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治疗咳嗽临证体会
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临床体会

中国民康 医学
Me a o m  ̄ o hn s e peSHe h Scl u J fC iee P o l at
M a 2 0 y. 01
第2卷 2
下半月
第 1 期 0
V0 . 2 S 1 2 HM No 1 .0
【 中医与 中西医结合 】
止 嗽 散 加 减 治 疗 慢 性 咳 嗽 临 床 体 会
能失常 而引起 。《 内经 ・ 咳论》 “ 毛者 , :皮 肺之 合也 , 毛先受 皮 邪气 , 邪气 以从其 合也 。其寒饮 食入 胃 , 从肺 脉上至 于肺则 肺寒 , 肺寒则外 内合 邪因而客 之 , 则为肺 咳” “ ;五脏六 腑皆令
人 咳, 非独肺也 。慢性 咳嗽属 中 医“ 咳” “ 嗽” “ 固性 ” 久 、久 、顽
参考文献
[ ] 耿凌 云, 1 陈慧 中. 童慢性 咳嗽 的病 因和诊 断 [ ] 中国 医刊, 儿 J.
2 0 ,3 4 : 1 0 8 4 ( )2 .
2 g玉竹 1 g兼有气滞血瘀 者加丹 参 l 0, 0; 0~2 g桃仁 1 g 0, 0,
苏叶 1g 0 。每 日 1 剂水煎取 4 0~6 0 分 3次服用 , 0 0 m1 儿童剂
1 1 一般资料 .
本组 门诊 患者 8 例 , 中 , 4 1 其 男 5例 , 3 女 6
例, 男女之比为 12 : , 龄 4—7 .5 1 年 6岁 ; 程 8周 ~15年。 病 .
诊断标准参照《 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草案) , 》所有患者均
符合 以下条件 : 诊时 的主要症状 , 有痰或无痰 。③不伴有 咯血 、 暖气 、 酸等 泛
临床痊愈 4 , 5例 显效 2 例 , 1 有效 1 例 。 5
加味止嗽散临证运用心得

诊。患者咳嗽半年余 ,伴气促一月余加重 两天入我 院求治 。
证见咳嗽痰多 色 白而 粘 ,头晕 ,胸 闷气促 ,纳 差 ,二 便 尚 可 ,舌质淡 ,苔 白稍厚 腻 ,脉 细滑 。辨 证 属肺 脾气 虚 ,痰
咳,调和诸药 为佐使 药 。诸 药合 用 ,使 肺气 顺 畅 ,邪散 痰 消 ,诸证 自愈 。正 如 《 医学 心悟 》 谓之 日 : “ 本方 温润 和
皮 、甘草炒 。用法 :共为末 ,每服三钱 ,开水 调下 ,食后 ,
临卧服 。初感 风寒 ,生 姜汤 调下 。功效 止 咳化痰 ,疏风 宣
加味止嗽散方药组 成 :紫菀 1 2 g 、百部 1 0 g 、桔梗 1 2 g 、
荆芥 1 0 g 、白前 l O g 、杏仁 9 g 、川 I 贝9 g 、陈皮 1 0 g 、甘 草 6 g , 每 日一剂 煎两次 分服 。随证加 减 :风寒 加麻 黄 、桂 枝 、苏 叶 、生姜 ;风热加 桑叶、菊花 、连翘 、薄荷 ;风 燥加沙参 、 玉竹 、枇杷 叶 ;风痰 、热 痰加 胆 南 星、天竺 黄 、黄 芩 、瓜 蒌仁 ;湿盛加半夏 、茯苓 、化橘 红 ;久 咳肺 虚 加黄 芪 、太
,、 ● ● , _ ●●- ; - , :,
・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e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E x p e ie r n c e Co mmu n i c a t e
两天后即咳 嗽 ,咳痰 ,鼻 流清涕 ,当即到本 地 乡村 医生处
治 疗 ,经 四天 西 药 治 疗 未 见 明 显 好 转 ,遂 入 我 院 要 求 服 用
止嗽散临床运用体会

—
5 4. . . — —
湖北 中医杂志 2 0 1 5年 0 4月第 3 7卷第 0 4期
止 嗽 散 临 床 运 用 体 会
高 智
( 湖北省 汉 川市 中医 院呼吸 内科 , 湖北 汉川 4 3 1 6 0 0 )
关键词 : 止嗽散 ; 辨证 加 减 : 临床应 用
中图分类号 : R 2 5 6 . 1 1
