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作品

合集下载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专题范文]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的作品有哪些问题:老舍的作品有哪些?答案: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相关阅读】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

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

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透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一样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

老舍的作品

老舍的作品

老舍的作品
一、老舍的经典作品:
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济南的冬天、月牙儿、老张的哲学、猫城记、断魂枪、赵子曰、二马、我这一辈子。

二、老舍其他作品:
1.长篇小说:
离婚、火葬、蜕、文博士、小坡的生日、正红旗下、牛天赐传、无名高地有了名、鼓书艺人等。

2.短篇小说集:
樱海集、蛤藻集、东巴山集、贫血集、赶集、火车集等。

3.话剧作品:
残雾、谁先到了重庆、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西望长安、荷珠配、神拳、归去来兮、青蛙骑手、全家福、秦氏三兄弟等。

4.诗词作品:
白云寺、琵琶湖远望、清水寺访大西上人、春游小诗赠赵家璧同志、赠东风豫剧团、芦湖、登岳阳楼、赠小海燕评剧团、哭王礼锡先生、赠申伸同志、黄山云等。

5.文章作品:
趵突泉的欣赏、猫、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她那么看过我、想北平、五月的青岛、可爱的成都、济南的药集、当幽默变成油抹、“幽默”的危险、兔儿爷等。

老舍的代表作品

老舍的代表作品

⽼舍的代表作品⽼舍的代表作品 ⽼舍是⼀个极富有幽默感的⼈,他的⽂章有时很幽默,有时有有点忧伤。

下⾯和⼩编⼀起来看⽼舍的代表作品,希望有所帮助!⽼舍的代表作品: ⽼舍的代表作品: ⽼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说《骆驼祥⼦》、《赵⼦⽇》、《⽼张的哲学》、《四世同堂》、《⼆马》、《⼩坡的⽣⽇》、《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珍珠》、《⾯⼦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学《⽆名⾼地有了名》,中篇⼩说《⽉⽛⼉》、《我这⼀辈⼦》、《出⼝成章》,短篇⼩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车集》、《贫⾎集》及作品集《⽼舍⽂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

五四新⽂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学,恭恭顺顺地侍奉⽼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的⼈⽣信条中惊醒;⽂学⾰命的勃兴,⼜使他“醉⼼新⽂艺”,由此开始⽣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舍赴英国伦敦⼤学东⽅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学。

⾃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说:《⽼张的哲学》对乌烟瘴⽓的教育界作了⽣动的揭露; 《赵⼦⽈》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诩其实醉⽣梦死的青年学⽣; 《⼆马》的主⼈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产的社会⼟壤⾥培植出来的“出窝⼉⽼”的畸形⼼态——都以清脆的北京⼝语,俏⽪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

3部作品陆续在《⼩说⽉报》上连载后,引起⽂坛的注⽬。

1926年⽼舍加⼊⽂学研究会。

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

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坡的⽣⽇》。

1930年7⽉起,到济南齐鲁⼤学任教。

老舍的作品集

老舍的作品集

老舍的作品集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老舍的作品集:1. 《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底层工人骆驼祥子为了赚钱而不断努力的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生存与尊严的关系,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2. 《茶馆》《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话剧。

讲述了一个北京茶馆里面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经历。

该剧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深刻探讨,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3. 《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舍的又一部经典小说,它描绘了一家四代同堂的京城士族家庭的生活和矛盾。

小说以家族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的演变以及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

4. 《老雷头》《老雷头》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之一,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小说通过描绘一个农民自发组织农村起义的故事,表现了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问题。

5. 《寒夜》《寒夜》是老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个出门打牌的懒汉在一次大雪天里的遭遇。

小说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表现了人性中的懒惰和贪婪,探讨了人们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6. 《龙须沟》《龙须沟》是老舍的一部反映中国城乡关系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众刚刚从城市来到农村的知识分子与当地农民的矛盾。

小说通过对中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

7. 《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是老舍的散文集,收录了老舍的多篇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描写了老舍对过去的回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老舍的文学才华和情感世界。

以上是老舍的作品集,这些作品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历史价值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深刻刻画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反映了中国文化和人性的多元化。

老舍及其作品(用)

老舍及其作品(用)

祥子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A “祥子”阶段: 此阶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具有一般小市民
的精明,保有农民的纯朴、良好的职业道德 。
B “骆驼祥子”阶段: 性格特点:理想开始动摇,一再受挫,内
心常有矛盾,失去了往昔的坚定执着。
C 虎妞的丈夫: 这时的祥子还保有体面,未改做一个独立劳动
者的初衷。
D “一般车夫”: 新的道德标准是“合群”,但还爱小福子这是他
小说总体框架
祥子的三起三落 :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 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 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 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 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祥子又有车了。
老舍简介
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 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
满族,北京人。 “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
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是 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照片
老舍故居
青岛故居
北京故居
老舍家人
老舍与妻子
老舍概况
1899年2月3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见老舍《正红旗下》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 败——自甘堕落”。
主要人物性格
祥子的性格分析:
祥子:一个普通车夫,是城市里的最底层劳动者 ,但是,他和一般城市贫民不同之处在于,他是 从农村刚刚进入城市的,还没有完全市民化。他 的身份虽然是市民,但是,性格却是农民性格。 从这点上看,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他具有农民 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 劳、内向和坚韧。

