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配线通用工艺规范

合集下载

二次配线通用工艺规范.doc

二次配线通用工艺规范.doc

二次配线通用工艺规范编制:校对:审核:批准:发布日期:2014.1.1 实施日期:2014.1.1目录1. 执行标准和适应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32. 使用材料----------------------------------------33. 设备和工具--------------------------------------34. 通用工艺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5. 通用工艺要求图示------------------------------76. 电器安装原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7. 元件、器件、部件的制作及安装-------------------148. 二次线的制作及配线要求--------------------201.执行标准和适应范围:1.1 本工艺守则执行GB50171-2012标准、GB50150-2006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等。

1.2 本工艺守则适用于本公司各种成套开关设备产品中的二次配线工艺要求。

2.使用材料:铜芯聚氯乙烯单股线( B V)、铜芯聚氯乙烯多股线(BVR)、绕线管、扎带、铜接头(OT、U T、GT)、管状端子、线号管、色带、瓷质套管、黄腊管、纸胶带;普通端子、试验端子、标示端子、终端固定件、普通短接片、试验短接片、隔板、试验端板、普通端板、标码条;二次插座、小母线座、安装导轨;接地标示、内外标签等等。

3.设备和工具:3.1 设备:线号专用电脑打印机、下线机、端子压着机等。

3.2 工具:斜口钳、尖嘴钳、扁嘴钳、老虎钳、冷压钳、剥线钳、剪刀、螺丝刀、扳手、电烙铁、焊锡、焊锡膏、卷尺、万用表等等4.通用工艺要求:4.1 配线排列应布局合理、横平竖直、曲弯美观一致,接线正确、牢固。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1、适用范围本工艺适用于本厂生产的高、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等辅助回路的配线。

2、辅助回路的配线工艺要求2.1用于连接辅助回路的导线,一律采用BV、BVR型铜芯塑料绝缘线(下文简称导线)2.2选用辅助回路的导线时,其最小截面为1.5平方毫米,连接电子器件的小电流,低电平电路时,允许采用小于1.5平方毫米的导线。

但不论采用那种导线,都不得采用虎钳、钢丝钳等强行拉直,以免改变导线截面、强度等指标。

2.4辅助回路行线时,其色法的规定应参照GB2681国家标准,设备内部敷设用黑色,安全用接地线用黄绿双色线。

2.3所选用的导线绝缘层不得有褪色老化等现象,导线在弯曲敷设后,绝缘层不允许开裂及操作。

2.5辅助回路导线的配置应做到牢固可靠,横平竖直,层次分明,整齐美观,便于维修,除必要的弯曲敷设处,不准歪斜、扭曲。

2.6辅助回路的导线上端裸露部分之间及导线上端裸露部分与金属骨架的电器间隙不小于6~10毫米,爬电距离不小于8-12.5㎜(GB7251 6.1.2.1 表2)2.7辅助回路的导线及线束,不准在导电部件上敷设,也不准直接敷设在金属铁板上,导线及线束穿插越金属孔时应在金属孔上装绝缘套或在导线及线束上缠绕塑料带或套塑料管,但不允许从母线相间或安装孔中穿越,导线及线束在敷设途中如遇金属障碍应加以弯曲越过,中间保持4毫米以上距离。

2.8门与柜体之间的连接线俗称过门线,过门线必须采用BVR型铜芯塑料软线,过门线要留有足够的长度,一般能使门顺利打开关大于90°,过时装店线在开门过程中不擦门框、过门线线束要用塑料带或缠线管紧密包扎,以防松散,连接线束的两端要有固定点。

2.9辅助回路的线束或单线的固定,可采用两种方法:2.9.1在线束上包塑料带后用铝皮夹(钢精扎头)固定(或用BV型1.5平方毫米塑料绝缘线固定)要求包扎紧密,固定牢固,固定间距、横间距离不得大于120毫米,纵向距离不得大于150毫米。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1.合用范畴本工艺守则合用于高下压开关设备旳二次配线加工过程。

