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
最新关于中草药“川楝子”的认识

3. 川楝子的药物研究还在不断深入,目前科研人员正在探索其 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的治疗效果。
2. 川楝子的化学成分分析
01
1. 川楝子的主要化学 成分包括三萜类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 类化合物等。
02
2. 川楝子的花朵小而美丽 ,花色为淡黄色,花期在每 年的5月至6月之间。
03
3. 川楝子的果实为蒴果,形 状为卵形或椭圆形,成熟时 呈棕褐色。
3. 川楝子的分布情况
1. 川楝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华东、华中和西南等地区,尤以江苏、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的分布最为集中。
01
3
输。
2. 川楝子的加工过程
1. 川楝子的加工 过程主要包括清洗 、烘干和筛选等步 骤,确保药材的纯
1 净度和质量。
2. 在清洗过程中,
3. 烘干是川楝子加
需要将川楝子放入清
工的重要环节,通常
水中浸泡,然后用手采用ຫໍສະໝຸດ 风烘干或者日轻轻搓洗,去除表面
光晒干的方式,使药
2 的杂质。
3 材达到适宜的干燥程
02
2. 川楝子中的三萜类 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 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 活性。
03
3. 川楝子中的黄酮类 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 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
3. 川楝子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川楝子的药物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其更多的药理作用和临 床应用。
2. 对川楝子的化学成分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以期发现新的有效 成分或药物组合。
01
02
03
1. 川楝子具有镇痛、镇静和 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 疼痛症状。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图片大全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1. 川楝子的概述川楝子,又称白楝子,为楝科植物白楝的种子,是一种中药材。
川楝子味苦、性寒,归肺、心、胃经。
川楝子的外观呈红褐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2. 川楝子的成分川楝子主要含有挥发油、甾醇、生物碱、三萜类化合物等多种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赋予了川楝子一系列的药理作用。
3. 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川楝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多种作用与功能主治,包括但不限于:•清热解毒:川楝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痈肿疮疡、咽喉肿痛、疮疡肿痛等症状。
•祛风利湿:川楝子能够祛风利湿,适用于湿热型风湿性关节炎、湿疹、痤疮等病症。
•止咳平喘:川楝子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对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有一定的疗效。
•改善消化功能:川楝子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功能的改善。
•抗菌消炎:川楝子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炎、喉炎等疾病。
•缓解心痛:川楝子可缓解心痛症状,对于一些心脏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4. 川楝子的使用方法与剂量川楝子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使用方法与剂量:•内服:川楝子可以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3-10克,可酌情调整剂量。
•外用:川楝子可煎煮后外敷,治疗疮疡、湿疹等皮肤问题。
5. 注意事项与禁忌在使用川楝子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应禁用川楝子。
•川楝子性寒,脾胃虚寒者应慎用。
•忌食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
•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川楝子,不宜自行服用。
6. 川楝子的相关研究与进展近年来,川楝子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括川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药理作用研究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等。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川楝子的作用与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论川楝子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止咳平喘、改善消化功能、抗菌消炎等多种作用与功能主治。
在使用川楝子时需要注意剂量、禁忌以及遵循医师指导。
未来的研究与应用将进一步揭示川楝子的潜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药用价值川楝子音Chuān Liàn ZǐFructus Toosendan(英)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川楝子别名金铃子来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d. Et Zucc.的果实。
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达10m。
树皮灰褐色,小枝灰黄色。
2回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2cm;羽叶4~5对,小叶5~11,狭卵形,长4~10cm,宽2~4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全缘或少有疏锯齿。
圆锥花序腋生;花萼5~6裂;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12,花丝合生成筒;子房上位,瓶状,6~8室。
核果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3cm,黄色或栗棕色。
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生于丘陵、田边;有栽培。
主产四川、云南。
采制冬季果实成熟、果皮黄色时采收,晒干。
性状果实类球形,直径2~3cm。
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具深棕色小点。
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
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
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
气特异,味酸、苦。
化学成分含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碱、山柰醇、树脂、鞣质。
性味性寒,味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舒肝,行气止痛,驱虫。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疝痛、虫积腹痛。
【英文名】FRUCTUS TOOSENDAN【拉丁名】Fructus Toosendan【别名】金铃子、川楝实【来源】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源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
