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歌与佛教
《2024年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范文

《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一位深厚的思想家和宗教探索者。
其诗才横溢、诗词千古流传,更因思想开阔,常与佛禅之学有所交集。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苏轼诗歌与佛禅的关系,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探究其佛禅思想的体现和影响。
二、苏轼诗歌中的佛禅元素苏轼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佛禅的向往和思考,这主要表现在其诗中常常出现的佛禅用语、佛教意象以及佛禅思想。
如《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以及《东坡志林》中的“禅意”等,都体现了苏轼对佛禅的深刻理解。
三、佛禅对苏轼诗歌创作的影响1. 主题选择:苏轼的诗歌常常以自然为题材,以自然之景表达佛禅之理。
如《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自然之景道出人世沧桑之变。
2. 诗歌意境:佛禅之思使得苏轼的诗歌更具哲思和意蕴,他的诗常常能在平易中见深远,其中充满禅意的意境使人叹服。
3. 语言表达:苏轼在诗词中经常使用比兴、隐喻等手法,将佛禅的道理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诗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哲理。
四、苏轼的佛禅思想体现苏轼的佛禅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生命、道德、人性等方面的独特理解。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当宁静无为,注重自我修身养性。
他的人生哲学体现了随缘自适的观念,这一观念源于佛教思想。
他在面临人生的坎坷和困顿时,能以平静的心态对待,这是其佛禅思想的体现。
五、苏轼与佛禅的关系对后世的影响苏轼与佛禅的关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苏轼的诗歌因其独特的佛禅意境而更具艺术魅力,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一方面,苏轼的佛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墨客,使其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能以更开阔的心态去面对。
六、结论综上所述,苏轼的诗歌与佛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诗歌中充满了佛禅元素,而其独特的佛禅思想也体现在其诗歌创作中。
这种关系不仅丰富了苏轼的诗歌内涵,也使他的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同时,苏轼的佛禅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人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能以更开阔的心态去面对。
论苏轼词的佛禅意趣

论苏轼词的佛禅意趣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的佛禅意趣而著称。
苏轼词作品主要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情感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这种感悟和思考与佛禅哲学的思考方式有很多共通之处,因而具有佛禅意趣。
1.苏轼词中倡导无为而治的佛禅思想无为而治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思想。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倡导这种思想,比如在《赤壁怀古》词中,他写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里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描述了壮阔磅礴的自然景观,但在这种景观面前,苏轼强调自己只是“欲说还休”,不去管闲事,这种宁静的态度,正是佛禅思想中无为而治的表现。
2.苏轼词中强调人生短暂和无为而化的佛禅思想佛禅哲学强调人生短暂,一切皆无常,因而提倡凡事看淡,不要贪恋过去,不要执著未来,不要忧虑现在。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比如在《江神子·次黄鹤楼》词中,他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人生短暂易逝的态度。
在《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中,苏轼更是表现出了无为而化的态度,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超脱尘世,归于大自然之中的心态。
3.苏轼词中唤醒自我和平和达的佛禅思想佛禅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平和和达,以此去应对外在环境的挑战。
苏轼在他的词中也强调这种内心的平和和达,情感上不卑不亢,仿佛超越了情感的起伏,比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他写道“豪情还似那年,美酒不销人头。
又逢明月清风,共君别后情。
”词作品中的美酒、明月、清风等美景,皆被苏轼作为世间美好的事物,以其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正是佛禅思想所倡导的应对环境的方法。
总的来说,苏轼词作品所表现出的佛禅意趣,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佛禅思想的多个方面,包括对于无为而治的倡导、对于人生短暂和无为而化的思考,以及对于个人内心平和和达的追求等。
这些都表现了苏轼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苏轼是一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奇才,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北宋文坛盟主,而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践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居士代表和对禅法省悟很深的禅者。
一、苏轼生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他出生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却富有文学气氛。
母亲程氏怀孕时,夜梦僧人来到他家,于是就生下苏轼。
苏轼到七、八岁时,常梦见自己身披袈裟。
