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吃河豚的故事
河豚鱼白

河豚鱼白是个什么无意中看了《入殓师》这部电影,发现河豚鱼白这个东东,但不知啥意思,今天就讲解一下。
河豚鱼白即雄性河豚鱼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腻细嫩,味为海鲜之冠,以至民间有“不食鱼白,不知鱼味。
食过鱼白,百鱼无味”的谚语。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尝过河豚之后,曾发出“值那一死”的赞叹。
而佐佐木社长对鱼白的美味如此赞叹:好吃得让人为难。
当时小林大悟打定主意要来辞职。
还没说出口,社长请吃河豚鱼白,一番晤谈,大悟打消了念头。
河豚鱼白这种高级食材充当了社长大悟之间隐形谈判的筹码,功效巨大,犹如杀手锏。
社长的居室摆满了盆栽植物,连饭桌上都放了一小钵开花的仙人掌。
社长说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别的生物为生,一个要靠死人维生经常接触尸体的人,对植物的清新素净自然很是喜欢,在植物的环绕中,尸体带来的不适会消散,这里植物相当于自然疗法的药物。
然而人毕竟不能像植物一样无欲则刚,欣赏植物但自身不能变为植物,得满足身体的各种需求,于是社长在小植物园里烹制鱼白,享受美味。
社长说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
鱼白,象征了生之欢愉,享受鱼白就是善待生命。
而给死人入殓,维护死者尊严,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
入殓工作收入丰厚,能给人善待自身的本钱,此其一,入殓善待了生命的遗蜕,安抚了亲人的痛苦,此其二,基于这两点,大悟一口河豚鱼白下肚后,也把辞职的话咽了下去。
影片还有很多涉及吃饭的镜头。
如两次吃鸡的对比,第一次大悟刚刚着手新工作,第一次亲见尸体,看到妻子准备的鸡肉火锅,联想到尸体的惨状,大吐特吐。
第二次圣诞夜,和社长、同事聚餐,大啖烤鸡,狼吞虎咽,大悟还问社长好吃吗,社长重复了吃鱼白时的台词:好吃得让人为难。
此时大悟已经是思想彻底改造,业务精熟了。
另外还有许多大悟一个人兴致勃勃的用餐、开车赶工作时大口吃快餐等镜头。
包括鱼白之宴,这些吃饭的场景无非是在传达同一个生活理念: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好好享受生之欢愉。
看电影《入殓师》时,望文生义,以为“鱼白”就是鱼的肚皮部分,谁知谬之甚矣。
苏轼拼死吃河豚

一种鱼引发文人疯狂苏轼拼死吃河豚2009年09月16日15:08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发表评论【字体:↑大↓小】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极鲜二物融于一体,让人又爱又恨,而且欲罢不能,想要一膏馋吻,只有拼命一试。
基本上,“拼死吃河豚”这句流传甚广的民谚,早在宋代即有,当时人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这部书内,载有一则苏轼吃河豚的轶事,写得颇为生动。
话说苏轼谪居常州(今江苏省常熟、武进、阳湖、靖江一带)时,爱吃河豚。
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
既蒙这位妇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无不大为兴奋。
待苏轼吃河豚时,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题。
即使挤得水泄不通,依旧鸦雀无声。
但见苏轼埋头大啖,不闻赞美之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
名小说家高阳便称:“由一…也‟字去推敲,可知…拼死吃河豚‟为当时通行的俗谚。
”不过,另有笔记指出:苏轼所说的,乃“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意思是说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的。
字句略有出入,本意却无不同。
河豚美名“扬子江中第一鲜”只见过标本,从未吃过河豚的文人不少,像高阳及汪曾祺均是,汪氏甚至说,他在以擅烧河豚著名的江苏江阴待过两年,“竟未吃过河豚,至今引为憾事”。
河豚真的很有意思。
它古名鯸鲐、赤鲑、鯸(鱼臣)、(鱼市)(鱼市)之鱼、河鲀等。
其别名则有“吹肚鱼”、“嗔鱼”、“气泡鱼”、“鸡泡鱼”、“腊头”及“西施乳”等。
其鱼体较短,呈纺槌状,头腹肥大,牙愈合成牙板。
尾部较细,背鳍一个,无腹鳍,皮面平滑无鳞,背面及腹面布满小棘。
背部多为黑灰色,并有各种颜色的条纹或斑块,腹部为乳白色,内有气囊,遇敌害时,能吸气膨胀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张,使敌更不敢侵犯。
然而,此适为人们得以捕获它的致命弱点。
基本上,河豚与海豚同属一类,只因栖息之水域不同,而各异其名称。
河豚三吃:美味“西施乳”的诱惑