树皮灰褐色,有纵沟纹,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
叶互生,二至三回单数羽状复叶。
夏季开紫色花,腋生圆锥状排列的聚伞花序。
核果大,椭圆形或近圆形,长约3厘米,红色或栗棕色,有光泽,核坚硬木质,有棱,6~8室。
中药“理气药”——川楝子

中药“理气药”——川楝子本品为楝科植物川楝的干燥成熟果实。
主产于四川。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本品气特异,味酸、苦。
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
生用或炒用。
用时捣碎。
一、药性和功效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肝、小肠、膀胱经。
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5~10g。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炒用寒性减弱。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二、歌括《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楝子苦寒,膀胱疝气,中湿伤寒,利水之剂。
三、临床应用1.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本品苦寒清泄,既能清肝火,又能行气止痛,为治肝郁气滞疼痛之良药,尤善治肝郁化火诸痛证。
治肝胃不和或肝郁化火所致胸胁、脘腹疼痛,以及疝气疼痛,常与延胡索配伍,如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寒疝腹痛,常配伍小茴香、木香、吴茱萸等,如导气汤(《医方简义》)。
2.虫积腹痛本品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
治虫等引起的虫积腹痛,每与槟榔、使君子等同用。
外用杀虫而疗癣,治头癣、秃疮,可单用本品焙黄研末,以油调膏,外涂。
四、现代药理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含川老多糖、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川子有松弛奥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备肠管平滑,使其张力和收缩力增加。
川素具有驱虫作用,作用缓慢而持久,对猪虫、、水蛭等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川楝子对金黄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此外,本品尚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生育、抗癌等作用。
3.不良反应本品主要毒性成分是川素、苦楝酮内酯等。
川棵子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对肝脏有损害,会阻断神经肌肉接头的正常传递功能,还会造成急性循环衰竭和中枢性呼吸衰而死亡。
中毒较轻时,可见头晕、头痛、嗜睡、恶心呕吐、腹痛等,严重时会出现呼吸中枢麻痹、中毒性肝炎、内脏出血、精神失常等症状五、苦楝子同科属不同种的植物楝的干燥成熟果实,称为苦楝子。
其性状与本品略有不同,性能功效相似,但毒性较川楝子为大,应区别用药,不能混淆。
川楝子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川楝子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川楝子的概述川楝子,又称川楝、楝树子,是楝树的果实。
楝树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其果实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
川楝子呈椭圆形,果壳坚硬,内含一粒种子,常用于中药调剂和治疗各种疾病。
2. 川楝子的主要成分川楝子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物质、植物甾醇、单宁、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等作用,给川楝子带来了多种功能和药理作用。
3. 川楝子的功能主治根据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川楝子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3.1 清热解毒川楝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毒病疾病。
川楝子中的黄酮类物质和挥发油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发热、口舌生疮等症状。
3.2 杀虫驱蛇川楝子有较强的杀虫驱蛇作用。
川楝子中的挥发油含有辛辣气味,对很多害虫具有驱避作用,常被用作驱虫剂。
3.3 改善消化功能川楝子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和胰液分泌,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
川楝子中的单宁能收敛肠道黏膜,减少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3.4 止咳化痰川楝子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常被用于治疗咳嗽、气管炎等症状。
川楝子中的挥发油和黄酮类物质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的排出。
3.5 抗氧化作用川楝子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维护身体的健康。
4.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川楝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川楝子可以研磨成细粉或煎煮成汤剂,也可以直接食用。
•儿童和孕妇应遵医嘱使用川楝子。
•对川楝子过敏的人应避免使用,如果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就医处理。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应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
•川楝子效果因人而异,不能替代医疗药物,如果有疾病需要就医就诊。
5. 结论川楝子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珍贵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杀虫驱蛇、改善消化功能、止咳化痰、抗氧化等多种功能和药理作用。
在使用川楝子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然而,由于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所以在使用川楝子治疗疾病时,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于辅助治疗。
有毒中草药之川楝子

有毒中草药之川楝子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的果实。
亦名楝实(《本经》)、金铃子(侯宁极《药谱》)、苦楝子(《本草图经》)等。
味苦,性寒,有毒。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医家论药之川楝子“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本草纲目》)“楝实,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
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此药味苦气寒,走二经而导热结,则水道利矣。
”(《本草经疏》)“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
《本经》主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
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
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疼,亦宜用之。