他认为前世是出家人,所以后来有所感叹:“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幼年的苏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同时接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和佛教自利利他的博大情怀。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兄弟俩一举中鹄。
此时因母亲程氏去世,回蜀行孝。
嘉祐四年<公元1057年),父子三人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第三等,被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从此,苏轼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坎坷的仕途生涯和丰富多采的文学创作道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入朝廷任职。
当时正值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亡都有分歧,于是渐渐走向对立面。
照宁四年(公元071年)十一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被贬外任,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职。
苏轼虽远离朝廷,但无时不在关心朝廷政亊。
因此,苏轼写了多首讽刺新法的诗文,被政敌肆意夸大歪曲为“愚弄朝廷”的罪证。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关押御史台,险遭极刑,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赴汝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由支持旧派的英宗皇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苏轼在二十几天内连升几级。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政局再次变动,新党人物相继执政,并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
佛道文化与苏轼的诗词创作

佛道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教和
道教两个方面的文化。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创
作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
1. 佛教文化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在自己的诗词中常常表现出
佛教思想。
例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如梦境一般短暂,
应该珍惜当下的思想。
此外,苏轼的《定风波》中也写
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对生死、轮回等佛教
思想的探讨。
2. 道教文化对苏轼的影响
苏轼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他在自己的诗词中常常表现
出道教思想。
例如,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句话表达
了人类情感和生命的短暂,与道教强调的“情痴”和“生死”等思想相契合。
此外,苏轼的《游山西村》中也写道:“问道
江南何处好,烟花三月下扬州。
”表现了对道教“问道”思
想的探讨。
总之,佛道文化对苏轼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
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表现出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和价值观。
《2024年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范文

《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苏轼,这位被后人尊称为“苏东坡”的北宋杰出文人,不仅在诗、文、书法等多个领域均有杰出贡献,而且其诗词之中往往渗透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与禅意。
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宋朝,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苏轼的诗歌与佛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苏轼诗歌中佛禅思想的体现及其影响。
二、苏轼诗歌中的佛禅思想1. 禅意诗的创作苏轼的诗歌中,有一部分以禅意为主题,如《琴诗》、《庐山谣》等。
这些诗作中,往往以自然景象为载体,通过描绘山水、风月等自然景物,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这些诗作中的禅意,常常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而得以体现。
2. 佛理的融入苏轼的诗歌中还融入了大量的佛理,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些诗句既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感,也蕴含了佛家对生命无常、轮回不休的理解。
三、佛禅对苏轼诗歌的影响1. 诗歌主题的拓展佛禅思想对苏轼诗歌主题的拓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苏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人生哲理和感悟的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从而引发出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佛禅思想为苏轼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使他的诗歌主题更加丰富多样。
2. 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其中佛禅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
佛禅思想使苏轼的诗歌具有了一种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特质,使他的作品在风格上具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同时,佛禅思想也使苏轼的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内敛,给人以深思熟虑之感。
四、苏轼与佛禅的互动关系苏轼与佛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
一方面,佛禅思想为苏轼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使他的诗歌主题更加丰富多样;另一方面,苏轼的诗歌也反映了佛禅思想在宋代社会的传播和影响。