姜苏止嗽散 : 止嗽 散加生 姜 、 苏 叶。功 能疏 风散寒 , 宣 通肺 气 。用治外感 风寒 、 肺失宣畅, 证 见咳痰清稀 , 鼻 塞身重 , 或恶寒 发热 , 舌淡苔薄 白, 脉浮等。 银翘 止咳散 : 止嗽散去陈皮 , 加银花 、 连翘、 牛蒡 子 、 鱼 腥草。 功能疏风清热 , 宣肺止咳 。用治外感风 热, 肺气不宣 , 证见 咳嗽 、 痰粘 或色黄 , 咯吐不爽 , 2 1 I 干, 发热 , 汗 出, 舌苔薄黄 , 脉浮数。
苏止嗽散” 。
频痰粘 , 时或痰中带血 , 咳引胸痛 。 口渴 心烦 , 大便 三 日未行 , 舌 红苔黄稍厚 , 脉滑数 。辨证 为火 热咳 嗽。治法 : 清 肺泻火 , 宁嗽
止咳。三黄止 咳散加减 : 桔硬 、 黄连 、 大黄 ( 后下) 、 甘 草各 l O g , 百 部、 黄芩 、 车前子 、 瓜壳 、 紫菀 各 1 5 g , 鱼腥草 3 0 g 。 2剂后 , 每 日泻灼热清稀大便约 3— 4次 , 咳呛减。但仍发热 ( T 3 8  ̄ C) 汗出 , 咳引胸痛 , 痰 中带血 , 心烦 口渴 , 舌红苔黄而 干 , 脉 细数 。此火热灼肺 , 阴津大伤 。治宜 清肺泻 火 , 养 阴保 津。前方
咳嗽 , 须加入三黄 辈泻 火之 剂 , 方克 有济 。现代 医学大叶 肺 炎,
止嗽散加减治久咳之临床体会

月余 , 诸症悉平 。随访一年 , 咳喘及荨麻疹均未发作。 按: 此患脾 肾阳虚 , 肺气不足 , 卫气不 固 , 机体免疫力 低下 , 易 刘某 , 女性 , 3 l 岁, 自诉一月前汗出当风 , 咽痛咳嗽, 输液治疗 患过敏性疾病 。方中麻黄 荆芥 防风解 表祛风寒 , 桔梗 白前 3 天, 病 情缓解 , 唯 留咳嗽不止 , 近 日加重 3 天, 干 咳无 痰 , 咽痒 咽 桔 红 杏仁 半夏 百部化痰 止咳平 喘 , 四神 固肾止泻 , 后期 以 痛, 咳嗽以夜 间为重 , 微恶风寒 , 二便 调 , 舌红苔薄 白 , 脉细滑数 。 生脉饮 , 理 中丸 , 补 中益气 丸等补肺气温脾 肾, 提高免疫力 , 过敏 方用荆芥 l O g 麻 黄6 g 杏仁 1 0 g 白前 1 5 g 前胡1 5 g 紫苑 1 5 g 性疾病 自然远之 。 款冬花 1 5 g 双花 1 5 g 连翘 1 5 g 桔 红1 5 g 百部 1 5 g 黄芩 止嗽散止咳化痰 , 宣肺疏表 , 善 治新久咳嗽 , 以咽痒 咳嗽 , 咳 1 0 g 蝉蜕1 0 g 僵蚕 1 0 g 桔梗 1 0 g 甘草 1 0 g 。五剂后 咳嗽大减 , 咽时 痰不爽 , 微恶风寒为辩证要点。风痰 为患, 伏邪于肺 卫 , 肺气宣发 有干痒, 再五剂咳止。嘱其饮食清淡 , 随访2 月未见复发。 肃降失常 , 则咳嗽缠绵 日 久难愈 , 导致久咳 , 临床颇 为多见。止嗽 按: 该 咽炎病例 为典 型的外束风寒 , 内有郁热 , 肺气不宣 。以 散加减治疗得 当疗效立竿 见影 , 原方 中紫苑 百部为君 , 止 咳化 荆芥 麻黄疏散积久 之风寒余邪 ,杏仁 桔梗 甘草利肺止咳 , 痰, 桔梗开宣肺气 , 白前长于降气化痰 , 两药协同 , 一宣一降 , 以复 紫苑 冬花 桔红 百部化痰止 咳, 白前 前胡降气祛痰 , 双花 肺气之宣降 , 增 强君药止 咳化痰之力 , 为 臣药 。荆芥辛而微温 , 疏 连翘 黄芩 清人 肺之郁热 , 蝉蜕 僵 蚕去咽痒 , 诸药合用 外趋风 风解表 , 以祛在表之余邪 , 陈皮理气化痰 , 均为佐 药。甘 草调 和诸 寒, 内化痰清热 , 肺气 开宣 , 故而疗效立现。 药, 合桔梗又有利 咽止 咳之功 , 是为佐使之用 , 综观全方 , 药虽七 2 气 管 炎 味, 量极轻微 , 具有温而不燥 , 润而不腻 , 散寒不助热 , 解 表不伤正 患者李 某 , 男性 , 4 7 岁, 2 月前感 冒 , 咳嗽不止 , x 光片 提示双 的特点。肺气 清扬 , 非轻不举 , 以祛风之药开宣肺气 , 配陈皮桔梗 肺纹理略有增粗 , 诊为气管炎。晨起即咳 , 恶风寒 , 痰多色 白清稀 等化久郁 之痰 , 内忧外患得 以清除 , 则咳嗽可安 。 有泡沫 , 气短胸 闷 , 咳甚时痛 , 纳差 , 大便溏 而不 爽 , 小便清长 , 舌 参考文献: 淡胖苔 白略厚 , 脉沉弦而滑。 