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
昔人以川楝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
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呕涎之寒疝所宜。
”(《本经逢原》)川楝子的药理作用: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有报告指出,川楝子能提高胃液的pH值,能抑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
川楝子亦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
2. 对平滑肌的作用川楝子对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川楝素(200mg/kg)给兔灌胃,可使其在体肠肌张力及收缩力增强。
川楝素0.2×10-4浓度时能使兔离体肠肌收缩增强,0.2×10-3浓度时,则使肠肌呈痉挛性收缩。
这种肠肌兴奋作用能被抗组胺药苯海拉明所对抗,但不被阿托品阻断。
3. 驱虫作用实验表明:川楝素为驱蛔的有效成分,其作用较乙醇提取物强。
川楝素对蛔虫肌肉有直接作用,低浓度(1:5 000~9 000)时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且不被阿托品所阻断;较高浓度(1:1 000以上)时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经节有麻痹作用。
川楝子

药理作用:
• 1.驱虫作用: 本品有驱蛔虫作用,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
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 慢而持久。低浓度(1:5000-9000)川楝素对整 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 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 的规律破坏,持续10-24小时。被认为川楝素是对 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还能使虫体三磷酸 腺苷的分解代谢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应求而导 致收缩性痉挛而疲劳,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 而被驱出体外,因此临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虫时间 较迟,约24-48浸液对真菌有抑制 作用,尤其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有较强抑菌 作用。川楝子对铁锈色小芽孢癣菌有抑制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制作用。抗噬菌体法筛 选提示川楝子有抗噬菌体作用 。
5.抗癌作用 :用Hela细胞单纯培养法筛选表明,川 楝子有抑制肿瘤细胞作用。川楝子对人体宫颈癌 JTC-26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 。
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
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 3.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
• 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 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 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 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 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 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 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化学成分及鉴定:
•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驱蛔有效成分川楝 素 ,以及多种苦味的三萜成分,苦楝子酮 、 脂苦楝子醇 ,21-O-乙酰川楝子三醇 21O-甲基川楝子五醇 。
• 中药化学鉴定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 加乙醚5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 置蒸发皿中,挥散后,残渣加0.125%对二 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 紫红色。(检查三萜类)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症川楝子,又名龙腿果,是马鞭草科川楝属植物的果实。
川楝子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
在中国传统草药学中,川楝子被广泛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等。
现代研究发现,川楝子富含各种营养成分和药用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与保健功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并列举一些禁忌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川楝子。
一、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1.祛痰止咳:川楝子富含龙胆苦素、苦参碱等成分,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化痰的作用。
对于痰多咳嗽、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2.抗菌消炎:川楝子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对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炎症等。
3.抗病毒:川楝子中的部分成分具有抗病毒活性,可以干扰病毒的生物活性,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
对于流感、感冒等病毒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4.抗过敏:川楝子中的苦参碱等成分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抑制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减轻过敏症状,对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促进消化:川楝子富含纤维素,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排除,预防便秘、痔疮等消化系统疾病。
6.调节血糖:川楝子中的部分成分具有降血糖作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血糖的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7.降血脂:川楝子中的部分成分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8.抗肿瘤:川楝子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于部分肿瘤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9.美容养颜:川楝子中的抗氧化物质可以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美白肌肤,保护皮肤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二、川楝子的禁忌症1.孕妇:川楝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孕妇可能造成胎动不安,所以孕妇在使用川楝子前需谨慎咨询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
