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的研究进展
中药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北方药学 2 0 1 3年第 1 0卷第 8期
后, 所得制 晶的 A U C分别是原药的 1 . 5倍 , 纳 米粒 在大鼠体内 人们的足够重视。 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 参考文献 3 . 2白蛋 白共价偶联微球 : 共价偶联 使 白蛋 白粒子 的表 面性质 【 1 ] 刑丽 , 张复 实, 向军辉 , 等. 自组装技 术及其研 究进展 l J 】 . 世界 发生改变可 以使药物 载体得 到更 多的应用。S c h e c h t e r 等在牛 科 技 研 究与 进 展 , 2 0 0 7 , 2 9 ( 3 ) : 3 9 一 - 4 4 . 血清 白蛋 白( B S A) 和卵 白蛋 白( O v a ) 的表面共价偶联 了 T N P — 『 2 1 徐伟平 , 李光 宪. 分子 自组装研 究进 展『 J I . 化 学通报 , 1 9 9 9 , 2 : s t ( 三硝苯基改性 的链球抗生素蛋 白) , 形成的纳米粒子可 以促 21 -2 4. 进肝脏 的瞬时吸收。R o h a n a h H u s s a i n等¨ 3 1 将脂质体 络合物和 1 3 ] S h u g u a n g Z . E m e r i n g b i o l o g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s t h r o u g h m o l e c u l a r 脱脂 的人血 清蛋 白相结合 ,得到稳定并具有一定抗 菌性的药 s e l f - a s s e mb l y [ J ] .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A d v a n c e s , 2 0 0 2 , 2 0 : 3 2 1 - 3 3 9 . 物载体 , 提高了药物载体 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相容性 。除 了偶 [ 4 ] 邢 丽. 自组 装 技 术 及 其 研 究 进 展 I J 1 . 世 界科 技研 究 与发展 , 0 0 7 , 2 9 ( 3 ) : 3 9 一 - 4 4 . 联 功能性基 团 , 如脂质体 、 叶 酸等靶 向分 子和甘草 酸 , 在 白蛋 2 白共价偶联 纳米 粒的研究中 ,白蛋 白还可 以与细胞 特异性受 I 5 ] C h a n g - S i k H . , J o s e p h A . G . S u f a c e C h e mi s t r y o f B i o d e g r a d a b l e 体偶联形成纳米粒子 。 P o l y m e r s f o r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 s l J 1 . C h e m R e v , 2 0 0 5 , 1 0 5 : 42 05 -42 32. 4 多 糖 及 其 衍 生物 的 自组 装 6 】 唐丽丽 , 何 道航 . 两 亲性 肽 自组 装 纳 米 结 构 及 其 应 用 l J 1 . 广东 具有两 亲性 的多糖衍 生物经过接枝改性后通 过 自组装 的 【 2 01 1 , 1 : 7 6 — 7 9 . 方法得 到纳 米颗粒。通过控制多糖衍生物 的链段 接枝 比例和 化 工 , 成分 , 自组装得到的纳米颗粒具有不 同的理化性能 。 [ I 7 ] L a r i s a S . , R o b e n A . D . , D a v i d D . , e t a 1 . H y d r o p h o b i c D r u g D e - i v e r y b y S e I f— As s e mb l i n g T r i b l o c k Co p o l y me r— — De r i v e d 李 娟 通过 MJ i l l a r d反应共 价结合 到蛋 白质 上的葡聚糖 l 抑制了蛋 白质宏观聚集形成 了纳米颗粒 。这 种纳米颗粒核 由 N a n o s p h e r e s [ J ] . B i o ma c r o mo l e c u l e s , 2 0 0 7 , 8 : 9 9 8 — 1 0 0 3 . 球状蛋 白热交联 网络结构 , 表面 由葡聚糖组成 , 具有很好 的稳 [ 8 】 钟煜 , 刘传 芳, 常文贵. 分子 自组装及 超分子 自组装的研 究进 定性。 展【 J 】 . 枣庄 学 院 学报 , 2 0 0 5 , 2 2 ( 5 ) : 8 0 — 8 4 . 通过一定的化学修饰壳聚糖分子链 上的羟基和氨基就 可 [ 9 ]袁 丹 .两 亲性 嵌 段 共 聚 物 的 合 成 及 自组 装 f D 】 .中 山 大 学 , 0l 0. 以得到含有不 同类型 的亲水性链段或疏水性 链段的壳聚糖衍 2 生物 ,这样可 以使壳 聚糖衍生 物在 药物载体 和缓释 系统 中的 【 1 0 ] 苏华 , 胡晋红 , 李凤前 . 白蛋 白纳米粒的制备 工艺及 其靶 向 应用大大增加。 陈建男旧等利用正辛醛作为长链烷基作为疏水 性 研 究进展 中 国 药 学杂 志 , 2 0 0 5 , 4 0 ( 9 ) : 6 4 1 一 - 6 4 5 . 性 的链段来改性壳 聚糖分子 ,制备 了具 有两亲性 的壳 聚糖 纳 【 1 1 ] 杨 莹. 白蛋 白纳米粒的制备 工 艺及在 药学 中的应 用Ⅲ. 今日 米颗粒 。 虽然 目前来说针对壳聚糖改性的方法 有很 多 , 但是人 药学, 2 0 0 9 , 1 9 ( 4 ) : 5 7 — 5 9 . 1 2 】 陈棉楠 , 肖衍 宇, 苏志桂 , 等. 制备工 艺对 多柔 比星 白蛋 白纳 们希望能够找到生物可 降解性 和生 物相 容性等性能 的分 子链 [ 段来对壳聚糖分子进行改性 , 从而达到最优 的结果 。除了壳聚 米粒理化 性质 、 体外释放及 药动学 的影 响l J 1 . 中国医药工业杂 2 0 1 2 , 4 3 ( 6 ) : 4 3 2 一 - 4 3 7 . 糖外 ,还有其他种类 的多糖也 可以 自组 装形成纳米颗粒 。 比 志 , 如, 纤维素的衍生物纤维素酯 。 [ 1 3 ] R o h a n a h H . , G i u l i a n o S . F a t 一 - f r e e A l b u mi n a s a N o v e l D ug r
