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中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经验和体会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经验和体会【摘要】目的:介绍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经验和体会。
方法:应用腹腔镜、自制的带线缝针和体外缝合体外打结技术为500 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总结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 例复发,治愈率99.8 % ,复发率0.2 % ,1 例患者脐缘小切口大网膜突出,无血肿、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安全、有效、简单、快捷、损伤小、疤痕细微,比传统的高位结扎术优越。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roduce laparoscopic herniotomy for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 in children. Methods Five hundred children with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s were treated using laparoscopic instruments , a special needle and a technique of extraabdominal suture and high ligation of the hernia sac. The clinical data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Hernias recurred in 1 cases. The cure rate of this group was 99.8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0.2 %for the patients with a followup from one week to two years. Omentocele at umbilical incision was discovered in 1 cases. No hematoma , no bleeding and no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this group.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s in children using the laparoscopic technique is simple , safe , effective , and quick ,with least injury and scar. The advantages are greater than those with open techniques.为比较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比应用传统开放性手术方法的优势, 我们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00例, 现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腹腔镜在小儿腹股沟疝中的应用【摘要】目的实施腹腔镜单纯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方法分析已完成的26例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时间15~45min,手术顺利,无出血,无手术及腹腔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术后6h下床,3~4d出院。
结论腹腔镜单纯内环口关闭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痛苦小,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极低的特点。
【关键词】腹腔镜单纯内环口关闭术小儿腹股沟疝我院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开展了26例腹腔镜单纯的内环口关闭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现具体分析如下:1 临床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6例小儿腹股沟疝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10岁,病程4月~3年,右侧疝17例,左侧疝6例,双侧疝3例,术前检查正常,无合并疾病,抗生素术前后各应用1次。
