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省说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说课讲稿(音乐)这段磅礴激昂的乐曲就是出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今天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课时“滔滔黄河”,说课的程序按照“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程序”五项基本内容展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在中国河流当中,它与前一节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激发爱国情操的良好素材。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为学生终生发展有利的原则,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黄河源流概况;知道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②.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树立爱国主义思想;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意义,培养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根据教学目标和地理事物的本质联系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黄河上、中、下游问题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范围的限制,我的教学难点放在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初中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为此我采用“体验式学法”,营造活动空间,在活动中形成对知识的经验感悟,从而内化成学生认知体系,达到真正会学目的。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分析,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框架进行教学,而是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来体验、探究,质疑,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一、黄河知识知多少?用于了解黄河的基础知识。
二、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了解黄河的给人类的奉献。
三、黄河灾难多沉重?了解黄河的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课型新授课课题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时间课时 1 主备审核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知道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2)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3)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其治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治理难点:辩证地认识黄河的利与害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读图法、谈话法、分组活动法。
学习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
教学准备地图册、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复习中国。
二、检查预习三、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
四、新课学习(三)滔滔黄河学生自主学习黄河概况:长度、流域面积、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上、中、下游分界点,主要支流。
(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上台指图展示)明确:长度:5464千米,中国第二长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流经省区: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分界点:河口、桃花峪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多媒体展示,教师边展示边提问:问:黄河丰富的水能资源集中在哪个河段?(学生回答)明确:黄河上游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地形险峻,峡谷绵延,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在这些峡谷修建了一系列的水电站,实行梯级开发。
图片展示黄河上主要的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等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流区为主(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是滚滚长江(开发:水能和航运)三是滔滔黄河(治理:治沙、加强水土保持)六、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 .影响我国外流河汛期长短的气候条件是( B )A.气温的高低B.雨季的长短C.温差的大小D.降水量的多少2.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河流的丰水期都在夏季,主要原因是(C )A.受季风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B.受季风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C.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D.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西部受夏季高温的影响3. 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C )A.中、上游河段B.中、下游河段C.上游河段D.中游河段4.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D )A.流域广B.没有湖泊调节水量C.支流多D.河道特别弯曲5.长江和黄河都流经我国的(A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 华北平原6.我国古籍中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这种状况出现在黄河的( C )河段。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 复习导入 任务一:识黄河——黄河的概况 读教材图2-39、教材P49-50以及下,完成下列问题 多媒体显示长江水系图:支流、城市、水电站课代表组织学生上台板书白板显示中国长江图:在图中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发源地、注入海洋。
流经的D ▲AB C6、读“黄河水系图”,完成下列问题:1)黄河发源于山脉,最后注入海,入海处所在的省是省。
划分黄河上、中、下游分界点的城市是和。
2)数字代表的支流名称:①②3)写出字母代表的水电站或水利枢纽名称:A B CD 其中在防洪、减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水利枢纽是。
4) E 平原, F平原5)黄河下游河段的特征是,治黄的根本是加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记住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并能在图上标注。
2、在地图上找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支流并能在图上标注。
3、分析黄河各段的自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说出我国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及在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黄河的自然特点。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
3、治理黄河的关键。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学生欣赏一组黄河风景的图片,观看一组黄河危害的录像。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根据学习长江的方法,阅读黄河水系图,完成54页活动题目1——5。
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是我国第二大河?(2)、教师点拨:(3由于黄河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径流量仅为长江的1/20,并且不如珠江的水量丰富,所以不能称为第二大河。
(二)、学习任务二: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49——52页,回答:(1)、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2)、下游的“地上河”是怎黄河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3)、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什么工程?它的作用与长江三峡工程有什么异同?个性化修改:2、小组交流: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质疑。
(答案:问题:上游干旱、荒漠化严重;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上河、断流。
措施:上游还林还草,南水北调;中游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下游加筑堤坝,水量调度。
)3、合作探究:(1)、探究问题:为什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2)、教师点拨:从黄土的性质、降水的特点、植被特点等方面分析。
黄土土质疏松,易被冲刷;该地区夏季暴雨集中,对地表冲刷作用大;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植被差。
(3)、探究结论:a、黄土高原土质疏松;b、夏季多暴雨;c、植被破坏严重,使水土流失严重。
4、学以致用,拓展延伸:黄河上游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三、总结梳理,归纳方法:黄河的自然特征及综合治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3课时滔滔黄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相关图文资料,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和上、中、下游的划分。
