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2023年最新的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3篇

2023年最新的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3篇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3篇关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翻译赏析(1)清明时节雨纷纷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气温转暖,万物萌发,让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因此叫做清明。
自古以来,人们常在自己亲人的坟上种点树木作为纪念。
每年到春日清明,人们为亲人上坟,又叫扫墓,带去食物供养,并整修坟墓周围,久之,便成为清明祭扫风俗。
2023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
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
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折柳戴帽的习惯,相传始于唐朝: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渭戴之可免万毒。
”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
这就是清明指数的起源。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2023年'2023清明'休假哪几天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2023清明'休假哪几天整理'2023清明'休假哪几天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下面是我整理的2023清明休假哪几天,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2023清明休假哪几天1、清明节法定假日时间为一天,但一般状况下,国家在对放假时间进行支配的时候,会将节假日前后的周末时间进行调整,所以清明节经过调休一共会有连续三天的假期。
2、法律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方法》其次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是我国历史最绵长的一个传统节日,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脚印了。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好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春游、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由于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与一些体育活动,以熬炼身体。
清明节传统习俗:扫墓祭祖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就是清明扫墓的悲凉心情。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祀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渐渐被忘却,但是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则始终流传下来,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扫墓时人们多会在墓前放一束鲜花,以表对先人的敬重。
清明节传统习俗:插柳清明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户下压一根六条。
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
初五日是清明节,民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各种风俗习惯。
下面将
详细介绍清明节的来历。
一、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古代。
相传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即公元前
770年至前476年之间。
清明节最初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后来演变
为纪念先贤和忠烈祭奠烈士的节日。
二、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1. 扫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墓地的重要日子,许多家庭会在这天
扫墓,祭拜故人。
2. 踏青: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适宜,许多人会选择出门踏青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生机。
3. 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种风俗是在清明节时插柳,寓意着生机
勃勃,带来好运。
4. 玩风筝: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的风俗活动,小朋友们也会在这一
天纷纷放飞风筝。
三、清明节的意义
1. 祭祖: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祭祀祖先的节日,表达对故人的尊重
和缅怀之情。
2. 缅怀烈士:清明节也是缅怀英烈、纪念历史和祭奠烈士的日子,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3. 祈福平安:人们在清明节还会祈求风调雨顺,家庭平安,生活幸福。
四、清明节的变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的风俗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更注重生活质量和节日休闲,清明节也成为了一个与亲友团聚、放松心情的节日。
总而言之,清明节既是传统的祭祖节日,又是缅怀先烈的日子,更是一个与家人相聚,感受自然和美好的春光的节日。
愿我们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珍惜现在,缅怀过去,展望未来。
祝大家清明节快乐!。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24年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2024年引言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或阳历4月4日左右,在中国乃至华人社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有关清明节的日期在农历和阳历之间存在一定的变动性,而2024年的清明节则落在阳历的4月4日。
清明节的由来与意义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
古人把清明节作为春天开始的标志,也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传统意义,被认为是祭祀先人和缅怀逝去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是融合了多种传统习俗的节日,其中包括祭祀祖先、扫墓、踏青等。
人们在这一天会亲自到坟墓前祭扫,献上鲜花、食品和饮品,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怀念之情。
此外,清明节也是春游的好时机,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个节日前后外出踏青,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清明节的习俗与活动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烧纸、燃香、敬献食品,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同时,还会整理墓地,清除杂草,焚烧纸钱,以供祖先在地下使用。
扫墓扫墓是清明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
人们会亲自到墓地,清理墓碑周围的杂草,并将墓地打扫得干净整洁。
一些人还会在坟墓前倾泻葡萄酒、散播五谷杂粮,以祈求祖先的保佑和丰收。
踏青郊游在清明节期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机。
人们会结伴而行,走进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
一些地方会举办各种户外活动,如放风筝、划船、登山等,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和感受春天的气息。
食用清明食品清明节还有一系列特色的食品,如清明团、青团、蒸饺等。
这些食品有着特殊的寓意和传统背景,人们在节日里享用这些美食,也是为了纪念和怀念祖先。
清明节在不同地区的变化虽然清明节在整个华人世界都有庆祝,但是各地对于这个节日的庆祝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中国的南方地区,如江南地区,在清明节期间气温逐渐回暖,植物开始抽芽,人们会更加注重踏青郊游的活动。
而北方地区,由于气候较冷,人们更多地将清明节视为祭祖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5篇)清明节的传说故事1清明节故事相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於取得天下。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N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N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传说:介子推传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成为节日的节气,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代的晋国,晋献公的几个儿子为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国外十九年。
晋国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舍命相随,在重耳最危难的时刻曾割股奉君。
君臣一起经常讨论救国、治国方略,关系融洽。
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将来能做国君,一定重报介公之恩。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打回晋国,当上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复国之后,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却没有给经常提意见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赏赐的东西。
2024年清明节旅行攻略,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

