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读老舍自传有感范文

本文将介绍读老舍自传的感受,自传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经历,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写自传。
而读老舍的自传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这个拥有众多经历和故事的人让我学到了很多。
老舍是中国文坛上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都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读完老舍的自传,更加深了我对老舍的了解和认识,不仅是对他作品的深入了解,还有他的人生、他的为人、他的故事都让我不自觉地对他产生了敬意和钦佩。
老舍的自传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写作的热爱和执著。
他在自传中写道:“写作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无论是贫穷还是困苦、压力还是挫折,他都没有放弃写作,他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经历,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的思想和人生的体验。
作者的一篇篇文章里,自然体现了一位写作者的刻苦和勤劳。
读完老舍的自传,对于我而言,他的真诚和善良也是让我深深感动的。
他在自传中不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发展,同时也通过他的童年和生命周期间接地表达出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
他视父母为最亲密的亲人,毕生都感激他们对自己的照顾和教育,对社会和他人也有着深深的关爱,让我感受到了一位作家真正的人文与情感。
同时,老舍的自传也让我认识到了他丰富的文化背景,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化领域还比较欠缺的学生而言,读到老舍的自传也成为了对文化认知的启蒙。
老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美感,同时也学习了很多现实文化,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惭愧。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作家身上非常好的特质——不断学习和自我提高。
总的而言,读完老舍自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的一位文学大师,同时也对他留下的经验和感悟深有感触。
老舍的自传不仅让我学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的坚定和执著所传达的价值和信念。
同时,老舍的自传还让我认识到,积极生活、学习和努力都是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爱的现代人必须拥有的品质。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1899年-196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尤以他的戏剧作品最为著名,被广泛演绎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老舍的一些主要作品,包括《骆驼祥子》、《茶馆》、《雷雨》和《四世同堂》等。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1920年代北平的社会背景为背景,通过讲述农民工骆驼祥子的命运,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
祥子是一个力求通过摆脱贫困的个人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但在现实中,他不断遭受着挫折和打击。
这部小说生动地刻画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对社会现实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被誉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晚清末年至民国初年的北京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展示茶馆主人贾三灌醉后的幻觉,渲染了那个时代社会骚乱的氛围和人民的命运。
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角色形象,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戏剧体验。
《茶馆》通过对各个社会群体和人物的描绘,犀利地批判了封建官僚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雷雨》是老舍创作的一部话剧,该剧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剧中的故事设定在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年代,通过展现一个小城市上流社会家庭的风云变幻,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道德底线的崩溃。
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而富于冲突,剧情跌宕起伏充满张力,其中雷峰、刀妹、教授等人物形象更是成为了中国话剧艺术中的经典形象。
《雷雨》不仅在情节上引人入胜,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入而尖锐的批判。
《四世同堂》是老舍创作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是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胡同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传统四合院里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封建家庭的团体生活和个人命运的纠葛。
小说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人物塑造,勾勒出了一个家族内部关系的错综复杂、喜怒哀乐的生活画面。
《四世同堂》以其真实的情节和对传统家庭关系的深入思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老舍的文章有

老舍的文章有
老舍是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
领域。
他的作品常常描绘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呈现出普通人的生活
困境和思想触动。
他的作品流露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性的探索。
其中一部著名作品是《骆驼祥子》,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出租车
司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个人奋斗的艰难。
这个故事中
的主人公祥子,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磨难,最终在现实的压迫下迎头
而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尊严。
另外一部备受推崇的作品是《茶馆》,通过描述一个北京茶馆中
的一群人物,展现了底层人民在动荡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和他们面对命
运的无奈。
在这个茶馆中,各色人物聚集,他们展示了不同阶层和背
景的人们对于前途和命运的不同追求和选择。
老舍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敏锐触动,他的笔触简洁
明快,写实而又细腻入微。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
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引起了读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除了以上两部作品,老舍的其他作品也同样值得一读,如《骆驼
祥子》中的《兄弟》、《校长的儿女》、《寒冬》等。
这些作品都透
露着老舍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人性的独特洞察力,使读者得以更
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总而言之,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具有
浓郁的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了
解和思考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学课文中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小学课文中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小学课文中,老舍的作品有《匆匆》、《茶馆》和《骆
驼祥子》。
其中,《匆匆》是一篇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
人因为生活的无奈和压力,不得不忍受沉重的生活负担,最终在现实的压迫下崩溃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人以深思,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很多人的无奈和困境。
《茶馆》是一部戏剧作品,讲述了中国社会从清末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的故事。
通过茶馆中各种各样的角色,揭示了社会阶级矛盾、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面。
这部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被誉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以北京民间流传的谚
语“十年骆驼补一狗腿”为基础,讲述了一位农村青年骆驼祥子在上海闯荡的故事。
祥子为了追求金钱和地位,奋斗了十年,在残酷的现实中起伏跌宕。
这个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老舍的作品以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为主导,其作品通常
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和批判精神。
他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种种问题,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义,关注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坎坷。
他的作品在小学课文中的选入,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哪些是老舍的代表作