【摘要】川楝子,异名楝实、楝子、石茱萸等,其果实类球形,气特异,味酸、苦。
是楝科植物川楝的成熟果实。
川楝子原以“楝实”之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正》称川楝子。
《神农本草经》曰:“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川楝子做药用广泛,临床用其治疗男性睾丸疾病、胃病、皮肤病、带状疱疹、淋病、急性乳腺炎、胁痛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1]。
川楝子里含有的川楝素具有一定的毒性,早前多用于农业驱虫。
作为驱蛔药物在我国应用时间并不久远。
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萜类等。
本文主要对川楝素药理作用、化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药理作用
1.1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鼠在不同时间给以川楝素和肉毒毒素后,膈肌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试验表明预先使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肉毒素对川楝素引起的突触小泡减少有阻碍效应,其它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小泡数目减少,但两类变化似乎不同时出现在一个接头。
现已证明,川楝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的作用,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正常传递功能等。
1.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
有学者用大白鼠实验,观察川楝素对膈神经放电和膈肌放电的作用。
结果表明,有大剂量川楝素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2]。
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
1.3抗肉毒作用
实验证明川楝素具有显著的抗肉毒作用。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川楝素显著
延长肉毒中毒小鼠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与川楝素本身的麻痹时间相近,未见相互协同增强阻遏的现象。
1.4对心血管的作用
川楝素能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1h之后可以自动恢复。
静脉注射
川楝素对家兔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
此外,川楝素可能同时抑制心肌的延迟整
流K+电流,其正性肌力作用是继发于APD的延长及ISI的失活减慢。
1.5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川楝素能使在位和离体兔肠肌肌张力收缩力增加,在较高浓度时使肠肌呈痉
挛性收缩,其作用不被阿托品阻断,而被苯海拉明对抗,提示川楝素对肠肌有组
胺样或促组胺释放作用。
1.6驱虫作用
川楝素是川楝子驱蛔的有效成分。
它比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比山道年作用
缓慢而持久。
低浓度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头部及中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规律破坏(活动增强与
减弱相交替) 。
持续 10~24h,最后渐转入痉挛性收缩。
浓度川楝素对蛔虫神经
一肌肉所致兴奋作用不被阿托品所阻断,提示川楝素并非拟胆碱类药,可以认为
川楝素是对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
比较高浓度的川楝素对猪蛔虫特别是头部的神
经节有麻痹作用。
1.7抗菌消炎及抗病毒作用
川楝子的水溶剂,用体外法,1∶10对堇色毛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有抑制
作用。
水提物有抗病毒作用。
1∶10对白色念球菌有抑制作用。
川楝新鲜绿叶的
部分纯化提取物能减少Tacaribe病毒在小鼠肾、肝、脑等部位的扩散;显著降
低感染小鼠的循环干扰素浓度[3]。
2.化学成分
2.1挥发油类
有学者对挥发油类成分的研究主要运用GC-MS法,从川楝子挥发油中分离得
到61个峰,并鉴定出其中的42个化学成分;川楝子石油醚提取部位进行分析,
检出46 种化学成分,以4-(4乙基环己基)-1-戊烷基环己烯及双环[10.1.0]十
三(碳)-1-烯为主要成分,并存在少量的胺和甾烷等。
2.2黄酮类
有学者从川楝子中分离得到大豆苷元、山奈酚、芦丁和桑色素;还有学者从
川楝子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槲皮素、异槲皮苷等黄酮类。
2.3萜类
川楝素是从川楝子中发现的最早的三萜类化合物,后期研究发现了异川楝素、5,6-异川楝;国内外学者从川楝子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toosendanal、
12-O-methylvolkensin、meliatoxin B1、1-O -tigloyl-1-O -debenzoyl -o-hchinal、trichilinin B,D,H、1-cinnamoyltrichilinin、12-O-methylnimbolinin B、1,7-di-O-acetyl-14,15-deoxyhavanensin、meliatoosenins E-S、24,25,26,27-tetranor-apotirucalla-(apoe-upha)-1alpha-tigloyloxy-3alpha,7α-dihydroxyl-12α-acetoxyl-14,20,22 -
trien -21,23 -epoxy -6,28 -epoxy、nimbolidin B -F、neoazedarachins A,B,D、azedarachin A,B[4]。
2.4酚酸及简单芳香族类
有学者从川楝子乙酸乙酯层中分离得到阿魏酸、丁香酸、异香草酸、对羟基
苯甲醛、5-羟甲基糠醛、对羟基苯甲酸、东莨菪内酯、桂皮酸、2-甲氧基-5-羟
基苯甲醛、川楝黄素D4和川楝黄素D1、香草酸、咖啡酸、原儿茶酸、香草醛、
异香草醛、印楝醛、琥珀酸等。
2.5肪酸及其衍生物类及甾体类
早期从川楝子中分离得到正三十一烷、正十六烷酸、正三十烷酸、正二十八
烷醇、正三十二烷醇,从川楝子氯仿层中分离得到三十烷-15-醇、壬酸十五醇酯、己酸十三烷-(12-甲基)-2-醇酯、豆甾醇和β-谷甾醇。
3.临床应用
3.1治疗胃病
川楝子有良好的理气止痛的功能,现代临床多为治疗胃病、胆病。
配栀子干
姜汤中可治郁火胃痛拒按、口苦心烦等症。
应用金铃子散治疗消化性溃疡中胃气
不和等症状[5]。
3.2毒性
现代临床应用证明川楝子有一定的毒性,大多在服药后1-2h出现消化不良
反应、胃肠道刺激等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
同时多项研究表明川
楝子具有肝毒性。
4.结语
川楝子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以及丰富的药用资源。
川楝子的临床作用是多
方面的,特别是在抗菌消炎、驱虫等方面的应用,但川楝子有较强的急性毒性,
应用川楝子时应该引起重视。
随着分析测定方法的快速发展,许多医药学者对其
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于川楝子
的药理作用、化学作用及临床应用等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本文为川楝子的研究
前景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健,周洪雷.中药川楝子临床应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2008(1):28.
[2]田文皓,王忠兴,魏乃森.川楝素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J].生理学报1980,32(4):338-342.
[3]吕兰熏.抗炎中药研究动态[J].陕西中医,1987.(8):367-368
[4]Tada,K.,Takido,M.,Kitanaka,S. Limonoids from fruit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heir cytotoxic activity [J]. Phytochemistry,1999,51:787-791.
[5]唐伟,张尊善.川楝子外治皮肤病临床新用[J].中医外治杂志,1997(1):35。