1.2 手术方法体位:头低脚高位,臀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脐下1cm切口,吊钳悬吊提起,Veress针盲穿造气腹满意,置入10mmTrocar,置入30°镜,平脐5mm穿刺置入Trocar,观察内环口情况及重要解剖标志,如腹壁下动脉、精索,于腹壁外相当于内环口处用带2—0可吸收线的20号空针头穿刺行内环口内侧腹膜缝合,线留于腹腔内,拔出针头,疝气针从腹壁外穿刺行内环口外侧腹膜缝合,带出线收紧打结,线结置于皮下,检查无误,放进腹腔内CO2气体,检查阴囊内无积气及青紫缝合各穿刺孔,术毕。
2 结果26例均治愈,手术时间15~40min,疼痛感不到6h,住院天数3~4d,无一例并发症出现,随访3月~2.5年,无复发。
3 讨论小儿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发生与鞘状突有关[1],治疗方法通常采用传统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所谓高位结扎解剖上应达到内环口,术中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小儿的腹肌在发育中逐渐强化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效果,无需施行修补术[2]。
国外1992年Lobe开展了腹腔镜的应用,传统手术可能发生切口感染、出血、阴囊水肿、持续或反应性鞘腹积液、性腺缺血、损伤输精管及医源性隐睾及复发。
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小儿腹疝的临床体会

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小儿腹疝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究在腹腔镜下通过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意义以及临床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20年7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观察并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病情况。
结果:组间比较,观察组患儿的围术期相关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治疗效果并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复发率2%与对照组复发率8%相比,P>0.05;观察组患儿在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6%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的26%,P<0.05。
结论: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疝有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加快患儿的恢复、并发症发病率低的优点,最大程度减小手术带给患儿的创伤,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微创;小儿;腹股沟疝;前言在儿童腹外疝的发病中,腹股沟疝最为多见,有报道称,小儿腹股沟疝在新生儿缺陷中是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儿童腹外疝发病机制是由后天环境和先天遗传共同造成的,而且极易发生嵌顿,会威胁到儿童的生命安全[1]。
当前临床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在腹腔镜下通过微创手术将嵌顿的脏器放回原位,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安全系数更高,创伤小,更利于小儿的术后恢复,因此成为了小儿腹股沟疝的最主要治疗方式[2-3]。
本次研究通过比较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疝两种不同方式手术的治疗结果,探讨腹腔镜下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体会。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20年7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腹股沟疝患儿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
其中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1-5岁,平均(1.46±0.53)岁;体重8-19kg,平均(13.75±1.03)kg;身高73-112cm,平均(84.24±7.03)cm;直疝21例,斜疝29例。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8例临床体会

1 .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 例, 男4 2例 , 女2 6例 , 年龄 1 —1 0岁 , 平 均 5 . 4岁。其 中右侧腹股 沟斜疝 3 2 例, 左侧 腹 股沟 斜疝 2 8例 , 对 侧 隐
