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合集下载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差异对于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从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以及对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和合作。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中日两国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不同。

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这导致了双方在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区别。

二、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事物本质及其相对重要性的评价和判断。

价值观的分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这里主要从其文化内涵来进行分类。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将价值观分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女性关系等四个维度。

具体表现在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权利,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而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注重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

在中日两国之间,日本更强调群体利益和集体责任,而中国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这导致了双方在合作与竞争、责任与权利等方面存在差异。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中接受和认同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分配。

在中日两国中,日本的社会组织更倾向于高权力距离,即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权威;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则更趋向于低权力距离,即更平等和开放。

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人民在对待权威、尊重和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

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逃避或应对方式。

中日文化冲突

中日文化冲突

中日文化冲突——婚俗中日虽邻邦,一衣带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两国文化传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并且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而将文化传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当属两国独特的婚俗礼仪。

婚姻可谓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它宣布着一个崭新家庭的组成。

而婚礼又最令人动情,因为在浪漫色彩的装饰背后,人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得到了认可和祝福。

为了这神圣的时刻成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人们力求将婚礼的每个细都打造得完美无瑕并使之饱含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日两国在婚俗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彩礼上,在中国,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钱(根据行市来定),同时女方要给男方添置家具电器之类的东西,具体的要根据双方的意愿来。

在日本,订婚彩礼没有特别的行市,根据双方的资产或意愿决定。

彩礼不仅要给女方本人还要给女方父母买礼物,并承担和服、带料等所需的钱。

这些钱要放在白木制的小盒子里送给女方。

订婚礼品,在中国,订婚礼品就是彩礼的一部分,而婚戒在正式的婚礼上赠送,一般是钻戒。

日本人的订婚礼品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像鲍鱼片、干松鱼和海带片等,因为它们象征长生不老、美满幸福和子孙兴旺。

数量上必须是单数,如5、7、9件。

订婚时,最重要的礼品不外是像西方人一样男方赠送给女方订婚戒指。

日本人一般赠送是镶有诞生石的戒指。

此外,日本人订婚时,亲朋好友除了送礼金外,也有送礼品的,日本赠送的礼品非常的奇特,每一样礼品都有特别的象征意义。

比如:干墨鱼,象征男性生殖器;海藻,用来比喻有生育能力的女人;一送根长长的亚麻线,表示白头偕老,等等。

在婚礼上,中国人喜欢将婚礼办得热闹喜庆,而日本人却截然相反,将婚礼办得庄重严肃。

这一点,光是在两国新娘的礼服上就存在着鲜明的对比。

日本新娘如果举行“神前式”婚礼,会身穿“白无垢”,头戴“角隐”,通身雪白。

由于人们普遍认为白纸好写字,白布好染色,所以白色就代表新娘准备抛弃自我完全融入夫家,开始崭新的婚姻生活。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及其策略分析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及其策略分析

2014年第20期67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高等教育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休克”现象时刻阻碍着各种交际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分析“文化休克”的产生过程,研究如何适应和克服“文化休克”给国际间交往带来的障碍和冲突,为确保跨文化交往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证研究成果。

一、“文化休克”的内涵及阶段(一)“文化休克”的内涵“文化休克”一词来源于医学术语,引申到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中的意思是指人类在学习和使用第二外语的时候,由于对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不适应所产生的焦虑、紧张、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文化休克”的阶段1.新奇阶段。

这一阶段的持续期大概一到两个月。

在这一阶段,第二外语学习者由于接触到新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环境而感到兴奋和好奇。

因此,“文化休克”现象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并不明显。

2.沮丧阶段。

在这一时期,第二外语学习者由于无法与非母语国家的人顺利交流而感到焦虑和厌烦,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彷徨、紧张和挫败的情绪,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受阻、人际交往不顺等现象。

这一阶段往往持续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心理上的压抑情绪偶尔还导致身体上的疲倦、头疼、厌食等不良反应。

3.恢复阶段。

在经历了彷徨、迷茫之后,第二外语学习者对文化冲突开始逐渐适应,并针对“文化休克”现象寻求解决办法,对外国文化进行了解、掌握和融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跨文化交际活动基本顺畅。

4.适应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第二外语学习者的烦躁、焦虑等情绪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的语言环境的适应和对新的文化背景的接纳,能够利用第二外语与他人进行流畅的交流。

二、产生“文化休克”的原因(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同,是导致“文化休克”最根本的原因。

价值观上存在的差异导致不同国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往往导致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误会甚至冲突。