多位中医予 以治疗不果 , 视方 药以二 [ 1 l i  ̄建伟 . , 李冀主编 . 全 国高等 中医药院校教 材[ M】 . 方剂 学( 案例 陈类 、 苇茎类 为多 , 笔者用止 嗽散合小 青龙加减 : 荆芥 l O g 麻 黄 版) , 第一版, 2 0 0 7 : 2 6 3 - 2 6 4 . l O g 紫苑 1 5 g -  ̄部 1 5 g 桔 ̄ I 1 5 g 桔梗l O g 细辛3 g 丝瓜 络 l O g 半夏 1 5 g 杏 【 2 ] 汪达成. 治久咳之我见/ 卢祥之等编著 【 M】 . 现代名 医名 家经方 简 仁l O g ] f I 贝l O g l  ̄前 1 5 g 前胡 1 5 g 甘草 l O g 干姜 1 0 g 。服用7 剂 咳嗽痰 药, 第一版。 2 0 0 6 . 1 : 1 4 5 . 唾胸痛明显好转 , 二便调 , 加牛子t O g t l a 药3 0 馥E 服7 剂, 咳止 。
止嗽散临床应用心得体会

止嗽散临床应用心得体会止嗽散临床应用心得体会俞美谷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5年7月第6卷第14期咳嗽是多种肺系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病症。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主要病机),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主症)的一种肺系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
一般通称咳嗽。
1止嗽散的临床应用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原方组成如下:炒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各二斤,陈皮(去白)一斤、炒甘草十二两。
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睡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现代常用药物剂量为:紫菀15g,百部12g,白前12g,桔梗15g,荆芥10g,陈皮15g,甘草6g。
作汤剂,水煎服。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辨证论治,运用加、减、裁、采、穿、合、化等七种方法对止嗽散灵活使用,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1对于外感风寒咳嗽伴发热恶寒,咳声重浊,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者,加用防风、杏仁、羌活等疏风解表散邪止咳。
1.2对于外感风热咳嗽伴身热咽痛,咳声音哑、咳嗽频剧,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者,去陈皮、紫菀,加用桑叶、薄荷、菊花等轻清止咳。
1.3对于咳而兼喘者加用炙麻黄、杏仁、地龙等宣肺止咳平喘。
1.4对于风燥伤肺干咳,连声做呛,无痰或痰少难吐,舌质红,苔干燥,脉浮数者,可去荆芥和陈皮,与桑杏汤合用。
1.5对于痰湿雍肺咳嗽伴有咯痰,痰液为白色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的可加用半夏,茯苓化痰止咳,加用生姜,大枣和胃去湿;还可与三子养亲汤合用。
1.6对于肺胃阴虚久咳无痰或痰少难咳者,可去陈皮,加用瓜蒌、贝母、杏仁、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燥止咳。
1.7对于肺热咳嗽伴有咯痰色黄,咯吐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的患者,可加用黄苓、前胡、桑白皮、知母、石苇等清热化痰止咳。
