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差异对于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从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以及对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和合作。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中日两国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不同。
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这导致了双方在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区别。
二、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事物本质及其相对重要性的评价和判断。
价值观的分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这里主要从其文化内涵来进行分类。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将价值观分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女性关系等四个维度。
具体表现在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权利,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而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注重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
在中日两国之间,日本更强调群体利益和集体责任,而中国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这导致了双方在合作与竞争、责任与权利等方面存在差异。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中接受和认同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分配。
在中日两国中,日本的社会组织更倾向于高权力距离,即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权威;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则更趋向于低权力距离,即更平等和开放。
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人民在对待权威、尊重和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
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逃避或应对方式。
跨文化意识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独特的日本特有文化

| 中外互鉴跨文化意识对中日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独特的日本特有文化□俞启淼/文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文化的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的对象所属文化背景与自己不同。
当前随着世界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只有在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对象的语言文化才能实现充分的沟通交流。
跨文化交流中重要的一点是文化移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是文化移情能力的一部分,在此进行浅析。
1中日文化的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即对与本国或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性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等有正确的认识,且以此为前提对其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并努力适应和适当接受。
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悠久,但精神层面上有很大的不同。
纵观历史,日本虽然在中国的影响下发展,但也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
中日之间是存在文化差异的,文化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且不可消除的,为了弥补这一差异性需要我们做到培养跨文化意识。
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应该摆脱自身文化的思维定势,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2日本文化的来源与发展首先,我们先来谈谈日本文化。
可能会有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学习日本文化根本就没有意义,在谈及日本文化时,对此嗤之以鼻,认为日本文化就是模仿文化,明治之前以模仿中国为主,明治之后以模仿欧美为主,真正可以称之为日本文化的民族文化几乎没有。
日本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模仿,模仿是日本文化发展的一种特点。
纵观日本文化史我们可以在各处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子,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可能会使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文化。
周作人在《日本的衣食住》一文中曾写道:“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
”所谓“异域”大概是指欧美文化的部分,“古昔”大概是指中国文化的部分。
日本文化中包含了外来文化,但日本不是单纯的吸收模仿,还有对外来文化的改造和发展。
这些吸收、改造和发展可以概括为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接受。
日本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离不开日本的本土民族文化,比如:“本地垂迹说”就是将佛教与日本独有的神道进行了融合,这对于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将从礼貌、沟通方式、社交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礼貌方面。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常常使用敬语来表达对长辈或上司的尊重和敬意。
而在日本文化中,尊重他人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长辈或上司交流时,日本人通常会使用敬语来表达尊敬。
日本人注重礼节,重视细节,比如在交谈时他们会经常鞠躬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沟通方式。
中文文化中,我们通常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强调直接性和简洁性。
而在日本文化中,他们更注重间接性和含蓄性。
日本人常常使用暗示、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直接明了地说出来。
这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尴尬的局面,因为日本文化中认为直接表达意见会给人带来困扰。
社交行为。
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比较热情和开朗,喜欢大声交谈,互相拥抱、握手等行为。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保守和内敛,不太喜欢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更喜欢以微笑和鞠躬等方式来表达友好和礼貌。
还有一些其他文化差异。
在礼品交换方面,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品的价值和质量,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的包装和外观,认为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细节的体现。
在中日文化差异中,礼貌、沟通方式和社交行为是比较明显的。