苏轼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使他在面对人生困境时能够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
浅析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影响

浅析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影响《东坡乐府》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不乏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思想,始于东汉时期,发展至宋代已相当成熟,对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东坡乐府》中突出呈现出的佛教思想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一大特点便是对于生命和轮回的思考。
佛教中的生命观认为人生是轮回不休的,始终处于转生的过程中。
《东坡乐府》中的《水龙吟》词在表现水龙时引用了佛教思想,“出生入死,成败离合”这句话不仅是在表现龙的生命状态,更有展示出佛教生命观的影响。
《水龙吟》还有“衔天揽日宜先笑,飞腾跃入黄泉后”这句话中,黄泉指的便是佛教中的轮回道,生死离合是人生常态,应当面对并豁达对待。
其次,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影响着人们对世间万物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佛教本身就是一个重视现实和情感的宗教,主张摒弃世俗的想法与享乐,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价值观贯穿于《东坡乐府》中的很多词作,并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钩沉迷、拙于赞发。
扬清直、论志见方。
深思量、剖旨析理。
肆意张、创新立异。
”这句话展现了佛教思想中对于精神追求的特质。
在佛教的理念下,追求自我超越,发扬个人才能才是人生的至高追求,在这种思想的刺激下,文学、艺术等领域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最后,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渗透还表现在湛然无为和虚空观念上。
湛然无为是佛教思想中的一种境界,印证了人们追求心灵平静和宁静的愿望,表现出佛教对于人世间炫耀的众生百态的态度。
《东坡乐府》中的《赤壁怀古》中写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现出虚空的美。
佛教中强调虚空观念的重要性,因为空无才是净土所在,达到了“一切众生求不得”的境界。
总之,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密不可分地渗透整个作品,构建并丰富了作品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
在宋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为文学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浅析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影响

浅析佛教思想在《东坡乐府》中的影响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东坡乐府》这部文学作品。
《东坡乐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撰写的一部集诗词歌赋于一体的文学作品,其内涵丰富,艺术价值极高。
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佛教思想对苏轼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东坡乐府》中挑选若干典型作品,浅析其中佛教思想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佛教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佛教在中国传入后,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中,对文学、艺术及哲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的关于生死轮回、空性无我、世间苦恼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作为北宋文学巨匠,自然也受到佛教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我们可以从苏轼的《病起书怀》一词中看出对佛教思想的借鉴。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自己的疾病为题材,借助佛教的生死观念,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疾病的接受。
词中写道:“一生尽欢意,七十忧患来。
自是无心疾,那诚有是非。
”这里的“无心疾”暗示了苏轼已经超越了生死轮回的痛苦,沉浸在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中。
这与佛教“放下执著,超越生死”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苏轼在《病起书怀》中融入了佛教思想对生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和疾病的超然态度。
苏轼的《忆秦娥·箫鼓催人老》中也体现出了佛教思想在其作品中的影响。
词中写到:“翠幌帐,临风垂泪,而今成雨。
泪所不已,眼似有更。
斜阳外,长天一色。
万籁消无复闻,千祥冷更何暖。
听箫鼓,催人多病。
”“箫鼓催人多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痛的深切感受,而“万籁消无复闻,千祥冷更何暖。
”则表达了对世间繁乱的厌倦和对超脱之境的向往。
这种对世俗生活的疲惫和对超脱之境的向往,正是佛教思想所倡导的“超越生死,达到解脱”的精神内核。
这使得《忆秦娥·箫鼓催人老》这首词中充满了佛教禅意。
在苏轼的《洞仙歌》中,也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
在《洞仙歌》中,苏轼通过描写自然风景、山水之间的意境,表现了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
苏轼《琴诗》的佛禅解读

苏轼的《琴诗》是一首充满佛禅思想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和禅宗的深刻理解。
从文字上看,这首诗中有很多佛禅思想:“心无所畏”、“不可强求”、“随遇而安”、“无为而
成之功能大妙用途广泛。
乐府金钩引出来,昭昭如月当天头。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明心见性,即是大道。
谁能尽意去奔命? 空寂之中生出光彩! ”这些都是佛教和禅宗的核心
思想——要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和抵抗诱惑;要学会舍弃物欲;要存在一种内在的平衡;要相信
真理永远存在;要以冷静和平常心来看待人生;要将内心与外界分开,以便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耐得住寂寞,勇敢前行,不断闪耀光彩.