老舍的著名作品

老舍的著名作品

老舍的著名作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涉及广泛,包括小说、戏剧、散文等多种文体,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老舍的著名作品》为题,介绍老舍的几部代表作品。

一、《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一个驮夫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中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苦难和磨难。

他为了摆脱贫穷而不断努力工作,但却在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人性的丑恶中逐渐堕落,最终走向了悲惨的命运。

这部小说的描写手法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情节跌宕起伏,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二、《茶馆》《茶馆》是老舍的另一部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一个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描写茶馆里的人物形象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茶馆老板王四爷是这部戏剧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个聪明能干、口才了得的人物,通过他的口舌之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

这部戏剧的语言生动幽默,情节紧凑曲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丑恶。

三、《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以一个封建大家族为背景,通过描写家族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小说中的主人公王家福是一个性格复杂、矛盾重重的人物,他在家族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却在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阶级斗争中逐渐堕落。

这部小说的描写手法细腻入微,语言生动有力,情节曲折跌宕,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四、《雷雨》《雷雨》是老舍的一部著名戏剧,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一个小城镇为背景,通过描写当地的官场和家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

戏剧中的主要人物有陈老先生、邱太太、吴老爷等,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命运。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

老舍的作品有哪些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男,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及文学理论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散文等多个文学领域,是中国20世纪文坛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老舍的一些代表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等。

以下为具体内容:一、小说作品1.《骆驼祥子》:这是老舍最为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北京城内的贫民窟为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祥子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的辛酸和无奈。

小说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深深打动了读者。

2.《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老舍的长篇家族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北京传统四合院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代人在同一个院落生活的故事,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态度,呈现出了中国城市百年风貌的变迁。

二、戏剧作品1.《茶馆》:这是老舍最具影响力的戏剧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北京一家茶馆为背景,通过描绘店主运营茶馆的艰辛、客人的喜怒哀乐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变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

2.《老马家的女儿》:这是一部展现市井生活的戏剧作品。

剧中通过女主人公老马家的生活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民的苦难和追求自由幸福的渴望。

三、散文作品1.《胡同里的日子》:这是老舍的散文集,收录了他在北京生活期间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感悟。

书中以散文形式写就了北京胡同的景物、人物和风土人情,展现了老北京的生活面貌和特色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和浓厚的时代气息。

2.《故都的秋》:这也是老舍的一部散文集,他用散文的形式表达了对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的深厚情感。

书中的散文以对北京的赞美和思考为主线,通过描写城市的风景和人物,传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总之,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多个领域,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深深地触动了读者。

老舍文学常识

老舍文学常识

老舍(Lao She),原名舒庆春,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以下是一些老舍文学常识: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作品以塑造生动形象的小人物为特色,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

代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集《老张的哲学》、《茶社》、《二马》等,剧本《雷雨》、《龙须沟》等。

老舍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小说《茶馆》被认为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现代戏剧元素的杰作。

老舍一生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主张坚持反对封建思想、追求民主、进步和自由,但同时也受到了政治上的批判和打压。

除了文学创作,老舍还是一位杂文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散文集《茶余饭后》、《老舍说》等被广泛传阅和引用。

老舍曾在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中央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教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人才。

老舍于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迫害,被批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并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逝世。

他的去世引起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哀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老舍就任小学校长的第二年,爆发了五四运动。

他自称只是“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我怎样写〈赵子曰〉》)。

这确实使他在一段时期里,对于青年学生及其活动,有些隔膜和误解。

但“五四”时期兴起的新的时代潮流,包括文学革命在内,仍然冲击着他的心灵。

本来,军阀政府基层机构的腐败,混迹其间的卫道者们的虚伪,在这个刚刚来自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眼中,无处不是破绽和丑态,难以与他们安然相处。

当“五四”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呼声,把他从“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的人生信条中惊醒(《“五四”给了我什么》),他作出了新的抉择。

1922年9月,老舍辞去所有职务,到以开明新派著称的天津南开学校中学部任国文教员,在那里写下了第一篇新文学习作《小铃儿》。

在这以前,还坚决退掉母亲包办的婚约。

次年回到北京,任顾孟余主持的北京教育会的文书,同时在第一中学兼课,业余时间到燕京大学旁听英文。

一度还信仰过基督教。

虽然道路不无曲折,但“五四”推动他进一步挣脱了封建的、世俗的羁绊,去寻求一种比他已经得到的更有意义的生活。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笔下的一篇状物散文。

品味它,感觉语言明快洗炼、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令人百读不厌。

一、谈猫——“平”中露真情首先,作者是用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我们述说他眼中的猫。

老舍先生选用生动活泼的口语语汇讲事情述感受,使语言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富有表现力。

