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

合集下载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以诗为词”是诗歌自觉发展的必然。

苏轼凭借自己的才华,敏锐地抓住这个文学特征,合理利用这一在当时鲜有人提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同时对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无论词作为由诗发展而来的产物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体式,都有着其本身的规律。

词是从诗衍生出来的。

最初的词可以说毫无地位,仅仅是唐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难登大雅之堂。

而诗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形式和创作准则。

唐人其实已经发现在诗上很难有所突破,或者长时间在诗的氛围中想找寻新的突破口,便作诗余以自娱。

而这种衍生,其实已经为“以诗为词”奠定了基础。

创作词的唐人随着改朝换代也成为了宋人,这批人有着创作诗的经验,但由于唐代普遍认为词的格调不高,至宋,这批人依然被词限制在狭小的创作范围之内。

那么诗对词的影响最突出的就体现在苏轼的笔下。

苏轼大胆地打破这样的限制,将诗的创作带入词中。

这种大胆,是创作习惯的延续。

从另一角度来说,是词依然没有摆脱诗对其的影响,当然也是无法摆脱的影响。

那么,词作为独立的体式而言,和诗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从滥觞《诗经》起,诗歌就作为一个个体伫立在历史之中。

诗歌从诗经发展到楚辞,再由楚辞孕育出汉乐府民歌,从汉乐府逐渐形成一种诗歌规范,动乱之后的唐朝成为了诗的顶峰。

词从诗中演化出来时,与诗经相似,同样贴近生活;词对于音律规范等的难舍难分与诗的发展也相似:诗经、南北朝民歌等,皆是人民生活中的唱词进行整理加工后的产物;而后“以诗为词”的提出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将词一步步完善。

而有了诗的前车之鉴,词在宋之一代,便达到了顶峰。

新时期诗歌也与上述相似。

在此我们不讨论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

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到文研会以抒情为主,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再到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到新月派提倡格律,象征派的联想、隐喻、暗示等手法的运用等,皆是由最简单的内心深处的呼喊开始,到内容题材的关注,到格律形式的要求,最终一步步将此种文体完善。

苏轼的以诗为词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

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为了“应歌”与“佐欢”。

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

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

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

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

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

苏轼的词在抒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苏轼“以词为诗”的词观

苏轼“以词为诗”的词观

“词者,诗之苗裔“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文人,他的词历来也被许多文人点评,有人称赞,也有人指出问题。

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曾在《词论》中这样点评苏轼的词:“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

”说白了,李清照就是在批评苏轼的词根本不算词,其实就是句子长短不一的诗。

以诗为词,没有音乐性,这样的词太拗口,很难唱出来。

然而,如今的大量史料可以证明苏轼通晓音律,可为什么他还非要这样写词?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

在苏轼之前,词并非一种独立的文体,“词为艳科”,只是音乐的附属,词人要想填词,必得先有曲子,然后根据曲子来制词,词成之后,要用唱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感情。

东坡先生想表达对词文过艳的不满,并且告诉世人词非艳科,词人也绝非都是“荡而不知所止”的。

对比此前花间词之类尤为明显。

晚唐开启的浮夸艳丽风气很自然的导致词气格较低,脂粉味较浓,就当时词坛影响比较大的柳永来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吟柳词),就是大手笔写艳丽之词的,一定程度助长了艳风,苏轼对他有肯定但整体而观是不喜的,于是他为了改变局面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这条路就是“以诗为词”。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一首《密州出猎》算是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此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从此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他也曾告诫秦观少学柳词之风。

苏轼以诗为词,把诗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运用到词的创作上,赋予了词新的意义。

苏轼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让词开始有了文化内涵,所写的内容也从男女之情、离别之苦扩大到咏史论政、怀古伤今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孙小丽汉语言文学摘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

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

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

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

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

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

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

熙宁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

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

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论述苏轼以诗为词的手法

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是他在词体创作上的一大革新。

这种手法打破了传统词体的局限,引入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手法和风格等元素,使词体在表现力和风格上焕然一新。

首先,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打破了世人对传统词体的“艳情”传统观念。

他以传统诗歌的题材内容扩大词体的题材内容选择,如将传统的山水、边塞、送别、怀古等诗歌题材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

