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合集下载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以诗为词”是诗歌自觉发展的必然。

苏轼凭借自己的才华,敏锐地抓住这个文学特征,合理利用这一在当时鲜有人提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同时对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无论词作为由诗发展而来的产物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体式,都有着其本身的规律。

词是从诗衍生出来的。

最初的词可以说毫无地位,仅仅是唐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难登大雅之堂。

而诗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形式和创作准则。

唐人其实已经发现在诗上很难有所突破,或者长时间在诗的氛围中想找寻新的突破口,便作诗余以自娱。

而这种衍生,其实已经为“以诗为词”奠定了基础。

创作词的唐人随着改朝换代也成为了宋人,这批人有着创作诗的经验,但由于唐代普遍认为词的格调不高,至宋,这批人依然被词限制在狭小的创作范围之内。

那么诗对词的影响最突出的就体现在苏轼的笔下。

苏轼大胆地打破这样的限制,将诗的创作带入词中。

这种大胆,是创作习惯的延续。

从另一角度来说,是词依然没有摆脱诗对其的影响,当然也是无法摆脱的影响。

那么,词作为独立的体式而言,和诗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从滥觞《诗经》起,诗歌就作为一个个体伫立在历史之中。

诗歌从诗经发展到楚辞,再由楚辞孕育出汉乐府民歌,从汉乐府逐渐形成一种诗歌规范,动乱之后的唐朝成为了诗的顶峰。

词从诗中演化出来时,与诗经相似,同样贴近生活;词对于音律规范等的难舍难分与诗的发展也相似:诗经、南北朝民歌等,皆是人民生活中的唱词进行整理加工后的产物;而后“以诗为词”的提出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将词一步步完善。

而有了诗的前车之鉴,词在宋之一代,便达到了顶峰。

新时期诗歌也与上述相似。

在此我们不讨论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

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到文研会以抒情为主,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再到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到新月派提倡格律,象征派的联想、隐喻、暗示等手法的运用等,皆是由最简单的内心深处的呼喊开始,到内容题材的关注,到格律形式的要求,最终一步步将此种文体完善。

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
——《怀古录》卷中
讨论: 批评者认为苏轼主要犯了哪些“过错”? 按: 批评者认为,苏轼新词(以诗为词)的 写法非本色当行。作词不合音律,抒情不委 婉,是苏轼混淆诗词之别,不尊词体的主要 表现。 批评者的态度比较尖锐,批评的强度比 较大。
二、支持者意见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 王灼: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始知自 振。 ——《碧鸡漫志》卷二
——《于湖先生雅词序》
讨论: 上述文献说明了什么? 按: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与少游“词似 诗”,同为宋代诗词创作中比较著名的现象, 宋人已对此特别注意并给予讨论。
苏轼对“以诗为词”词作的理解
苏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 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 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 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 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御选历代诗醇》卷一一五引陆游语
讨论: 苏轼的支持者,是怎样为苏轼辩护的? 按: 拥护者认为:苏轼才大,非音律所能束 缚;非不通音律,但豪放,不喜也不愿单 为声律而作词。 又按: 苏轼这种“另类”词,启迪人们词有更 高层次的一种作法。实际上,这是对苏轼 “以诗为词”原因的一种注解。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陈师道: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 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后山诗话》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 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精品]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以其独创的“以诗为词”,以其诗文的艺术技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认可,为我们讲述了经典的古典文艺诗歌故事。

苏轼擅长于利用通俗俚语来表达他的思想,他的作品通常风格洒脱,情节跌宕起伏,语气优美,慢慢地缓缓流淌,温柔动人,给人一种不朽的浪漫感觉。

苏轼在文体上具有立体感,把诗动态地刻画在体现了自身思想情感的文章中,体现出多维度的文化精神和丰富的文学内涵,形成了苏轼独有的文艺风格。

苏轼采用诗歌形式,不拘泥传统,把自己的情感耽误于诗歌之中,在采用简练的凝缩形式中,写出了精彩的文字描绘,有壮观的景象,深刻的含义,丰富的视角,写出的文字经久不衰。

苏轼以其情节变化多端、高度象征性、简洁幽默的语句,多角度、深刻、精辟地描绘社会历史变迁、文化特征、区域不同情况,表达了苏轼独有的文化理念,为后世留下了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

总之,以诗为词的苏轼,以其动人的诗句,朴实的叙述,深刻的意境,活力四射的风格,丰富的色彩,形成了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和文化理念,给后代留下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宋词的巅峰浅谈苏轼的词,无与伦比的创作情怀

宋词的巅峰浅谈苏轼的词,无与伦比的创作情怀

宋词的巅峰浅谈苏轼的词,无与伦比的创作情怀大图模式苏诗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诗人墨客只是以写诗的馀力和游戏态度来填词,写成之后“随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胡寅《酒边集序》,见向子諲《酒边集》卷首)。

词在宋初文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同上),不能与“载道”、“言志”的诗歌等量齐观。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说柳永《八声甘州》中的名句:“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称道蔡景繁的“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颇为壮观也。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大图模式广告如何满足她?每次60分钟,多吃它,想要多硬就多硬!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词起源于隋唐,历经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再发展到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进入北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继前期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词”继续创作以儿女情长和闲情雅致为主要题材的所谓“艳科”词之后,后来柳永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

