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合集下载

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
——《怀古录》卷中
讨论: 批评者认为苏轼主要犯了哪些“过错”? 按: 批评者认为,苏轼新词(以诗为词)的 写法非本色当行。作词不合音律,抒情不委 婉,是苏轼混淆诗词之别,不尊词体的主要 表现。 批评者的态度比较尖锐,批评的强度比 较大。
二、支持者意见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 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 王灼: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 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始知自 振。 ——《碧鸡漫志》卷二
——《于湖先生雅词序》
讨论: 上述文献说明了什么? 按: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与少游“词似 诗”,同为宋代诗词创作中比较著名的现象, 宋人已对此特别注意并给予讨论。
苏轼对“以诗为词”词作的理解
苏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 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 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陆游: 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 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 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 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御选历代诗醇》卷一一五引陆游语
讨论: 苏轼的支持者,是怎样为苏轼辩护的? 按: 拥护者认为:苏轼才大,非音律所能束 缚;非不通音律,但豪放,不喜也不愿单 为声律而作词。 又按: 苏轼这种“另类”词,启迪人们词有更 高层次的一种作法。实际上,这是对苏轼 “以诗为词”原因的一种注解。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陈师道: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 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后山诗话》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 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这次“出猎” 苏轼这次“出猎”,还作有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 白羽犹能效一挥。 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无事不可言也。”
2、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 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如少游多婉约,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 约为正也。 约为正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 有婉约者,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有婉约者,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 恢弘。 恢弘。”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

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

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

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

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

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

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

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

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

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诗词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内容提要:“词”作为所谓“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中本是一处静谧、柔美的涓涓缓流,而苏轼以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使之变成波涛汹涌、气势壮阔的大河激流。

本文通过对苏轼以诗为词实践的论述,认识到苏轼“诗词一体”尝试虽然改变了词的原有的审美特征,但却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境界与题材,使得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能并见于词,又进而把“诗”的“言志”功能带入“词”中,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在词的领域贯彻“明道致用”,“有补于世”的文学观念,把“诗道”引入词的创作之中,提升了相对卑弱的词格,在词中承载与张扬士大夫人格力量与主体精神,从而达到诗道与词道的统一。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士大夫主体精神前人论及苏轼的词,不论褒贬扬抑,无不视他为开宋词一代新风气的词坛巨擘。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所言:“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以上的引文把苏轼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苏轼在词史中的地位与韩愈在诗史中的地位大致相当,且不论这样的看法是否允当,就韩愈生涩奇险的诗而言,在诗史中的确是不能不谓之别格的,这是有定论的。

而苏轼的词在词史中又是怎样的一种别格呢?这显然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言明的,下文还要详述。

以下先引宋人陈师道评论苏轼词的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1)陈师道的看法与以上引文所持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而他进一步指出苏词的基本特征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所言的“以诗为词”具体指的是什么?他没有明言,不过他对苏词的评价倒是交代得清楚,大体的意思是认为苏词是词中的别格、另类,而非当行本色,这应该是明白无误的。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以诗为词”就会“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

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现状。

本文主要就是围绕他的“以诗为词”的词学主张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以诗为词艳科诗词同源
“以诗为词”一语原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跋》,原文如下:“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此后,人们便将“以诗为词”概括为苏轼词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后人褒贬不一,王辉斌教授他的在《唐宋词史论稿》中是持否定态度的。

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对书写离情相思的本色词深恶痛绝,要求词和诗一样,结果使词与诗在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等同,这是对词体艺术的一种破坏,对词的发展主要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里,我对王教授的看法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苏轼主张以诗为词,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诗的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第二,主张诗词同源;第三,改革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发词体的抒情功能,开拓词的表现疆域,使词如诗歌一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诗为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的重要体现。

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

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

”在《书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

……”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也有相关记载:
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

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

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有:
东坡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自己在《与鲜于子骏书》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以上言论都显示出一个共同趋向:即以诗为参照,在与诗的比较中来判定词的优劣。

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在苏轼看来,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该是一致的,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

其实这并不是苏轼一时兴起偶然为之的,而是针对当时不如人意的词坛实际,去有意为之的。

词自晚唐五代流为“艳科”,功用狭窄,地位低下。

入宋,已被士林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技。

人们认为,词只适宜于表现儿女之情、闺阁之思,作用无非是“析酲解愠”、“为一笑乐”而已,因此一些名公世卿于公私宴集、酒酣耳热之际,虽亦搦管填词,但都把它当作是花间樽前的“谑浪游戏”,并往往随之“自扫其迹”,唯恐有损名誉。