中文文化中是比较直接和热情的,而日本文化中是比较间接和保守的。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中日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加,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很大,这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流难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礼仪方面:中日两国礼仪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比较注重礼仪,他们一般在见面、问候、送礼等场合下,都有比较严格的礼仪要求。
而中国人则在礼仪方面略显随意,在一些场合下,亦可以不拘束地自由表达自己。
比如在聚会上,日本人一般会在酒前献上祈福之词,并谈论相关的文化话题,而中国人则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侧重于自由和亲密感。
信仰方面: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普遍信奉佛教和神道教,强调大自然、天神等与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关系;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以儒教、道教和佛教为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文精神。
就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往往也会在一些举止、语言中展示自己的信仰,而中国人在交往上不太提及自己的信仰。
价值观方面:中日两国的价值观也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工作上,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较为注重领导者的决策和执行力,同时也比较支持长时间的加班和勤劳。
而中国人则更强调个人创造力和自由度,在工作上更注重沟通和合作,同时也更倾向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思维方式方面: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日本人讲究细节和细致,极为注重规范和制度,思考问题较为保守和谨慎,平时也比较保守。
而中国人则在思维方式上耐不住性,更为灵活、自由,并以突破常规、开拓思路为主要特点。
综上,中日两国在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异,这才有可能促进中日之间的和谐合作。
作为交流的双方,应当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不同和特点,学习彼此之间的信仰和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立互相信任、平等和共赢的合作关系。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中日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值观差异。
这些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影响人们在交流中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态度。
中日的价值观差异表现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
日本文化强调守时,注重时间的准确和高效利用,追求事事如约。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人情和关系,对时间的把握相对更为灵活,容易出现拖延和变动的情况。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双方需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避免由于时间安排上的冲突造成误解和困扰。
在中日的价值观差异中,还有对待权威和礼节的态度上的差异。
日本文化中,对上级的尊敬和遵从是很重要的价值观念,普遍采用垂首听命的态度。
而中国文化中,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尊严和权利同样重要,倾向于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治。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双方需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权威观念和礼节规范,避免由于不同的态度而引发冲突和误解。
中日的价值观差异还表现在对待沟通方式的态度上。
日本文化注重间接和含蓄的沟通方式,更多地运用非言语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直接和直率的沟通方式,更多地运用言辞和表达来传达信息。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双方需要学会理解并适应对方的沟通方式,以减少由于沟通方式上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和困扰。
中日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一定的价值观差异。
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是实现有效沟通和有效交流的前提。
双方应该通过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促进中日之间更加顺畅和融洽的交流合作。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常见和重要。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国家,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十分显著。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价值观、礼仪、沟通方式、时间观念等方面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中日两国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重视家庭、尊重长辈和传统。
而日本文化则注重个人主义和组织纪律,强调礼仪和规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需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要过分干涉他人的私生活;而日本人则需要尊重中国人的家庭和传统,避免触碰敏感的话题。
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更加看重人际关系,建立信任和友谊;而日本人更注重礼仪和仪式感,重视正式的商务礼仪。
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在礼仪和社交方面,中国和日本也存在着诸多差异。
中方重视礼尚征征,讲究场合和情境,重视面子和礼貌;而日本方面更加注重礼节和规范,强调宾主分明和尊重他人。
在日本,人们参加社交活动时会非常注重穿着和仪表,过程中还需要遵守一系列礼仪规矩。
而在中国,虽然也重视外表和礼貌,但对于礼仪规矩要求相对宽松。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需要更加注意身体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给日本人造成不适;而日本人则需要尊重中国人的传统和文化,学会放宽一些礼仪要求。
在沟通方式上,中日两国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在交流中通常更加直率和开放,重视表达个人情感和真实性;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语言的含蓄和委婉,避免直接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在商务交流中,中国人常常会直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强调实效和结果;而日本人更加注重过程和细节,习惯通过微笑和姿态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需要更加注意言辞和措辞,避免过于直接和坦率;而日本人则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真实感受和表达方式,不要过于保守和拘谨。
中日两国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而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因为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导致了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进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汤勺进行用餐,中国菜以米饭为主食,配以各种菜肴和汤羹,而日本则以寿司、刺身和拉面等为主食。
