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有关的典故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解读

苏东坡的典故集锦一、苏东坡与红烧肉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
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我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
回赠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
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
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
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
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
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
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这在《徐州文史资料》、《徐州风物志》、《徐州古今名馔》中都有记述。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
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
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礻右)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
元(礻右)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
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
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
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⑴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⑷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苏东坡劝民典故

苏东坡劝民典故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一生劝民勤耕、勤政、勤学的事迹广为流传。
其中比较著名的劝民典故有:典故L在被贬黄州的那段日子,一次苏东坡去岐亭看望他的好友陈恒(字季常),途中想起前一年去陈家时,陈家杀鸡捉鸭,盛罗酒食来招待他的情形,苏东坡不忍为口腹之欲而有杀生的残忍事情再次重演,所以一见陈情便先声明,千万不要为他杀生。
之后又做了《我哀篮中蛤》的泣字韵诗(即岐亭五首之二),寄到岐亭劝说陈T造戒杀。
陈情读后不但接受了劝告,甚至陈情的邻里读了这诗,都说“未死神已泣”太可悲了,受此感化,多人不再吃肉。
典故2:岁饥。
劝民平泉。
发仓康赈济。
又遣使四出治病。
活者万计。
有逋(欠)税不偿。
轼呼询之。
云以夏扇谋生。
天寒难卖。
非故负也。
轼令取廿余柄来。
据案草书。
及画枯木竹石。
其人持出。
众以千文争买一扇不得。
尽偿所逋。
典故3:宽乡劝农(宋•苏轼):苏东坡在担任杭州知州时,深入乡村,看到百姓辛勤耕作,就写下了《宽乡劝农》这首诗,激励百姓辛勤劳作,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典故4:春雨贵如油(宋•苏轼):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连续数年干旱,农田颗粒无收。
苏东坡便写了一首《春雨贵如油》,表达了他对农民劳作的敬意和对春雨滋润大地的期盼。
典故5:劝民读书(宋•苏轼):苏东坡在担任礼部尚书时,曾写过《劝学》一文,提醒广大民众要珍惜时间,勤奋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典故6:松棚读经(宋•苏轼):苏东坡在松棚中读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为国家和民众贡献力量。
他经常告诫自己要勤奋读书,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劝导百姓勤奋学习。
典故7:夜行西湖(宋•苏轼):在西湖的夜晚,苏东坡看到湖边的渔夫们辛苦劳作,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劝民夜行的诗。
他希望百姓能够勤奋劳作,珍惜劳动成果,过上幸福的生活。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
苏轼交友典故是中国古代诗人苏轼的一个传奇故事,讲述了他如
何成功地利用文学来建立友谊。
苏轼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巨匠,是宋朝的著名学者。
他的文学作品
有“赤壁赋、定风波、水浒传、狂夫书”等十部著名诗文。
尤其他的《赤壁赋》一诗,把两家的情谊塑造得深刻持久。
据传,苏轼曾经去过一次饮酒会,有一位叫张士寿的老朋友,他
和其他几个人彼此不认识,互相之间显得很拘谨,大家都没有开口。
苏轼看着大家总是不说话,便出言招呼:“大家一齐做做诗,谈
谈友谊!” 这句话把大家很好地取得了融洽的气氛,大家作诗素来相
互调侃,唱和和睦,至于没有认识的人,也自然地结识成了朋友。
至此,苏轼的交友典故也就传开了,受到了中国古代诗人的称赞。
从此,苏轼的友谊由此而生,更使苏轼的文学作品得以流传,至今以后。
苏轼交友典故,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流传最久远的故事之一,
同时也深深烙印了苏轼在文坛中的地位。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和苏轼有关的成语及典故1 、雪泥鸿爪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2 、夜雨对床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3 、河东狮吼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4 、不合时宜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内装何物?”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5 、胸有成竹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6 、出人头地北宋嘉佑二年(公元 1057 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苏轼轶事典故