其次,苏轼借“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突破了传统词体在创作上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借鉴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象征、比喻、拟人等,丰富了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使词更加细腻、深刻。

此外,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还表现在对词境的拓展上。

他通过引入诗歌的意境和情趣,使词的表现更加深刻和生动。

他的词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社会、历史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展现出一种深远而开阔的意境。

总的来说,苏轼的“以诗为词”创作手法极大地推动了词体的发展,扩展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提高了词的格调。

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也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

从《江城子》《水调歌头》看苏轼“以诗为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擅长诗文、绘画、骈文等多种文学形式,堪称古代中国文坛的一代宗师。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特别是《江城子》和《水调歌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追求语言的纯粹性和音律的和谐性,他将诗与词相结合,使得他的词作达到了一种音韵和意境的完美统一。

《江城子》是苏轼晚年写的一首自述词,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名利的无奈与看淡。

词中运用了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自己心灵的深入反省,通过风景与内心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让词作的意境更加深刻,乐曲更加动情。

同样,他在《水调歌头》中也是以诗词的形式来呈现词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化为了词的音韵,达到了音律的和谐及情感的表达。

其次,苏轼在词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对话,在情感上愈加深沉,文字风格更加丰富多样。

他善于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或意象的方式,将词作的意境向读者展开。

《江城子》中的“长恨生”、“大江东去”等意象,让读者对苏轼的痛苦心情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水调歌头》中的“人生如梦”、“人生自是有情痴”等词句,凝练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另外,他还善于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词作更富有情境感。

通过对话中角色的不同身份和立场的反复对话,既展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又增加了词作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最后,苏轼在《江城子》《水调歌头》中的“以诗为词”也体现了他对词的创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苏轼在创作时不拘泥于古代词人的格律和技巧,既尊重了古人的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观点,追求自由自在的艺术表达形式。

《江城子》的长词结构和《水调歌头》的体裁变化等都是苏轼对传统词作形式的创新。

通过自由而灵活的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他的词作更贴近现实生活,更易于传播。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这次“出猎” 苏轼这次“出猎”,还作有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 白羽犹能效一挥。 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无事不可言也。”
2、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 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如少游多婉约,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 约为正也。 约为正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 有婉约者,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有婉约者,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 恢弘。 恢弘。”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浅析苏轼“以诗为词”

文献标识码 : A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文 章 编 号 :0 8 9 5 (0 1O 一 1 8 O 1 0 — 2 X 2 1 )8 O 1 一 2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摘要: 苏轼是 宋代文 学史上 的文坛领袖 。他 采取的t 以诗为词” 的手法将文人 以诗 的形 式来表现 的题 材和主题都 写入词 中。 于
是”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 , 无意不可入 , 无事不可 言。 ( ” 刘熙载《 艺概》 四)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 内容, 卷 , 表现 出浓 厚 深沉的文化 意蕴和 时代精神 , 已使 他与前代 词人从本质上 区别开来 , 使词进入 了雅文学的领域 并使之成 为宋代 文学的代表 .
对后 世 的 影 响 深远
关键 词 : 苏轼 以诗为词 题材 意境 音律 “ 以诗 为词 ” 这一命题 最早是 由北宋 诗人陈师道 在《 山诗 后 话》 中提 出 :退 之 以文 为 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坊 雷 大 使 之 舞 , “ 子 人 虽极天下之_ , [ 要非本 色。” 《 (历代诗话》 , 本 中华书局 。9 2年 ) 18
明月 几 时 有 .
把酒 问青 天。 不知天上 宫阙 . 今夕是何 年。
人有悲欢 离合 ,
1 18
17 7 一 , 。
21 0 1年 8月
蠹 黪 g 麓 靠≯ j 豫|曩蕊 疆4 嚣强《镪 | 勰 |
第2 9期 总 5 7期 3
蕊53 02 9
英 语 课 程 标 准 提 出要 尊 重 个 体 差 异 . 话 说 “ 粒 米 养 百 样 俗 一 人” 每个人都是独~ 无二 的 , , 一 在生活背景 、 性格特点 、 思维方式 等 方 面 都存 在 差 异 . 以评 价 要 尊 重个 体 差 异 . 所 因人 而异 英 语 教 师 廊 根 据 学 生 各 自的性 格 特 点 和 知识 的 掌 握 程 度做 出 针 对 性 的评 价。 例 如 . 学 生 和 学 优 生 就 应 该适 当 I分 对 于 学 生 要 多 埘 j _ ( 天心 并有耐 心 , 不能冷漠 甚至放弃 , 通过提 问…些简单 的问题 等 方式增加他 们的信心 ,并对他们 的进步时刻关 注及时给予肯 定 和鼓励 , 哪怕进 步是微小 的 : 对于学优 生 , 以更 严格 的标准 来 要 要求 以便他 们取 得更大 的进步 . .另外 . 在调查 中. 有些学生 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作者:邢蕊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期从苏轼词序观其“以诗为词”⊙邢蕊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苏轼的词论散见于其题跋、序引以及宋人所写的词话、笔记等中,言语简约且观念新颖。