在生活习惯方面,中国人注重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在节假日和重要节日时,家庭成员通常会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而日本人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重视个人的隐私和时间。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可以接受一定的迟到和拖延,而日本人非常重视时间观念,非常守时。
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
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国人在与人交流时通常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会用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日本人则讲究含蓄和委婉,在交流中常常通过言外之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在面对问题或矛盾时,中国人通常会比较直接地表达不满或者抗议,而日本人通常会采取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直接冲突。
中日两国在礼节和尊重方面也有不同。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在见面时打招呼,并会握手、拥抱或者轻拍对方的肩膀以示尊重,而在日本,通常会用鞠躬的方式来表示尊重和礼仪。
这些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误解和不适。
在沟通方式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语言比较丰富和直接,很少掺杂含蓄和婉转的表达方式。
而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喜欢使用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在谈话时的交流方式也有差异,中国人在交谈时会比较活泼和热情,倾向于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丰富表达情感,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文雅和克制,在交谈时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表情,保持冷静和稳重。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例子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例子在中日两国的交流互动中,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和误解。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的例子出发,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冲突,以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子一:礼节与沟通方式的冲突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礼节和沟通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日本人注重尊重和保持面子,讲究礼貌和谦虚,而中国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中国人可能觉得日本人过于拘谨和谨慎,而日本人则可能认为中国人过于直接和粗鲁。
解决方案:双方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可以在与日本人交流时更加注重礼节和尊重对方的面子,而日本人也可以学会适应中国人的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
通过互相包容和理解,双方可以建立起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例子二:时间观念的冲突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待时间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经常成为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问题。
中国人通常更加注重效率和速度,喜欢快速解决问题,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过程和细节,更加慢慢地思考和行动。
解决方案:双方应该学会相互适应对方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可以在与日本人交流时更加耐心和细致,给对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决策。
而日本人也可以学会适应中国人的快速和高效,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和决策力。
通过相互适应,双方可以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例子三:历史和政治问题的冲突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和政治上的争议和敏感问题,例如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领土争端等。
这些问题常常会影响到中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导致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解决方案:虽然历史和政治问题难以完全解决,但双方可以通过对话和对方的理解来缓解冲突。
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历史和政治观点,并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进行交流。
通过对话和互相理解,双方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利益点,积极推动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起来,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主要源于礼节与沟通方式、时间观念以及历史和政治问题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
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
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前言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
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
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
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
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
「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
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
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
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
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
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
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
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
」(嗯,吃完了哦。
)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
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
」(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
」(我觉得不热啊!)当时朋友的表情有些僵硬,我感到有点纳闷。
我实事求是地回答了他的话,他的表情怎么会如此呢?后来才知道这只是在寒暄问候,并不一定要对方回答。
就像我们见面时经常会问别人“吃了吗?”、“上哪去呀?”等,甚至是边走边说也不用在意别人是否回答。
由上可知,中日两国在寒暄用语方面是各具特色的。