河豚三吃:美味“西施乳”的诱惑中国人自古就有食用河豚的习惯,河豚有150多种,其中有60
多种可以食用,河豚的毒主要是因为在海水与淡水中交替生存,身体不断积累沉淀毒素。
野生的河豚会在每年春季从海里游回江河中产卵,过去人们都会在这个时间捕捉河豚,因其洁白丰腴的肉质和鲜美无比的口感,被古人称为“西施乳”。
相传,当年常州有位精于烹饪河豚的厨娘请苏东坡品河豚,想博取大文学家的夸奖后出名,结果苏学士一言不发埋头吃河豚,等待多时的厨娘焦急之际,苏生突然将筷子用力往桌上一拍,大吼一声:“死也何妨!”于是拼死吃河豚的民谚便流传开了。
现在已经不必为吃河豚而冒死一拼了,多年的淡水养殖技术已经完全抑制了河豚的毒素,而且口感与肉质变化甚少。
有人认为河豚的毒素越多,味道就越鲜美,其实这是个误区,味道鲜美的程度取决于河豚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
食用河豚的最佳季节,是在春季的三四月里。
苏东坡曾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已经是无须等到三月才能过口瘾,四季皆能尝美味。
河豚传统的烹饪法有红烧、黄焖、萝卜煮、清蒸。
在这里,推荐一款“河豚三吃”供各位解馋。
①鲜河豚沙拉:将河豚洗净吸干水切成小方粒,用橄榄油、盐、洋葱碎、蒜蓉、沙律油、黑椒碎、豉油、白菊醋拌均。
鲜香爽滑,清新可口。
②礼云子鲜笋蒸鱼球:将河豚去骨起球,放入鲜笋、火腿丝、礼云子,蒸熟后用清汤勾芡扒上即成。
鲜滑、香浓、惹味。
③萝卜丝滑子菇煮河豚鱼滑:将河豚起肉打成鱼滑,加浓汤与萝卜丝滑子菇同煮,汤鲜、肉爽、味香,真正体现河豚的鲜美。
东坡嗜鱼有遗篇

大了佛 寺的知名度 。
尝了鲥鱼 ,齿 颊留香 ,赋诗赞 日: “ 芽姜紫醋炙银鱼 ,雪 碗擎 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 ,此 中风味胜莼鲈” 。诗
毫题 诗 日: “ 粉红石首仍无骨 ,雪 白河豚不药人 。寄信天
似 省前生觅手书 。”该诗使金鲫鱼名噪一 时,也无形 中扩 中的银鱼 ,即鲥鱼。他啖了金陵特产鲴鱼 ,爱不释 口,挥
苏 东坡 每到 一地 ,总要 询 问当地产 何鱼 ,订 菜单 品
“ 病妻起斫银丝绘 ,稚子灌寻尺素 书”的场 面,足见 他嗜 鱼的家风 。 他在 《 鲁直 诗文 》 中 ,竟将 北宋 大诗 人黄庭 坚 的诗
苏东坡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被 朝廷贬至黄州。在 初 尝 ,几乎餐餐必有鱼 。友人去他宅第 时,都 会看 到餐 桌上
及 , 北 至 山 时值 河 豚正上 市 ,常州有 位善 烹饪 河豚 的厨 妇 ,设法 请
东 、 陕 西 , 东 东 坡吃 河豚 ,想取得 他 的夸奖 ,以抬 高 自己的身价 。东
到 浙 江 、 江 坡欣 然 赴宴 ,只埋 头大 吃河豚 ,未 发一语 ,躲在 屏 风后 苏 ,南 至广 东、海 南 ,见识广 ,阅历深 ,体察乡 民风情 ,
东坡 嗜 鱼有 遗 篇
◇姜存楷
苏 东 坡
日照江面 ,游鱼似 玉瓶 。谁言解 缩颈,食饵每 遭烹。杜 老
是 北 宋 时 才 华 当年意 ,临流忆孟生 。吾今 又悲 子,辍筋 涕纵横 。”诗里 横 溢 的 文 学 流露他命运似鱼漂泊 ,怀才不遇之憾 ,幽愤寂苦之心。 家 , 一 生 宦 海 苏 东坡 视河 豚为 珍品而 嗜食 。北 宋元 丰七年 ( 公 元 沉 浮 ,仕 履 所 1 0 8 4 年 )五月 ,他被 贬往常 州 ( 今 江苏 )任 团练副使
拼死吃河豚