在老舍的作品中,被公认为代表作的有11部,其中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戏剧剧本。
在这些作品中,创作于1949年以前的有《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等,而创作于1949年以后的就有《龙鬚沟》、《茶馆》、《正红旗下》和《我这一辈子》。
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一生的追求和个人的独特风格:充满讽刺的幽默、批判人性的丑陋、毕生都在怀念北京的情感,以及活泼和带有“京味”的口语化表达方式。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小说中名气最大的一部。
它是他当职业作家后的第一部大作品。
《骆驼祥子》从1936年9月开始在《宇宙风》半月刊杂志连载,翌年10月刊载完毕。
到1939年3月,人间书屋正式出版单行本。
这部小说很快就为老舍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
译本以日文版最早问世,然后是美国的英文版,其后约有三十多种语言的译本陆续出现,单在日本就有八个不同的译本。
《骆驼祥子》被改编成话剧后,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后来又出现了同名曲剧、评剧、京剧、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其中一些作品更曾获得戏剧奖项。
《四世同堂》是老舍小说中最长篇的一部,原定计划写一百章,分成上、中、下三部,上部叫《惶惑》,中部叫《偷生》,下部叫《饥荒》。
上部和中部都按计划于重庆北碚完成,下部则在纽约完成。
老舍从1944年开始写《四世同堂》,当年完成了上部,小说的中部完成于1945年,下部就到了1948年才完成。
老舍先后用了四年多来写《四世同堂》,是他创作耗时最长的一部。
老舍认为,这是他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由于老舍长期从事抗战文艺活动的组织工作,而到了抗战后期,他的夫人又带了三个孩子由沦陷的北平逃出来,告诉他许多北平沦陷后的生活细节,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现实素材,于是,他决定把《四世同堂》作为献给抗战文学的一份纪念。
《正红旗下》是老舍最后一部长篇作品,也是唯一一部1949年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于1961年至1962年,那时他已经六十二三岁了。
可惜,1963年以后,因为政治形势所逼,他只写了8万字,便被迫停笔。
老舍的著名作品

老舍的著名作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老舍的著名作品》为题,介绍老舍的几部代表作品。
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个驮夫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苦难和磨难。
他为了摆脱贫穷而不断努力工作,但却在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人性的丑恶中逐渐堕落,最终走向了悲惨的命运。
这部小说的描写手法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二、《茶馆》《茶馆》是老舍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一个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描写茶馆里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茶馆老板王四爷是这部戏剧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聪明能干、口才了得的人物,通过他的口舌之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
这部戏剧的语言生动幽默,情节紧凑曲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丑恶。
三、《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一个封建大家族为背景,通过描写家族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小说中的主人公王家福是一个性格复杂、矛盾重重的人物,他在家族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却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阶级斗争中逐渐堕落。
这部小说的描写手法细腻入微,语言生动有力,情节曲折跌宕,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四、《雷雨》《雷雨》是老舍的一部著名戏剧,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一个小城镇为背景,通过描写当地的官场和家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
戏剧中的主要人物有陈老先生、邱太太、吴老爷等,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命运。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cba23a983d049649b6658dd.png)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的作品有哪些问题: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答案: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相关阅读】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透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一样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男,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及文学理论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文学领域,是中国20世纪文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老舍的一些代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等。
以下为具体内容:一、小说作品1.《骆驼祥子》:这是老舍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北京城内的贫民窟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
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深深打动了读者。
2.《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老舍的长篇家族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北京传统四合院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代人在同一个院落生活的故事,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态度,呈现出了中国城市百年风貌的变迁。
二、戏剧作品1.《茶馆》:这是老舍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北京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店主运营茶馆的艰辛、客人的喜怒哀乐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变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
2.《老马家的女儿》:这是一部展现市井生活的戏剧作品。
剧中通过女主人公老马家的生活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民的苦难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渴望。
三、散文作品1.《胡同里的日子》:这是老舍的散文集,收录了他在北京生活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感悟。
书中以散文形式写就了北京胡同的景物、人物和风土人情,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面貌和特色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2.《故都的秋》:这也是老舍的一部散文集,他用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的深厚情感。
书中的散文以对北京的赞美和思考为主线,通过描写城市的风景和人物,传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总之,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多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问题: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答案: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相关阅读】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透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
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一样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
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
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
课余继续从事创作。
沿袭原先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
比之早期作品,描述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构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
艺术风格。
应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述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
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杯具。
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
他从30年代初起,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3月,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
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
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
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
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用心的宣传作用。
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
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
《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
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我的作品译成英文。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
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
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剧本透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
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
《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
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
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
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
《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务必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
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
《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
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
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