日本人的寒暄内容经常涉及季节、天气。
日本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湿润温暖、四季分明,因受到有规律的季风影响,气候多变。
台风、梅雨、暴雪、樱花、红叶等大自然培养了日本人敏锐的“季节感”。
比如樱花开放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有花粉症。
因此日本人十分喜欢谈论与季节、气候有关的话题,并将其发展为一种寒暄方式。
见面时先交流一下彼此对季节天气的感想,产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无论自己的真实感想如何,都不会反驳否定对方,而是不断地随声附和,以保证交际的继续进行,这也是日本暧昧性文化的一种表达。
日本人在书信的前面部分,也常常把有关季节的话语作为开场白。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在普通人心里的重要地位。
在生产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过着贫穷的生活,填饱肚子成了当时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
彼此之间的寒暄围绕饮食展开话题,表达关切之情。
久而久之,见面时便用“吃了吗”来打招呼,并延续至今。
汉语的招呼语形式灵活、不拘一格。
除“吃了吗?”,常用的还有“去哪儿啊?”“忙着哪?”……主要根据见面时的具体情况而定。
有时还是明知顾问,如看到人家在洗衣服,会问句“在洗衣服呀?”类似这样的问句并不需要对方回答,只是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心而已。
汉语的这种打招呼的特色,除了受传统的“与人为善”、“互相关心”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汉文化传统的重实用、重经验的思维模式的制约。
近年来,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密切,随着中国的逐步改革开放,“你好!”也成为人们常用的寒暄用语。
另外,日本人打招呼时会微微鞠躬,以示尊敬。
三、人际交往的距离案例:在考研的过程中,外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为了感谢外教的耐心指导,复试完后我特地从北京带回一些小特产。
在拜访外教家时我提前一天打了电话,准备第二天把礼物送到外教家。
当我走进她家,把礼物送给她并表示因为她的指导我才顺利考上研究生,可她只说了一句「本当によっかたね!おめでとう。
」(真是太棒了,恭喜你!),之后就一直沉默着,也不叫我进去坐一会儿,我觉得有些尴尬,于是就说自己还有事先告辞了。
整个送礼以及感谢的话语都是在玄关完成的,都没有进到她家的客厅里去。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所谓的人际交往距离是指在交往中,双方所需要的空间上的物理距离以及情感上的距离。
比起中国人来,日本人更加注重隐私。
虽然日本是集体主义倾向,但是即使是在集体内部也特别重视个人隐私的保密。
据调查,日本人的人际交往的距离是1.5----3.6m,再进就会产生压迫感,会感到非常的不自在;而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距离是1.2m左右。
日本人并不喜欢在家里招待客人,也不喜欢客人在家里晃来晃去,甚至坐到自己的床上,更不喜欢硬留着客人在家吃饭睡觉。
相比之下,中国人就显得非常热情好客,一定要让客人入厅坐好并送上茶水后才开始讲正事,如果客人是第一次来家里拜访的话,会请客人参观自家的房子,一般都会留客人在自家用餐甚至留宿。
因此除非主人的邀请,不要冒昧去登门拜访日本的家庭。
即使要拜访,一定要提前预约,并且不要逗留太长时间,最好带点儿小礼物。
另外,因为日本人重隐私,所以在交谈中不要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比如婚姻、年龄、收入等等。
这些在中国人看来是关心对方的生活,但对日本人来说是冒昧进入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会让日本人感到不快。
前文提到日本人打招呼时的非言语动作是鞠躬,虽然日本深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影响,但亲吻、拥抱等身体密切接触的打招呼方式并没有被日本人所吸收,与交谈对方有一定距离的鞠躬还是主要的打招呼时的非言语动作。
四、送礼案例:我有一个外教松下老师非常喜欢吃干笋,在日本没有干笋这一吃法(都是吃新鲜竹笋)。
于是,寒假回家时,我特意让妈妈去别人家买了两斤自制的干笋送给松下老师。
当我把干笋送到松下老师家时,她就从水果盘里拿了五只苹果包好给我并说「お返し」(回礼),我当时很诧异,觉得老师送的回礼是为了尽快还人情,特别没有诚意。
中日两国在礼品的选择以及送礼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一般不会送特别贵重的东西给对方,避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避免让对方因回礼而烦恼。
日本人在送礼物时经常会说「誠に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
」(非常不成敬意的东西。
)即使是花了很大的心思挑选的礼物也会说成是很普通的东西,他们的心理是:因为是不值钱的,很普通的东西,不会给受礼者造成压力,也可以不用还礼。
如果回礼的话,通常是立刻或时隔不久回礼,强调回礼的时间性。
而中国人馈赠礼物时讲究礼品的档次,有种越贵越稀罕的东西越能代表双方的关系深厚,而且在送礼的时候还会稍微强调一下礼物的贵重与送礼者的精心挑选。
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一般都会回礼的,回礼的礼品也会根据送礼的礼品的档次而定。
但是回礼不是马上就回,有时隔几年再回都可以。
从送礼事件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思维极为细腻,常作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
因此,他们送的礼物通常都是比较低廉的,如一块毛巾,一只圆珠笔,一把扇子等等。
大三时我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协助外教的教学。
在学期将要结束时,外教为了感谢我积极配合他的工作,送了我一条小方巾。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不轻易给别人东西。
五、打电话(自报家门)案例:第一次给外教打电话时,我说「もしもし」(您好!)、对方马上答道「もしもし、松下です。
」(您好!我是松下。
)当时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都没有问接电话的是谁,也没有说自己是谁。
由上可知,日本人在接电话时通常是自报家门,而中国人一般是知道对方的名字后才报上自己的名字。
这反映了日本人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知道对方会问自己是谁便在之前就自报家门。
而且之后再给松下老师打电话时,她的第一句话还是「もしもし、松下です。
」其实即使她不说出自己的姓名我也知道是她,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常常换位思考。
六、感谢案例:大三的十一长假的时候,松下老师和中土井老师(外教)想去舜黄山旅游,于是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为外教做了一次导游。
旅游回来后分别前外教说了句「今日は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今天谢谢你们了。
),没想到第二天上完课后,中土井老师又说了一句「昨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昨天,谢谢你们了。
)大概过了三天的样子,在学校超市里碰见买东西的松下老师,老师说了句「先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前几天、谢谢你们了。
),当时听得我云里雾里,心想:我没干什么事呀?老师为什么要感谢我?后来才知道原来还是导游的事情。
由此可知,日本人对已完结的某件事情会反复的表达自己的谢意,甚至是半年之后都会重提旧事,再三的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中国也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多人不怪”的观念。
相比之下,日本人表达谢意时具有相对的后倾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后倾性,使人际关系得以保留与维持。
因此在与日本人交际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差别。
要向日本人表达谢意时可采取当面表达的方式以及事后用E-mail或明信片的方式重表感激之情。
结语:总之,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日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
我们要在充分认识日本的文化背景及知识,平等对待异文化,相互理解与尊重双方文化,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笔者2010年—2014年本科所学专业为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