?屈杰:论“止咳专方”止嗽散

屈杰:论“止咳专方”止嗽散清代著名医学家程钟龄,勤学善悟,以佛理通达医理,对于中医学贡献颇多,其所创立的止嗽散、消瘰丸、月华丸、生铁落饮等是疗效比较可靠的实用方剂,200多年来,深受医家好评。
本期,我想和各位同道简单分享一下本人对止嗽散的体会。
一、止嗽散创立的背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已经建立了外感咳嗽的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设专篇讨论咳嗽上气病。
但是仲景所创立的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黄汤等用药以辛温发散为主,辨证得当,效如桴鼓,用之不当,病情加重。
这是因为《伤寒杂病论》旳立论背景以寒邪损伤阳气,阳虚气化失司,寒饮犯肺,痰阻气滞,肺失宣降为主,自然用药霸道了一些。
总的来说,仲景用药的配伍十分精妙。
止咳平喘,不离麻黄、杏仁、半夏,化饮不离干姜、细辛、五味子,清热不离石膏,保脾胃功能不离生姜、大枣、甘草,配伍法度还是很严谨。
但是中医学发展到宋代之后,部分医家认为“古今气运不轨”,另一方面,也有医家对于使用仲景方剂出现畏惧,甚至不自信情绪,认为“麻桂之剂,为虎狼之药”,过分担忧经方的副作用。
这些是非过错,暂且不论,这样的现象古今都有,现在也有临床上从来不用麻桂之剂的医生。
这些是学术理念和用药习惯的问题,无可厚非。
仲景治疗外感咳嗽的思想和用药对于后代影响较大。
后世的三拗汤、华盖散都可以看到经方的思路。
但是“千方易得,一效难求”临床上有些咳嗽,用经方可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常见的“风咳”不少患者感受风邪后,出现长时间的干咳少痰,感冒症状轻,甚至没有,咳嗽重,长期不解,辛温发散自然不适合。
针对这种情况,清代医家程钟龄,苦思多年,创立了止嗽散。
二、止嗽散的理论依据和组方特色《医学心悟》认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大概意思就是说,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多种,不要一味止咳,而应该审因论治。
所以程氏把止嗽散作为各种咳嗽的基础方灵活加减,应用自如。
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两点体会

之食物 。小 儿咳嗽除剂 量酌情减少 之外 , 在 用药 上更 要
1 中医对 慢性 咳嗽 的认识 咳嗽是 肺 系疾病 的一种 , 其 病机 总属肺 失 宣降 , 肺
气 上逆 。 《 黄帝 内经 》 之《 素问・ 咳论篇 》 日: “ 五脏 六腑
皆令人 咳 , 非 独肺 也 ” , 在肺主咳外 , 又 从 整 体 观念 上
觉效果 不 明显 中断 治疗。 经 同学介 绍请余诊 治。余 观
・
3 5 4。
光 明 中医 2 0 1 5年 2月 第 3 0卷 第 2期
C J G MC M F e b r u a r y 2 0 1 5 . V o l 3 0 . 2
止 嗽散 加 减 治 疗 慢 性 咳嗽 的两 点体 会
申 宇玲 张 三 印
摘要: 止嗽散是清代名医程钟龄 自 创之名方, 主治外感咳嗽。笔者认为只要始终把 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作为临床用药的 出发点和落脚点, 处方上, 只要辨证准确, 针对病因病机进行灵活而适 当的加减, 止嗽散治疗新久咳嗽都会取得非常满意的临床效
伤而不 清也 ; 嗽是 无声 而有 痰 , 脾湿动 而 为痰也 。咳嗽
谓 有痰 而 有 声 , 盖 因伤 于肺气 动 于 脾湿 , 咳 而 为 嗽
大便 细条 质软 。舌 淡 苔 薄 , 脉沉 细, 尤 以右 寸 关 脉 为