最新关于中草药“川楝子”的认识

3. 川楝子的药物研究还在不断深入,目前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其 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
2.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分析
01
1. 川楝子的主要化学 成分包括三萜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 类化合物等。
02
2. 川楝子的花朵小而美丽 ,花色为淡黄色,花期在每 年的5月至6月之间。
03
3. 川楝子的果实为蒴果,形 状为卵形或椭圆形,成熟时 呈棕褐色。
3. 川楝子的分布情况
1. 川楝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尤以江苏、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分布最为集中。
01
3
输。
2. 川楝子的加工过程
1. 川楝子的加工 过程主要包括清洗 、烘干和筛选等步 骤,确保药材的纯
1 净度和质量。
2. 在清洗过程中,
3. 烘干是川楝子加
需要将川楝子放入清
工的重要环节,通常
水中浸泡,然后用手采用ຫໍສະໝຸດ 风烘干或者日轻轻搓洗,去除表面
光晒干的方式,使药
2 的杂质。
3 材达到适宜的干燥程
02
2. 川楝子中的三萜类 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 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 活性。
03
3. 川楝子中的黄酮类 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 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
3. 川楝子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川楝子的药物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其更多的药理作用和临 床应用。
2. 对川楝子的化学成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以期发现新的有效 成分或药物组合。
01
02
03
1. 川楝子具有镇痛、镇静和 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 疼痛症状。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川楝子肝毒性研究

基于毒理基因组学的川楝子肝毒性研究
近年来,临床报道中药致肝损伤事件频发,中药肝脏毒性已成为中医药安全性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中国药典(2010版)将川楝子标明为小毒中药,体内外研究均发现川楝子具有明显肝脏毒性。
但是作为中药引发肝损伤的常见药物之一,川楝子的毒性物质基础及机制尚不明确。
本论文以川楝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给药后小鼠肝组织样本进行mRNA 和microRNA(miRNA)的整合基因组学分析,结合血清生化和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初步探明川楝子肝脏毒性的时效关系、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
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川楝子水提醇沉液致小鼠肝毒性研究。
结合常规生化、病理指标以及通过整合miRNA与mRNA两个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发现川楝子水提醇沉液引起的小鼠肝脏毒性可能是由多个信号通路如氧化应激等导致的肝细胞死亡造成。
(2)川楝子乙酸乙酯萃取物致小鼠肝毒性研究。
结合常规生化和病理指标以及通过整合miRNA与mRNA两个表达谱芯片进行分析,发现乙酸乙酯萃取物引起的小鼠肝脏损伤具有量效关系,并且其毒性主要涉及了脂质代谢紊乱,同时也发现有大量药物代谢酶和核受体参与损伤过程。
(3)川楝素致小鼠肝毒性研究。
结合常规生化、病理指标和mRNA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川楝素肝脏毒性具有量效关系;同时川楝素引起的小鼠肝脏毒性的mRNA 和miRNA表达谱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
