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文化传统简介
少林武术的起源及其蕴含的少林文化

【 sr c 】 S al su i s ee pn n h n igpoes b r w da di ert o aoa l Abtat h o nWuh ,ni v l iga dc agn rcs, or e n tgae smef rbe i td o o n d v
pa sn o i e e ta iin lc lur s s i gd wn Ch n s r d to a u t e .
【 y o d 】 S al su O ii; h oi utr Ke w r s h o nWuh ; r n S al C l e i g n u
少林 武术是 中华武术 文 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它是 在 少林 寺这 种 特定 的 宗教 文化 环 境 的影 响 下产 生 和 发展起来 的 . 具有独 特的社会 功能和文化 价值 … 少林 武术不仅 是 中国功夫 的代 名词.也成 为 中华 民族传 统
少林寺功夫简介

少林寺功夫简介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少林寺功夫简介。
少林寺功夫简介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
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正宗少林功夫传人潘国静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
同时也可收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
由于上千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经融化在了参禅之中。
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
禅与武的优越之处,就是少林功夫已经形成人人可以演练的很具体的参禅程式。
提倡武术禅的真正价值,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禅程式。
少林寺功夫1、拳术源为武艺之源。
少林派拳术有罗汉拳、小洪拳、大洪拳、老洪拳、少林五拳、五战拳、昭阳拳、连环拳、功力拳、潭腿、柔拳、六合拳、圆功拳、内功拳、太祖长拳、炮拳、地躺拳、少林拳、梅花拳、通背拳、观潮拳、金刚拳、七星拳、练步拳、醉八仙、猴拳、心意拳、长锤拳、五虎拳、伏虎拳、黑虎拳、大通臂、长关东拳、青龙出海拳、翻子拳、鹰爪拳等。
少林武功对练拳术有三合拳、咬手六合拳、开手六合拳、耳把六合拳、踢打六合拳、走马六合拳、十五合里外横炮、二十四炮、少林对拳、一百零八对拳、华拳对练、接潭腿等。
少林派拳术刚健有力、刚中有柔、朴实无华、利于实战,招招势势非打即防,没有花架子。
在练习少林拳时,不受场地限制,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风格主要体现一个“硬”字,攻防兼备,以攻击为主。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独特传统

河南少林寺的功夫文化独特传统一说起河南少林寺,那可是闻名遐迩,尤其是它的功夫文化,更是独具魅力,源远流长。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
这座古老的寺庙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其功夫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少林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
当时,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面壁九年,创立了禅宗。
为了强身健体和抵御外敌,寺中的僧人们在修行之余,开始练习武术。
经过历代僧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功夫体系。
少林功夫种类繁多,包括拳法、器械、气功等。
其中,拳法有少林罗汉拳、少林长拳等;器械则有少林棍、少林刀、少林剑等。
每一种功夫都有其独特的招式和技法,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少林功夫的特点十分鲜明。
首先是刚柔并济。
在招式的运用上,既有刚猛有力的攻击,又有柔韧灵活的防守,刚柔之间转换自如,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
其次是禅武合一。
少林功夫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修行。
练武的过程中,僧人需要参透禅理,将禅的智慧融入到功夫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
再者是实战性强。
少林功夫源于实战,历经千年的磨砺和考验,其招式简洁实用,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少林功夫的传承方式也别具一格。
传统上,少林功夫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
师傅会根据徒弟的资质和特点,因材施教,将自己的功夫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这种传承方式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授,更注重品德和精神的培养。
徒弟在学习功夫的同时,也要学会尊师重道、慈悲为怀、坚韧不拔等品质。
除了师徒传承,少林寺还通过举办武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等方式,将少林功夫传播到世界各地。
如今,少林功夫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国内外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和探索。
少林功夫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少林功夫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与武术文化