2.材料2.1.导线、塑料蛇皮软管,多种规格线槽、标记套、标号、烫印色带。

2.2.松香焊锡丝,OT、UT、IT铜制冷压接线端头。

2.3. 0.5~2.0mm厚铝质名牌、符号牌, 不干胶题名片、彩色胶纸, 标牌用钉,十字槽球面圆柱头螺钉。

3.工具3.1.烫号机、剪刀、手动挤压钳、液压钳。

3.2.手枪钻、圆头锤、划针(铅笔)、尖冲、钢板尺。

3.3.十字形螺丝刀、板手、钢卷尺、螺丝刀、剥线钳、钢丝钳、圆头钳、斜口钳、尖嘴钳、剪刀、电路铁、活动板手、套筒板手、通灯或万用表。

4.工艺准备4.1.按图样规定检查将配线旳电器元件与否合格完好,如发现元件表面有碎裂、生锈、发霉等质量问题旳应及时解决或更换合格元件。

4.2.按图样列出标号头明细表。

多回路接线时,相似回路则在元件编号前加回路编号。

4.3.领取并检查多种标牌、标签框、题名片及不干胶彩纸旳规格与否与设计规定相符。

4.4.掌握配接旳工艺规程,措施和注意事项。

4.5.安排好配线场地,涉及配线位置。

4.6.准备好配线所需工具,并安放在使用最以便旳位置。

4.7.所有电器元件均用不干胶纸标签按照布置圈标上清晰对旳旳零件代号和编号,一般可直接牢固地粘贴在屏后接近该元件安装位置上方或周边其他较明显旳地方,标签粘贴应整洁一致。

4.8.必须看清图样规定和设备符号与否与实物相符合,并按电器元件旳装配位置旳接点,考虑合适旳线路途径和走法。

4.9.根据图样规定,辨认一次回路和二次回路,并选用其导线规格,二次回路旳导线,对于单股铜线不不不小于1.5mm2,对于多股铜导线不不不小于1.0mm2,连接电器子器件旳低电平小电流电路容许采用不不小于1.0mm2截面旳铜导线。

出国产品应采用镀锡铜芯导线,规格按设计定。

4.10.按线路途径量线,对旳落料,且两端做好记号或套上标记套,即按配线途径进行配接,行线做到“平”、“齐”、“牢”旳规定。

成套电气设备二次线制作工艺规范_何明芬

成套电气设备二次线制作工艺规范_何明芬
1 工艺要求
1)配线应排列整齐,接线正确,牢固美观,与图 样一致。二次配线的线束不应直接在铁板或导电部件上 敷设,必须腾空 3~5 mm 可装入行线槽内。对电子元 件回路或其他弱电装置回路采用锡焊连接时,在满足载 流量和电压降及足够机械强度的情况下,可使用较小截 面的绝缘导线一般为 0.5 mm2 导线。
3 所示并在一起用扁嘴钳夹紧敲平。④线束固定:用线
夹将圆束线或扁束子线固定悬
挂于屏里,使之与屏体保持
3~5 mm 距离。在屏体骨架或
底板适当位置设置线夹,除特
殊要求外,线夹间横向距离不 超过 300 mm,纵向距离不超
图 2
过 400 mm,线夹与线束之间,必须包缠 3~4层宽20 mm
的聚乙烯绝缘塑料带,紧固后线束不得晃动,并不能损
10
20 20 40
19)所有元件不接线的端子都需配齐螺钉、螺母、 垫圈并拧紧。
3 质量检查
1)按图样用对线灯检查二次回路线是否正确,标 号套是否清晰,有无反套。
2)行线是否横平竖直,正确牢固,整齐美观。 3)接线头螺钉是否有松动现象。 4)二次线对地绝缘电阻在相对湿度为 85%,环境温 度为 20 ± 5°时,用 500V 兆欧表测量,应大于 2 MΩ。
5)导线穿过金属底板时,底板上应加装橡胶垫圈 或其他绝缘套管。二次回路的连接件均应采用铜质制 品,绝缘件应采用自熄性阻燃材料。
6)二次线所有紧固螺钉拧紧后螺纹露出螺母 2~8 牙,所有螺钉不得有滑牙。装有电器可开启的门应以软 铜线与接地金属架可靠接地为前提,二次回路接地应设 专用螺栓。
7)已定型的批量产品,二次布线应一致,可采用 木模板配线,同批量产品的材料色泽力求相同。
扎时应根据线束的大小选用适当规格的塑料缠绕管。缠