对于川楝素肝脏毒性机制的探讨,发现肝细胞坏死,脂质代谢紊乱是川楝素导致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线粒体的功能紊乱可能是损伤的原因之一;胆固醇的生物合成和p53信号通路等可能参与肝损伤后的再生修复过程。
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为川楝子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川楝子;化学成分川楝子,别称金铃子,为楝科植物楝(Melia toosendan Sled.Et Zuee.)的果实。
产于中国甘肃、湖北、四川等省,其他省区广泛栽培。
日本、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以四川的产者最为上乘,故又名川楝子。
川楝子性苦寒,有小毒。
入肝胃小肠经,亦有认为入心经。
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
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等病症的临床治疗[1-2]。
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综述。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挥发油,萜,多糖等类化合物。
1 挥发油类化合物应用Gc-Ms法[3]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得到61个峰,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经过质谱数据系统检索、人工谱图解析并查对有关资料对基峰、质荷比和相对丰度等方面进行直观比较,鉴定出42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69%。
其中,caproic acid (19.63%)、borneo camphor (1.16%)、burnate (2.32%)、hexadecanoic acid (6.44%)、hexadecanoic acid (4.61%)、linoleic acid (2.93%)、9-oct adecenoic acid (2.72%)、linoleic acid (6.45%)、linolenic acid (4.28%)。
2 萜类化合物查阅文献发现,最近从楝属植物分离得到一些新化合物,主要是三萜类化合物,归纳如下:Yi Zhang等分离出meliatoosenins A-D,meliasenins A-H;Qiong Zhang等分离出(24,25,26,27-tetra-nor-6α-acetoxy-21,22-epoxy-7α-tigloyl-1α, 3α,28-trihydroxy-apotirucalla-(apoeupha)-14,20,22-trien-12-one,12-ethoxynimb olinins A-D;Shi-Hui Dong等分离出mesendanins A-J;Shi-Biao Wu等分离出meliasenins I-R;Yi Shu Sang等分离出toosendanone A,toosendanic acids A -B。
中药川楝子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川楝子临床应用研究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具有舒肝,行气止痛,驱虫等作用。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神农本草经》云:“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虫疥疡,利小便通道”,李东垣认为:“主下部腹痛,心暴痛,《本草纲目》称其能“治诸疝虫痔”,导小肠、膀胱之热。
从古代许多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川楝子有多方面功效,现对近20年来川楝子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胃病川楝子有理气止痛的功能,止痛的效果优于延胡索,用于胃痛,不论寒热虚实均无其弊,肝气犯胃者重用之30g,砸碎煎之甚佳。
配人栀子干姜汤中可治郁火胃痛拒按、口苦心烦。
川楝子现代临床多用来治疗胃病、胆病,用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加半夏泻心汤治疗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寒之胃脘痛158例,结果总有效率93.6%。
同样应用金铃子散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胃气不和50例,结果临床症状痊愈率81.6%,减轻率16.3%。
有临床以川楝子为主,加生地、沙参等治疗萎缩性胃炎45例,总有效率达到93.3%。
2、胁痛川楝子人肝经临床常用于治疗胁痛,用于胆系病证有较好的疗效,用川楝子、枳壳、郁金为主,加大黄、芒硝、金钱草等治疗胆石症气郁型60例,结果痊愈36例,显效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用川楝子与海金沙、柴胡、鹅不食草等治胆石症23例,20天痊愈17例占73.9%。
3、淋证川楝子人肝、小肠及膀胱经,味苦性寒,善清肝、小肠、膀胱之火,既有导湿热下行之功,又有理气止痛之效。