例如,虽然日本和中国都奉行儒家的“仁义”之道,但是中国人对“仁”的理解是“仁慈、和谐、平衡”,认为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爱、尊重与宽容是“仁”的精髓;而日本人对“仁”的理解则更趋向于“礼”,认为在社会上要长幼有制、尊卑有序,强者为尊。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将从礼貌、沟通方式、社交行为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礼貌方面。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常常使用敬语来表达对长辈或上司的尊重和敬意。

而在日本文化中,尊重他人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长辈或上司交流时,日本人通常会使用敬语来表达尊敬。

日本人注重礼节,重视细节,比如在交谈时他们会经常鞠躬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沟通方式。

中文文化中,我们通常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强调直接性和简洁性。

而在日本文化中,他们更注重间接性和含蓄性。

日本人常常使用暗示、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不直接明了地说出来。

这也是为了避免冲突和尴尬的局面,因为日本文化中认为直接表达意见会给人带来困扰。

社交行为。

中国文化中,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比较热情和开朗,喜欢大声交谈,互相拥抱、握手等行为。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通常比较保守和内敛,不太喜欢过于亲密的身体接触,更喜欢以微笑和鞠躬等方式来表达友好和礼貌。

还有一些其他文化差异。

在礼品交换方面,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品的价值和质量,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和感激。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的包装和外观,认为这是对对方的尊重和细节的体现。

在中日文化差异中,礼貌、沟通方式和社交行为是比较明显的。

中文文化中是比较直接和热情的,而日本文化中是比较间接和保守的。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浅析中日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浅析中日商务谈判中跨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2016年第11期总第168期No.11. 2016Sum 168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引言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不断密切,文化间的不同导致的经济往来中的纠纷也在增加。

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并被实际应用在教学研究等方面。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商务英语谈判策略及方法的研究,对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做出了一定贡献并提供了一些参考文献。

可是有关跨文化交际的商务日语谈判策略及方法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将中日两国商务谈判为切入点,具体探讨如何开展中日跨文化交流及避免中日商务谈判冲突。

一、中日商务谈判冲突的产生及类型众所周知,日本资源匮乏且自然灾害多发,因此,日本人有着较强的危机意识。

同时,日本人重视团队合作,强调集体主义,不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自古在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和为贵,缺乏对危机的忧患意识。

中国人普遍有强烈的自尊心,重面子情义且热情好客。

在中日商务谈判中,冲突体现了中日双方对谈判内容的不同理解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

冲突是由于不一致的或相对立的需要或要求造成的精神上的斗争。

即由于目的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的对立和争议的过程。

相对于商务谈判过程中体现出的冲突,实际上在谈判即将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了。

在谈判的过程中,利益冲突随时可能产生和发展。

中日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般表现为以下三种形式:1.文化冲突在中日商务谈判过程中,受异文化影响的不同国家和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其对于利益的期望经常会体现在他们的谈判心理和行为上。

文化差异的理解、认知和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谈判的进程和方向,因此谈判是体现不同文化在同一环境下相互融合的过程。

谈判过程中对对方文化的认知和处理是避免文化冲突的关键所在。

2.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导致谈判冲突的根本因素。

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都是以本方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由于商务谈判相当于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因此双方的谈判心理行为会左右利益冲突的产生、利益的分配、发展与调和。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例子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例子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例子在中日两国的交流互动中,由于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一些冲突和误解。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的例子出发,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冲突,以期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提出解决方案。

例子一:礼节与沟通方式的冲突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礼节和沟通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这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

例如,日本人注重尊重和保持面子,讲究礼貌和谦虚,而中国人则更加直接和开放。

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中国人可能觉得日本人过于拘谨和谨慎,而日本人则可能认为中国人过于直接和粗鲁。

解决方案:双方应该相互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可以在与日本人交流时更加注重礼节和尊重对方的面子,而日本人也可以学会适应中国人的直接和开放的沟通方式。

通过互相包容和理解,双方可以建立起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例子二:时间观念的冲突中国人和日本人对待时间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经常成为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问题。

中国人通常更加注重效率和速度,喜欢快速解决问题,而日本人则更加注重过程和细节,更加慢慢地思考和行动。

解决方案:双方应该学会相互适应对方的时间观念。

中国人可以在与日本人交流时更加耐心和细致,给对方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决策。

而日本人也可以学会适应中国人的快速和高效,提高自己的行动力和决策力。

通过相互适应,双方可以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例子三:历史和政治问题的冲突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和政治上的争议和敏感问题,例如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领土争端等。

这些问题常常会影响到中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导致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解决方案:虽然历史和政治问题难以完全解决,但双方可以通过对话和对方的理解来缓解冲突。

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历史和政治观点,并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进行交流。

通过对话和互相理解,双方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利益点,积极推动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起来,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主要源于礼节与沟通方式、时间观念以及历史和政治问题的差异。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研究作者:宫文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8期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之间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元素,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也各自衍生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因此跨文化交际时也会产生摩擦。