甚。诊 断 : 咳嗽 ; 辨证 : 肺脾 气虚; 治 则: 培 土 生金 ; 处 方: 止 嗽散 合参 苓 白术散加 减 , 方如 下 : 百部 5 0 g , 紫菀 2 0 g , 陈皮 1 5 g , 桔梗 1 5 g , 白前 1 5 g , 苦杏仁 l 0 g , 荆芥 l 2 g , 党参 2 0 g , 白术 2 0 g , 怀 山药 2 0 g , 薏苡仁 1 5 g , 大
止嗽散加减医治慢性顽固性咳嗽体会

止嗽散加减医治慢性顽固性咳嗽体会【关键词】咳嗽;止嗽散;中药配方颗粒慢性顽固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患者要紧临床表现为咽痒,干咳阵作,无痰或咳甚仅有少量粘痰,咳甚时伴气急,且经久难愈,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常因花粉、尘螨、化学刺激物、烟雾、活动、情绪刺激、闻及异味气体而使病症加重。
因其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因此备受呼吸科医生重视。
止嗽散出自清朝名医程国彭之《医学心悟》,全方由“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组成,原服用方式是以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钱,温开水调下。
按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解决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笔者经常使用原方比例,选用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所产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冲服医治慢性顽固性咳嗽,其效尚佳。
现将点滴收成介绍如下,与同行切磋。
1 对病因病机的熟悉慢性顽固性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围,多由于六淫外邪侵犯肺系,致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
肺为“娇脏”,为脏腑之华盖,呼之那么虚,吸之那么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那么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医学心悟》亦指出:“肺体属金,譬假设钟然,钟非叩不能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那么鸣。
”在临床实践中观看到,绝大多数病例多发生在季节转变、气温骤然改变的时候,如假设现在患者恰逢正气不足,必正不胜邪而骤然发病,如医治不够及时准确,那么必然迁延不愈。
由此可知,本病病因为外感六淫,而病机那么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 止嗽散的加减应用止嗽散药物组成:百部20 g,白前15 g,紫菀15 g,款冬花15 g,陈皮12 g,桔梗20 g,炙枇杷叶30 g,僵蚕15 g,蝉蜕15 g,炙麻黄8 g,地龙15 g,甘草10 g,紫苏叶12 g。
假设肺热炽盛、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8 g,或酌情加金银花、连翘各12 g;咽痛加射干15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嗽散治疗咳嗽临证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止嗽散;咳嗽;辨证论治
止嗽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为后世治咳嗽常用之方。
方中紫菀、百部温润止咳;桔梗辛苦,能升提肺气以利膈;白前辛甘平善下气开壅止咳;佐以陈皮宣肺利气祛痰;荆芥散风解表;甘草缓急止咳。