少林功夫与武术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是少林功夫。
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之一,少林功夫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通过少林功夫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中国文化,其中包括其哲学、宗教、艺术、历史等多个方面。
少林功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中国北魏时期。
当时,印度传教士传授了佛教和瑜伽的技术给中国,这些技术最终发展为了少林寺的武术。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下,是中国最著名的寺庙之一。
少林寺武术以其高度的战斗技能、内敛的哲学原则以及对身心技巧的强调而著名,并且它也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少林功夫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在于其倡导的精神原则。
它强调日常生活中的练习和修行,以及在战斗中表现的勇气和毅力。
其格言“血肉模糊埋忠骨,生死关头彰信条”就是体现了这种信念。
因此,它不仅仅是“拳头上的武术”,也是一种哲学和精神文化。
通过少林功夫,我们可以理解中国为什么注重于修身养性和自我完善。
此外,少林功夫的独特魅力亦使其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认可和社会、文化影响力。
自20世纪以来,少林功夫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旅游资源,吸引人们前往中国体验这种文化。
全世界都有数百万的少林功夫爱好者,并且有多个国家开设了少林武术学校。
全明星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也顺利地把少林功夫带进卡梅隆的电影,以及各类游戏和漫画作品中。
除此之外,少林局修行的传统将武术与哲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达到少林文化内涵深度,主要依赖菩提心和智慧。
在具有高强度的实用性和身体效果的同时,少林功夫也有着修身养性的内涵,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并最终实现自我完善。
因此少林功夫不仅是一件很好的健身工具,更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总之,少林功夫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代表,给全人类带来了许多历史深度、思想高度、审美广度和价值深度,其深远的影响也离不开实践和宣传。
虽然现代社会的武术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武术所具有的多种价值和作用,即便是千帆过尽的今天,少林武术也必定能取得再次壮大和发展。
少林武术的历史

少林武术的历史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2006年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武术的历史。
少林武术历史北魏跋陀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
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充当了少林寺的杂役。
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就已经有一些会武术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了。
象惠光和尚,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
跋陀的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拳捷骁武,体健身灵。
跋陀禅师为创建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
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少林武功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少林武功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五乳峰下。
它创建于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四九五年),是孝文帝为安置印度僧人跋陀前来嵩山落迹传教而建。
跋陀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
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充当了少林寺的杂役。
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就已经有一些会武术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了。
象惠光和尚,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
跋陀的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拳捷骁武,体健身灵。
跋陀禅师为创建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
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少林武术的介绍

少林武术的介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功夫的介绍。
少林寺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少林寺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少林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
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少林寺武术的萌芽。
少林寺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少林寺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
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少林寺武术的体系。
少林寺派功夫代表潘国静少林寺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
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少林寺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
明清时期则是少林寺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少林寺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少林寺武术馆。
少林寺武术学校是唯一正宗河南嵩山少林寺招生,嵩山少林寺正宗少林功夫传人永帝大师亲自收徒,传授正宗河南少林寺武术.为嵩山少林寺学员限额对外招生.河南少林寺招生电话************* 1936年中国少林寺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林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少林寺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少林寺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两仪点穴是两仪拳的精髓所在,其功法渗透力极强,集阴阳之气,击打人体要穴,可瞬间穿透多个穴位,阻断不同经脉;不同的点击力度,可产生不同的状态,使被击者原地崩溃,丧失还身之力,任何药物及医疗手段均难以解救,只有击点者一掌解穴,使其很快恢复,且不产生任何遗留后果。
少林功夫简介