本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跨文化交际场景为例,分析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交际;案例;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跨文化交际的英文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的交际。

这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既可以指不同国家之间,也可以指同一国家内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

由于历史原因,中日两国虽然在文化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价值感等诸多方面又产生了很多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也时而会发生摩擦。

本文将以中日跨文化交际中易产生误解和冲突的典型场景为例,浅析两国的部分文化差异。

一.“木讷”而程序化的日本人遵守规则是日本人较为典型的民族性格。

但是对于程序的绝对尊崇也使得不少外国人觉得日本人过于木讷,不懂变通。

案例1.中国的A先生赴日出差入住了当地有名的一家酒店,退房当日打电话找工作人员上楼帮忙搬运行李,来的是一男一女,A先生眼看着瘦弱的女工作人员搬起自己所有的行李推着推车往下走,而男工作人员只在旁边跟随,于是捎带责备的语气问为什么不帮忙,男工作人员回答道,因为这是工作时间,我穿着工作服,她所在职位的工作就是搬运,而我的工作是在旁边跟随,如果在生活中我一定会帮她,但工作时间不可以。

B先生觉得日本人很不懂得变通。

案例2.不会日语的B女士去东京迪士尼海洋公园(东京的特色馆)玩,某一游船项目排队的人很多,虽然船通过传送带不断地经过上船处,但是入口的工作人员在没介绍完项目相关内容(包括注意事项外的宣传内容)前不会允许游客上船。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
文 化 交 际 的顺 利 进 行 。

不 等值 词 和不 完 全 等值 词 是跨 文 化 交际 的文
化 障 碍 。 只 有 在 实 践 中 增 强 这 方 面 的 文 化 差 异 意 识 , 能顺 利地 进行 交 际 。 才 [ 妇

词 汇 、 语 交 际 礼 节 中 体 现 出 来 的 中 日 文 言
心 理 。 日本 家庭 主妇接 到丈 夫 同事 打来 的 电话 , 即 使 不知 道对方 与丈 夫 的关系 怎样 , 在知道 对方 身份 时 通常 都 会 说 : 0 , “ 、 )屯招 世 c 1 挡 『 二 )圭 亨 。这表 现 了 日本 人“ ” ” 和 的心 理 , 也表现 了 日本 人
[ 稿 日期 ] 2 1 —21 收 0 00 —1 [ 者 简 介 ] 蒋 金 芳 ( 9 1)女 , 宁 人 , 士 , 师 , 作 1 8 一, 辽 硕 讲 主要 从事 对 外 汉 语 研 究 。 [ 金项 目] 牡 丹 江 师 范 学 院 教 育 教 学改 革 工 程 指 导 项 目( Y 基 9 D一0 3 3 。 9 3 )
词, 即没有 对应 的词 。这一 类 词被认 为最 能反 映其 民族 文化 特征 。 因为 词 的本 身 就 代 表 了独 特 的民
族 文 化 内 涵 。 在 汉 语 中 这 类 词 也 不 少 , “ 褂 ” 如 马 、
“ 豆腐” “ 、 华表 ” 。 日语 的颜 色词如 “ 老色” “ 等 海 、 鸟
[ 图分 类 号 ] 9 中 H15
[ 文献 标 志码 ] A
[ 章 编 号 ]0 36 2 (0 0 0 —0 20 文 10 —1 12 1 )30 8 —2
跨 文 化 交 际 是 指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们 之 间 的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URNAL OF N I NGBO UN I VERSI TY (EDUCAT I ONAL SC I ENCE)
Vo.l 28NO .2
Apr . 2006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陈梦然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文章从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侧面剖析了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及原因,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冲突
中图分类号:H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6)02-0070-04 收稿日期:2006-03-06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基于语言应用的中日跨文化交际的实践研究0(Y JJ 0612)研究
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梦然(1973-),女,浙江温州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外语系助教,学士。

冲突在各种社会及人际关系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双方或多方对于具体或相关问题会在价值观、期望、过程和结果上表现出一种认识的和实际的不和谐、不相容的状态。

这种不和谐常常通过不同的文化冲突形式表
现出来。

[1](426)
研究跨文化交际中各种冲突的表象,并
分析其原因及解决途径,对于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畅进行,增进彼此之间最大限度的了解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共识是十分有益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在文化背景的许多方面有类似之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两国人民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又存在不少文化背景的差异,这使得两国在跨文化交际中各具特点。

由于误解或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在交际中出现彼此不和谐、不相容、甚至冲突的事例时有发生。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引起冲突的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的差异及冲突的原因,以便于双方顺利地进行交际。

