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定州的典故

合集下载

苏轼与定州秧歌

苏轼与定州秧歌

苏轼亲自栽种的两棵槐树现存定州博物馆 内,称 “东坡双槐”。古槐东一棵,西一棵。
东者树根凸露,如巨大的龙爪匍甸于地,躯 干镂空成片块状,树根、躯干难分你我的纠缠 在一起。
躯干粗大,五六个人手连手不能合围。 西者躯干分裂成板条状的两部分,各向东 西,似两个老人负气背道而驰,中空,可 容纳一七八岁的小孩,可卧可立。
于是,他找到当地农民访谈,问他们可否试种水稻?那 人说:“多谢知州大人美意。种稻子当然很好,只是当地 既无稻种,又无种植技术,所以也就眼瞅着水田荒着了。” 苏轼说:“只要你们想种,我来想办法帮你们找稻种、教 你们种稻的技术!”农民听了十分高兴。
随后,苏轼便派专人从南方运来 稻种,并派专人向当地农民传授种 稻技术。。他还亲自到水田教农民 插秧技术,在苏轼等人的亲临指导 下,农民们学会了插秧、除草、稻 田管理,稻子长势良好,到了秋后 获得了大丰收。这可把定州当地农 民乐坏了,在金灿灿的稻田里,他 们不由地哼起插秧时的当地小调: “水上白鹤飞起,稻禾千里尽秧 歌。”
我们定州文化灿 烂,源远流长,涌 现了许多像苏轼这 样的名人,如:李 延年、刘琨、崔护、 刘禹锡、王森然、 张寒晖等等,这节 活动结束后我们搜 集一些他们和定州 的故事,比一比看 谁搜集的多。
下田巡访的苏轼听到这种插秧小调,不由被吸引,他凑到近旁, 仔细品味,那插秧歌像劳动号子。精通音律的苏轼,回到府里, 对那秧歌调还是念念不忘。于是他派人专门去搜集,记下了大量 的歌词和曲牌。苏轼亲自将词曲稍加整理后教人们传唱,形成了 “苏轼版”稻秧歌。当地老百姓十分喜欢苏轼版稻秧歌。开头人 们只是在田里唱,后来在地头搭台唱;开始只是唱小曲,后来编 成了秧歌剧。他们唱四时景色,唱十二月农活,唱乡土风俗人情, 也唱心中的喜怒哀乐,这秧歌于是越唱越响,越传越远。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3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 想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 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 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对比
人物
外貌
际遇
食疗秘方
麦门冬饮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 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有口腔保健、安 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 茯苓糕:《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 过食之尤佳。”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 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 雪羹汤 :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

苏轼“乌台诗案”,到底是因为哪首诗引起的?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台狱一百三十天的苏轼终于获释。

两个月以后,这位北宋最伟大文学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凄然离开汴京城。

震惊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就此告一段落。

乍一看去,这似乎就是个写诗招祸的事儿。

“苏轼哪首诗引发乌台诗案”的话题,也常被票友们津津乐道。

但细看来龙去脉,这事儿其实和写诗关系不大。

确切说,乌台诗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一个“不孝子”胡乱联想惹的祸。

当时苏轼刚刚调任湖州知府,按程序向朝廷上《湖州谢上任表》,却叫御史中丞李定“嗅”出了味道:这位李定大人是王安石的学生,曾因不守母丧遭世人诟病,却也因力挺“王安石变法”快速升迁。