此外,作者用琴声来表达他对佛法和禪宗的向往之情: “竹风含雪海上来…… 高声含泪天上去…… 念我三生愿相随…… 愿我一生奉公道…… 乐府金钩引出来… …昭昭如月当天头… … ”这些都是作者用琴声传递出他内心中對佛法和禪宗的向往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诗歌与佛教姓名:夏琳班级:09级本科3班学号:2009401008摘要:当人们步入中国古代诗苑会惊奇地发现: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远起魏晋,近至晚清,历代士人皆有咏寺院、佛理、禅机之诗,而历代诗僧也多有写社会、生活、自然之作;上达帝王,下至庶民,工诗者多涉佛教经义,佛门中亦不乏传世之作。
关键词:佛教、诗歌、文化、创作正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社会生活中,诗作为一种带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心智之果,已经很深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理解生活,净化情操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无一例外地在诗歌的王国中打下了烙印;或者反过来说,就反映中国文化而言,诗歌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几乎与中国的文学走向自觉同步。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体。
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
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中国文化”。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
佛的意思是觉悟者。
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
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
而后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
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
7-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得长足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佛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对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影响。
一是直接的影响,即佛教徒创作文艺作品,宣扬佛教的思想;一是间接的影响,即非佛教徒创作的有关文艺作品包含着佛教思想。
这种重大影响的集中表现是从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新的内容。
例如佛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形成了一种融汇梵文的新文学即翻译文学。
其中很多佛经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一部宏伟壮阔、想象瑰奇、文学色彩极浓而受到历代文人喜爱的佛经经典,日本有学者赞其为英国的宗教小说《天路历程》。
佛家主张宽容,所谓有容乃大,便是佛家与道家相通的一种人生哲理。
例如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像的一副对联便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位弥勒佛就是五代后梁的契此和尚,亦即“布袋和尚”,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
传说他是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的化身,他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不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
曾作歌曰:“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死前端坐于岳林寺盘石。
说偈:“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于是,人们以为弥勒佛显化,到处图其形象,便为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仙方术。
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达到鼎盛。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富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等八大宗。
宋、明以后,佛教真正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局面。
有不少诗人对佛教有所研究,能较好地以佛教语言、典故、禅理入诗。
佛语有特定的含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巧妙运用,不仅给诗注入了新的语言,还扩展了诗的意境。
佛典产生于特定环境,一个佛教典故就是一个深藏哲理的故事或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佛典入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的文学和佛学造诣,另一方面也增添了诗的高雅格调和深湛意象。
禅理在认识论上属于主观唯心论,但其论说方式却有诸多可取之处,如说理直接了当、明晰透彻、问答迅捷,不落迹象,往往一语道破真谛,言尽意无穷。
这种思维方式进入诗歌创作,必然使作品在抒情、说理、寓意的结合上更趋完美,达到新的境界。
佛教在丰富我国古典文学内容、扩展其领域及为其发展增加活力和养分这一点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不研究佛教,就很难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古典诗歌。
在宋代,诗人与名僧相交游并留下了很多的趣闻轶事,最著者当属苏轼。
有一次,苏轼欲拜访佛印禅师,拜访前先写信给禅师,要佛印禅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那样迎接他。