比如,说“暖和”不说“温暖”;说“成天”不说“整天”;说“钟头”不说“小时”……如果我们仔细辨味,还会发现这些词语不仅有浓烈的口语色彩,而且用得极为妥当,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别有一番韵味。

二、怜猫——语气显真情文中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

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

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互相吻合。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三、爱猫——妙用人称“你”文中还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这一长句中,连续用了三个“你”字。

“你”是人称代词,通常都是称呼对方用的。

而这里的“你”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是“你”中有“我”,意思是“不管是谁”,包含不仅“我”喜欢猫,任何人见了都会感到可爱,更使我们感到作者爱猫的真实感情。

四、赞猫--- 巧用拟人法其次,作者在对猫的描写中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

如文中写它“成天睡大觉”,说它“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过问”一词精当微妙,仿佛猫成了家庭的重要一员,它本就应该参与家庭事物、家政大计的,而此时却置责任于不顾,只管自个儿图舒适求安逸去了。

细细想来,真叫人耳目一新、忍俊不禁。

再如“·决·定要出去玩玩”、“撞疼了也·不·哭”、“抱着花枝·打·秋·千”、“·踩·印几·朵·小梅·花”等处用语,简直把猫写活了,而作者爱猫之心、赞赏之情也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种拟人化的描写切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激发儿童的欣赏趣味和学习乐趣。

总之,作者以观察精细独到、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把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的特点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犀利的批评,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是一本适合春天晒太阳看的故事,在河边茶馆,泡杯盖碗,磕着瓜子,慢悠悠的读,就像是老人的念叨,有点啰嗦,也像牛扎糖,慢慢的咀嚼很有味道。

每个人的一辈子,过的都不容易。

一、小人物即下层平民形象。

《我这一辈子》从大清国光绪年间开始,我,一个自尊要强的普通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人生悲剧,大多的苦辣辛酸。

我努力活成一个人,一个有最低自尊的人,可是,我却总是绊跟头、摔足。

心爱的妻子,被最贴心的朋拐走。

;学了裱纸手艺,可大清朝一改民国,却没了用武这地;我去当了巡警这个对阔人得当狗,对穷人得使横的行录。

我苦熬苦奔,却终于斗不过世道,斗不过自己深爱的妻子,最信任的朋友…… 兄弟情仇、人伦惨变,时世变迁,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度过的……作品的思想意义:小说主人公自信自强,深深的为自己的聪明、善良、随和与勤勉而自诩。

但是社会与命运偏偏同他过不去。

他凭自己的本事认字,本觉得能当个差,可只能去学徒,受尽师傅师娘的气,可为了这可以糊口的手艺,他认了。

学出来以后,发现并没有多少用武之地,转去当巡警,可哪里像他想的那么简单,“官场”上的那点暗事儿让他心里恶心,但面上还......小说通篇都以“我”这一人称来作为叙事的主题,故事的发展也是由我的口述出的。

我这个人没有名字,身份只是一个警察,没有人需要知道我的名字,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小人物,但是,即便我是一个小人物,上天也没有给我以同情,我还要不断的经历着人生中巨大的痛苦。

妻子与别人跑了,儿子病死,不幸的事情都放生在了我的身上。

作者这是通过对这种平民人物一生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下层平民人物的关心,有着强烈的同情意识,借作品来表达下层平民的生活的苦难以及自己对下层普通平民的深深同情。

艺术特色:同作者的其他作品相同,该部作品也有着作者写作风格的一贯延续。

下面面我们来做简要地分析一、浓烈的京味儿。

“人一断气,马上就得去糊“倒头车”——现在,连这个名词儿也许有好多人不晓得了。

紧接着便是“接三”,必定有些烧活:车轿骡马,墩箱灵人,引魂幡,灵花等等。

要是害月子病死的,还必须另糊一头牛,和一个鸡罩。

赶到“一七”念经,又得糊楼库,金山银山,尺头元宝,四季衣服,四季花草,古玩陈设,各样木器。

及至出殡,纸亭纸架之外,还有许多烧活,至不济也得弄一对“童儿”举着。

“五七”烧伞,六十天糊船桥。

”北京的的城市景观和地理风貌。

他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偌大的文化框架,里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人物形象具体,生动。

老舍作品的“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方面。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

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这篇文章中,作者也借其笔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老北京的文化,可以说,京味儿十足使其写作两大特点之一。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强烈的同情意识。

在老舍早期的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

《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

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

《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

《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

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

《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地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

《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在这部作品《我这一辈子》中,作者也一以贯之,借用自己的笔墨展开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

文章的我遇到事情总是随其来随其去,是随遇而安,不图进取,只知道随时代而变,而不知道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俨如鲁迅作品中对国民性批评的典型,也是批评文化中的劣根性。

中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余毒早已侵入每一个人的全身,文中的主人公我也不例外,在批评的同时,作者也表现了对其命运的同情。

在那个乱世,国家的命运尚且无法保证,一个下层普通人物的命运又何来保障呢?这也是作者思想中的最高贵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