苏轼与这“不孝子”,原本也无过节,但苏轼曾写文赞誉北宋孝子朱寿昌,心虚的李定却为此生出了“难不成在说我”的联想,竟就这么结了梁子。

于是这一次,趁着此时“王安石变法”正火热推进,一向对“变法”颇多意见的苏轼,又是几位朝中重臣的眼中钉。

李定就立刻上蹿下跳了,先是伙同舒亶、何正臣等同僚,卖力在宋神宗面前添油加醋,给苏轼扣上“托事以讽”“诋毁朝政”等大帽子。

蔡确王珪等宰执重臣也暗自“助力”,终于叫宋神宗下了御批,将苏轼从湖州押到京城下狱。

苏轼人生里最屈辱的一幕开始了:由于事先得到李定的“授意”,官差们来到湖州,就是直接进府衙抓捕苏轼,过程简直“如驱犬鸡”。

进入御史台狱后,苏轼又遭到了残暴的逼供审讯。

当时同样被囚御史台,与苏轼只有一墙之隔的北宋科学家苏颂,就亲耳听到了苏轼每天受审时遭到的辱骂,并以诗文记录了那凄然一幕:遥怜北户吴兴守,垢辱通宵不忍闻。

更叫后世读史者感到可耻的,却是李定们给苏轼定的罪名。

苏轼被捕入狱的由头是“托事以讽”,那么证据呢?李定们随即展开行动,把苏轼那些年的所有诗文全部翻烂,逐字酌句的“找证据”,乍一看去,真是很有“收获”。

比如苏轼的名诗《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以两棵桧树挺拔的风姿,来表达刚正不阿的人生追求。

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备遭磨难,经历了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

绍圣元年四月,御史虞策等人因袭李定之流制造“乌台诗案”的故伎,编造了苏轼起草的制诰、诏令中“语涉讥讪”“讥斥先朝”的罪名,对他加以弹劾,结果是苏轼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两职的称号被取消,罢免了他定州知州的官职,并将他贬往岭南边远地区。

当苏轼起身离开定州前往岭南时,一天行至襄邑(今河南睢县),突然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连绵不断的雨水把道路冲刷得泥泞不堪,苏轼一行人无法继续前行,于是他们临时决定留在襄邑躲风避雨。

苏轼站在窗前望着没有停歇之意的瓢泼大雨,突然灵感大发雅兴大作,他铺纸提笔,挥毫写下了他平生最称意绝爱的两篇文学作品《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二赋,借此抒发自己此时此刻的…隋…怀。

苏轼59岁在被贬途中所写的这幅《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被誉为苏轼遗墨之冠,是其晚年的书法佳作。

该卷用行书写成,字大如铜钱,全长306.3厘米,宽28.3厘米,全文共六百七十余言。

此二赋卷,章法似锦,韵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笔笔得心应手,字与字之间虽少见连笔,但运笔气韵贯通。

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

在宋代的书坛,苏轼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其行书、楷书得力于李邕、颜真卿和杨凝式,而能自成一家。

他的书法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后人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北宋四大家”。

现今尚能见到的苏轼真迹原本已不多了,像二赋卷这样长篇巨制的精品,更是实属罕见。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墨迹卷,是他传世的著名书法作品,其书风宽博大度,通篇淋漓酣畅,为历代文人学士所推崇。

当年的苏轼怎么也想不到,他在被贬途中即兴书写的这件二赋长卷,历经千年竟让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为之倾倒,光是乾隆皇帝在长卷上的题跋就有四处,另外长卷后还有金末元初人隆安(即今吉林农安)张孔孙,明代黄蒙、李东阳、王汉登、王世懋、王世贞、张孝思等诸位名人题跋及王世贞致陈从训书札。

苏东坡与临城的文化姻缘

苏东坡与临城的文化姻缘

苏东坡与临城的文化姻缘作者:苦茶来源:《当代人》2011年第10期临城,贬谪途中的短暂停靠北宋元祜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

6月,身为礼部尚书的他,面对朝堂上风起云涌的险恶局势,想到了退避,他上书哲宗皇帝赵煦,请求外任越州,“我顷三章乞越州,欲寻万壑看交流”。

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

赵煦,这个在太后羽翼之下压抑过久的青年,一旦主政,便要释放心中的宿怨。

他要尝尝一人说了算是个什么滋味,他早已对苏轼的说教厌倦至极:再说,苏轼这个老学究,曾经那么顽固地抵制新法,又是太后尊崇信任的“红人儿”。

理所当然地,先从他下手。

对苏轼老学士,赵煦不是不愿意外贬,而是不愿意他想去哪儿就让他去哪儿,就让他想得美吧!数日之后,苏轼被诏告“除知定州”。

赴任前交接期间,接二连三的变故,让苏轼身不可支。

先是46岁的妻子王闰之死了,一个月后,可倚重的高后又死了。

王闰之的逝去,倾覆了一个温暖的小家,而高后“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朝廷清明,人以为女中尧舜”,她的辞世,决定了一大批重臣的政治生涯。

苏轼是其中的一个。

金秋十月,苏轼定州上任。

在任期间,他整顿官风吏治,垦荒种麦,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还派人从南方买来稻种,向农民传授种稻技术。