一、语言交际
日本人使用语言进行对话时,首先必须做一件事,那就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判断自己在跟谁说话,由此选择恰当的称谓、恰当的文体。

初到日本的外国
人都为日本人的复杂的称谓和语体感到迷茫。

[2](211)

用语言进行口头交际时,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不少方面有明显差异。

(一)称谓和称呼
语言形式的许多方面都取决于说话人对自己与社交场合中其他人的关系作出的分析。

称谓的选择是社
会语言学家公认的最重要的词语选择。

[3](35)
在称谓和
称呼方面,中日两国有较大的差异。

在与日本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予以重视,以免因误会而造成双方的不快。

如中国人对成年男士的称呼多为/先生0,这是一种社交场合对对方的尊称,而日本人则不然。

在日语里有表示尊称的/先生0/5^0/5s 0等接尾词。

事实上,日本人使用/先生0这一称呼的范围比中国人小得多,一般只用于学校的教师、医生、议员和艺术
家。

[4]此外,中国人很少称女士为/先生0,而日本人则
不分性别,只要属于这一范围的均可称作/先生0。

另外,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习惯于拉近上下辈的距离以表示亲密,而中国人则正好相反,往往要抬高对方的辈份以示尊敬。

因此,在日本,小学生对20多岁的人称作/哥哥0、/姐姐0,而在中国则称作/叔叔0、/阿姨0;再比如,小学生对50多岁的人称作/叔叔0、/阿姨0,而在中国就要称作/爷爷0、/奶奶0了。

(二)寒暄
日本是农耕民族,所以长久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天气、气侯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在日本社会中,制约人们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等自然条
件中,天气是主导、左右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5]因此,日本人每日初次见面除了互道一声/早上好0之外,必定要围绕天气寒暄一番,例如:/今天天气真好啊!0/今天真冷啊!0/今天真热啊!0/连日阴雨,真叫人烦闷0等等。

而中国人除彼此问好外,最常用的寒暄问候语也就是/饭吃了吗?0/你上哪去?0等,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际语言特点。

此外,中国人之间初次见面为表示亲密,喜欢打听
71第2期陈梦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72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0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

因此,/距离意识0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值得引起我们在与日本人的社交活动中注意。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10](1-2)
然而,要使这种跨文化交际能顺畅地
进行并真正解决双方都盼望解决的问题以达到充分的共识,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交际手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而就交际本身而言,熟悉对方的语言及非语言交际手段的特点和表现则是交际成败的关键,值得我们研究,以避免不同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

参考文献
[1]拉里A #萨默瓦,理查德E #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M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刘宗和.日语与日本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3]Ron Sco ll on,SuzanneW ong Scollon .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本国文化和母语的干扰[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4):48-53.
[5]施晖.中日两国语言行动的比较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2):41-49.
[6]郭举昆.日语的敬意表现与教学中的留意点[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3):35-40.
[7]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1):24-27.
[8]金田一春彦.日语概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9]杜勤./ £ ÇÓ0型的交际方式)))体恤他人的文化心理[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2):47.
[10]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赵 蔚)
(上接第38页)
[14]张庆林,杨雄.四卡问题的内容促进效应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1997,20(4):311-313.[15]O aksford M.Opti m al data selection :
revision ,revie w,and reeval uati on [J].Psychono m i c Bu lleti n &Revi e w,2003,10(2):289-
318.
[16]邱江,张庆林.有关条件推理认知机制的概率理论[J ].心理科学,2004,27(1):165-167.
[17]O aksford M,C hat er N .The prob ab ili stic app roach to hum an reas on i ng[J].The T rend s i n Cogn i ti ve S ci en ce .2001,8(5):349-356.
D isscuss Selection Tas k in Executing Functi o n A ccount
LI X iao-p ing ZHA NG Q ing-lin
(Coll ege o f P sycho l ogy ,X i nan N or m al U 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 i na)
Abst ract :Som e scho l a rs assu m ed that the prob le m w it h selecti on task consists i n obstac les of the fa iled ex ecuti v e f uncti on
to regu l a te the strong irrati onal response .The essay presents t he causes fo r t he proble m w ith the se l ec tion task through t wo experi m ents conducted .In t he exper i m ents ,the fail ure i n preferenti a lly ac ti vati ng appropriate i nfor m ation i s ver ifi ed by pro -v i d i ng pe rcepti ve cues i n se lec ti on task .T he resu lt i nd ica tes that t he assumpti on is ascerta i ned by the enhancement e ffects arisi ng from the pure percepti ve cues .
K ey W ords :se lecti on task ;executi ve f unc ti on ;pe rcepti ve cue
(责任编辑 赵 蔚)
73
第2期 陈梦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