在宋初文人眼中,词的作用和地位,“方之曲艺,犹不逮也”。

宋真宗时期的西昆体诗人钱惟演就公然宣称:“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欲阅小词。

”词在宋初士大夫文学家心目中的地位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即便是文学泰斗欧阳修,对词也只是抱着“赶陈薄技、聊佐清欢”的游戏态度。

魏泰《东轩笔录》卷五还有记载:“王荆公初为参政,闲日看晏元献(殊)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这是王安石对词的态度。

由此可以说,词为“艳科”、“小道”是宋初文人头脑中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然而诗在那时的人们心中,是崇高的是主流文化中的“大道”。

苏轼主张以诗论词、诗词同源,就是为了破除词卑这一观念,使诗词同道河流,进而推尊词体,提高词品。

在那个封建王朝时代,诗就像是皇亲国戚,是高高在上,神圣崇高的,而词只是市井布衣,地位卑微,为公卿所鄙夷。

苏轼提倡诗词同源,认为词乃诗之苗裔,就等于是让市井布衣与皇亲国戚沾上血缘关系,从而提高市井布衣的地位,让人们对其刮目相看,进而推尊之。

苏轼提出词为诗裔,是为了把词由“艳科”“小道”提高到与诗并驾齐驱的正统地位而正本溯源,提供其历史依据。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苏轼想使词的地位与诗同高,既需要一定的理由来说服众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获得人们的接受和认可,所以苏轼选择了一条捷径,就是让卑微的词与尊贵的诗直接攀上关系。

既然人们如此看重诗,那么作为与诗同源的词,也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重视,从而改变诗尊词卑的观念。

因此苏
轼主张的诗词同源,对改变当时词为“小道”的词坛现状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虽然今天有很多人说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是贬低了词的地位,但这只是在今天诗词可以相提并论、同日而语时我们的看法。

我们不能以今度古,站在当今的时代来苛责古人。

不管怎样,词在后来地位的逐渐提高,与苏轼的努力是截然不可分开的。

苏轼主张以诗为词,旨在突破花间婉约之传统,改革词风,打破词为艳科的局限,从而开拓词的表现疆域,扩大词体功能。

在苏轼看来,诗的表现疆域是无比开阔的,只要是“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等一切外界事物,只要为诗人“耳目之所接”,并且“杂然有触于中”,就都可以“发于咏叹”。

那么作为与诗同源的词,也应该如此。

苏轼对于当时词为“艳科”的界定很不满,竭力想要打破这一束缚。

他对敢于超越世俗偏见,打破诗词界限者欣然赞许。

他在《跋黔安居士渔父词》中说:鲁直作此词,清新婉丽。

问其得意处,自言以水光山色替其玉肌花貌。

此乃真得渔父家风也。

然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词渔父无乃太澜浪乎?
他对黄庭坚咏渔父的《浣溪沙》词不写“玉肌花貌”而写“水光山色”,认为其词深得古人《渔父词》之遗风真传,而对黄词仍以“新妇”、“女儿”模拟山水,未脱脂粉气,持批判态度。

词为“艳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内容上只写艳情,而是风格上独尚婉媚。

苏轼在这两方面都作了一定突破。

苏轼在词的题材、内容上身体力行地突破“艳科”的围墙。

现存的东坡词中,凡叙事绘景、言志抒情、咏物记游、怀古伤今、赠别悼亡乃至谈禅说理、滑稽戏谑,都应有尽有。

正如其诗,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在这里,苏轼彻底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牢笼,把词从相思眷念、儿女情长的樊篱中解救了出来,将其引向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也说:“东坡词如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


在风格上,苏轼不赞同诗庄词媚的界定,他为词的风格不应该独尚婉媚,而应该像诗一样刚柔并济,因此他突破婉约界限,而写了一些有豪放风格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说: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段话鲜明地指出了苏词豪放词风的特点。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苏轼革新词风,赞赏豪放之词,并不等于就要反对或否定婉约词,他只是要改变婉约风格独占词坛的局面,从而使词的风格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形成婉约、豪放等多种词风共存并荣的格局。

苏轼在《与子由论书》中曾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孙莘老求墨妙亭》也说:“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所以苏轼对于文艺的审美追求并不偏于一种风格,而对是金马碧鸡、环肥燕瘦皆追求。

所以有人认为苏轼对本色词深恶痛绝,是对苏轼革新词风的一种误解。

综上,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诗尊词卑的观念,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扩大了词的表现疆界,同时革新了词风,使婉约与豪放词同秀并存,对词的发展完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