龙源期刊网 拼死吃河豚作者:王仁湘来源:《读书文摘》2012年第07期东坡一生多次遭贬谪,在第一次谪居地黄州,他在城外的东坡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也就得了“东坡”的别号。
黄州给了东坡安身之所,也给了他美食,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写出“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句子,一开始就歌颂了那里的美食。
还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的诗句,表明他对笋焖猪肉的偏好。
东坡自己也会烹肉,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说,“东坡性喜嗜猪,在黄冈时,尝戏作《食猪肉》诗云:‘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肉色香味俱佳,慢火,少水,多酒,据说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
后人将他创制的这道菜名为“东坡肉”,现在不少南北饭馆都能见到。
黄州的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东坡那颗狂放的心。
他喜欢吃油酥食品,当地人将“千层油酥饼”称为“东坡饼”。
他也爱豆腐,当地传有“东坡豆腐”。
东坡豆腐的烹法,宋人林洪记在《山家清供》中说,制作要点是将豆腐放入调好的面粉、鸡蛋和盐糊中挂糊,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过沥油,再与笋片和香菇合烹。
东坡曾写下“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正是为赞美这有滋有味的豆腐。
猪肉烹之得法,可以味美诱人,江鲜更是如此。
宋时在江南流行“拼死吃河豚”的说法,东坡先生虽不是江南人,也不怕冒此风险。
宋人孙奕的《示儿编》记有这样一事:东坡谪居常州时,极好吃河豚,有一士人家烹河豚极妙,准备让东坡来尝尝他们的手艺。
东坡入席后,这士人的家眷都藏在屏风后面,想听听他究竟如何品评。
只见这客人只顾埋头大嚼,并无一句话出口,大家都十分失望。
失望之中,忽听东坡大声赞道:“也值得一死呀!”“拼死吃河豚”,正是河豚诱惑力极大的证据。
东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七言绝句,更是写出了他对河豚美味的期待。
河豚的烹调,是专门的技艺,东坡未必亲自掌过厨,但他在烹鱼一技,确是一把好手。
苏轼“鲀并六菜”

苏轼“鲀并六菜”
作者:张华
来源:《小学生学习指导_趣味课堂·中年级》2019年第12期
相传,苏轼去京城参加科舉考试,有六位考生不服气苏轼的名气,想杀杀他的威风,他们决定请苏轼吃饭。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后,一人提议酒令先行,每个人列举历史故事,与桌上摆放的菜直接对应,所说即所得。
其余五人齐声叫好。
排序时,他们将苏轼排在第七位,桌上却只有六道菜。
第一位考生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他就捧走了那盘鲈鱼。
第二位考生说:“秦叔宝长安卖马!”说完他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第三位考生说:“苏子9即北海牧羊!”说完他立刻拿走了那盘羊腿。
第四位考生说:“张翼德涿县杀猪!”说完他也毫不客气地端走了猪肉。
第五位考生说:“关云长荆州刮骨!”说完他迫不及待地端走了桌上的排骨。
第六位考生说:“诸葛亮隆中种菜!”说完他连青菜也拿走了。
他们原以为苏轼会一筹莫展,不料苏轼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地说:“秦始皇吞并六国!”
说完,他将那六盘菜悉数端了回来,大大方方吆喝道:“恭请各位兄台开怀畅饮,大快朵颐!。
唐宋八大家苏轼篇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精彩两分钟

