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布202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结果的公告(中规学字〔2022〕19号)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评价建构与优化策略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评价建构与优化策略作者:杜运潮邓豪瀛张金丹来源:《职教通讯》2024年第01期摘要:现代产业学院是一种创新型的多元主体构成的教育组织,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组织机构创新,承担起了向扶持产业、新兴产业及区域产业发展输送人才的社会责任。
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能力是保障其平稳管理和发展的必要手段,现代产业学院必须拥有合适的治理体系以支撑其产教融合之路走深走实。
通过梳理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模式,构建在多元主体共治下的符合长期战略目标的治理评价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法对治理评价体系指标进行赋权,确定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并以重要指标为基础提出了现代产业学院发展的优化策略,以期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实现进一步资源整合,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新格局,达成持续为社会和产业经济发展输送优质人才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模式;治理评价;优化策略;多元协同基金项目:2022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我国现代产业学院治理能力测度及体制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M712660);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SCG121);2022年宁波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宁波财政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R012);2022年厦门大学研究生田野调查基金项目“地方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023FG013)作者简介:杜运潮,男,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宁波工程学院国际与交流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学院治理;邓豪瀛(通讯作者),女,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经济;张金丹,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现代产业学院是加快加强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是在传统产业学院基础上的新发展,其适应了培养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复合型、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促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_2

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化措施发布时间:2021-11-08T07:18:23.788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1年第17期作者:许静晶[导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来说许静晶天津滨海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300451摘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来说,城市规划涉及的内容不仅是使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更为顺利,更重要的也是保障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为科学且有效发展的一个基础。
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化建设时,需要了解我国目前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
由于我国处于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在进行现代化城市规划时,不仅需要了解未来的发展,也需要确认我国城市化建设在目前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优化,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方向,能够满足我国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需求。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规划设计;优化措施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以及意义1.1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城市规划管理,指的是政府管理部门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将城市内部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用科学的手段管控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争取完善城市建设,使城市焕发出新的面貌的活动。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具备深入的认知,在开展管理活动时具备长远的眼光,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点以及终点。
1.2城市规划管理的意义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动力源泉。
通过实施科学的规划管理,能够使城市资源得到合理的应用,同时优化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使每一个居民都能拥有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主要牵扯的项目包括两类,其一是用地管理,其二是建设管理。
所谓用地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可利用的土地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使城市空间得到进一步优化。
只有妥善管理用地资源,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各项管理。
生活圈视角下拉萨市公园广场可达性研究

广场和公园是人们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休闲娱乐放松的主要场所。
随着居民出行活动的增加,居民能否快速方便地到达公园广场已经成为选择居住小区的关键指标之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居民到达公园和广场的可达性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可达性概念由美国学者 Hansen [1]在1959年首次提出,用于表示在给定交通系统中,从某一位置到指定位置的便利程度。
目前研究可达性方法主要为空间句法[2]、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网络分析法[3]和在线地图的API 接口的路径规划服务。
杨俊 [4]、青果[5]等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建立轴线模型,通过Depthmap 软件运算,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可达性评价。
但空间句法比较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研究区域或建筑内部。
魏冶[6]、韩姝尧 [7]、仝德[8]使用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揭示研究区内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
但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空间距离表达方式欠缺,没有综合考虑结合路网的影响。
高子晗[9]使用ArcGIS 网络分析法,通过建立服务区和O-D 矩阵对永济市的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研究,但这种方法缺少考虑路网交通状况对可达性的影响。
生活圈相关理念是上海市政府在2016年首次提出,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存量规划时期,居住社区人口的构成复杂多样、居民的生活需求各有不同、居住空间的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等问题逐渐突出。
梁启航[10]通过分析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和实践建设经验,提出提高居民社区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策略。
2021年6月,国家正式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提出对城镇社区生活圈划分层级。
摘要 公园广场是展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体现居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可达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使用Python 爬取高德地图中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类型中的公园广场的POI 数据,分析住宅区与公园广场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交通路网数据,以生活圈内公园广场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步行与骑行两种交通方式可达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精明收缩理念下资源型城市发展困境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