疝 6例 , 术后 对侧 出现斜疝两例 。 1 . 2 方法 。术前六小 时禁食水 , 术前 半小 时排 空膀胱 进手 术 室。6 2 例全麻插 管 , 6 例基 础麻 醉 + 喉罩 。均 采用 5 m m 腹腔 镜 器械 。麻 醉 成功后患 儿取平 卧位 , 于脐 环 f 方纵行 切开 0 . 5 c m切 口, 切 开皮下 组 织, 血管 钳交替 撑开 进 入腹 腔 , 直视 下 置人 5 c m螺纹 T r o c a r , 建立 气 腹, 压力 设定 8 —1 0 m m H g , , 置人 5 m m腹 腔镜 , 观察 双 侧 内环 1 3 缺 损 情况 。脐 旁 3 c m用 5 m m T r o c a r 穿刺 后置入 操作钳 。患 儿取 头低足 高 位( 头低 3 0度) 。在患侧 内环 口体 表 投影 处作 2 m m 皮肤 切 口, 雪 橇 针带 7号线垂直 刺入 , 操作 钳配合 下于 内环 1 3内半 圈腹膜 外潜 行微小 , 微创 效果 明显 。 3 . 2 适应 症 与禁 忌症 。适 应 症 : ( 1 ) 单、 双侧 腹 股 沟斜 疝 ; ( 2 ) 复 发性腹股 沟斜 疝 ; ( 3 ) 术 中发 现 隐形 疝 ; ( 4 ) 鞘 突未 闭的 鞘 膜 积液 ; ( 5 ) l 一1 5岁t b J L 无腹股 沟管壁损 伤及薄 弱。禁 忌症 : ( 1 ) 嵌顿 疝 , 手 法不 能回纳 ; ( 2 ) 1 岁 以内有 自愈机会 , 可暂观察 ; ( 3 ) 便秘、 咳嗽 ; ( 4 ) 合并 心肺 疾病及 其他 手术禁忌 症 。 3 . 3 对侧 发生腹股 沟斜 疝 问题 。本 组病 例 有两 例术 中观 察对 侧 内 环 口仅见腹膜褶 皱 , 未 见 明显 隐疝 , 术后 出现对 侧 发生 腹 股沟 斜 疝 。 隐疝 表现为腹 膜鞘状 突未 闭 , 而 该两 例病 例 术 中未 见 明显 鞘状 突 未 闭, 仅 见 内环 口处 凹陷。类似病 例应 于内环 口处 高位结 扎 。 应用腹 腔镜 微创技 术治 疗x J - , J L 腹股 沟斜 疝 具有 手 术 时 间短 、 创 伤小 、 康复快 , 可 同时探 查对侧 是否有 隐疝 、 康 复快 等优 点 , 深 受 患儿 及 家长欢迎 , 值得推 广。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术体会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手术体会小儿腹股沟疝是小儿常见病,并容易发生嵌顿,据报道占小儿腹股沟斜疝的9.7%[1],不及时治疗严重会危及生命。
不能手法复位的手术治疗是主要处理方法。
随着微创手术概念的发展和普及,小儿运用腹腔镜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国内逐步推广。
我院近年更在小儿嵌顿性腹股沟疝中运用微型腹腔镜进行复位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为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男24例,女6例,年龄13个月~9 岁,平均4.2岁。
病史最短3个月,最长8年。
左侧11例,右侧19例。
嵌顿时间3~26h,平均 11h。
30例患儿均无先天性心脏病等严重内科疾病史,术前均无发热,无血便,无明显腹胀,患儿术前常规行彩超检查了解疝内容物及同侧睾丸血运情况。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儿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
麻醉后,先试行嵌顿疝手法复位至腹腔,在脐皱褶处做5mm切口,用手指提起腹部皮肤,气腹针穿刺建立气腹,压力10mmHg,置入5mm防损伤Trocar,再置入微型腹腔镜镜头,首先探查嵌顿肠管是否完全还纳,如未完全复位,阴囊外轻轻挤压;配合腔镜直视下用无损伤钳牵拉,多可复位成功;其次探查被还纳的肠管组织有无坏死,镜下清晰可见肠管嵌顿的痕迹,肠管血运,色泽,蠕动,肠管张力,系膜动脉搏动。
腹腔镜下观察斜疝内环口及腹壁下动脉血管走行,男性同时观察内环旁的腹膜下精索、输精管。
经左脐旁3cm处做约3mm切口进辅助钳,于未闭内环口体表投影处戳一1.5mm孔,先从戳孔刺入带线针与操作钳相配合,运用腹膜外潜行分离的方法,先预缝内环口内半周腹膜,带线针穿入腹腔,操作钳拉住缝线,退出带线针,线端留在腹腔内,从同一戳孔刺入针钩,预缝疝环口外侧半圈腹膜后,刺入腹腔,把腹腔内缝线钩出,即完成环形缝合内环口,收紧将线结打在戳孔皮下,内环口即被关闭。
最后观察对侧有无隐匿性疝,如存在对侧隐匿性疝,同时予以结扎。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经验和体会

a d( I w t l s ijr ds a T e d a tg s e rae a o e i e c nq e. n i a tnu y n c r h vna e e t t nt s t o nt h iu s k, h e a a r a g rh h w h p e
中国 中医药 咨讯
・
21年 1 01 2月 第 3 卷 第2 3期
De e e 2 l V0 _ No 2 e mb r 0 1 l 3 _3
41 8・
J un lo iaTrdt na ieeMe iieIfr to o r a f Chn a io l i Chn s dcn nomain
【 关键词 】 疝: 腹股沟: 腹腔镜术; 儿童
L p r s o i d a r c He n a Re a r An e CHn c l r c i e M a a a o c p c Pe i t i r i p i d Th i a a t c nXi o o De a t e f P a d ng p r m nto Ge e a u g r fSo Y nS os i a n r l S r e y o ng ua hi h p t 1.