少林功夫简介总说我国武术丰富多彩,除各种拳术、长短器械以及擒拿、摔跤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功夫。
武术家们常说:“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因为拳术、器械是技击,讲究取巧,技巧欠精,难免受制于人。
而功夫则是过硬的本领,克敌制胜往往要靠它。
技巧与实力相辅相成,说明功夫在武术中地位之重要。
“天下功夫出少林。
”河南嵩山少林寺,自隋唐以来即以武术著称于世,所传功夫极多,有“少林七十二艺”之说。
这些功夫,按性质分,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
所谓内功,如易筋经、洗髓经等,以练精、气、神为主,功成后整体内壮。
所谓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躯体某一局部的猛力,如点石功、铁膝盖等,功成之后可凭一指、一膝的功力致敌于伤残。
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功成后飞檐走壁,如履平地。
至于气功,包括练气与养气,合武功与禅学成一体,练就“金刚不坏之躯”,乃是少林上乘功夫,功夫中的精华。
再就功夫的用途而论,又可分为自卫与制敌两类,自卫功夫如金钟罩、铁布衫等,传说功成后刀枪不入,不畏打击;而如红砂手、一指禅及上述硬功之类,则属制敌功夫。
应该指出,以上分类是从习惯。
事实上,人体乃是统一的整体,内部强壮,外力自然充沛;锻炼局部,也必带动整体,气功实即内功,制敌足以自卫;而精于自卫功夫的人,往往不战即可以惊服强敌。
一般看过功夫表演的人,总觉得功夫是如此之神奇,以致认为不可思议,不敢企望。
其实,世间万物,哪一件超越得了科学的范围?功夫也自有它的极限:练成刀枪不入的血肉之躯,毕竟抗御不了火器枪炮;纵有高来高去的轻功,毕竟不能脱离地心引力而凌空飞行。
气功的神奇效应,通过科学方法的研究,终将彻底揭示其奥秘。
再就功夫的练法而论,任何功夫,莫不遵循严格的法则而脚踏实地练出来的。
一切事实证明:功夫与科学并行不悖。
对于一切古代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功夫,我们也应取这种态度。
气功为少林功夫之极轨,练成之后,亦刚亦柔,变化无方,能不期然而然地克敌制胜于俄顷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林武术文化传统简介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对于华夏子孙来说,有着一千五百年悠久历史的少林寺,在他们的心目中,绝对不止是一座佛教寺庙那么简单。
它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坐标,更是国人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精神图腾。
巍峨的大雄宝殿,散发出浑然于天地之间的浩气;斑驳的碑林佛塔,洋溢着深邃历史的意蕴,
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座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衰败于清朝,而后崛起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禅宗祖庭一直是默默无闻地承受着无数风雨的洗礼,不但延续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积淀了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文化,尤其作为其文化的精髓,“禅、武、医、佛”一直被世界各地的人所敬仰,
少林武术文化为世人所知,始于隋唐之际的一件大事。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与郑王王世充交战,在情况危急之时,少林寺的昙宗、志操等武艺高强的十三棍僧,协助唐王李世民作战。
电影《少林寺》记述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
十三棍僧以高深的武功,绝妙的棍法,使敌心惊肉跳,闻风丧胆,协助李世民击溃了郑王的军队,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李世民登基称帝,重奖少林寺,对昙宗、志操、惠赐、善护、普惠、明嵩、灵宪、普胜、智守、道广、智兴、满、丰13人大加赏赐,。
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又赐田四十顷,水碾一具,允许少林寺备僧兵。
从此,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名扬天下,威震四方,寺院内习武之僧多达二千余人。
少林武术
开始繁荣发达,逐渐成为众人所知的中原武林第一门派。
唐代少林寺以武威震天下,在少林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寺内汇集全国十八家武师和当朝名将,他们频繁地进行武术技艺交流,使少林武术得到充实和发展。
经受过实际战斗考验的少林武功,拳艺更有发展,从此,闻名遐迩,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
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传说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飞等人,也得过少林真传,赵匡胤喜爱拳术,传下太祖长拳,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
古代《少林拳术精义》一书说岳飞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飞的神勇力法在反金卫国中功勋卓著。
延之宋元明,少林寺武僧有增无减,此时,少林武术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