1012024.08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数据,我国县市(区)级收缩城市数量占比已近半数,其中既有因资源枯竭而导致经济衰退、人口流失的城市,也有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而衰落的城市;既有因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被动衰退的都市圈外围城市,也有本身资源匮乏、又不靠近港口与大城市的偏远城市[2]。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2022年颁布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议题,主流的规划理念也开始由增量规划向“收缩型规划”转变[3]。
在国内关注城市收缩问题之前,国外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城市扩张的传统范式亟需转型,并开展了大量研究,“精明收缩”理念应运而生[4,5]。
以扬斯敦、弗林特等收缩城市2000年以后的创新规划为起始点,西方国家应对城市收缩的规划范式便开始向“精明收缩”转变[6],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策略解决城市收缩背景下人口日益减少以及物质环境恶化等问题,其中包括强调集中发展、确定合适的城市尺度、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银行以及公众参与等。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探究人口收缩地区的空间发展问题[7-9],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量质并举”的精明发展路径[10]。
然而,城市收缩成因、类型多样,不同地区在面对收缩时政策态度和响应策略有着显著差异,应对重点各有不同。
此外,就研究对象而言,目前也没有同时对中心城区和镇区两个层面的研究。
本研究希望借助湖北省大冶市案例,基于第六次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 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其收缩特征与发展困境,探索精明收缩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湖北省及其他相似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提供借鉴。
摘要 城市收缩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难题。
关于发布2018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结果的公告

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和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联合主办的“2018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选圆满落幕。
本次评选活动由学会和基金联合邀请8家具有正式刊号并在国内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共同参与,分别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上海城市规划》《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及《城乡规划》。
本次评选活动首先由以上期刊编辑部从该刊2017年度所有刊登的论文中推荐出共42篇候选论文;然后由学会和基金聘请的13位初评委员于2018年5月20日在同济大学召开初评会议,通过投票和打分相结合的方式从中推选出34篇获奖候选论文,其中22篇作为候选论文进入复评,另外12篇获提名奖;再由论文复评委员会的85位评委对22篇获奖候选论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68份有效选票的平均分数排名,确定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佳作奖10名。
2018年10月27日,学会及基金将在“第十五届中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论坛”上为获奖论文作者颁奖,其中:一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10000元;二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5000元;三等奖作者将获得奖牌、奖状和奖金3000元;佳作奖以及提名奖作者将获得奖状。
各杂志将在最近出版的期刊中公布获奖名单。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2018年9月13日二等奖城市化2.0与规划转型—一个两阶段模型的解释/赵燕菁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3)大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模式”的耦合关系研究—对厦门市的多情景模拟分析和讨论/黄建中 胡刚钰 赵 民 等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6)城市空间形态分区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杨俊宴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3)解析中国城市规划/孙施文来源期刊:《城乡规划》 刊出期次:2017(1)一等奖中国主要城市关联网络研究/唐子来 李 涛 李 粲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人口城镇化特征与国家城镇体系构建/李晓江 郑德高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1)三等奖上海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城市高度秩序研究/周 俭 俞 静 陈雨露 陆天赞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2)战略引领与刚性管控: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体系创新—上海2040总体规划成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张尚武 金忠民 王新哲 等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3)人居三、中等发展陷阱的本质与我国后中等发展期规划改革:再论整体主义/王红扬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城市收缩的国际研究与中国本土化探索/张京祥 冯灿芳 陈 浩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5)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探讨:基于理念体系、机理认知、科学问题的视角/沈清基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4)跨越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拐点—“机器换人”现象引发的理论研究/游 猎 陈 晨 赵 民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6)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关于发布2018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结果的公告中规学字〔2018〕10号获奖名单2018从“设计导向”到“管控导向”——关于我国城市设计技术规范化的思考/段 进 兰文龙 邵润青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6)超大城市总体规划的转型与变革——上海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践探索/庄少勤 徐毅松 熊 健 刘 晟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2)城市居民空间活动研究中大数据与复杂性理论的融合/杨东援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2)上海市老年人社区服务设施需求特征研究—基于步行能力差异的视角/李 敏 胡刚钰 黄建中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宅基地审批管理中的权利(力)冲突与权利失配—土地发展权配置视角的研究/樊保军 彭震伟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6)新自下而上进程—电子商务作用下的乡村城镇化/罗震东 何鹤鸣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3)广州“城中村”改造之谜:基于增长机器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郭友良 李 郇 张丞国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5)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的城市创新空间研究/郑德高 袁海琴来源期刊:《国际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4)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金广君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刊出期次:2017(4)中国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区划及其保护思考/魏 成 苗 凯 肖大威 王 璐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11)佳作奖提名奖乡村社会关系网络与中国村庄规划范式的探讨/王 旭 黄亚平 陈振光 贺雪峰来源期刊:《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7)震后重建规划实践的系统辨析及思维模型/邱 建 曾 帆 贾刘强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7(4)城乡关系演进与治理策略的东亚经验及借鉴/吴梦笛 陈 晨 赵 民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1)全球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制度的主要特征辨析—兼论上海风貌保护条例修订的核心问题/张 松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6)基于大数据的城市规划评估思路与方法探讨/席广亮 甄 峰来源期刊:《城市规划学刊》 刊出期次:2017(1)矛盾共轭:历史街区内生平衡的保护思路与方法/肖 竞 曹 珂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7(3)效用型增长:边缘地区城市化模式/赵燕菁来源期刊:《城市发展研究》 刊出期次:2017(6)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探索—以《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为例/葛 岩 唐 雯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1)大城市建成区小尺度公共空间场所营造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杨贵庆 房佳琳 关中美来源期刊:《上海城市规划》 刊出期次:2017(2)建筑环境评估体系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适应性研究/万 丽 吴恩融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刊出期次:2017(3)路网效率与选择的模型比对分析/郑 曦 魏皓严来源期刊:《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刊出期次:2017(6)基于弹性理念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初探/李彤玥来源期刊:《现代城市研究》 刊出期次:2017(9)复评有效投票评委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林马武定王凯王世福王建国王富海文国玮毛其智石楠龙瀛田莉叶菊华叶裕民毕凌岚吕斌朱介鸣华晨刘奇志刘博敏闫小培许学强孙安军孙施文何兴华运迎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城市规划》杂志执行主编,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代城市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原司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原司长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初评委员会评委名单 (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武定王凯毛其智吕斌孙施文杨保军陈秉钊赵民赵万民袁奇峰耿宏兵顾朝林崔功豪厦门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厦门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自然资源部原城乡规划司副司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巡视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城市规划发展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苏州大学金螳螂学院城市规划系系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规划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原副秘书长,《城市发展研究》原主编,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迅李百浩李志刚冷红杨保军杨俊宴杨新海吴庆洲吴唯佳邹德慈沈清基宋小冬张兵张泉张尚武张京祥张庭伟陈小卉陈秉钊陈燕萍林坚罗小龙罗震东周岚周婕周一星周国艳赵民赵天宇赵燕菁段德罡俞孔坚耿宏兵顾朝林唐凯黄亚平黄明华崔功豪阎整彭震伟董鉴泓鲍世行樊 杰。
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城市研究| 91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up Areas from Compact City Perspective and Analysis of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周新刚 傅韵同 郎 嵬 李默涵 ZHOU Xingang, FU Yuntong, LANG Wei, LI Mohan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实现土地资源最佳使用与紧凑城市发展战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紧凑城市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策略,对于解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蔓延带来的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城市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对上海市1995—2015年建成区的时空分析,挖掘建成区扩展演变规律。
基于重力模型建立紧凑度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剖析紧凑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一是上海市建成区紧凑度先降低后升高,主城区紧凑度高于郊区;二是上海市主城区和郊区紧凑度变化受人口、产业、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时,提出紧凑城市发展策略及规划响应。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hina'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is to utilize land use properly andimplement the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developing compact c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lving urban problems in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such a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waste of resources induced by urban sprawl.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built-up area through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Shanghai from 1995 to 2015.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 a compactness index system is examined to quantify th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ompactness is explored. First, the compactness of urban built-up areas in Shanghai declin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compactness of the main urban area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uburbs. Second, the compactness of Shanghai's main urban areas and suburbs is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population, industry, and transportation.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some measures of compact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lanning responses are proposed.紧凑城市视角下的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作者简介周新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傅韵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郎 嵬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副教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李默涵(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博士研究生国土空间规划;紧凑城市;时空演变;土地利用扩展;上海市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mpact city;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land use expansion; Shanghai文章编号 1673-8985(2021)01-0091-07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10114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0 引言紧凑城市主张以紧凑的城市形态来有效控制城市蔓延,保护郊区开敞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减少能源消耗[1]。
亚热带高密度城市“凉爽街区”设计策略——以南华西历史街区为例