以苏轼所作词序为研究对象,能够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窥探出苏轼“以诗为词”观念的具体表现。

但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没有泯灭诗词之间的界限,从词需合乐及地位仍然低下方面可以看出苏轼对于诗词具有明确的区分。

关键词:苏轼词序以诗为词观念区分“以诗为词”是苏轼词论的核心内容,旨在推崇词体,提高词品。

词序以其所具有的叙事抒情功能沟通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展露了作者的思想与理论。

我们在研究苏轼词论时,不能忽视其词序这一能够直接表示词人思想理论的特点。

因此,本文从苏轼所作词序出发,探求其“以诗为词”在写作方法、题材内容以及词体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指不包括题序等简单词汇在内的词序。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有二十八则词序符合这一标准。

一、以诗为词倾向:以诗作词苏轼在论词时常常以诗为参考对象来衡量,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善于将词体向诗靠拢。

诗词同源,是苏轼以诗论词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出发点。

这种观点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就是以诗的方法来作词,其词序可以证明这一点。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①在“建安”句之前,苏轼写到与欧阳修论琴诗的话语,最后两人达成一致都认为韩愈的《听颖诗弹琴》是在听琵琶的情境下写成。

继而作者写到把韩愈的这首诗改造后就交给人去唱了。

这体现出在苏轼的眼里,诗词关系非常紧密,诗经过改造加工后也可以成为词。

换言之,诗在一定情况下能转变为词,诗词并不是相对立的两种问题,它们之间是互通的。

既然能够相互转变,至少证明诗词之间的距离是很近的。

而在《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序中他明确地写出自己用写作诗的方法来作词:元丰五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其中的写到的“集古句”就是作诗常用的一种方法。

《香屑集》十八卷记载“集句为诗,始晋傅咸”,《初学记》引颜延之《庭诰》曰:“咏歌之书,取其连类含章,比物集句,《诗》之为祖也。

”②写到王安石善于集句并引起人们的效仿。

苏轼用集句的方法作词,也就是用作诗的方法为词,表明在他的眼里作诗词的方法可以是一致的,作诗的方式同样适用于词。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诗词都是可以共通的,苏轼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以诗作词”的实践是证明苏轼“以诗为词”观念最直接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扩大词作题材范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一直被视为小道,功用狭窄,地位低下。

人们普遍认为词只能用来写儿女之情、闺阁之思,而苏轼却打破牢笼,做到“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③。

刘辰翁赞扬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也。

”④不但指出其词的诗化倾向,而且认为其词包罗万象。

我们可以在苏轼的词序中体会到这一点。

1.表酬唱赠和,如《江神子》(玉人家在凤凰山)序:陈直方妾嵇,钱塘人也。

丐新词,为作此。

钱塘人好唱陌上花、缓缓曲,余尝作数绝以纪其事矣。

2.表记事怀旧,如《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序:闾丘大夫孝直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

元丰五年,余谪居于黄。

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

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

觉而异之,乃作此词。

3.表亲友赠答,如《满庭芳》(归去来兮)序: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4.表言志书怀,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序: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5.表咏物纪游,如《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序: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