但,在定州不及8个月,苏轼接到了二次被贬的诏书。

就在他励精图治,极力扭转定州乱象,而于定州实施的新政刚刚有些眉目之际,他再一次遭遇弹劾,“坐席未暖,召节已行”,“难进易退我不如”。

苏轼再一次感到无奈,新的一个贬谪地惠州,南国一个遥远之所在。

1094年闰4月,苏轼启程,从定州赶赴岭南,一路风餐露宿,鞍马劳顿。

路经邢台西北角的临城、内丘时,连阴几天的天气忽然转晴,他的心情一下子好起来。

西望太行,草木葱茏,冈峦俊秀。

他忽然想起昨年始赴定州时的情景,那时正值万木萧疏,连日大风沙,使那青青如黛、蜿蜒北去的太行,被黄沙无情掩盖,身边景物一片昏黄。

苏轼在心里感叹:这难道是一个祥瑞的征兆吗?想那韩退之从贬所北还,路经衡山,天气由阴转晴。

定州的名胜古迹介绍

定州的名胜古迹介绍

定州的名胜古迹介绍推荐文章亳州名胜古迹有哪些热度:郏县的名胜古迹有哪些热度:河北衡水的名胜古迹热度:浙江建德有什么名胜古迹热度:万源名胜古迹热度:定州市是河北省中部区域中心城市,河北省直管市,具有省辖市级社会经济管理权限。

下面店铺整理了定州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定州市名胜古迹介绍定州的名胜古迹1:定州塔中国宝塔之王&mdash;&mdash;定州塔,又称开元寺塔、料敌塔,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座砖质结构塔,此塔于1961年3月4日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塔建在开元寺塔内,故名“开元寺塔”,又名“开元宝塔”。

考定县志载,此塔为宋代所建。

宋真宗时,开元寺的和尚“会能”常到西竺(西域天竺)取经,得“舍利子”回来。

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皇帝诏“会能”建塔,把“舍利子”埋在塔底下石匣内(即金棺银椁)。

建塔工期从咸平四年(1001年)开始,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告成,前后共经历五十四年,工程浩大用材极多,有“砍尽嘉山(曲阳境内)木,修成定州塔”的传说。

塔身里外两层,如同母子环抱,中间有阶梯,四面盘旋一直到顶。

塔高十三级,实为十一层。

周围64步,座基周长127.65米。

高83.7米。

当时定州地处大宋北陲和辽国接壤。

在军事上用于了望契丹军情,故又名“料敌塔”。

因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月初八地震,自上至下裂缝二寸许,宝瓶摇落。

又光绪八年(1882)九月地震。

由于两次地震的影响,导致此塔东北角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六月崩塌。

由国家文化部拨修缮专款,目前刚刚修复竣工,正在拆除脚手架。

定州的名胜古迹2:定州贡院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目前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封建社会选拔秀才和贡生的考场,民间称为考棚。

自明朝以来,定州隶属真定府。

前后领(管辖)曲阳、新乐、无极、深泽等县。

每逢岁科文武两考,所居定州区域之考生,俱到真定府应试。

由于当时交通不变,往来甚难,故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由定州州牧王大年约乡绅数十人,提倡劝捐士民,创修定州贡院。

千古奇才苏东坡

千古奇才苏东坡

千古奇才苏东坡冀中职业学院赵瑞娟讲师前言:本讲稿是为冀中职业学院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子课题《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求化人育人之效》研究所进行的讲座底稿。

本稿内容结合我院地处定州,毗邻定州文庙的地理位置及文化内涵,全面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重点发掘了其为人、从政的崇高境界,启示人们学习苏轼的人生哲学。

冀中职业学院旁边的定州文庙里边,正对门口有两棵千年古槐,我们都知道那就是有名的东坡槐。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棵古树一棵遒劲如‚神龙‛,一棵葱郁如‚舞凤‛,因此又名‚龙凤双槐‛。

那么,苏轼苏东坡何时种下这两棵古树的呢?历史要追溯到九百年前(1093年),苏轼被贬到定州做知州,为纪念亡妻而种下了这两棵槐树。

从此与定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定州做了许多事情。

他在定州不仅种下了东坡槐,还建立了民兵组织,稳定了边防;发展生产,改善了民生;体恤民情,废除了苛捐杂税;创立定州秧歌,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还酿制了历史文化名酒——中山松醪酒,并配以赋文;留下了著名的雪浪石,赋予定州更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我们定州的荣幸。