为 比较应用腹腔镜治疗zJ 腹股沟斜疝 比应用传统开 lU ,
放性手术方法 的优势 , 我们应用腹腔镜 手术治疗小儿腹 股 沟斜疝 50例, 0 现进行总结分析, 报道如下。
1 临 床 资料
网膜突出 1 无血肿 、 例, 无出血与其他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
率 02 . %。
3 讨 论
31 本术式 的特 点: . ①应用腹腔镜与器械操作, 手术对儿童 腹 腔镜 与器械手术治疗 小儿腹股 沟斜 疝 的损伤及切 口的长度 都显著缩小, 后疼痛 明显减轻, 术 术后
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分析

f o r 3 - 1 8 m o n t h s ( m e a n , 6 mo n t h s ) . S h o t r t e r m r e c u r r e n c e w a s o b s e r v e d i n 1 c h i l d r e n , w h o r e q u i r e d a r e o p e r a t i o n o f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r e p a i r . I n c o n t r o l ro g u p , f o l l o w u p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f o r 3 - 1 8 m o n t h s me a n , 6 mo n t h s ) r e v e a l e d r e c u r e n c e
【 关键词 】 腹 腔镜 ; 4 , J L ; 腹股沟斜疝
Cl i n i c a l c u l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l a p a r o s c o p i c s u r g e r y i n p e d i a t r i c i n g u i na l h e r n i a L I U y h — x i a n . Ma t e r n a l
b e t we e n t h e t wo g r o u p s a f t e r t r e a t me n t . Re s u l t s T h e d u r a t i o n o f o p e r a t i o n , t h e t i me o f c o mp l e t e r e c o v e r y a n d
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体会

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体会作为一种现代微创手术技术,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已经被广泛
应用于临床。
在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微创手术的优势明显。
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小儿腹腔镜腹股沟
疝修补术的切口更小,出血更少,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对患儿身体的创伤
也更小。
2.手术操作需要严谨细致。
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需要医生有一
定的经验和技能,因为患儿的腹部结构比成人更小,操作难度更大,需要
医生的手术技巧更为精细。
3.疗效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
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证明,但对于某些极度复杂或需要并发症处理的患者
来说,可能需要采用其他手术方式。
总体来说,小儿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对患儿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低风险的手术方式,但在手术操作前需要医生细致的评估患儿的情况,以
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中临床应用》工作总结1.课题立项的背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在小儿外科的迅速发展,在一些开展较好的单位,约有80%的小儿腹部外科疾病采用腹腔镜治疗,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是东莞市唯一独立成科的小儿外科,腹腔镜技术是小儿外科特色微创技术,目前开展各类小儿外科腹腔镜手术病种20余种,许多项目填补东莞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在东莞市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开展腹腔镜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腹腔镜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新生儿腹腔镜肠闭锁手术,腹腔镜食道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等手术。
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婴幼儿。
传统嵌顿疝开放手术后易出现阴囊血肿睾九移位、睾丸萎缩、复发等井发症,切口瘢痕大。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婴幼儿腹股沟斜疝嵌顿国内报道不多,存在一定争议,在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医院开展,且例数较少,没有大宗病例报道。
我们在开展大量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取得成功基础上,我们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疝,取得一定临床效果。