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苏轼“以诗为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并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认识:
1、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苏轼“以诗为词”,重点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词不仅仅是表达男女恋情主题、摹写风月花鸟景致和展露悲欢离合情感,苏轼将词的题材从儿女私情扩大到田园风光、山水景物和人生志趣,咏物记事、怀古伤今和说理抒情,描写生活景致以感叹生命志趣,寄托幽眇沉思来抒发悲壮情怀,感慨人生际遇以触摸仕途升沉等。

苏轼全方位地摄取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题材入词,大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泛化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内容。

其内容题材主要有:
(1)讴歌报国壮志
这是魏晋至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气调慷慨而豪迈,苏轼之前,词中还没有这样的气概,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一首极为杰出又具代表性的豪迈之词,抒写报国豪情。

整篇展现了一位英雄为国请缨、征服辽国的雄心壮志。

特别是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豪情
壮志。

(2)借古抒怀的咏史词
谈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

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险奇壮丽的赤壁风光成为词人追慕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个人豪情的有力烘托,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交织在一起,抒写了词人的理想抱负和老大无为的感概之情。

(3)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苏轼婉约咏物诗的一大写作特色是借物抒情,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时创作期间正值苏轼被贬黄州,也因为词中每句都暗含作者贬谪时的落寞孤独。

词作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孤单徘徊,飞遍每一个枝头却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孤鸿自比,巧妙通过描写孤鸿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暗示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悲凉处境和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全词无一字直接提到词人自身,细读下来,词人当时处境与心情却又清晰印在我们脑海里。

(4)寄托田园,表现世俗生活气息
苏轼是一个乐天派,善于在生活中发现乐趣,调节生活情趣。

任徐州太守时,作了五首《浣溪沙》,将田园诗的风味引入词中,有聆听乡村音乐之美妙,寻趣味于荒野,成为他失意苦闷精神的滋润品。

苏轼用《浣溪沙》词牌填词共有很多首,主要涉及怀旧、宴游、赠友、咏物、农村等内容,描写的题材范围广泛。


所有这些词作中,又以吟咏农村题材的联章组词最为著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别在徐州、黄州两地创作的这组《浣溪沙五首》。

这两组词,基本属于“农村”题材,有具体的经历与事件作基础,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当时词体创作传统的一种突破。

例如其五云:“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使君元是此中人”正道出了世俗地主阶级来自民间且又眷恋民间之情,这种“何时收拾耦耕身”与“元是此中人”之情绪,在逐渐官僚化、雅化的士大夫心中始终挥之不去。

2、苏轼“以诗为词”深化了词的意境
历来被人们称为苏词代表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表现了词人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思想和政治失意所造成的消极苦闷以致悲哀幻灭的心情。

作品中词人感叹时光消逝,惋惜风流人物的淹没,叹息自己早生华发的思想,利用生动的艺术形象用意境来渲染自己的情怀。

词人在写了周瑜、曹操的战史之后,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多情应该笑我,早生华发。

”词人进入临“故国”思“豪杰”的精神状态。

想到周瑜在三十四岁时,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而自己呢,比他大十岁,却被贬谪在这里,没有为国为民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来,只能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头发也很早就花白了,相形之下,是多么的不同啊!江山依旧,人事皆非,沦落无聊……“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既已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

这里词人的感情沉郁而复杂,感叹人生短促,无可奈何,又隐含着不安于现状的愤慨之情。

全词题材广泛,意境深远,这在苏轼以前作家的词作中是没有过的。

3、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
词发展到了宋代后,宋初词基本上承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晏殊、欧阳修、柳永等承前人已形成定势,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

而苏轼则自成一家,开创了豪放派。

虽然在苏轼之前,有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范仲俺的《渔家傲》,但这只是整个文人词史上的个别现象。

直到苏轼才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打开词风豪放一脉。

苏轼并没有使词回到服务政治的传统老路,而是要以词全面地反映宋以来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新的审美情
趣。

因此,举凡怀古、讽时、悼亡、送别、说理、咏史、宴游、述怀、出猎、戏谑、煮茶品茗、山水景物等,无不可歌之咏之,形成了风格柔情又细腻的豪放词。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抒发了一种的豪放洒脱的气概和胸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大肆入侵中原沃土的义愤和愤懑幻化成了词人笔底的万丈波澜。

一词初出,就声情激越,气势豪迈。

用狂飙突起、挥洒自如的语言,那内心的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奠定了苏轼豪放词的开创人的地位。

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苏轼极具特色的豪放之作,词中刻画了雄姿英发的青年将军的形象,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使这首词呈现了豪放壮丽的风格。

4、“以诗为词”雅化了词体文学
宋初之词,其风格基本上是治袭五代词的绮靡俗艳,柳永作为代表,创造并填制的大量词作其内容亦多为艳情风月,深得市井喜爱,故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在这样的音乐环境中文人填词自然必须首先满足女性演唱的需要,使词的主题、风格、语言,乃至声腔韵调都服从于她们的特殊需要。

因此,当时流行的曲调都是轻柔婉丽的词作,实在是难登大雅之堂,难以取得与诗同等庄重的地位。

而到了苏轼“以诗为词”,改变了世俗之人“诗庄词媚”的观念,将词纳入雅文学轨道。

而且苏轼将词纳入正统文学轨道的同时,保留住了来自社会中下层世俗地主文人质朴健康的世俗生活气息,将出处调节得十分和谐。

苏轼对词的雅化主要是从词的思想内容上着手的。

对传统艳词统治词坛的现象进行改造,将文人士大夫生活感情的全部写进词中,使词取得与诗歌一样的功能,并进入“雅”文学的范围,是苏轼词改造的最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