二次配线工艺

二次配线工艺

二次配线工艺规程适用范围:适用于高低压开关柜、动力箱和三箱(配电箱、计量箱、端子箱)的二次配线。

2二次回路绝缘导线和电缆的一般要求:2.1二次回路绝缘导线和控制电缆的工作电压不应低于500V。

2.2测量、控制、保护回路除断路器电磁合闸线圈外,应采用铜芯控制电缆和绝缘导线,在其它情况下,当所有室内设备、仪表和端子上装有专用于连接铝芯的电缆和绝缘导线。

2.3按机械强度要求,采用的电缆芯或绝缘导线最小截面为:连接强电端子的铜线不小于1.5mm2;铝线不应小于2.5mm2;连接于弱电端子的、运动装置使用的铜芯电缆直径不应小于0.5 mm2。

2.4绝缘导线和电缆芯截面的选择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 电流回路:电流测量回路应保证表计工作在规定的准确度范围内,保护回路应保证电流互感器工作在10%误差范围内。

b) 电压回路:由电压互感器到计费用电表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0.5%额定电压,在正常负荷下,电压互感器到测量仪表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1~3%,当全部保护装置和仪表工作(即电压互感器负荷最大)时,电压互感器到保护和自动屏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3%。

c) 控制回路:在正常最大负荷时,控制母线至各设备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10%。

d) 绝缘导线和电缆可能受到油浸的地方,应采用耐油绝缘导线和电缆。

3屏内的接线要求:3.1屏的内部连接导线,一般采用塑料绝缘铜芯导线。

3.2安装在干燥房间里的屏,其内部接线可采用无防护层的绝缘导线,该导线能在表面经防腐处理的金属屏上直接敷设。

3.3屏内同一安装单位各设备之间的连线,一般不经过端子排。

3.4接到端子和设备上的绝缘导线和电缆应有标记。

4工艺准备4.1看懂图纸、标准、仔细考虑布线方案。

4.2根据任务性质和产品技术要求,领用与图纸要求相符合的导线品种。

4.3领取按需要数量的安装零件,如接线板夹、压板、紧固件等。

4.4核对二次回路的电器元件是否备齐,型号规格是否相符。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二次配线工艺守则

特殊情况按相应工程的技术要求选择导线颜色和截面
积。
5.3 剥线
绝缘导线应用剥线钳剥去绝缘层;剥线时导线规格和
钳子应适配,线芯不应有伤痕。 剥线钳在剥绝缘层时必须注意钳口的方向。 剥线长度应与接线端头颈部长度相等。 弯圈接线时剥线长度按螺钉直径确定。
5.4弯圈接线 凡在接线端上用螺钉直 接紧固导线时,其连接 导线(BV)必须先弯圆圈 (瓦形压板,圆形接线 器件除外)。 弯圆圈的导线必须先套 上线号管,然后用圆嘴 钳子按顺时针方向弯圆 圈,圆圈内径比接线螺 钉直径大0.5—1mm。 圆圈距线号管应有2mm 左右的空隙。
5.10端子排的安装及接线
端子排的首尾两端必须装有固定器固定。 端子排只能竖放或横放,为了接线方便,放置时可单排、

多排装设。多排装设时,每排应呈阶梯状安装,以利于操 作。 电流试验端子、熔断器端子、空气开关的进出线方向应遵 循上进下出、左进右出、里进外出的原则。 每个端子的接线端最多只允许接两根导线。 导线接至端子排弯曲接线时,尽量保证导线弯曲弧度一致, 确保导线外观整齐,美观; 端子板不得有损坏、污垢,其固定应牢靠。每组端子板前 端应有标识端子并标明其顺序编号或功能内容; 每节端子上均有与图一致的端子顺序号,便于检查和维护。 接线端子应与导线截面匹配,不应使用小端子配大截面导 线。
5.5 接线端头的压接处理

接线端头采用普通 型和预绝缘型以及 管状预绝缘型。
接线端头采用压钳 压接。


接线端头的压接处 理注意事项:
1.靠近压接端头颈部接缝 处压接;压接工具凸起 部位对准压接端头接缝 处。 2.压痕应在颈部接缝的正 中央。 3.确保线芯全部套入接线 端头颈部内。

作业指导书-二次配线工艺(精)

作业指导书-二次配线工艺(精)