今天我要讲的历史文化名人就是苏轼。

题目是《千古奇才苏东坡》。

说起苏轼,我们立刻就会联想到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很了解苏轼,理解苏轼。

比如,他文学艺术上的高深造诣;他人生经历的坎坷曲折;以及他荣辱不惊,超然达观的处世哲学。

今天,我想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我对苏轼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喜欢。

一.千古大家绝千古——苏轼的艺术才情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而千年的等待,到宋代才等来苏轼这样一个千古奇才,千百年后似乎也无人能达到他的高度。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

苏轼生于四川,为何会殁于常州,葬于河南苏轼生于四川眉山,死于江苏常州,却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三地互相之间相隔千里,苏轼也不曾在常州和汝州任职,何以会于这两个地方有如此深的交集?先说常州苏轼不曾在常州任过职,但他与常州神交已久。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殿试,苏轼进士及第,同科有八百余人高中,创北宋开国的记录,宋仁宗组织了一次浩大的琼林夜宴,宴请新举人。

苏轼在宴席上结识了常州府宜兴人蒋颍叔、单锡,及武进县胡宗夫,他们向苏轼介绍了常州,说常州河湖纵横,山川秀美,生活富足,是人间的世外桃源,劝说苏轼去常州定居,让苏轼十分向往,定下了卜居常州宜兴的“鸡黍之约”,这一段佳话在苏轼作的《次韵蒋颍叔》一诗中有记录: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

江上秋风无限浪,枕中春梦不多时。

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

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神交了十四年后,熙宁四年(1071),苏轼通判杭州的路上第一次途经常州,终于与常州相见了。

自此开始,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病逝于此,苏轼曾14次到常州,与常州生死相依30年。

任杭州通判期间,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蒋公裕等朋友,并实地领略过常州的湖光山色,感受到常州地肥水美,卜居常州的意愿便更强烈了。

元丰七年(1084),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终于收到了朝廷发来的迁汝州的调令,这是苏轼东山再起的起点。

从黄州赴汝州,苏轼先转道去筠州看了弟弟苏轼,游了庐山、石钟山,又到金陵看望了已经致仕的王安石,两位文坛巨人从此一笑泯恩仇,王安石还劝苏轼尽早置办田产,见《次荆公韵四绝》(其一):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许是常州太美,许是苏轼漂泊的心需要有一个归宿,多年的官场凶险和贬谪黄州,让苏轼认真地考虑了王安石的建议,“老境所迫,归计茫然,故所至求田间舍。

”(《与滕达道七十二首》其三十四)。

离开金陵后,苏轼专程去了常州,委托常州好友蒋公裕帮他置办田产,最后苏轼在阳羡(今宜兴)黄土村买了一个小田庄,“田在深山中,去市七十里,但便于亲情蒋君勾当尔”(《与王定国四十九首》其十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文学家。

他一生著述颇丰,涉及诗、词、赋、文、论等多个领域,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然而,苏轼的一段经历与定州的典故,却让人们对他的印象深刻。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在政治上饱受挫折和流放,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热爱文学的热情。

定州事件便是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定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保定市,当时是北宋边塞重镇。

苏轼被贬谪到这个地方,开始了他的定州岁月。

苏轼到达定州后,发现这里的百姓生活贫困,民不聊生。

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要改变定州的命运。

于是,他开始着手整顿定州的政务、教育和农业等方面的问题。

苏轼首先着手改善定州的农业产业。

他提倡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并亲自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种植。

他还建立了农业学堂,培养了一批农业专家,为定州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改善农业,苏轼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兴办学校,为定州的孩子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他还亲自担任教育机构的负责人,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积极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政务方面,苏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定州的政治环境。

他削减了官员的腐败行为,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使政府的运作更加高效和廉洁。

他还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定州的社会安定。

然而,苏轼的改革并不被所有人所认同。

有些官员对他的改革措施持怀疑态度,甚至公开反对。

他们认为苏轼的改革过于激进,不符合传统的政治方式。

加之一些势力的暗中阻挠,苏轼的改革遭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面临着困难和阻力,苏轼并没有放弃对定州的改革。

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推动改革的进程。

他通过宣讲和劝说,逐渐争取到了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他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了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激发了定州人民对改革的热情。

最终,苏轼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定州的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定州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政务的高效运作和廉洁作风,使定州成为了一个繁荣和谐的地方。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展示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风采。

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改变了定州的命运,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个典故也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就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看到了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的改革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苏轼与定州的典故,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