元代大圣紧那罗王传授少林棍法而自成一宗,福裕禅师汇集了少林短打,少林武术的特点日渐突出,到明代便形成了少林“以搏名天下”的威望少林寺。
明代也是少林武术得到极大发展的一个朝代,少林尚武精神千古流芳。
《中国武术史》记载,明代的少林寺僧普遍习武。
正德年间(公元506-1521年)少林寺已“以搏名天下”(见曹庆仁的《宁波府志·艺术》)。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少林武僧参加了江南御倭之战,数年屡立奇功(见《夏松倭变记》)。
明人王士性有《嵩游记》中说:“寺僧四百余,武技俱绝”,演出时“棍搏击如飞”。
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河南巡抚程绍来少室检阅寺僧练武,观后大为赞颂,曾作《少林观武》诗曰:
暂憩提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
刚强胜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
定乱策勋直证果,保帮靖世即传灯。
中天缓急无劳处,忠义毗庐演大乘。
由此可见历代多少英雄杰练就一整套格斗技能,在自卫抗暴、抵敌御侮中更是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明嘉靖二十三年(1553),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少林寺、月空、小山、边澄、智甫、智善、自然、日忠、玉田、古峰、了心、彻堂、周友、周参、洪纪、洪信、普徒、普便、宗袋、宗擎、三奇、参公、万庵、便公、东明、广按、竺芳、天员、一峰、真元、天池、天真等三十多个和尚应召组织一支僧兵队伍,开赴松江前线御倭抗敌,在战斗中,人人奋勇当先英勇杀敌,手持铁棒击杀倭寇甚多,后来因寡不敌众,月空等三十多位爱国和尚全都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用鲜血和生命为少林寺谱写了光荣的篇章。
现在少林寺碑林与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当年爱国僧兵作战的记载。
明代后期、少林武术渐从以棍法为主转向拳法。
又吸收了很多民间拳种,集天下武术之大成,形成少林派。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的二百六十多年间,武僧多至数千,其中应招为将者和武林高手达百余人,编写武著四卷,创增套路十三套,为发展少林武术和提高武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清代康熙年间(也有的说是雍正),朝廷曾因少林寺藏匿反清义士“谋逆”而将其焚毁,曾多次降旨禁止民间教习拳棒,命令地方官对违者都要逮捕查办,从此寺僧和民间武士都不敢公开习武,只有在
夜间偷练武功(并严禁民间练武),有史可以证明:据少林寺已圆寂的方丈德禅大和尚说:“清代自顺治开始,就禁止僧习武,致使不少武僧高手流落四方。
”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清廷官员麟庆代替巡抚祭祀中岳时来少林寺宿,要求观看“少林校拳”。
当他询问寺僧练拳情况时,众僧“讳言不解”。
然后他对众僧说:“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只在谨守清观,保护名山,你等不必打谜语。
”方丈见他没有恶意,才敢选出有功夫的武僧在紧那罗殿前表演六合拳、技击等;现留迹在寺内千佛殿地砖上的四十八个脚凹,就是众僧演练千斤脚的足迹和见证。
由此可见少林武术在此时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僧兵更是解散,各自云游四方,少林武术的发展日趋萧条,少林武术发展走向低谷,同时也打破了地区的局域性从而走向大将南北.长城内外,如:洪门据说就是南少林的一支创立。
虽在禁武的情况下,清代历任主持的高僧大都佛武精通,仍然倡导文书录集和复抄历代秘本,如《少林拳谱》、《飞火鞭谱》、《少林武艺谱》、《少林铁沙掌》、《海法华斧诀》、《旋风鞭》、《六合掌谱》、《三节棍谱》、《少林金疮宝囊》、《少林武僧集录》、《少林寺征战谱》等,都在清时完善。
清代的少林名僧高手为数少数,有铁斋、致善、致果、天虹、湛举、五枚、古轮、妙兴、贞续、德根等。
民国年间,寺僧逐渐减少多则三百,少遇百余,当局虽未禁武,但也逐渐衰弱,少林武术逐步转向民间,在民间得以发展,各地以少林武术为主的武馆林立,不少爱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积极学习
少林武功。
当时武术往往被用来作为革命的实战手段,许多地主纷纷建立“大刀队”、“梭标队”,练武成风,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奇功。
而在寺余僧和民间武士更是满腹宏志,依然苦行习武,争获绝技,待机报效国家。
如飞毛腿贞俊、金罗汉妙兴、鸳鸯脚德根、飞檐走壁的许世友、铁沙掌钱钧、发气断链的李根生、铁身靠贞绪等老前辈,都武功卓绝,威震四方,增辉少林,为发扬国粹,振兴中华,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不幸的是1928年,军伐石友三,火焚少林寺,大火漫燃四十余天,主要殿宇被毁,更可惜的是《少林武僧集录》、《少林寺医秘集锦》等十余部武技医伤宝贵资料同藏经阁并燃为灰。
僧众四散,寺容破烂不堪,从此饮誉中外的天下第一名刹,武术圣地少林寺一落千丈,渺渺残存。
正如当时一位远方来寺求艺的学者留诗云:
兴兴千里来学艺,古刹四处烟火起。
人说少林武艺佳,为何不于暴军抵?
都说功夫出少林,望处仅几老僧迟。
殿宇残柱陪天坐,一片瓦砾缀焦土。
在抗日战争中,少林寺僧纷纷参加抗日救国行列,少林武术又开始展露头角。
以前少林寺中的小和尚,经过血与火的考验,在战争中成长,其中二位成了将军,两位当了师长,三位当了营长,一位当了公安局长。
可以说少林寺中人才辈出。
少林寺武功也独成体系,在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