赵州禅师迎接赵王是禅史上一段有名的传说。
据传赵王很尊崇赵州禅师,便上山参拜禅师,禅师不但没出门迎接,而且睡在床上不起来,并对赵王说:“对不起,出家人素食,力气不足,加之我已年老,所以才睡在床上见你。
”赵王不但没责怪禅师,而且回去之后即派人送礼给禅师,禅师闻讯,赶忙从床上起来,披上袈裟,到门口去迎接。
门人对禅师此举感到莫名其妙,便问禅师:“刚才赵王采时,你睡在床上迎接他,他的部下来了,你反而到门口去迎接,这是什么道理?”赵州禅师说:“你们不懂,我接待上宾是躺在床上,以本来面目相见;次一等的客人就坐起来相见;再次一等的客人,就取世间俗套出门迎接。
”苏轼要佛印禅师接赵王那样迎接他,亦即要佛印禅师以上宾之礼迎接他。
但是,当苏轼快到寺院时,老远就看到佛印禅师在门口迎接他。
苏轼便嘲笑佛印禅师道行没赵州禅师高远,禅师便回教了一偈,日:“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见赵王,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
”意谓赵州禅师不起床之接,是不谦恭而非道行高远,而我到门口来接你亦非离开禅床,因为整个大千世界都是禅床。
佛印禅师的回答使苏轼很是叹服。
苏轼少年就接触佛教,涉入佛教时间很长,交游的僧人很多,受佛教的影响很大,这主要与家庭环境有关。
因苏轼的父亲苏洵(历史上有名的“三苏”之一)涉入佛教颇深,与名僧多有交往。
苏轼的母亲也笃信佛教。
苏轼诗歌与佛教关系颇深,现举数例以说明之。
由于长期受佛学熏染,作品中始终贯穿着随缘任运、安然洒脱、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其高远清新的意境,开阔奔放的风格,是在前人基础上实现的一个巨大突破,把诗歌的创作带入一个更加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新高峰。
苏轼涉及佛教的诗歌主要有两类,一类阐释自己在学修佛法期间的体悟;一类是在写景抒情中透露的禅意。
第一类学佛体悟,申明见地。
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后来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直呈,比如著名的《庐山三诗》,是苏轼修学佛法早期,游庐山宿于东林寺,与照觉、常总两位禅师,彻夜讨论无情说法,而有所发省,于次日黎明创作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说,佛法不离世间万象,而事象的差异在于个体的观察角度不同。
不认识本来的真实面目,是自身智慧开显不足,也不需心外求法。
此诗中苏轼没有单纯的游山写山,而是借助庐山的形象,揭示了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不要强求,不要形成对立。
对立的局面容易让我们陷入被动,看不清事实的真相。
只有跳出人为的界限,换位思考,才能够客观的评价。
《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就是让人看破、放下。
放下一切二元对立,进入一如真法界。
苏轼认为要了解庐山的全部真相,只有淡然立于庐山之外。
而置身于庐山之中,纵然绞尽脑汁、机关算尽,至多也只是看见庐山的局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旁观者清是因为他没有“我”的束缚而清醒,当局者迷是因为他在“我”中迷失辨别的能力了。
不同背景、不同阅历的人,即使看待同一事物,每一个人的见解也会有所不同。
只有“无我无法”,去掉我的见解,学会倾听,才能获得真如真谛。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行人在修学过程中,对修行成果不免有种种猜测,往往联想成某种特殊的境界,因此会在某些阶段一味追求新奇特异的经验。
苏轼在这里指出,现行契入真如,不同于大家的夸张想象,虽然超越日常经验,却也不脱离日常经验,强调了智慧真如与万法显现“不二”的道理。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这则讲“无情说法”。
“举似人”,向别人讲。
没办法跟别人解释,是应禅宗不立文字的宗风。
禅宗重视行动,不重言语,“举言即乖”。
而佛法中说的“无情”,包括山河大地,石头草木这些没有生命的事物,也无不是真如显现,溪水犹如“广长舌”在说法,青山犹如“清静身”在住世。
广长舌,是佛陀三十二相好庄严之一,可以随缘说法,令闻者各得其所。
清静身,是行者通过持戒精严,而获得身心清净的妙果。
六祖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坛经》)苏轼顿悟后认为虎溪中轰隆阵响的水流声,便是佛陀以广长舌说法的法音,听溪声就等于是再聆听佛法。
看到庐山美好的景色,就好像看到了佛陀的庄严清净的妙相一样。
顿悟后的苏轼,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将森罗万象的宇宙自然,视为自性所变现之物。
自然得出结论——既然砖头瓦块都可以说法,溪声当然可以也说法,青山美景又怎么不是清净寂灭的法身呢?苏轼用“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来表达自己一个晚上听闻、悟得了非常多的佛法偈语,日后又将如何传授给别人知道的困惑。
第二类是作者经过多年佛法的学修,在写景抒情时,将内证深厚的现实感受。
提炼升华,加以文学手段的润饰。
部分作品中对人生深本质的思索,明显带有佛教人生观的影响。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此诗头四句,引申自云门宗天衣义怀禅师的法语:“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全诗感慨人生无常难以揣测,流露出无限惆怅,体现了判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的佛教人生观。
苏轼才高志远,却命途多桀,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
晚年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袒露心迹:“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谵州。
”这首诗表明作者,自“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可随遇而安的自在状态。
黄州,惠州,谵州,是当年苏轼被贬谪之地,也是常人认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为贫乏的困苦之地,身处其中,却被诗人视作一生中过得最充实最有价值的日子。
因为诗人具备丰沛的内心,自足的愉悦,才可以潇洒明朗地面对一切,将荣华与窘迫看作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