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

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

作此记之。

大约占苏轼词比重8%的这二十八则中至少包含了以上所列五种题材,而这些题材均与词作被广泛熟知的男女之情没有关系,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固定模式。

苏轼在题材与内容上的创新之举,不仅是其“以诗为词”观念的生动体现,而且也是将这种理论内涵具体化的展示。

经笔者统计,其词序题材在这二十八则中占比如下(详情见附录):酬唱赠和(七则);亲友赠答(七则);记事怀旧(六则);咏物纪游(五则);言志书怀(三则)。

可以看出,酬唱赠和以及亲友赠答占比最大,而二者均属于人们之间的交往行为,苏轼不仅自己大胆涉及此类题材,还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中,体现出了他渴望将自己对于词体题材突破的思维方式与词作传递给更多的人。

为此,他使用词序这种文体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读者的接受与理解。

三、强化词的抒情功能除了对词的题材范围的扩大外,苏轼还着意发挥词的抒情功能,他自称:“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

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词可以和诗一样言志。

在苏轼的词序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样直接抒发对某件事的看法的语句,而且发现大部分的词序作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陈述,不论是酬唱赠答还是咏物纪游等内容实际上都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词序作为一种文体的可贵之处就显示在这里,作者可以在自己的作品前与读者聊聊背景谈谈心,它本身就构成了作者抒情内容的一部分。

苏轼在诗词中都大量用序,无疑在向读者展示他的心灵,由此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

四、诗词观念区分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倡导“以诗为词”,强调诗词同源并不意味着对于诗词界限的泯灭。

实际上,他对于诗词具有明显的观念区分。

首先《祭张子野文》说“微词宛转,盖诗之裔”⑤,表明并不是所有的词都是诗之苗裔,只有那些婉转的词才能做到“清诗绝俗,甚典而丽”。

其次,词为诗之裔就表示了诗词之别,它们是一脉相传的关系而不是等同。

第一,词是需要合乐演唱的。

苏轼在《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与《哨遍》(为米折腰)的词序中分别提到:“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取归去来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其中相同的“稍加隐括,使就声律”就体现了苏轼对于词配乐的重视,无论其音乐水平如何,他至少对诗词有一定的区别。

第二,词较诗地位低下。

词虽为诗之裔,但毕竟自唐五代以来一直处于劣势状态。

苏轼“以诗为词”虽然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词的地位,但在其思想的深处,词仍然是比诗低一等的,诗词二者并没有真正做到并驾齐驱。

问题首先在于“以诗为词”这个观念,表面上体现了诗词平等,而事实上“以诗为词”的前提就是诗高于词。

只有保证了这个前提,才能够做到所谓的“以诗为词”。

思想指导实践,在这种不平等思想下创作的作品也必然是不平等的,在词序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词为“戏作”。

例如《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戏作如梦令阕。

”以及《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神请余作《少年游》,乃以此戏之。

”词是可以“戏作”的,就连倡导诗词同源的苏轼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在诗中这种情况是绝乎仅有的。

“戏作”二字体现了作者对于所写作品的态度,它是不严谨的,就像日常的休闲娱乐一样而并不能称之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不能体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词可写奇闻逸事。

如《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序:“觉而异之,乃作此词。

”以及《临江仙》(细马远驮双侍女)序:“至溪山佳处,辄留,见者以为异人。

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静安居士。

作此记之。

”⑥无论是人还是事,会因为“异”而被写进词里。

诗当然也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但绝对不多,归根结底体现了词的不自信,它需要通过书写这种新奇的事物来博得人们的眼球。

通过这种方式,词或许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纵观苏轼的词序,其中确实体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观念,具体表现在其以诗作词,扩大词的题材与抒情功能方面。

但在苏轼的眼里,诗词还是有明确区分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并没有消失。

词仍然处在诗的地位之下。

■■{1}本文所引苏轼词序及词作内容均出自谭新红等编著:《苏轼词全集》,崇文书局2015年8月版。

②徐坚:《初学记》(第21卷),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500页。

③沈括著,金良年校点:《梦溪笔谈》(第14卷),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97页。

④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下,第4卷),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97页。

⑤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1页。

⑥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五册,第63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43页。

■作者:邢蕊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39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