有学者从临床治疗中观察到,川楝子对于自觉尿道灼痛者更为适用,其消除症状和镇痛的作用,较其它中药更有效。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川楝子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阮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对治疗急性泌尿道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妇乐冲剂用于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带下、腹痛。
4、急性乳腺炎乳痈将苦楝子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服9g,治疗急性乳腺炎未化脓者34例,服药2~4次3天内均治愈。
川楝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川楝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川楝子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川楝子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老化等多种药理活性,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植物资源之一。
川楝子自古以来就有炮制的历史,这种传统的炮制工艺不仅改善了川楝子的药理活性,还提高了其安全性和可溶性。
本文将探讨川楝子炮制的历史沿革,以及现代研究对其炮制过程和药理活性的认知。
川楝子炮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有关川楝子炮制的方法。
炮制主要是通过破皮破壳、烘干或者炙烤等方式,来改变川楝子的性质和成分。
古代医家认为,川楝子经过炮制后可以增加其药力,减少其毒性,并且更易于制剂的加工和应用。
在明清时期,川楝子的炮制工艺逐渐得到确立,成为一种成熟的制药工艺。
明代李时中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川楝子的炮制方法的记载,并明确指出炮制后的川楝子可以治疗痢疾、湿疹等病症。
清代陈坤《药物考》中也详细说明了川楝子的炮制方法,并且描述了其中炮制工艺的细节。
这些经验在后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川楝子炮制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
现代研究表明,川楝子炮制过程中,其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通过炮制,川楝子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得到了释放和加强,如川楝子中的挥发油和单萜类化合物。
同时,炮制也降低了川楝子中的一些有毒成分,如苦杏仁苷。
因此,经过炮制处理的川楝子在药理活性、毒性和可溶性方面均有所改变。
此外,现代研究还发现,川楝子炮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化学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川楝子经过炮制后,其中的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并且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效应。
其中,川楝子中的桉叶酸和川楝酸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川楝子炮制的工艺也在现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优化。
例如,采用微波辅助炮制、超声波辅助炮制和真空炮制等新技术,可以在减少炮制时间的同时提高炮制效果。
有毒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之川楝子

川楝子[基原]本品为棵科植物川棵Mf6idTo。
‘‘nd。
MSzeb.献ZMcc的干燥成熟果实。
[化学成分]川辣子中的主要成分为三藐类化合物,其次是荣罗兰围型的倍半花的德苦类化合物。
其中,四环三蔽:含川椅子柬(100sendanin)、苦味成分麦克辛(mer8slne)、苦镜子花酮〔meliBn。
ne)、苦辣子藐酵(melian01e)、苦棉子藐二醉(melianedt01)、苦探子范三酵(melL —anot ri01e)、苦辣子内酯(meliala瓤one)、印苦镜子柬(azadirachtin)、21—o—乙酷川核三酪(2l—O—acetyltoosendabi01)、LiPomelinan01(为’—种3—0—硬脂酸、棕徊酸、肉豆蔻酸和苫裸子菇酪的月佳酸,按3,35“32‘30比例的混合物>;紫罗兰溺型倍半菇德昔16川裸荣罗兰酮苦甲、乙(metiaionosN A、B)。
此外,川辣子中尚含有中性油质成分,主要为醋酸(acetic acid)、己酸(hexanoic ac山等。
川辣子还含有槐树碱、山奈酵、树脂及获质。
[炮制研究3一、粉碎方法的研究川核子是川核的果实,内有质地坚硬的果核,人药时要求破碎。
川镜子破碎方法甚多,如订碎、碾碎、砸碎、割开等。
人工方法费时、费力,效率低。