本课题研究是基于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趋势,将其运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及解决方法及较全面及系统的评估小儿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嵌顿的优缺点。
2.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研究明确腹腔镜手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中临床应用价值。
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既往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久,术后恢复慢,复发率高,切口疤痕大,而微创手术使用腹腔镜技术证明具有损伤小,康复快,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等优点,解决了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通过课题研究论证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依据:全麻后患儿无哭闹,无抵抗,不增加腹壁紧张度。
全麻加肌松药物使腹壁肌肉完全松弛,有利于疝内容物回纳腹腔;腹腔镜术中可以使用无损伤钳牵拉嵌顿肠管,提高复位成功率。
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切口小,损伤小,康复快,复发率低,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婴幼儿嵌顿疝传统手术,年龄越小疝囊越薄,加上组织水肿游离疝囊易撕裂,可增加手术困难,造成疝囊颈部结扎不完全,导致术后复发。
④嵌顿疝术中腹股沟管组织水肿,易造成输精管及精索血管、神经损伤,甚至膀胱损伤。
4.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中临床应用价值。
包括:1.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临床应用较传统手术的优势。
2.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注意事项。
3.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70%的斜疝在1岁以内出现嵌顿,腹股沟斜疝一经诊断,均应手术治疗。
我院小儿外科2011年2月~2014年2月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855例,其中采用腹腔镜手术急诊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62例,我们对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进行研究。
5.1 课题资料课题完成期间共完成手术62例,男59例,女3例。
年龄1个月~3岁,平均1.2岁。
均发现腹股沟区不可复性包块,伴随哭闹,胃纳、睡眠差症状。
呕吐、腹胀38例,出现轻度脱水症状18例,6例阴囊皮肤潮红或见瘀斑。
发现嵌顿至就诊时间<12 h 46例,>12 h 16例。
术前明确诊断腹股沟斜疝嵌顿,右侧43例,左侧19例。
术前均行腹部立位片示膈下无游离气体,42例患者提示肠管轻度扩张,有气液平面。
B超示嵌顿肠管有肠蠕动征象。
58例术前行1~2次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失败;4例嵌顿>12 h,阴囊红肿,阴囊肿块质硬,无复位指征,未行手法复位。
病例选择标准:腹股沟嵌顿疝诊断明确,手法复位失败,或临床不具备复位指征,有急诊手术指征(嵌顿时间超过12 h,临床判断不能复位或手法复位失败),无严重心肺疾病等腹腔镜手术禁忌,排除肠坏死及绞窄疝。
5.2 手术操作方法全麻下急诊腹腔镜手术,根据术中嵌顿疝腹腔镜辅助复位是否成功分嵌顿复位组及嵌顿松解组。
5.2.1 嵌顿复位组术前常规放置尿管。
气管插管全麻,取头低脚高仰卧位。
脐下做5 mm切口,穿刺建立CO2气腹,压力设置在8~10 mm Hg。
置入5 mm trocar,腹腔镜探查。
首先,观察腹腔内情况:腹腔渗液情况包括颜色及性状,对侧内环口是否闭合。
检查嵌顿的组织器官血运情况,确定有无明显坏死、穿孔征象。
于右侧腹直肌外缘置入0.3 cm trocar,置入无损伤操作钳。
退镜后解除气腹行手法复位,如果手法复位困难,建立气腹,腹腔镜直视下用3 mm无损伤钳牵拉肠管,辅助复位。
复位成功后检查肠管。
观察是否有肠壁肠穿孔,肠壁淤血、浆膜破裂等情况。
女性应检查输卵管、卵巢的情况。
复位成功后内环体表投影1.5 mm 切口行腹腔镜内环口高位结扎术。
如果血运欠佳可观察15~30 min,若肠壁有局部坏死、浆膜破裂,在腹腔镜下行肠壁修补。
5.2.2 嵌顿松解组腹腔镜辅助手法复位失败,解除气腹,选择外环体表投影1.5 cm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外环,松解嵌顿成功。
重新建立气腹完成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依次缝合腹股沟切口。
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采用内环口腹膜外荷包缝合,于患侧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一1.5 mm小切口,刺入带线针,从内环口内侧沿着腹膜外潜行做一半荷包,操作钳辅助穿刺过输精管及精索血管,刺入腹腔将丝线一端留于腹腔,退出带线针,术中注意显露并保护输精管,女孩可缝合子宫圆韧带。
同一切口取线针穿刺沿内环口的外侧腹膜外潜行做另一半荷包,与内侧半荷包缝合腹腔出针点汇合,将先前留下的丝线一端带出,于体外剪断带出的荷包缝线,使之变成2根缝线。
分别于体外收紧结扎缝线于皮下。
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者诊断隐匿疝,同时行内环口结扎术。
对于内环口直径超过2 cm巨大疝,采用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处理,其中第二荷包缝合平面距离内环口1~1.5 cm。