后来,朝中又一次的更换了皇 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 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 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 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 起,在常州与世长辞。
苏东坡,一位罕见的文学巨匠, 一位胸怀坦荡的官员,一位倜傥潇 洒的才子,一位乐观向上凡人,历 史见证了他的睿智,他的作品和他 的故事已经流行了千年,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与此一切相伴的还有他 的美食。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小链接
东坡肉
东坡肘子
苏轼由于 “乌台诗案”,
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 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 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 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 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 士” .自此,人们称其为---苏 东坡。
在散北 书文宋 法八四 、大川 绘家眉 画之山 、一人 高诗。。 造词他是 诣、学著 。散识名 文渊的 各博文 方,学 面多家 都才, 有多唐 很艺宋
山越岭的来到岭南来看望苏东坡,王朝云亲自下厨, 做了几道她与苏东坡共同“研制”的惠州美味,
有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宏志鸡” 的美名,而至今成为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统菜,现 如今流行的美食“羊羯子”,还有用东坡肉加上了当地 盛产的梅干菜,又变成了一个新的美味“梅菜扣肉”, 东坡鱼加入了当地的惠州陈醋,又演变成了“醋鱼”, 也有多种蔬菜配料的“东坡汤”,酒也是苏东坡自己酿 的“桂酒”,美酒玉色、香味超然,苏东坡自豪的起名 为“罗浮春”。酒足饭饱之际,苏东坡摸着肚子,问各 位朋友,说他的肚子里都有什么?有的朋友说,是学问, 有的朋友说,是见识,苏东坡摇头,又有朋友说,是美 食,他还摇头,夫人王朝云在一旁说,是“一肚子的不 合时宜”,苏东坡哈哈大笑,的确,做官一心为民,做 人清白坦荡的苏东坡在那个污浊的环境中,确实显得特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苏轼《河豚发怒》原文及翻译(通用)

苏轼《河豚发怒》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
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
【翻译】
有一种鱼叫河豚,小脑袋,大肚子,喜欢在木桥的柱子之间游来游去。
一天,风和日丽,河豚边唱歌边游泳,不小心,一头撞在桥柱子上。
河豚顿时怒气冲冲,无论如何也不肯游开。
它怨恨桥柱子为什么要碰撞自己。
它的两腮(sāi)张开了,身上的髻(qí)也竖起来了,肚子气得鼓鼓的,浮在水面上,瞪着血红的眼睛要跟桥柱子算帐。
这时候,有只老鹰飞来,伸出利爪,一把抓住圆鼓鼓的河豚,撕裂了它的肚皮,把它吃掉了。
【小故事大道理】
遇到不痛快的事情,心胸要开阔,态度要冷静,要分析原因,从中得出必要的教训和启示。
如果象河豚那样,一味怨天尤人,意气用事,那么,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吃河豚的故事
苏轼吃河豚的典故如下:
苏轼不愿居住河南的临汝,一心一意只要居住常州。
元丰八年(1085)二月,朝廷告下,准了他的申请。
苏轼到常州时,正是江南春老,桃花犹盛,园蔬柔绿,江鱼鲜美的好时候。
老饕苏轼,不免食指大动,尽情享受一番。
扬子江中的鱼产,他最欣赏两种,只可惜鮰鱼多骨,河豚有毒。
他曾戏作一绝句说
河豚鱼生活在江河入海口处,咸淡水混流的暖水之中。
每年春初,沿江上溯,于四五月间杨花乱舞时,它们在淡水中产卵,等到所产的卵育成鱼苗后,再顺流而下,洄游海口,这时候,身含剧毒,割烹不得其法,食之立即中毒而死。
然而,河豚尚未入海之前,有毒的部分还未发达,是可以吃的,盛产于镇江、南京、太仓、江阴、常熟、常州一带的江面上。
苏轼来时,正是河豚当令的时节,据说这是一味千古无双的珍馐美味,它有鱼类的鲜嫩,又有豚肉的腴厚,尤其腹内有膏,色白,俗名“西施乳”,风味只可想象,不能言传。
苏轼对此念念不忘,甚至当他题建阳僧惠崇所绘《春江晚景图》时,竟将春花春水江南一时的美景,都拿来做了河豚鱼的配角。
如言:吃货苏轼嗜食河豚,不久就出了名。
当地有一仕绅,特地烧了河豚鱼请他,全家女眷躲在屏后窥视,要看这位大名士吃了如何品评。
只见此老坐上桌后,下箸大嚼,一言不发,偷觑的妇人们甚为失望。
正在此时,苏轼夹了一大块,狠狠说道:“也值一死。
”即时放入口中。
请客的主人,全家大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