二次配线工艺A/0 TH/GY07 1 适用范围:适用于开关设备等二次配线。

2 二次回路绝缘导线和电缆的一般要求:2.1二次回路绝缘导线和控制电缆的工作电压不应低于 500V 。

2.2测量、控制、保护回路除断路器电磁合闸线圈外,应采用铜芯控制电缆和绝缘导线,在其它情况下,当所有室内设备、仪表和端子上装有专用于连接铝芯的电缆和绝缘导线。

2.3按机械强度要求,采用的电缆芯或绝缘导线最小截面为:连接强电端子的铜线不小于 1.5mm 2;铝线不应小于 2.5mm 2;连接于弱电端子的、运动装置使用的铜芯电缆直径不应小于 0.5 mm2。

2.4绝缘导线和电缆芯截面的选择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 电流回路:电流测量回路应保证表计工作在规定的准确度范围内,保护回路应保证电流互感器工作在 10%误差范围内。

b 电压回路:由电压互感器到计费用电表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 0.5%额定电压, 在正常负荷下, 电压互感器到测量仪表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 1~3%,当全部保护装置和仪表工作(即电压互感器负荷最大时, 电压互感器到保护和自动屏的电压损失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 3%。

c 控制回路:在正常最大负荷时, 控制母线至各设备的电压损失, 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 10%。

d 绝缘导线和电缆可能受到油浸的地方, 应采用耐油绝缘导线和电缆。

3 屏内的接线要求:3.1屏的内部连接导线,一般采用塑料绝缘铜芯导线。

3.2安装在干燥房间里的屏, 其内部接线可采用无防护层的绝缘导线, 该导线能在表面经防腐处理的金属屏上直接敷设。

3.3屏内同一安装单位各设备之间的连线,一般不经过端子排。

3.4接到端子和设备上的绝缘导线和电缆应有标记。

4 工艺准备4.1看懂图纸、标准、仔细考虑布线方案。

4.2根据任务性质和产品技术要求,领用与图纸要求相符合的导线品种。

4.3领取按需要数量的安装零件,如接线板夹、压板、紧固件等。

4.4核对二次回路的电器元件是否备齐,型号规格是否相符。

二次配线通用工艺规范

二次配线通用工艺规范

二次配线通用工艺规范编制:校对:审核:批准:发布日期:2014.1.1 实施日期:2014.1.1目录1.执行标准和适应范围--------------------32.使用材料----------------------------------------33.设备和工具--------------------------------------34.通用工艺要求-------------------------35.通用工艺要求图示------------------------------76.电器安装原则--------------------------127.元件、器件、部件的制作及安装-------------------148.二次线的制作及配线要求--------------------201.执行标准和适应范围:1.1本工艺守则执行GB50171-2012标准、GB50150-2006标准及其他相关标准等。

1.2本工艺守则适用于本公司各种成套开关设备产品中的二次配线工艺要求。

2.使用材料:铜芯聚氯乙烯单股线(BV)、铜芯聚氯乙烯多股线(BVR)、绕线管、扎带、铜接头(OT、UT、GT)、管状端子、线号管、色带、瓷质套管、黄腊管、纸胶带;普通端子、试验端子、标示端子、终端固定件、普通短接片、试验短接片、隔板、试验端板、普通端板、标码条;二次插座、小母线座、安装导轨;接地标示、内外标签等等。

3.设备和工具:3.1 设备:线号专用电脑打印机、下线机、端子压着机等。

3.2 工具:斜口钳、尖嘴钳、扁嘴钳、老虎钳、冷压钳、剥线钳、剪刀、螺丝刀、扳手、电烙铁、焊锡、焊锡膏、卷尺、万用表等等4.通用工艺要求:4.1 配线排列应布局合理、横平竖直、曲弯美观一致,接线正确、牢固。