6.课题完成情况6.1项目进程及主要内容2011/2至2012/2 课题前期准备,资料,文献查阅,查新2012/2至2012/6 课题设计,制定手术操作规程,手术医生,护士培训2012/02至2014/02 项目具体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2013/12至2014/02 统计课题数据,撰写论文。
2014/02至2014/08 论文发表,技术工作总结、研究工作总结。
本课题按照科研立项申请时所拟定的实施计划,合理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并在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6.2项目工作主要结果我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866例,其中采用腹腔镜手术急诊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62例,占比7.2%。
课题入组病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 62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腹腔镜辅助成功复位49例,复位不成功需要嵌顿松解13例,2组情况见表1、2。
术中复位后发现肠管浆膜损伤2例,予以腹腔镜下肠管浆肌层缝合修补。
术中无输精管、精索血管损伤,术后无阴囊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麻醉清醒后根据术中肠管血运情况指导饮食,次日恢复活动。
62例随访2~24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无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切口疝等并发症,术后4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1.6%,为早期巨大疝(内环口超过2 cm),术后半年再次腹腔镜手术治愈,2例腹股沟线结炎症反应,局部处理,3个月后清除线结后愈合。
7.课题成果7.1.腹腔镜治疗小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具有下述优点:术中不需游离精索,不破坏腹股沟管解剖结构,输精管及精索血管、神经不会受到损伤,因而术后出现阴囊血肿和医源性隐睾、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明显减少,本组无一例出现上述并发症。
全麻后手法复位及腹腔镜监视下无损伤钳辅助复位成功率高。
开放手术中嵌顿肠管可自行复位入腹腔或形成“W”形疝,再检查嵌顿肠管困难,造成坏死肠管遗漏腹腔,造成严重后果。
腹腔镜可以完整观察嵌顿肠管血运情况,也可避免逆行性嵌顿疝导致肠坏死的漏诊。
④腹腔镜疝囊内环口结扎,腹膜后缝合无间隙,因此术后复发率低。
⑤腹腔镜手术切口美容效果确切。
⑥腹腔镜手术可诊断对侧有无隐匿疝,并在不增加切口情况下完成双侧内环口结扎,避免患儿二次手术的痛苦。
7.2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腹腔镜进镜首先明确嵌顿肠管血运情况,排除坏死穿孔,退镜解除气腹压力下手法复位。
解除气腹后可以避免较高的腹内压对抗和阻碍肠管回纳腹腔,复位成功率高。
腹腔镜辅助复位,应使用无损伤钳顺着腹股沟管纵轴方向小心、持续牵拉结合手法复位,切忌粗暴运用分离钳提拉肠管,容易损伤肠壁,严重时导致肠管医源性穿孔的可能。
目前,国内多篇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联合脐皱壁覆盖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报告。
我们对于内环口超过2 cm巨大疝,采用双荷包加缝脐内侧襞内环口高位结扎处理,无一例复发。
本组复发1例为早期巨大疝病例采用单荷包缝合内环口。
④对于腹腔镜辅助手法复位困难者,可在下腹做一1.5 cm切口,经此切口剪开腹外斜肌腱膜,松解外环,手法复位,本组13例松解复位成功,手术中不需要游离精索,复位后建立气腹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结扎。
⑤术中一旦发现肠管坏死穿孔则应及时中转开腹手术。
7.3.1 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适应症: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诊断明确,手法复位失败,或临床不具备复位指征,有急诊手术指征(嵌顿时间超过12 h,临床判断不能复位或手法复位失败),无严重心肺疾病等腹腔镜手术禁忌,排除肠坏死及绞窄疝。
7.3.2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禁忌症:术前通过临床表现、腹部立位片等检查明确肠管绞窄坏死穿孔;嵌顿时间超过24 h,患儿一般情况差,或嵌顿时间超过12 h伴有休克,短期扩容后不能纠正;有其他合并症,不能耐受气腹的;④嵌顿疝合并隐睾者。
7.4 目前该课题完成相关论文三篇,《婴幼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手术328 例临床应用》2012年7月发表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62例》拟于2014.09发表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腹腔镜技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嵌顿中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摘要在2013广东省小儿外科年会上被录用,并在会上交流8.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1)对于腹腔镜技术是否能够取代常规开放手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实。
2)小儿腹腔镜手术对手术医师技术要求高,加强小儿外科年轻医师腹腔镜再培训,逐步扩大可以胜任完成手术的小儿外科医师。
3)腹腔镜技术在我院小儿外科已常规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嵌顿性斜疝治疗,取得明显效果,如果能够在东莞市其他医院或省内其他医院推广,将有重要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