防治
编辑版ppt
13
三、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1.靶细胞及其表面抗原
2.机体的发应性 多数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个体差异。
编辑版ppt
4
㈢分型 Ⅰ型(速发型) Ⅱ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迟发型)
编辑版ppt
5
二、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㈠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 细胞
1.变应原 (1)尘螨 (2)药物 (3)异种动物血清 (4)花粉及食物蛋白等
编辑版ppt
16
四、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2.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3.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1)补体的作用
(2)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3)血小板的作用
编辑版ppt
17
(二)临床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如Arthus反应 2.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类风湿性关节炎
编辑版ppt
24
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㈠自身抗原的出现 1.隐蔽抗原的释放 2.改变与修饰的自身抗原
3.存在交叉抗原
编辑版ppt
25
㈡遗传因素
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个体MHC基 因性相关联。
HLA-B27(+)强直性脊柱炎等。
HLA-DR3(+)重症肌无力;SLE等。
编辑版ppt
26
㈢免疫活性细胞异常 ㈣免疫调节紊乱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可测到高效价自身抗体或/和自身 应答性T细胞;
2.自身抗体或/和自身应答性T细胞 作用于相应靶器官(或组织),造成 其损伤或功能障碍; 3.可复制出动物模型,也可被动转移;
编辑版ppt
23
4.疾病的转归与自身免疫应答强度 密切相关; 5.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
6.有遗传倾向且好发于女性。
31
㈢免疫调节治疗 ㈣血浆置换疗法 ㈤对症治疗
编辑版ppt
32
●免疫缺陷病
编㈠概念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是指免疫系统中任何 一个环节或组分的缺失或功能障碍 而引起的疾病。
编辑版ppt
34
㈡分 类
1.按发病原因分类 原发性(先天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 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D)
自身抗原、同种异体抗原、异嗜性抗原
+ 细胞
半抗原
+ 细胞
Ag-Ab复合物
编辑版ppt
14
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靶细胞 + 抗体 靶细胞 + 抗体 靶细胞 + 抗体
激活补体 巨噬细胞
ADCC 效应
靶细胞 溶解
编辑版ppt
15
(二)临床上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 3.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10
㈢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特点
1. 发生快,消退亦快; 2.IgE参与; 3.通常只引起功能紊乱性疾病,而 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 4.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编辑版ppt
11
㈣ 临床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性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性休克 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哮喘
编辑版ppt
27
四、常见自身免疫病
(一)分类 1.按疾病累及系统分类 2.按器官特异性分类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部性) 器官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全身性)
编辑版ppt
28
(二)典型病例及损伤机制
1.由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 (2)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 disease)
编辑版ppt
18
五、Ⅳ型超敏反应
㈠发生机制 ㈡特点 1. 发生慢(48h-72h),消退也慢。
2. 效应性T细胞及其释放的淋巴因子发 挥致病作用。
3.局部炎症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及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4.一般无明显个体差异。
编辑版ppt
19
㈢临床上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结核病、麻风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