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跨文化交际 第一讲
跨文化交际第一讲

研究的多学科性
• 多学科性——关涉多门学科。
1 人类学—文化与语言。 2 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语言与社会。 3 符号学;文化学;交际学;哲学;交际民族学;传播学等。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建构
• 三种观点:
1 以经验研究为基础,排斥了与相关学科合作的可能。 2 综合研究;多学科性。 3 以普通交际理论为核心建立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认为其 与普通交际基本一致。 • 两种并行的研究: 1 微观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普遍性。 2 社会语言学/民族交际学——特殊性。 • 本书:以一般交际理论为基本核心,从交际差异出发,借 鉴多学科对交际规则进行跨文化对比,探索跨文化交际的 过程和本质。
交际与文化
• 组成交际的要素:
1 信息源/行为源——交际需要和意愿(有意识与无意识/有 意向与无意向)。 2 编码——交际信息的符号化过程。 3 信息。 4 渠道。 5 信息接受者/反应者——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向与无意向。 6 译码——交际信息的赋义过程。 7 反应——决定与选择。 8 反馈——与反应关系密切。
• •
跨文化交际
• • • •
跨文化交际与一般性交际:没有实质性差异。 狭义的跨文化交际P23。 广义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多维度——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跨亚 文化交际;国际性跨文化交际P24。 国外、国内研究的侧重点:国外研究重点放在各个层面上, 我国则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
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全球的时间空间距离为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人们产生了基于不同文化社会的跨文化交际需求
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讲
绪论
• • • • •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背景与多学科性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建构 交际与文化 文化定势、民族文化与亚文化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第一课)

2.Ethnocentrism--the limitation of culture
Discuss please!
你有民族优越感吗?你觉得拥有民族优越感好吗?
论Ethnocentrism(民族优越感)
• 比如美国人喜欢称其他社会为不发达的、落后的以及原始的。美 国人所信仰的是宗教,而其他国家的人信仰的就是迷信或者 mythology神话。 • 类似的心理倾向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最早、也最常见的例子 是,中国的每一个地区的人们都认为自己的地区是最好的。比如, 我们山东人从小就教育自己的子女,山东人是中国最好的人,主 要指善良吧,所以从来没有说自己是最优秀的。山东人勤劳、踏 实、老实,不喜欢惹是生非,不喜欢冒险。当我要离开家乡的时 候,我的一个寝室告诉我,就他所去过的地方而言,我们的家乡 (周村区)是中国最好的地方了,虽然别的地方可能会更发达, 但是那里的人不是很容易相处,要么太精明,要么太野蛮。我们 的乡里把南方人成为“南蛮子”,认为他们过于精明,虽然也承 认他们的勤劳,但是绝对不会轻易把女儿嫁给一个南方人的。而 东北人则太野蛮,比如脾气大,重男轻女。其实就我所看到的, 山东人的重男轻女和东北人相比实在是五十步笑百步。当然,此 处我所评论的每一个地区的人,并不针对任何个别人,甚至也不 是针对全体,而是指的某些典型。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 World
Chapter1 General Introduction
Tune in
Finish the following tasks on your own
• If you are going to deliver a presentation at a seminar, how would you start?
跨文化交际概述PPT课件

• A: Okay, thanks for the information, Let’s get together soon.
• B: I’d love to. • A: Good, I’ll give you a call and we’ll make a date for
lunch. • B: If you want, we can make a date now. When are
• 大众交际(mass communication)一般定义为职业化 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 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三、交际的要素
• 一个完整的交际过程包含了九项要素: 传送者、制码、讯息、通道、接收者、 解码、回馈、环境及噪音。
四、交际的模式
•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农民peasant 龙dragon
凤凰phoenix 猫头鹰owl
孔雀peacock 狗dog
• A、B概念意义相同,A有内涵意义,B无内涵意 义
松柏鹤桃 pine /cypress/crane/peach 梅兰竹菊plum
blossom/orchid/bamboo/chrysanthemum 数字
二、交际的种类
• 内向交际(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指一个 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 人际交际(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 或两个人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
• 组织交际(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 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 传播是组织交际。
中日跨文化交际比较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比较研究目录绪论 (1)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1)二、本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三、文献综述 (3)四、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6)第一章中日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背景 (8)第一节汉日语言形式与跨文化交际 (8)一、汉日语言的历史渊源 (8)二、语义和语构的文化内涵 (11)第二节中日审美观异同 (13)一、自然地理与历史环境 (13)二、艺术审美 (14)三、文学审美 (16)第三节中日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18)一、中日社会道德中的“耻感文化” (19)二、宗教与信仰 (20)三、集体主义与亲缘关系 (21)第二章中日跨文化语言交际的异同 (23)第一节语用文化与语用规则 (23)一、“礼貌用语”与“あいさつ” (24)二、交际风格 (25)第二节交际功能 (29)一、问候与告别 (29)二、称赞与谦虚 (31)三、致谢与致歉 (33)第三节交际对象与场合 (35)一、公司、校园里的跨文化语言交际 (35)二、公共场合的跨文化语言交际 (37)第三章中日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异同 (41)第一节体态语 (42)一、眼神与表情 (42)二、身势与动作 (44)三、体触行为 (46)第二节副语言 (48)一、非语义的声音 (48)二、沉默 (49)第三节客体语言与环境语言 (51)一、个人用品的交际功能 (51)二、空间与时间 (53)三、颜色 (55)结语 (58)参考文献 (60)后记 (63)中日跨文化交际比较研究绪论绪论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1959年,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美国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Hall)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跨文化交际学随之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迅速地发展起来。
美国是著名的“文化大熔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一特点的影响,跨文化交际学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
在21世纪已经过去16个年头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学”已经不能算作是一个新兴学科了。
跨文化交际 第一讲