2024年清明节旅行攻略,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清明节的意义与传统习俗每年的4月4日至6日,我们都会迎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汇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奠祖先、扫墓、踏青等,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旅行时机。
在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清明节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山水之美,还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清明节的起源与意义清明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的时候。
在古代,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在墓地中存在,并期望通过祭祀祖先来缓解他们的痛苦并祈福家族的好运。
因此,清明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节日,代表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同时,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
这个名字来源于古代人们在这一天外出郊游、踏青的习俗。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清明节正好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天气宜人,人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气息。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除了祭祀祖先和踏青外,清明节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
扫墓祭祀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祭祀与扫墓的仪式。
他们会为祖先献上鲜花、烧香,清理墓地,并且祈福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与健康。
垒墓土另一个在清明节常见的习俗是垒墓土。
人们会使用黄土或其他适合种植的土壤堆积在坟墓周围,这象征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关爱。
踏青郊游在清明节期间,许多人会选择离开城市,到郊外踏青游玩。
这是人们欢度春天的好时机,无论是走近大自然还是感受悠闲的农村生活,都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
吃清明粿清明节还有一个特别的食俗,就是吃清明粿。
清明粿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甜点,形状像一个小葫芦,寓意着祈求好运和平安。
吃清明粿已经成为人们庆祝和纪念清明节的传统。
清明节旅行的理由和盛行趋势在过去,人们通常会选择在清明节期间回乡扫墓或与家人团聚。
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节旅行越来越受欢迎。
以下是清明节旅行变得盛行的一些理由和趋势。
改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去旅行。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
《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传统习俗三: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五: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
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传统习俗六: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传统习俗七: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2023年清明节是哪一天(放假)整理

2023年清明节是哪一天(放假)整理2023清明节是哪一天(放假)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之一,那么2023清明节是哪一天?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2023清明节是哪一天(放假),以供大家参考!2023清明节是哪一天2023年清明的时间为:2023年清明是公历2023年4月5日9点7分2023年清明放假时间:4月5日当天1天;2023年高速免费详细时间:4月5日0:00-4月5日24:00。
清明节由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上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慢慢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季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每年都一样吗?不少人都特别奇怪,为什么清明的时间不都是不都是4月5日,也有4月4日,还有4月6日,莫非每年的清明都不一样吗?清明节是惟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一般会消失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中的一天,它的日期不是根据时间,而是根据太阳黄经来进行计算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65天,地球的公转运行线路就称为黄道。
黄经是黄道上的经度度量坐标。
按天文学惯例,太阳黄经以春分点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360度。
古人把太阳黄经的360度划分成24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
两个节气间相隔日数为15天左右,全年即有二十四节气。
清明节气时,地球公转到达太阳黄经15度位置。
但是由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不肯定是严格的365天,所以在节气的划分上也可能消失日期不固定的现象。
一般状况下,每年春分后15天左右即为清明,详细日期前后变动不超过三天。
清明的诗句清明唐·杜牧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闾门即事唐·张继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节有多少年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
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
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
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
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
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
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
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
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
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
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
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
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
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
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
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
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
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
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
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
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
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
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看了清明节有多少年的历史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