4.2 采用成束捆扎行线的布置方法,行线、布线时应将较长导线放在线束上面,分支线从后面或侧面分出,紧固线束的夹具应结实、可靠,不应损伤导线的外绝缘,禁止用金属等易破坏绝缘的材料捆扎线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9电力仪表的接线:
5.10一排按钮、信号灯接线:
5.11转换开关接线:
6.电器安装原则;
6.1验收检查:
6.1.1包装和密封应良好。
6.1.2技术文件应齐全,并有装箱清单。
6.1.3按装箱清单清点,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附件、备件应齐全。
6.1.4按要求做外观检查;外壳、漆层、手柄,应无损伤或变形;内部仪表、瓷件、胶木电器,应无裂纹或伤痕;螺丝应拧紧。
表1
管形电阻发热功率为额定不同百分比时
7.5~15W
25~200W
≤30%
≤50%
≤30%
≤50%
选用BV、BVR导线剥去的绝缘长度(mm)
10
20
20
40
4.26长期带电发热元件安装位置应靠上方,按其功率大小与周围元件及导线束距离应不小于20mm。
4.27二次接线与高低压导体之间的电气绝缘距离见表2
4.3导线线束转弯处应有圆弧过度,其弯曲半径不得小于线束外径的
两倍,以免应力集中。线束应有线夹或固定夹固定,以免受振动和冲击造成破坏.硬导线接线端应弯成U形缓冲环。
4.4所选导线截面必须满足长期允许负荷的额定电流值。
4.5导线在通过柜体板件的孔、边等断面处,需用护线套保护,以免破坏导线绝缘。
4.6每批工程二次走线的接线形式必须一致;同批量产品材料色泽应力求相同。
4.12柜内电流回路配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2、标称电压不低于450/750V的铜芯绝缘导线,接地回路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2黄绿双色导线,其他回路导线截面不应小于1.5mm2.。
4.13导线用于连接门上的电器、控制台板等可动部位时,应采用多股软导线,敷设长度应有适当裕度;线束应有外套塑料缠绕管保护;在可动部分两端应固定牢固。
7.4.4带电显示器,、仪表、微机保护等的安装,用安装说明书的方法进行安装。
7.4.5标签及标签框的安装:门上所装标签要卡入标签框内,大小合适,平整且不受外力,标签颜色要求一致,字体统一工整,不允许用变质或有损伤的标签和标签框。
7.5门屏上的配线应将其固定在屏板上,不允许线束自由悬空,并预留相应长度,以保证门在90°内开启方便;门的范围在90度和145度之间,预留长度要避免太长和太短。
额定绝缘电压(V)
不同额定工作电流下的电气间隙(mm)
不同额定工作电流下的爬电距离(mm)
≤63A
≥63A
≤63A
≥63A
≤60
3
5
3
5
60≤V≤300
5
6
6
8
300≤V≤500
8
10
10
12
6.2.3实现电气连接后,在标准规定试验条件下,不同回路之间、导电部分与地(金属外壳)之间应能承受交流工频耐试验电压,频率
4.16装有电器的可开启的门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4mm2且端部压接有终端附件的多股软铜导线与接地的金属构架可靠连接。
4.17柜体接地应牢固可靠,标识应明显。
4.18柜内二次回路接地应设接地铜排,接地铜排的截面积不小于100mm2,接地铜排上应预留接地螺栓孔,螺栓孔的数量应满足接地线接地的需要,柜内接地线应采用不小于50mm2的带绝缘铜导线或铜缆与接地网连接,接地网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5.通用工艺要求图示:
5.1布线方式:仪表门上的布线原则是只有单排仪表时,布线走仪表下边,有双排仪表时,布线走两排仪表中间。多排仪表时,布线也照此原则进行。
5.2导线采取压接时,必须用专用冷压钳压接,压凹深度应不低于0.15mm,以确保电气性能和力学性能;也不能过大,否则会造成连接破坏;并且要保证导线成束,使全部导线插入接线头内。良好压接接头的要求是:压痕清晰可见并在导线于压接端头的轴线上,导线伸出压接接头套管0.5-1.5mm,绝缘层与压接端头套管尾端有0.5-1.5mm的过度间隙。严禁用斜口钳、钳子等工具压接。
16
85
110
UK16N(85A)
80 KVA
115 A
25
110
150
UK35N(150)
100KVA
144 A
35
140
180
UK35N(150A)
7.9端子排的接线:
7.9.1各端子排的引出线长为100mm,导线弯曲圆弧直径为Φ30mm;
ATS-RTK
短接片
FB1 10-6
FB1 10-12
FB1 10-6
FB 10-RTK/S
隔片
TS-K
TS-K
TS-KK 3
TS-RTK
终端固定件
E/UK
标示端子
ES/KMK3
标码条
ZB6,ZB8,LGS:横向、连号
(注:每10号为一组,起止号按工程计划定。)
仪表箱内端子排元件排序:
终端固定件
试验端子
4.7导线与电器元件间应采用螺栓连接、插接、焊接或压接等,均应牢固可靠。