服装、音乐、 语言、饮食、 休闲活动、手 势、礼仪、文 学
时间观念,空间观念 成就感,交际模式 上下级关系模式 社会交往频率 家庭关系 工作积极性 友情的性质 对地位变化的看法
LOGO
4. 文化的特性
课程要求
核心概念
作业布置
第 21 页
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我们的一 言一行都是我们的文化规定的。 对自己的文化我们拥有强烈的归属感 (identity)。 以及优越感(superiority)
课程简介
核心概念
作业布置
第6 页
请注意: 旷课超过4次,无论是否有请假, 平时分都为0
LOGO
2. 课程的意义
课程简介
核心概念
作业布置
第7 页
为什么要学习跨文化交际? 1.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某女领导会见外宾,要求翻译要严格按她的意思翻,不许走样。 外宾一见到某领导,立 刻拍马屁道:“Miss Jiang, you are very beautiful.” 翻译照翻,女领导心花怒放, 嘴上还要谦虚一 下:“哪里,哪里”。 翻译不敢怠慢,把领导的话翻成英文:"Where? Where?" 外宾 一愣,还有这样的人,追问哪里漂亮的,干脆马屁拍到底: "Everywhere, everywhere." 翻译:“你到处都很漂亮。” 领导更高兴了,但总是要客气一下: “不见得,不 见得”。 翻译赶紧翻成英文:"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 you are not allowed to see."
LOGO
Thanks
LOGO
课程要求
核心概念
作业布置
第 22 页
跨文化交际——中日文化的异同

Different points:
We all know that respected Confucianism: Benevolence. Tang Dynasty, Confucianism has spread to Japan, but Japan did not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Japanese culture inevitably makes the branded mark of aggression and expansion.
The same point:
Chinese and Japanese people love tea, tea regarded as an art,
Different point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Japanese tea culture, is one of the "Road." Road in Japanese with arts, rituals, customs, taste, and many other meanings, Japanese tea ceremony, "and is, clearly, Death" is the essence of the tea ceremony.
(1)large amount of Chinese food, Japanese moderate. (2) Chinese people like to eat hot dishes, like the Japanese buffet.
(3) salty Chinese food, Japanese food is sweet.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中日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加,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很大,这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流难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礼仪方面:中日两国礼仪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比较注重礼仪,他们一般在见面、问候、送礼等场合下,都有比较严格的礼仪要求。
而中国人则在礼仪方面略显随意,在一些场合下,亦可以不拘束地自由表达自己。
比如在聚会上,日本人一般会在酒前献上祈福之词,并谈论相关的文化话题,而中国人则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侧重于自由和亲密感。
信仰方面: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普遍信奉佛教和神道教,强调大自然、天神等与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关系;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以儒教、道教和佛教为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文精神。
就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往往也会在一些举止、语言中展示自己的信仰,而中国人在交往上不太提及自己的信仰。
价值观方面:中日两国的价值观也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工作上,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较为注重领导者的决策和执行力,同时也比较支持长时间的加班和勤劳。
而中国人则更强调个人创造力和自由度,在工作上更注重沟通和合作,同时也更倾向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思维方式方面: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日本人讲究细节和细致,极为注重规范和制度,思考问题较为保守和谨慎,平时也比较保守。
而中国人则在思维方式上耐不住性,更为灵活、自由,并以突破常规、开拓思路为主要特点。
综上,中日两国在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异,这才有可能促进中日之间的和谐合作。
作为交流的双方,应当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不同和特点,学习彼此之间的信仰和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立互相信任、平等和共赢的合作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而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尤为突出,因为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这导致了在日常生活、礼仪习俗、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方面,中日两国在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时间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进餐,而日本人则使用筷子和汤勺进行用餐,中国菜以米饭为主食,配以各种菜肴和汤羹,而日本则以寿司、刺身和拉面等为主食。
在生活习惯方面,中国人注重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在节假日和重要节日时,家庭成员通常会聚在一起共进晚餐,而日本人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重视个人的隐私和时间。
在时间观念上,中国人可以接受一定的迟到和拖延,而日本人非常重视时间观念,非常守时。
这些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沟通不畅。
在礼仪习俗方面,中日两国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中国人在与人交流时通常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会用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日本人则讲究含蓄和委婉,在交流中常常通过言外之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在面对问题或矛盾时,中国人通常会比较直接地表达不满或者抗议,而日本人通常会采取婉转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避免直接冲突。
中日两国在礼节和尊重方面也有不同。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在见面时打招呼,并会握手、拥抱或者轻拍对方的肩膀以示尊重,而在日本,通常会用鞠躬的方式来表示尊重和礼仪。
这些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较大的影响,容易引起误解和不适。
在沟通方式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语言比较丰富和直接,很少掺杂含蓄和婉转的表达方式。
而在日本,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含蓄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喜欢使用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在谈话时的交流方式也有差异,中国人在交谈时会比较活泼和热情,倾向于使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丰富表达情感,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文雅和克制,在交谈时会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表情,保持冷静和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