现大多改为机器破碎法。
(一)切制川镜子用卧式转盘切药机加工川辣子,此法每小时可切制250k8,比人工提高工效几百倍,且片形好,碎末少。
目前切制方法中都要求将药材先浸润透,但在浸泡过程中,果皮已稀烂.果核仍坚硬。
现在采用蒸气软化法,蒸气透过果皮浸入果核,达到果肉软而不稀,果核硬而不15,易于切片。
这种方法制得药材饮片厚薄和醛浸都很均匀,且炒制时用电动转锅,锅温一致,翻炒均匀,提高了质量,减少了损耗。
同时,J11Q子有小毒,毒性成分可能是毒性蛋白,经蒸气软化后,即利子切片又使毒性成分受热破坏而减低毒性。
经舀炒制使川核子索和生物碱等欢镕子水的有效成分,形成易涪子水的醋酸盐,既在煎煮中能较多酌溶出,又增强了川辣子舒肝行气止痛和驱虫的功效。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楝子中川楝素含量

较。 方 法 色谱 柱 为 A g i l e n t T C—C 柱( 2 5 0 m m x 4 . 6 m m, 5 t x m) , 流 动 相 为 乙腈 一水 ( 2 5: 7 5 ) , 检 测波长为 2 1 0 n m, 柱温为 3 5℃ , 流速
( J . D r u g C e r t i i f c a t i o n C e n t e r , S h a a n x i P r o v i n c i a l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B u r e a u o f F o o d a n d Dr u g , X i a n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7 1 0 0 6 1 ; 2 . X i a n H e n g s h e n t a n g
为 1 m L / m i n , 进样量 为 1 0 L 。 结果 川楝素质 量浓度在 0 . 0 3 6~ 0 . 2 8 0 g / L范 围内与峰 面积 线性关 系良好 ( r = 0 . 9 9 9 8 ) , 平均 回收 率
为1 0 2 . 3 8 %, R S D=3 . 8 9 %( n=6 ) 。 应用 R P—H P L C和 H P L C—M S法 检 测 3批 次 药 材 川 楝 素 含 量 分 别 为 0 . 1 7 %, 0 . 1 7 %, 0 . 1 8 % 和 0 . 1 8 %, 0 . 1 8 %, 0 . 1 9 %。 结论 所建立方 法使 用仪 器普及率 高, 操作 简单 , 成 本低 , 检 测精密度和 准确度满足应 用要 求。 与H P L C—M S 法 比较 , R P—H P L C法检 测含 量稍 高 , 基 层 药 品检 验 部 门和 一 般 制 药企 业 可 利 用 该 方 法 对 川楝 素 进 行 质 量 控 制 。 关键词 : 反 相 高 效 液相 色谱 法 ; 川楝素 ; 含 量 测 定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4 . 1 ; R 2 8 2 . 7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4 9 3 1 ( 2 0 1 5 ) 1 6—0 0 8 7—0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楝子的研究进展
董庆海;李雅萌;吴福林;王涵;林红强;刘金平;周柏松
【期刊名称】《特产研究》
【年(卷),期】2018(040)001
【摘要】川楝子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包括楝烷型萜类、柠檬素类、挥发油类、黄酮类、酚酸类、长链脂肪酸类、甾体类、生物碱等诸多类型,具有驱虫、抗肉毒、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消炎、抗氧化等诸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本文对其近年来的化
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临床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总页数】6页(P63-68)
【作者】董庆海;李雅萌;吴福林;王涵;林红强;刘金平;周柏松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
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
究中心,长春130021;吉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中心,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
【相关文献】
1.川楝子的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J], 鲍正强;朱建华
2.川楝子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张洪财
3.中药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J], 陈敏;胡芳
4.川楝子与延胡索抗癌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J], 戴一;艾甜碧
5.中药川楝子的最新研究进展 [J], 时等;刘妍如;杨建云;肖炳坤;黄荣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