全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正如程氏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笔者临证既根据本方“平和中正”的特点进行加减,又辨证调整药物,改其“中性”,使之有所“偏”,从而使药证相合而收功。
现介绍如下。
1 辨证化裁
1.1 风寒临床上,若风寒所致咳嗽,则以风寒表证不著,或有轻微恶寒,或咽痒则咳,咳痰不爽,痰白或粘,舌苔薄白,脉浮者为宜。
应用时,一般以橘红易陈皮。
若表寒仍较明显者,加紫苏叶、防风;表寒甚者可适当加麻黄;咳重加杏仁。
1.2 风热对风热病邪引起的咳嗽,本方适宜于风热咳嗽表证不著、咳甚而频者,使用该方主要在于取其
宣润及化痰之功。
应用时去荆芥,白前易前胡。
有表热者加牛蒡子、连翘;咳重加杏仁;痰粘或黄而难以咳出者加浙贝母、瓜蒌;咽红而痛者加板蓝根、射干;阴虚见舌红、口干者加沙参。
1.3 肺热
对于肺热咳嗽者,因止嗽散并非直接用于肺热咳嗽治疗的主方,但肺热咳嗽若见肺气失宣,郁而生热,则可取本方宣降之功,透解邪热,且润而不伤津液。
肺热灼津为痰,肺郁不宣则津液失于敷布而为痰,本方可宣肺化痰。
应用时去荆芥、白前,加青黛、黄芩等以清肺热;咳重加前胡、杏仁;痰黄而粘者加浙贝母、瓜蒌;咽红而痛者加牛蒡子、蚤休、射干。
1.4 痰浊
痰浊咳嗽者,证见咳嗽痰多色白,胸部满闷不适,舌苔白而偏腻。
应用时,本方去荆芥,加半夏、茯苓、枳壳,即止嗽散合枳桔二陈汤之意。
1.5 郁火
郁火所致者,主要是指肝郁化火,上逆侮肺,肺失宣肃而致咳。
虽然止嗽散宣降肺气、润肺化痰止咳,并无清泄郁火之功,但肺气得以宣降,则郁火可泄,此为治疗郁火咳嗽的前提,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
应用时减荆芥,加青黛、栀子、黄芩清泄肺热、郁火;痰粘加浙贝母、瓜蒌、海浮石、合欢皮。
1.6 肺阴虚
若肺阴虚有内热者加地骨皮、桑白皮、白薇、银柴胡;声音嘶哑
者加玄参、干地黄、麦冬、玉竹、射干、牛蒡子;鼻塞流涕甚者加苍耳子、辛夷;咯血或痰中带血加白及、仙鹤草、侧柏叶。
2 治咳宜早,顾护脏腑
治疗咳嗽宜早,所谓病初“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也”。
初病在肺,若治疗失当,肺咳不已,则移于五脏,脏咳不已,则移于六腑。
另外,治疗贵在得法,即“初治必须发散”,但又“不可过散”。
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
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攻击之剂概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又肺体属金,金性畏火,过热则肺伤而咳,金性刚燥恶冷,过寒亦咳。
另外,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侵犯人体,多从口鼻而入,咽喉首当其冲;咽喉又是全身经络直接经过,或间接关联的重要部位,与五脏六腑之气相通。
因此,临证应重视咽喉部望诊,因为咽喉部望诊更为直接,而且许多咳嗽是由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引起,患部病灶不除则咳嗽不效。
临床上,若咽喉红肿、扁桃体化脓兼有表证者,多为风热毒邪上袭,不兼表证者多为肺胃郁热成毒。
若风热毒邪上袭者,用薄荷、蝉蜕、僵蚕、山豆根、露蜂房;肺胃郁热用黄芩、鱼腥草、浙贝母、露蜂房;咽喉漫肿、扁桃体肿大而不红兼表者多为寒包火,宜用荆芥、防风、薄荷、连翘、板蓝根、僵蚕;不兼表者多为寒痰郁滞经络,宜用法半夏、橘红、茯苓、露蜂房。
另外,临证还应重视肺、脾、肾三脏之间的关系。
因为肺属辛金,生于己土,久咳不已,必须补土以生肺金。
脾、肺、肾三脏是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三脏在生理上互相依存,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而且三脏病变都可致咳。