areas and blue-green spaces, and enhancing the district’s resilience; optimizing the shape and layout of streets, and improving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important linear public activity spaces in the block; optimizing the layout and form of building groups, adding cold lanes, overhead spaces, terrace spaces, etc., and increasing the ventilation of the facade.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ol block design strategies to deal with high temperature problems in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micro-renovation of climate adaptability 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ol blocks in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in our country.Key words urban high temperature; cool block; subtropical high-density urban blocks; “being meticulous liking doing embroidery”1 研究背景1.1 亚热带的城市高温问题全球升温问题是全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年平均温度距平变暖已经达到了1.1℃,如今其已经变暖了约1.3℃,非常接近1.5℃的临界升温阈值[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布202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结果的公
告(中规学字〔2022〕19号)
无
【期刊名称】《城乡规划》
【年(卷),期】2022()5
【摘要】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和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联合主办的“202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活动圆满落幕。
本次遴选活动由学会和基金联合邀请8家具有正式刊号并在国内城市规划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共同参与,分别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城市发展研究》《现代城市研究》《上海城市规划》《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及《城乡规划》。
【总页数】3页(PF0002)
【作者】无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上海同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金经昌/董鉴泓城市规划教育基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关于发布202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结果的公告
2."2021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获奖名单
3.关于发布2010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
优秀论文奖评选结果的公告4.中规学字[2018]10号关于发布2018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评结果的公告5.“2022年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遴选”获奖名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