4.8电缆芯线和所配导线的端部均应标明其回路编号,编号应正确,字迹应清晰,不易脱色,字迹排列应便于阅读。
4.9柜内的导线不应有接头,芯线应无损伤。
4.10多股导线与端子,设备连接应压终端附件。
4.11每个接线端子的每侧接线宜为1根,不得超过2根;螺栓连接端子接两根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
7.4.2信号灯的安装:安装信号灯前应仔细对照图纸,将信号灯的型号、颜色(合闸红色、分闸绿色、储能黄色)、安装位置搞清楚后,
方可进行安装。安装时先把信号灯上的紧固环卸掉,然后信号灯装入面板孔内。让紧固环旋转最大限度,再调节信号灯另一调节固圈。要
求信号灯紧固牢靠。
7.4.3按钮的安装:按钮的安装方法和信号灯相同。按钮颜色(合闸绿色、分闸红色)。
3.设备和工具:
3.1设备:线号专用电脑打印机、下线机、端子压着机等。
3.2工具:斜口钳、尖嘴钳、扁嘴钳、老虎钳、冷压钳、剥线钳、剪刀、螺丝刀、扳手、电烙铁、焊锡、焊锡膏、卷尺、万用表等等
4.通用工艺要求:
4.1配线排列应布局合理、横平竖直、曲弯美观一致,接线正确、牢固。
4.2采用成束捆扎行线的布置方法,行线、布线时应将较长导线放在线束上面,分支线从后面或侧面分出,紧固线束的夹具应结实、可靠,不应损伤导线的外绝缘,禁止用金属等易破坏绝缘的材料捆扎线束。
1.执行标准和适应范围--------------------3
2.使用材料----------------------------------------3
3.设备和工具--------------------------------------3
4.通用工艺要求-------------------------3
4.19柜子装置的接地端子连接线、电缆铠装及屏蔽接地线应用黄绿绝缘多股接地铜导线与接地排相连。
4.20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中性点应分别一点接地,接地线截面不应小于4mm2,且不得与其他回路接地线压在同一接线鼻子内。
4.21各门的水平接线根数较少不易走直,绑线时可加一根4mm2的硬导线予以加强。
4.22单股导线中间不允许有接头。采用单股硬导线直接连接时,根据实际需要长度,用剥线钳去皮,用园咀钳打圈,打圈后导线内径应比固定螺钉直径大0.5mm;用螺钉固定时导线圈上下部位应加装平垫
5.通用工艺要求图示------------------------------7
6.电器安装原则--------------------------12
7.元件、器件、部件的制作及安装-------------------14
8.二次线的制作及配线要求--------------------20
1.执行标准和适应范围:
6.1.5安装前的保管期限,应不大于一年。
6.1.6电器设备固定时,不得使电气内部受额外应力。
6.1.7实现电气连接的回路应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6.1.8电气连接件应有一定的防腐性能和阻燃性能。
6.2电器安装技术要求:
6.2.1实现电气连接后的接触电阻应符合技术要求,一般情况下不应大于10mΩ。
6.2.2实现电气连接后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国家标准。
4.14柜内的电缆及芯线应符合下列规定:电缆、导线不应有中间接
头,必要时,接头应接触良好、牢固,不承受机械拉力,并应保证原有的绝缘水平;电缆应排列整齐、编号清晰、避免交叉、固定牢固,不得使所接的端子承受机械应力;单股芯线弯圈接线时,其弯线方向应与螺栓紧固方向一致。
4.15二次线所有紧固螺钉拧紧后螺纹露出螺帽1-5个螺距,以2-3个螺距为宜,所有螺钉不得有滑丝现象。
50Hz,历时1分钟下,而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6.2.4实现电气连接后,各回路之间、导电部分与地之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300MΩ。
7.元件、器件、部件的制作及安装:
7.1安装元器件时,注意不要把面板上的漆碰掉。
7.2元件门的制作:把需要布置在元件门上的元件按有关工艺要求进行布置安装,按照布线要求进行布线。第一排的顺序从左到右是温控器、交流空开、直流空开、熔断器、保险、端子等。如果两排以上,其顺序是由下而上。
1
2
4
……
普通端子
1
2
3
……
终端固定件
终端固定件
……
97
98
99
110
111
……
终端固定件
站用变柜常用变压器接线线径及端子选用表
站变容量
导线截面
(mm2)
长期允许导通电流(A)
端子型号
(额定电流)
端子
厂家
额定电流
铝芯
铜芯
30 KVA
43 A
10
62
85
UK10N(65A)
菲尼
克斯
50 KVA
72 A
5.3横放斜装端子排接线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