苏轼轶事典故道化童蒙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
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
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衷,常穿道袍,游访道士。
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
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
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53] 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应考趣闻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
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
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
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
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
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程苏结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
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
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
1. “东篱乐府”故事:苏轼在南唐时期曾在东篱诗社活跃,出版了一本名为《东篱乐府》的歌谣集。
这本乐府集的唱段中,有一首名为《水调歌头》的歌曲,这是苏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是以苏轼离别老家、远赴外地任官时的心情为主旨,描绘了对故乡的留恋,及对前途的憧憬和自嘲,表达了苏轼复杂的心理和对人生的感悟。
2. “黄州寒食”故事:苏轼曾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地人民非常尊敬他,把他视为神仙。
当地传统习俗是在寒食节时前往山上祭祖,而苏轼却是带着家人去河边品茗赏景。
这个故事表现了苏轼的独立态度和不拘一格的个性。
3. “竹枝词”故事:据传说,苏轼在婚礼上演唱了由他所作的《江城子》。
而当时的观众都非常欣赏,把这种新的文艺形式称作“竹枝词”。
这个故事反映了苏轼对文学传统的挑战和创新精神。
苏轼的典故

苏轼的典故苏轼,字子瞻,号东篱,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以诗文书画多才多艺、文学风格独特著称于世。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是一位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化巨匠。
今天,我们将探讨苏轼的典故,欣赏他的风范。
苏轼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7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苏辙是北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曾与欧阳修一起主持《新唐书》的编纂工作,苏轼自幼受到优秀的教育熏陶,初学文,其母便将《诗经》等课程传授于他。
苏轼潜心研习文学长达30余年,在文学创作方面成就卓著,被后人誉为“文学大师”。
同时,苏轼也是一位政治家,历任官至礼部文学,广西提举等职,卓有成绩。
在宋仁宗和哲宗时期,苏轼还多次被任命为参与议政的要职,为国家政治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位文化巨匠,苏轼有着许多典故,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苏轼的典故。
第一则典故是“忘右肩之约”。
据传说,苏轼在任官广州时,结交了一位名叫黄滔的豪侠好友,两人结下了“忘年之交”。
有一天,黄滔受到了人情难处的困扰,来找苏轼借钱,苏轼给了他一万元。
黄滔当时就写下了一份“忘年之约”,强制将这个约定视为永久的承诺,苏轼念在老友的份上就签了字。
后来,苏轼的任期结束了,他离开了广州,但是,他却将这件事遗忘在了心底。
黄滔因此深感失望,认为苏轼不守信用,于是断绝了与苏轼的交往。
后来,苏轼知道了这件事情,十分自责和后悔。
他写下了“忘右肩之约,诚不我欺,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何足惜”的名句,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二则典故是“破壁而出”。
有一次,苏轼在一间屋子里面写作,他发现窗户对面有一只麻雀,一直在叽叽喳喳的叫。
这个声音让苏轼感到十分烦躁,他打算将麻雀赶走,但是,无论怎么打拍子、喊叫,麻雀都没有飞走,最后,苏轼意识到自己是在陷入到了一种自我限制的状态中。
他默默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把纸笔放在一边,不顾一切地向窗外冲去,经过一番奋斗之后,他成功跳出窗户,站在了院子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苏轼有关的典故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才华横溢和人格魅力备受后人赞誉。
以下是关于苏轼的一些典故:
1.吟诗赴宴
苏轼自小聪慧,才思敏捷,常常在宴会上吟诗作赋,留下许多佳话。
有一次,苏轼赴宴时,一位客人提议他以“一物”为题,吟出含有“一”字的七句诗句。
苏轼思索片刻,便脱口而出:“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不仅含有“一”字,还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有趣。
2.墨宝之争
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其价值连城。
有一次,乾隆皇帝想收藏这幅墨宝,便问苏轼的后代:“你能否写出一句有关《黄州寒食诗》的诗句?”后代答道:“黄州寒食诗中句,千古文章一梦中。
”乾隆听后非常高兴,便将《黄州寒食诗》赐给他。
3.豪放派诗人
苏轼是豪放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风格豪放、自然,意境深远。
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诗句被广泛传颂。
4.西湖醉月
苏轼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府,为西湖的美景所吸引,留下了许多赞
美西湖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中写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成为传世之作。
5.乌台诗案
苏轼在任时,因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合,被指诽谤朝政,被捕入狱。
后经多方营救,被贬至黄州。
此事被称为“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东坡肉
苏轼在黄州时,曾创作了一道名为“东坡肉”的菜肴。
这道菜选用五花肉,配以多种调料和香料炖制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如今,“东坡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名菜之一,深受人们喜爱。
7.雪堂讲学
苏轼晚年时,曾在阳关雪堂教授学生诗词、书法等技艺。
他的讲学方式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