治疗时必须注意是哪脏病变,是并病还是合病,孰轻孰重。
因此,临床上见肺气虚,腠理不固,治宜解表兼补脾气;久咳不已,则采用补脾土以生肺金之法,可予止嗽散加五味异功散、六君子等药;若肾阴虚,水衰不能制火而生内热者,宜用止嗽散加六味地黄丸。
3 重视活血化瘀
尽管“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不论致病原因如何,咳嗽总不离乎肺,所以,陈修园说:“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
”又由于肺主气,朝百脉,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依赖于肺的宣发和肃降,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相对平衡。
唐容川说:“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
”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不管何种原因所致肺的宣降失司,均可导致百脉的不畅达而致瘀。
故临证宜用止嗽散加活血化瘀之药,气行血畅,疗效尤佳。
笔者常用桃仁、丹参、仙鹤草、地龙等既能活血化瘀,又可止咳、功兼两用之品。
另外,笔者根据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的特点,广泛用于治疗新旧咳嗽,但常加入地龙、僵蚕、浙贝母、杏仁4味药增强效力。
僵蚕能熄风止痉,兼有化痰之功;地龙不但能清热熄风,且有平喘、通络、利尿之效,能扩张支气管而止咳嗽;浙贝母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杏仁止咳平喘、苦泄降气。
这不仅加强了止咳化痰、平喘解痉之力,更能使咳嗽止、哮喘平。
此时宜加重百部用量,成人一般用至30 g。
因百部止咳不论新久,可润肺止咳,对暴咳、久咳疗效甚佳。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6岁,2006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咳嗽4年,伴气促1年余,双下肢轻度浮肿3个月为主诉。
证见咳嗽痰多,色白粘,时有胸闷,胃纳欠佳,二便尚调,双下肢轻度浮肿,以下午为甚,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痰湿咳嗽(肺脾气虚)。
治以健脾燥湿、宣肺止咳。
用本方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紫菀、桃仁、白前、北杏仁、法半夏、丹参、枳壳、黄芩各15 g,百部30 g,浙贝母、陈皮、甘草各12 g,茯苓9 g,鱼腥草20 g。
每日1剂,水煎服。
5月16日二诊:患者仍有咳嗽,胸闷,时有气促,双足背肿,以下午为显,胃纳尚可,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仍按前方加减治疗。
处方:紫菀、白前、桔梗、怀牛膝、黄芩各12 g,款冬花、法半夏、紫苏子、郁金各10 g,茯苓、杜仲各15 g,陈皮6 g。
服4剂后咳减,痰较前少,余症减轻。
二诊方去杜仲、怀牛膝、茯苓,加白术、桑白皮各12 g,桂枝15 g。
继服4剂,药后病愈,续以健脾和胃、理气化湿之品调理半月余而愈。
按:痰湿咳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
脾失健运,聚湿为痰,上渍于肺,肺失肃降,则咳嗽痰多、胸闷、苔白腻。
故用止嗽散合二陈汤加减,以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加黄芩、鱼腥草、桑白皮以清热宣肺;加款冬花、紫苏子以止咳平喘。
全方温凉并施,标本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