2.阅读“黄河水系图”和“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3.知道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及观看微课认识黄河的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2.通过探究活动及观看视频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黄河源流概况及各河段的特征。
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河》(详见教学素材和课件),导入新课。
自出示学案,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形成凌汛。
(2)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3)下游: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多洪水灾害;开封至入海口河段初春或初冬时易形成凌汛。
2.综合治理(1)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
(2)在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3.开发: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水利设施。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探究母亲河的忧患与治理1.母亲河的“血稠”——含沙量大分别说出黄河年平均流量和年平均含沙量的演变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案:黄河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年平均流量先减少,再增加,后减少;含沙量先逐渐上升,再急剧上升,后逐渐下降。
原因:上游少有支流汇入,加上生产、生活用水,河流水量减少;中游有众多支流汇入,使河流水量增加;下游为“地上河”无支流汇入,加上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增,河流水量减少。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使河流含沙量急剧上升,下游因部分泥沙沉积,使河流含沙量逐渐降低。
2.母亲河的“血栓”——“地上河”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达一千五六百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AB C DE2晋、豫、鲁2、长江的开发与利用:水能宝库: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发电(上游)、航运(宜宾以下四季通航)3、黄河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母亲河的奉献:黄河的忧患:地上河、断流、凌汛治理措施:治黄关键:治黄之本:具体措施:上中游下游.1 、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是: ( )A.受气温的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B.受季风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识记黄河上的水电站通过资料了解内容。
C.全国大多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D.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西部受夏季高温的影响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A.支流多B.流域广C.无湖泊调节洪水D.河道特别弯曲3、我国汛期最长和水量最大的河流分别是:( )A.珠江、雅鲁藏布江B.长江、淮河C.珠江、长江D.黄河、松花江4、黑龙江和松花江水量丰富而含沙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降水多B.地热平坦、水流平稳C.气候湿润、森林茂密D.大陆性气候强5、长江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段是:( )A.下游B.源头—宜宾C.源头—宜昌D.中游6、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 )A.抗旱B.防洪C.发电D.灌溉7、治沙和防洪并举的治理黄河的主要手段是:( )A.造林种草B.加固大堤C.修筑梯田D.修建水库8、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A.山东、江苏B.青海、四川C.陕西、湖北 D.甘肃、河南9、“地上河”的河段是()A.兰州—河套一段 B.水土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东北
成因
水量
水量较大 降水量大,蒸
发弱
汛期
汛期短 雨季短
秦 岭— 淮河 以北
秦 岭— 淮河 以南
黄河、海河 成因
长江、珠江 成因
水量较小 降水量较小
水量大 降水量大
汛期较短 雨季短较
汛期长 雨季长
含沙量
结冰期
含沙量小 结冰期长
植被茂密 纬度高,冬季 长
含沙量大 结冰期短
植被稀少 含沙量小
冬季气温低 于0°
无
植被较多
冬季气温 高于0°
长江
西江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河 流主要流经湿润地区, 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 量小,无结冰期。
松花江
黄河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的河流主 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水量不大,汛期短,辽河、海 河和黄河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
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请简要分析下列现象产生的原因。 (1)中国外流河的汛期为何出现在夏季?
—— 约·诺里斯
因为夏季风带来的雨水成为外流河的主要水源,夏季降水多。 (2)我国河流汛期自南向北变_短_____,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_珠___江__。 (3)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__黑__龙___江____。 (4)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__黄__河_______。 (5)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是__长___江____。
黄河 淮河 长江
珠江 澜沧江
北冰洋水系
太 平 洋 水 系 印度洋水系
二、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流量 : 大小 2. 汛期 : 长短(春汛、夏汛) 3.含沙量: 大小 4. 结冰期:有(长、短) 、无
阅读思考: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其成因
(名师整理)最新湘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重点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难点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教法及教具自主合作、活动探究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黄河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学习任务一:黄河的远流概况1、自主学习阅读《中国的地形图》和教材内容,解决以下问题:1 、(1)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2)流经哪些省区?、、、、、、、、。
(3) 长多是多少?。
(4) 注入什么海?。
2、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填图)3、上、中、下在哪里的划分的?上游和中游分界点:,中游和下游分界点:。
4、各段的特征是怎样的?自主学习,完成问题上游:中游:下游:教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2、小组交流四人一小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什么是凌汛?。
2、发生凌汛的原因是什么?。
3、黄河哪些河段产生凌汛?。
4、长江为什么没有凌汛现象?。
(二)学习任务二:黄河的治理。
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自主学习,完成问题学过程1、自主学习阅读P61图文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黄河的各河段存在什么问题?怎样治理?上游:。
中游:。
下游:。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黄河下游的“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
2、治理“地上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三)学习任务三:黄河的水能开发及利用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和黄河流域的地形图分析: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做作业教学反思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
(续表)
(续表)
续表
让学生献计献策,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教学反思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共包括三部分---外流区为主、滚滚长江、滔滔黄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在学习地形、气候的基础上学习河流容易掌握和理解河流的特点。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及其特点。
此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抓住重点,深入浅出、精讲精练。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前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教师整理并制作出精美课件;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特别是注意用自己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他们触景生情。
从而课堂上学生的大脑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课堂气氛活跃。
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层层深入,学生的情感也随着跌宕起伏,时而惊喜,时而忧思,真正达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探究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问题的设置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爱国主义教育因素,使学生能从图文中获得相关地理信息,并培养学生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